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法典物權編釋論:條文縷析、法條關聯與案例評議
- 楊垠紅 徐小琴編著
- 1521字
- 2022-07-28 10:43:30
第二百三十五條 【返還原物請求權】
無權占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
本條來源
《民法通則》第二十五條規定了被撤銷死亡宣告的人之返還原物請求權;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四十條在前述條文的基礎上進一步規定原物已被第三人合法取得的,第三人可不予返還。而《物權法》第三十四條突破了被撤銷死亡宣告的人這一主體限制,規定無權占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本條延續了該規定。
立法演變
物權編一審稿第三十一條規定:“無權占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此后各稿延續了一審稿的規定。
條文釋義
本條是關于返還原物請求權的規定。
返還原物請求權是各國立法和實踐確立的物權基本保護方法之一,我國早在《民法通則》中就加以規定。[6]無權占有,是指沒有本權的占有。所謂本權,是指基于法律上的原因,可對物進行占有的權利。無權占有人占有了本權人的失卻之物時,無權占有人負有返還原物的義務,本權人可以要求無權占有人以原物本來的狀態予以返還。基于本權的返還原物請求權,主要指的是所有人的返還原物請求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的返還原物請求權是所有人返還原物請求權的派生;占有人的返還原物請求權則屬于所有人返還原物請求權的進一步擴張適用。[7]
對于本條的內容的理解,應該把握以下幾點:第一,返還原物請求權必須以特定原物以及物的現時存在為前提。如果原物已經滅失,返還原物在客觀上已經不可能,權利人只能要求賠償因原物滅失所造成的損失,而不能要求返還原物。如果原物存在,但已遭到毀損,則本權人可以要求返還原物以及修理、重作、更換等。返還原物在性質上是特定的物占有的轉移,無權占有人須將占有物轉移至權利人的控制之下,才能視為原物已返還。第二,返還原物請求權只有物權人才享有,權利人只能向現時的無權占有人提出返還原物的請求,而不能要求有權占有人返還原物。現時的無權占有人是相對于前無權占有人而言的,是指物權人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時,沒有本權的依據,但是事實上管領所有人之物的人。返還原物請求權的效力應該及于原物及孳息。
法條關聯
◆《民法典》
第五十三條 被撤銷死亡宣告的人有權請求依照本法第六編取得其財產的民事主體返還財產;無法返還的,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利害關系人隱瞞真實情況,致使他人被宣告死亡而取得其財產的,除應當返還財產外,還應當對由此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第一百五十七條 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者確定不發生效力后,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案例評議
連某某訴臧某某排除妨害糾紛案[8]
◆裁判規則
簽訂房屋買賣合同后出賣方應向買受人履行權利與實物的雙重交付,在買受方已取得房屋產權而未實際占有的情況下,其僅僅基于物權請求權要求有權占有人遷出,法院應作慎重審查。若占有人對房屋的占有具有合法性、正當性,買受方應以合同相對方為被告提起債權給付之訴,要求對方履行交付房屋的義務或在房屋客觀上無法交付的情況下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評議
本案中,第一份房屋買賣合同并非基于原始產權人的真實意思而簽訂,對原始產權人自始不發生效力。連某某因為第二份房屋買賣合同成為產權人,但并未實際控制房屋,所以無權要求占有人(原始產權人)遷出。連某某需依買賣合同而向出售人請求履行義務(實物交付房屋),也就是基于債權請求權向合同相對方主張權利。在第一份買賣合同無效的基礎上,“偽”產權人又簽訂了第二份買賣合同,導致連某某客觀上已確認無法獲得實物交付,只能請求對方履行違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