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犯罪原理與防控對策
- 卓翔
- 1031字
- 2022-08-02 15:36:54
三、成長期
Internet這個名詞在1982年首次被使用。1983年時ARPANET已經有600個節點,此時ARPANET也正式分裂為兩部分:ARPANET和MILNET(Military Net),前者用于研發和學術界,后者則專屬國防數據傳輸使用。網域名稱在“域名系統”(Domain Name System,DNS)的提出后,有了規范,創造出如edu、gov、com、org、net等網址。這個階段美國政府開放Internet給一般民眾及商業使用。全球信息互聯網(World Wide Web,WWW)的概念被提出,互聯網走入產業、家庭和人們的生活。1979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4]開始參與網絡技術研究,延用APRANET的技術為基礎,開始發展自己的網絡系統,建立了CSNET(computer Science Network),讓所有工程及計算機技術的教學研究機構連上網絡,并聯結至ARPANET,使整體網絡學術研究的功能大幅增強。1985年開始NSF撥款協助近100所大學連上網絡,次年出資建立了美國研發網絡骨干系統NSFNET,建立起高速骨干(現由Advanced Network System管理),并明白宣告NSFNET僅限于非商業活動的使用。由于越來越多教育單位加入,產生制定管理規則或成立工作小組來制定標準的需求,ARPANET便在1983年成立互聯網活動理事會(Internet Activities Board,IAB),負責互聯網間的行政和技術事務。1986年在IAB之下又成立“網絡工程任務小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專責于技術標準的制定。1987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在全美各地建立七個超級計算機中心并聯機形成NSFNET,并與已極為龐大的ARPANET相連,同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做出一項非常重大的決定,其允許國外的研究機構與其聯機。于是,全世界的網絡開始互相連接,網絡使用人口逐年激增,互聯網的應用與功能也不斷增進。自此,Internet已不再代表美國國家計算機網絡的意義,而正式成為國際的計算機互聯網絡。1987年網絡上的主機已經超過一萬臺,NSF于是和Merit Network、IBM、MCI簽約,請他們代為管理建構NSFNET的網絡干線。1991年年底,互聯網愈演愈烈,NSFNET的T1(1.544Mbps)線不再使用,于是由Merit、IBM、MCI合組的ANS(Advanced Networks& Services,INC.)繼續幫NSFNET管理建構T3(44.736Mbps)主干線。20世紀90年代ARPANET逐漸萎縮消失,而Internet上的應用則越來越廣,Wide Area Information Servers(WAIS)、Gopher、全球信息互聯網(World Wide Web,WWW)紛紛出爐。NSFNET的建立是為了學術目的,因此在使用上也需謹守學術范圍,然而隨著網絡架構網網相連,傳輸其上的信息很難不逾越學術界線,再加上NSFNET擺明禁止商業用途,卻有商業網絡公司參與合作,頗有壟斷之嫌,因此1991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決定將NSFNET私有化,讓四家網絡服務提供者(ISP)接管。到1991年建立商用的互聯網連網交換服務(Commercial Internet Exchange,CIX),在這個基礎上,互聯網商業化開始萌芽,當Internet上不可從事商業活動的禁令解除后,商業性的互聯網服務提供者(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逐漸成長,開始提供各類型的網絡加值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