- 他的青春不是你的人生:叛逆期與更年期的沖撞
- 謝蘭舟 劉燁編著
- 1856字
- 2022-07-22 17:32:01
十種正常的心理異常現象
心理異常現象形成原因
造成心理異常的原因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公認的比較合理的理論,有的只是種種的假說和推測。像很多相似的問題一樣,有一個某分法的解釋,因此,以下列出的只是一個大概原因。
1、形成心理障礙的心理因素
人們的行為方式,并不僅僅是人們思維和意志的結果,而是心底深處的情感與愿望的結果。人們在幼年生活體驗的情感和愿望,在文明社會中卻遭到厭棄和禁止,從而受到壓抑。但是,這些情感與愿望繼續活躍在潛意識中,而且常常以象征的方式出現在睡夢、自由聯想和那些似乎是非理智的舉動中。因此,人的行為問題與心理障礙乃是遭到壓抑的心理導致矛盾沖突的癥結。只有當患者能發現、分析、理解和對付自己的心理障礙時,問題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
2、形成心理障礙的社會因素
形成心理障礙的社會因素包括政治、經濟、宗教、文化教育、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生態環境和家庭、人際關系等諸多方面。
社會的迅速發展,物質文明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的欲望也不斷增加。人際關系日益廣泛和復雜,對現代人類的社會適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們心理上產生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有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異常,這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科學發達、工業發展、人口密集的都市,各種噪音、空氣和水源污染,生活節奏加快,交通擁塞,競爭激烈,住房困難,人際關系矛盾增多,所有這一切均易令人焦慮、緊張,成為心理障礙的重要根源。
孤獨,可導致人的憂郁不安,這在老年、社會支持缺乏者中尤為顯著。某些出國人員因為語言關未透過也會感到孤獨。老年人由于子女離家或出國探訪、子女上班、外出無人照顧,整日獨居,深感寂寞,心理問題接踵而來。
十種心理異常現象
1、疲勞感
持續時間較短,不伴有明顯的睡眠和情緒改變,經過休息和娛樂即可消除。
2、焦慮反應
正常的焦慮反應常有其現實原因,如面臨指考,但可隨著事過境遷而很快緩解。
3、類似歇斯底里現象
多見于婦女兒童,如女性大喊大叫、撕衣毀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脅自殺。青少年可有白日夢、謊言表現。
4、強迫現象
有些辦事認真的人反復思考一些是不是得罪某個人、反復檢查門是否鎖好等情況,但持續時間不長,不影響生活工作。
5、恐懼癥
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時仍有現恐懼癥,有時也想往下跳,這種想法如得到糾正不再繼續思考,屬正常現象。
6、疑病現象
很多人都將輕微的不適現象看成嚴重疾病,反復多次檢查,但檢查如排除相關疾病后能按醫生的勸告,屬正常現象。
7、偏執和自我牽掛
如走進辦公室時,人們停止談話,就會懷疑人們在議論自己,這種現象通常是一過性的。
8、錯覺
正常人在光線黯淡、恐懼緊張及期待等心理狀態下可出現錯覺,但經反復驗證后可迅速糾正、成語“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9、幻覺
正常人在緊張時可聽到敲門聲、呼喚聲,經確認后能意識到是幻覺現象,醫學上稱之為心因性幻覺、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覺,不能視為病態。
10、自笑
自言自語、有些人在獨處時自言自語甚至邊說邊笑,但有客觀原因,能選擇場合,能自我控制,屬正常現象。
青少年如何預防
1、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
讓全社會都清楚,對于社會化的人來說,心理營養就像食物一樣不可缺少,特別是對生長發育中的青少年更為重要。眾所周知,青少年營養不良,維生素缺乏會生病、畸形、甚至死亡;心理營養缺乏同樣也會出現心理畸形和人格的扭曲。
2、走出誤解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家庭向獨生子女化發展,父母的重望、學習的壓力、升學的競爭及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給少年兒童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緊張、刺激和心理壓力。據調查,四至十六歲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發生率高達百分之十四;一則公開報導的數字更讓人震驚:“近年來,一些中小學生心理疾患的發生率呈直線上升的趨勢,中小學調查表明,百分之三十五的國高中生具有心理異常表現,接近百分之三十的小學生心態處于不及格水準,而優秀或良好者僅占百分之八點二。”教育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興旺發達之大計,教育不僅要傳播知識,更重要的是樹人,培養全面健康、全面發展的接班入。
然而,現在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重知識的傳授,輕能力的培養;重學習成績,輕道德特質;重升學率,輕心理健康的情況非常嚴重。許多人以為青少年的心理障礙與己無關,孰不知這種僥幸心理往往是災難的根源。正是家長、教育者、及普通醫生心理健康知識的缺乏,釀成了一幕幕痛心而愚蠢的悲劇。事實證明,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涉及到家庭、社會的多個環節。因此,糾正普遍存在于人們心中的錯誤認識,走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誤解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