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法院2020年度案例:行政糾紛
- 國家法官學院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
- 3284字
- 2022-07-29 17:34:51
14 養老保險待遇資格確認期間不影響勞動者享有養老保險待遇的權利
——田某訴北京市西城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勞動社會保障行政給付案
【案件基本信息】
1.裁判書字號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18)京02行終191號行政判決書
2.案由:勞動社會保障行政給付糾紛
3.當事人
原告(上訴人):田某
被告(被上訴人):北京市西城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以下簡稱西城區人社局)
【基本案情】
田某于2015年11月達到法定退休年齡。2015年8月,西城區職業介紹服務中心作為申報單位,向西城區人社局提交辦理田某退休的申請材料。2015年8月31日、12月15日、12月30日,西城區人社局作出三份《北京市基本養老保險退休待遇資格核準告知書》,稱“視同繳費年限申報材料與檔案材料不符”“提供85年以后的上班原始材料”“檔案中單位部分用章與工商信息不一致,請補正相關原始材料”。2016年12月9日,北京市政路橋股份有限公司出具證明,稱“田某同志畢業生轉正定級表為后期補辦,當時企業名稱已由北京市建華市政建筑工程公司第五工區變更為北京市華大市政建筑工程公司”“另:北京市政路橋股份有限公司為原北京市市政工程局變更而來”。
2017年1月16日,西城區人社局向該公司作出《關于田某參加工作情況的協查函》,稱“……該職工檔案經我局審核,其檔案中工作期間原始材料缺失嚴重,1985年7月由北京市建華市政建筑工程公司招工,招工后工作期間,檔案中未見其他相關原始材料,補充材料前后矛盾,不能確定其工作年限的完整性與連續性……請貴單位查找相關原始材料,確定其真實工作情況”。2017年4月7日,北京市政路橋股份有限公司向西城區人社局作出復函,稱“田某原所在工作單位北京市建華市政建筑工程公司的上級單位是北京市第五市政工程公司(已于2010年12月13日注銷),隸屬于北京市政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我單位系北京市政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上級單位,已委托該集團對田某參加工作情況進行了核查,相關核查情況附后”。
2017年5月19日,西城區人社局作出《北京市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核準表》(以下簡稱《核準表》),載明:“田某,女,1965年11月出生,參保年月1992年10月,參加工作時間1985年2月,退休時間2015年11月,應繳費年度24,視同繳費年月為7.08,實際繳費年月12.04,全部繳費年月20.00,計發金額1609.00,起始支付年月2016年12月……”
【案件焦點】
西城區人社局對田某養老保險待遇起始支付時間的認定,應該以田某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次月起算,還是以西城區人社局核準待遇的次月起算。
【法院裁判要旨】
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北京市基本養老保險規定》第二十二條第一款規定,被保險人符合下列條件的,自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核準后的次月起,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根據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基礎管理,規范退休核準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的規定,退休核準工作要以職工原始檔案記載為準,并根據其他佐證材料作出認定。本案中,田某的檔案材料《(田某高中)畢業生轉正定級表》與《集體企事業招工審批表》的記載日期相同,但蓋章單位不一致,故西城區人社局要求提供相關原始材料并無不當。2016年12月,田某單位出具情況說明后,西城區人社局將該日期認定為基本養老金支付起始年月,不違反相關規定,法院予以確認。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九條的規定,判決:
駁回原告田某的訴訟請求。
田某不服,提起上訴。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七十三條第一款、《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十六條第一款的規定,勞動者在退休情形下,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且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勞動者,符合“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累計繳費滿十五年”的條件,在法律法規沒有其他特別規定的情況下,即應享有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的法定權利。本案中,西城區人社局在已查實田某于2015年11月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累計繳費滿十五年,且沒有證據證明田某有不應領取基本養老金其他情形的情況下,核準2016年12月始支付養老金,不符合上述法律規定,該情形屬適用法律錯誤。一審法院判決認定事實基本清楚,但適用法律有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七十條第二項、第八十九條第一款第二項的規定,判決:
一、撤銷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2017)京0102行初790號行政判決書;
二、撤銷西城區人社局所作《北京市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核準表》;
三、責令西城區人社局于本判決生效后三十日內重新作出行政行為。
【法官后語】
本案的分歧焦點是對于養老保險待遇起始支付時間如何認定的理解。筆者以為,在法律法規沒有其他特別規定的情況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且滿足累計繳費滿十五年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以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次月為養老保險待遇起始支付時間。但另一種觀點認為,應當以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核準后的次月為起始支付時間。產生上述分歧的原因在于對《北京市基本養老保險規定》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的理解不同。對此,筆者有以下幾點分析。
