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解員培訓簡明教程(第6版)
- 黃鳴鶴
- 2550字
- 2022-07-29 17:27:33
二、什么是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協作與資源優化配置是生產力提升的不二法門”,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中多元化的落腳點在解紛主體多元、程序多元、方式多元,在程序銜接與各主體間的分工配合、協力合作,司法推動、引領、保障與工作機制的復合設計構成制度的整體合力。
綜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在于糾紛解決主體的多元化,在于解決途徑的多元化,在于解決程序的多元化與相互銜接。
糾紛解決,最直接的方式是溝通。人與人間許多沖突的產生源于誤解,所以,有效溝通是解決糾紛最直接的方式。比如鄰居家的空調外機冷凝水的管子破了,半夜滴水吵得人睡不著覺,在小區散步時碰到了,順便說一下,一般就能很快地解決。
溝通包括抱怨或投訴。比如住在高樓層的鄰居在澆花時總是往下灑水,而沒注意到樓下住戶正在曬被子或衣服,樓下的業主于是在樓梯口貼了一張告示,敬告樓上住戶注意不文明行為,雖然沒有面對面,沒有指名道姓,也是一種溝通。
有鄉土生活經驗的人或許記得這樣的場景,張嬸家的雞被人給偷了,于是,張嬸在村口罵大街,問候偷雞的人祖宗十八代,并詛咒不歸還就不得好死之類,當天晚上,雞被悄悄地送了回來。或許是跑錯了家被人給關了起來,或許是對方覺得為了一只雞受此毒咒不合算,但無論如何,也是一種帶有泥土氣息的溝通模式。
投訴更好理解,小時皮的孩子經常有這樣的經驗。嬉鬧時把人給打了,剛到家,發現他家的大人帶著孩子正投訴呢,母親怒氣沖沖,拎了一根竹篾沖出來要做一頓“竹筍炒肉絲”,孩子唯一的選擇就是拔腿就跑,在外流連到晚飯后華燈已收樹梢,哥哥出來尋人,偷偷問母親氣消否?
溝通是雙向的,談判也是雙向的,二者的區別在于,溝通一般是單向的權利義務,而談判則一般是雙向的,也就是說,雙方要達成糾紛解決的合意,需要博弈,需要實力作為談判的資本或籌碼,需要一定的儀式或過程。
古代戰爭,正式開打前互遣來使,提出和平的談判或傳達讓對方投降的要求。無論要求多么不合理,但“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是慣例和傳統,斬使者除讓人覺得缺乏氣度外,也意味著雙方只剩下“死磕到底”一條路了。西方古代開戰前,兩軍對峙,陣前談判也是有規矩的,騎士以長桿系一白色飄帶作為標識,談判者馬上對話,一言不合即告談判失敗,談判者各歸本陣后,方能開始列陣廝殺。
談判是一種糾紛解決的重要方式,商業伙伴,合作時需要談判,安排好利益分配和責任分擔。糾紛發生,就善后、責任歸屬、損害賠償、利益補償進行談判,達成合意糾紛即獲解決;無法達成合意,則需要第三方解決力量的介入,或調解,或仲裁,或訴訟。
第三方斡旋是糾紛解決外部力量的介入,也意味著糾紛雙方或各方無法通過溝通、對話、談判私密性地解決糾紛,而只能邀請或委托當事人之外的力量介入解決糾紛。調解或調停都是第三方斡旋,調停在國際法或國際政治、內國政治中經常使用。例如,1946年國共內戰正式爆發前,美國政府派出特使五星上將馬歇爾率軍事調停組進行調停;朝鮮戰爭中,在東西方陣營間積極居間調停的,居然是剛獨立不久的印度;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在玉碎途中的日本夢想通過蘇聯主持調停,體面休戰,但迎頭一棒的是蘇聯正式對日宣戰的通告。
于糾紛解決而言,調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其調解主體而言,有立足于基層的、公益性的、不收費的人民調解;有行政機關為主導的行政調解;有訴訟過程中的司法調解;有以行業為區分的行業調解;有突出調解員專業屬性的專家調解、律師調解;有收費的商事調解等。
其中,人民調解制度最具中國特色。這種源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糾紛解決模式,最早發端于革命根據地。與農會建設、群眾政治動員相配套,通過調解形式實現糾紛的自我解決,與基層群眾組織的建設相配套,進而形成人民調解制度。人民調解制度因為它的草根性、全民性、基層性、便捷有效性,且符合中國基層社區治理的傳統文化,被譽為“糾紛解決的東方經驗”或“東方一枝花”。
行政調解主要依托行政機關進行,例如早期交通事故糾紛的行政調解前置,消費者權益維護與工商局12315熱線平臺。公民長期對國家行政機關的信任與依賴,使得行政調解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然大有可為。
商事調解在中國是個方興未艾的事物。在經濟發達地區,商事調解的概念已經逐漸被糾紛當事人所接受。人們愿意付費,是因為物有所值。商事調解應當收費,在于商事調解不同于其他公益性調解,其對調解員的專業知識要求較高,而只有收費,才能吸引高水平人才加入調解員隊伍。商事調解的當事人愿意付費,是因為調解所促成的糾紛解決,能為其解決困擾,減少損失,獲得補償,其收益當然大于付費。調解收費標準,在市場競爭與政府指導二者間平衡。
仲裁是一種準司法權,權利源于法律規定(勞動爭議仲裁、人事爭議仲裁、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仲裁)或當事人約定(商事、海事仲裁),仲裁有著民間性、專業性、當事人意思自治(可以自主選擇仲裁機構、仲裁員、仲裁規則、適用的法律)等諸多特性。
訴訟則是請求國家司法權的救濟或裁決。一般認為,訴訟是公民權利救濟的最后手段,若非法律明確規定(如宣告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身權確認等),一般的民事糾紛若非其他的糾紛解決方式窮盡,不建議優先選擇訴訟作為糾紛解決的選擇。除考慮到訴訟的程序繁復、成本高昂外,有限的司法資源應當經濟適當地用在較疑難、復雜、對社會發展有示范意義的法律問題的解決上,方為公共司法資源的合理配置與使用。
在西方的糾紛解決理論體系中,將訴訟外所有的糾紛解決機制統稱為“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ADR)。在中國大陸,學者在理論引進時譯稱“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主要是考慮到在當前中國的糾紛解決體系中,訴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司法對于糾紛解決體系,起到推進、引領和保障的功能,調解貫穿于糾紛解決的全過程。仲裁過程中,當事人可向法院申請財產、證據保全;當事人不服仲裁裁決,可通過申請撤銷仲裁裁決或執行階段的申請不予執行仲裁裁決,阻卻裁決的既判力或執行力;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后,可申請司法確認,給予調解協議以強制執行力;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法院可委托調解員進行調解,或邀請中立第三方參與調解等。
可見,各糾紛解決的途徑,并不是互不關聯、并聯的平行線,而是一個互相銜接、相互配合的整體,主體可以協同,可以合力、協力,程序相互鑲嵌,糾紛解決需求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制度設計中流轉,因勢利導,因地制宜,針對痛點,對癥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