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犯罪原理與防控對策
- 卓翔
- 2452字
- 2022-08-02 15:36:54
四、綻放期
1993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贊助伊利諾大學國家超級計算機應用中心NCSA(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的員工與學生共同進行網絡多媒體使用接口軟件——Mosaic的計劃,馬克·安德森和他的同事一起開發出簡單易用Mosaic瀏覽器(Netscape的前身)。同時企業界和媒體開始大量使用與報道Internet。Mosaic刮起一陣Internet旋風,網絡使用者的人數便急遽增加。1993年美國國會更制定了國家信息基礎建設法(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ct);民間也成立了互聯網協會(Internet Society ISOC)。1995年微軟的WINDOW95的出現,瀏覽器、IE的技術使得使用者界面變得更便于使用。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Internet將整個世界連成一個網絡系統,WWW在軟件上適當的運作,友善的使用者界面也被大眾所使用。在與全球信息互聯網的結合應用下,互聯網開始帶動全球通信革命的變革,并且對人類文明產生不少沖擊與影響。直到1995年4月美國政府宣布民營化并完全斷線結束對NSFNET的所有權,除ARPANET、CSNET及NSFNET等帶有官方色彩而后改為民間自營,以便更能靈活運用的網絡外,更有許多網絡是以民間力量為根基。例如,BITNET(Because It's There Net)、Usenet、Fidonet等。BITNET由學界、IBM公司合力鑄成,一開始也是為了大學里的研究需要,而后并成為歐洲、亞洲學術網絡聯結的對象。新聞群組(newsgroup)的大本營Usenet更是學生實驗的產物。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及北卡羅來納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中的三位學生在兩所大學之間架設News交換系統,利用電話線撥號交換電子郵件,之后越來越多學生加入使用,各大學之間出現了以電話線相互連接的非正式的網絡。這種由使用者自行參與的網絡,無須中央控制系統,被稱為“窮人的ARPANET”。另一個重要的民間網絡則是Fidonet。Fidonet以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系統為節點,以電話線聯機,有興趣者僅需繳交會費及負擔個人電話費便能加入以上這幾個網絡,在時間推展及網絡應用的演變下互相合并或聯結,再加上私人商業網絡后勢興起,彼此串聯之下,于是逐漸演變成今日的互聯網世界。
1994年網絡書店亞馬遜(Amazon.com)開張成為發展電子商務的先驅。互聯網就此普及而且蓬勃發展,第一家瀏覽器公司“網景”(Netscape)的創立,拍賣網站、網絡銀行也出現了,YAHOO、eBay、Dell等,讓網絡商務飛速成長。1997年克林頓總統發表電子商務政策白皮書,電子商務成為美國重要國策。直到1998年全球網絡使用人口突破一億;根據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為一科技顧問調查公司,其所預測的數據十分具有參考價值,常被引用)的統計,全球網絡總收入上升到71%,達到78億美元,美國則是在網絡上花費最多的國家。身為互聯網的發源地,美國在互聯網上的應用著實領先了世界各國一大步,不管是使用人口、連網主機數、服務器數等都獨占鰲頭,理所當然地成為全球互聯網發展與電子商務的典范。
互聯網正快速地成長,并在現在社會中逐具重要性及影響力。大量新技術應用在互聯網上,使得各個階層、領域的組織或個人都可以輕易使用網絡資源,促成了互聯網在全球的普及化。在互聯網的普及化后,相對也使得這些技術發展得更加成熟,需求也更加廣泛及具有時效性。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寬頻網絡技術的出現,使網絡能以更快的速度提供數據,再加上通信技術與網絡應用相互結合,使電子商務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服務,更使人類的生活與網絡密不可分。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四十五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調查,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人,較2018年底增長7508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64.5%,較2018年年底提升4.9個百分點。截至2019年12月,我國IPv6地址數量50877塊/32,較2018年年底增長15.7%,穩居世界前列;域名總數為5094萬個,其中“.CN”域名總數為2243萬個,較2018年年底增長5.6%,占我國域名總數的44.0%;網站數量為497萬個,其中“.CN”下網站數量為341萬個,占網站總數的68.6%。[5]通過分析歷次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從1997年10月第一次調查到現在,我國互聯網絡在上網計算機數、上網用戶人數、CN下注冊的域名數、WWW站點數、網絡國際出口帶寬、IP地址數等方面皆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基本上呈現出增長態勢。所有這一切表明,我國的互聯網絡發展速度很快,但還存在一些不完全合理和不盡人意的地方,相信隨著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推動,各項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網絡應用服務的不斷多樣化和實用化,中國的互聯網絡必將得到更快、更合理地發展。
綜上回顧,互聯網從20世紀60年代末期發展至今,歷經幾近跳躍式的量變與質變。由網絡發展之初的節點、主機數與使用人數都可找到驚人的躍進數據;互聯網在性質上則歷經國防用途、學術網絡以至開放商用三大階段,應用上不斷更新升級換代,逐漸形成今日網絡蓬勃發展的景象,為網絡發展史譜寫下令人為之驚嘆的篇章。
[1] 這是一種網絡架構,在這架構中,數據被切割為小型、個別、尋址的片段或位封包,分開來在網絡傳送。信息便以數據封包流的形式傳送。第一篇關于分封交換(packet switching)技術的論文,是1961年7月Leonard Kleinrock于麻省理工學院(MIT)所發表:Information Flow in Large Communication Nets。請參閱Hobbes Internet Timeline v5.0(http://info.isoc.org/guest/zakon/Internet/History/HIT.html)。在網絡上,所有信息都是切割成封包型式(packet)傳輸,無論是電子郵件、網頁、實時信息或網絡電話,都是將原本完整的信息分成一個個封包后,通過網絡上稱為路由器(router)的特殊計算機,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線路進行傳輸。通過傳輸控制協議(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及網絡通信協議(Internet Protocol,IP)以構建、尋址并進行封包轉換。Barry M.Leiner,A Brief History of the Internet<http://www.isoc.org/internet/historyrief.shtml>.
[2] NET為網絡(network)之意。Internet這個字即來自ARPA,是internet work的簡稱,原先的含意僅指網絡間,和現在泛指網絡上所有的應用,略有不同。
[3] TCP/IP為通信協議的名稱,由TCP與IP所組成,其發展的目的在于使各種不同廠牌的計算機系統間可以通信。TCP協議組合是于1973年開始發展,后來由DARPA、Vinton Cerf與史丹佛大學繼續開發。1978年以前大部分都已經完成,并且從那時候起,這套協議組合被稱為TCP/IP,因為這套協議必須分為兩部分,一部份是有順序、連接導向的TCP,另一部分則是點對點,非連接導向的IP,1978年,TCP/IP協議成為美國國防部互聯網的正式傳輸機制,也使它成為廠商間開發網絡協議的重要標準。
[4]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于1950年成立,其主任及24名成員由美國總統提名,參議院批準,基本任務是資助基礎科學研究和培養科學人才。1954年艾森豪威爾總統并給予該基金會制定政策的權力。
[5]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20年4月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