1.從法的文義和體系角度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七十三條第一款規定:“勞動者在下列情形下,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一)退休……”《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十五年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據此,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勞動者領取基本養老金,主要取決于“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和“累計繳費滿十五年”這兩個實質條件。在滿足這兩個實質條件的情形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勞動者養老保險待遇的起始支付時間應當從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次月起算。《北京市基本養老保險規定》第二十二條第一款中“自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核準后的次月起,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的規定,系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十六條對本市具體實施養老保險核準工作的細化規定,將其放在整部法律體系中進行解釋,“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核準”是作為辦理退休的程序性環節,對勞動者是否滿足上述兩個實質條件進行審查,本身并不是對“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實質條件的改變。當中的“領取”應作操作性層面的理解。養老金領取時間可以自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核準后的次月起,但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對勞動者自有權享受養老保險待遇之日起至實際領取前的應享受金額進行補發。
2.從立法宗旨和目的角度考慮
根據勞動法、社會保險法的規定,國家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系為了保障公民在年老的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維護公民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合法權益,使公民共享發展成果。據此,基本養老金是勞動者在退休的情形下,依法享有的基本權利保障,是法定財產權,不能隨意限制和縮減。勞動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不能機械理解《北京市基本養老保險規定》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的規定,對其中規定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核準”和“領取”均不能解讀為對勞動者享受法定財產權的限制條件。
3.從社會公平的價值觀角度理解
社會保險制度是一種再分配政策,社會公平應當反映在其制度設計和治理形態的價值取向中。社會保險權利的實現,更多地要求國家積極干預權利的實現條件,而非對實現條件設置附加的負擔性規定。公民享有的依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權利,不因勞動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行政效率的高低而增益或減損。特別是在行政給付類案件中,為了平衡相對弱勢一方的公民與勞動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的關系,人民法院在法律解釋和適用方面應當更加慎重,既要維護法律規定的嚴肅性,又要注意辦案的社會效果。因此,勞動保障行政部門養老保險待遇資格確認的期間不能影響勞動者享有養老保險待遇的權利。
筆者在案外了解到,在本市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核準工作中,核準時間晚于勞動者法定退休年齡時間的情況時有發生。勞動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在辦理養老待遇資格確認時,多按照實際核準的次月起計算養老保險待遇,勞動者往往無法獲得達到退休年齡后至核準之前時段的基本養老金。通過本案的審理,明確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北京市基本養老保險規定》的理解與適用,為糾正部分勞動社會保障行政部門錯誤執法慣例,進一步規范養老保險管理工作,統一司法裁判尺度,保障廣大退休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編寫人: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嚴勇 李珊
- 新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解釋全書(2017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釋義
- 中國法院2016年度案例:婚姻家庭與繼承糾紛
- 民法典物權編釋論:條文縷析、法條關聯與案例評議
- 中華人民共和國常用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全書(修訂版)
- 民法典總則編法律適用與案例指引
- 人民法院民商事指導案例與類案裁判依據叢書:勞動糾紛指導案例與類案裁判依據
- 勞動法及司法解釋新編:條文序號整理版7
- 新編民事案件案由適用法律規范指引·上冊(第二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釋義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管理條例》釋義
- 商事合同風險及其防范:以案說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案例注釋版(第五版)
- 安康市司法行政志
- 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性案例裁判規則理解與適用:公司卷(第三版·上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