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你是否越長大越不快樂?

你為什么感到不快樂?

越來越多的人在感慨和追憶,感嘆小時候的美好時光一去不復返,那時候的簡單透明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逐漸消失不見。雖然小時候渴望得到的東西,比如成年人的帥氣的西裝、優雅的高跟鞋、自由自在不受管束的生活等,在長大之后我們也都漸漸得到了,但事實上,有幾個人是如同小時候般真正快樂的呢?大多數人還不是又回過頭去懷念那純真的童年,還會有人感慨:要是永遠生活在小時候該多好!

心理學家認為,得到必定會有失去。比如你得到了兒時渴望的成人生活,那得到所要付出的代價就是不再擁有兒時的純真;再如你得到了真正的自由,父母再也管不了你了,但所要付出的代價就是你失去了童年時期特有的懵懂的歡樂,隨之而來的還有無邊無際的孤獨。好像很多事情兒時都不懂,但那時快樂,而長大后你真正看清楚了,就不再有真正的快樂,似乎這就是得到與失去之間的辯證關系。

那為什么現在的你感到孤單和不快樂呢?有的人回答說,我對我目前從事的工作總是提不起興趣,覺得沒意思,對未來的生活也充滿迷茫。只要一想到將來會面對的種種,尤其是一定要用功利的姿態去應對很多工作上的事情時,我就覺得自己活得很累,還不如一個小孩活得快樂。事實上,這也是很多人的心聲。為什么不快樂?其實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糾正一下問法:為什么我們會快樂?而不是我們為什么不快樂。

曾有心理學家對該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我們知道,人的大腦的體積和結構自人類進化以來便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結構的變化導致體積增加,其中就多了一個叫做額葉的部分,這是大腦中最高級的部位。而在額葉里最為重要的一個部位就是腦前額葉外皮,具有“創造模擬經驗”的功能,即人類可以通過它在大腦中對一些未曾真實體驗過的經歷進行某種模擬體驗,這與情景性記憶、工作性記憶以及自我抑制能力相關。

近年來,心理學家們對人類決策行為的研究也表明,大多數人的決策都與腦前額葉外皮有關,即對未來事件及情感的預估。心理學家指出,這里的情感便是廣義上的幸福感,人們對經驗的模擬,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對幸福感的預測。人們在做每一項決策之前,幾乎都要建立在對事件情感結果的內隱性或者外顯性預測的基礎之上;而之所以會做某種決策,是因為相信這項決策會比其他的決策帶來更大和更強烈的幸福感。

但是實際上,即便人們能夠通過預測幸福感確定哪件事會使自己獲得快樂或痛苦,可對于這種快樂或痛苦的持續時間和幸福感的強烈程度卻不能準確預估。心理學家分析,這里一般會出現兩種情況:其一是高估了快樂或痛苦的持續時間和強烈程度;其二便是低估。高估的情況比較普遍,被心理學家稱為“影響偏差”。

曾有數據顯示,在一起交通事故中得以幸存的人,即便截癱,也會在事故之后的幾個星期內恢復心理創傷;那些失去了親人、愛人的人在此后的一年之內情感水平就恢復了正常。也有相關實驗表明,那些在事故中截肢的幸存者在一年之后的幸福感強烈程度和中彩票者在一年之后的幸福感強烈程度,幾乎完全是一致的。這些調查數據似乎和我們平時的所見所聞不符合,甚至完全相悖,但它們又是確切存在的。

因而,心理學家認為,無論人們遭遇到了多大的困境和挫折,一段時間以后(也許是幾個星期,也許是幾個月,甚至是一年、兩年),這件事就不再會對人們有什么影響了。而我們大多數人正是因為高估了這種影響力,所以才會出現心理困境,就像自己給自己背上了一個巨大的包袱。如此一來,再堅強的人也有精疲力竭的一天。換句話說,很多事情對你的影響力其實并沒有那么大,更沒有你想象的那么嚴重,而是你自己給自己施加的壓力過大才導致了現在的不堪局面。

在幸福感的預測過程中,影響偏差導致我們過分高估事件的情感影響力,進而無法自拔,陷入心理怪圈走不出來。而如果我們意識到這種偏差的存在,是不是就會好點呢?答案是肯定的,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會選擇在悲痛的時候讓自己忙碌的原因。人的身體和思維一旦忙碌起來,就不會再去胡思亂想,那些悲傷的記憶就會暫時被擱置,我們只要告訴自己,現在不要去想了,先做點別的事情!等忙完這段時間之后你再去回想,也許會比當時好得多。所以,別再高估某件事情對你的影響力了,否則在你的痛苦中有一大半都是你自己給自己的,何必呢?

是什么阻礙了我們的快樂?

如果細心觀察,我們會發現,那些表面上看起來很快樂的人,其實也未必就真的快樂,誰的生活盡是一帆風順的呢?他們也有不快樂的時候。但也有很多人不管何時,都是一副郁郁寡歡的模樣,人們一看到他們,就會馬上聯想到各種各樣的遭遇在他們身上上演,但其實他們也未必就真的如此不快樂。

而心理學家對快樂一分為二,即發自內心的、天然的快樂和自我創造的人工快樂。如果一個孩子在周末的早晨,被父母逗得“咯咯”直笑,清脆的笑聲幾乎可以穿越厚實的水泥墻壁,讓大人們羨慕不已,這樣的快樂就是天然的,發自孩子的內心并且真真實實;如果一個上班族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當情緒跌落谷底,為了不讓自己久久沉淪在低谷,他也許會去尋找各種方法安慰自己,直到成功達到心理調節的目的,這便是通過自我創造而獲得的人工快樂。當然,這并不是說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就一定不存在天然的快樂,只是這種發自內心的天然快樂已經沒有孩子那么多、那么純粹罷了。

心理學家建議,當天然的快樂難以企及時,人工快樂是幫助人們保持快樂的最好方式。說得簡單點就是,當你希望得到而不可得時,不如自己制造出來。譬如,當某男向某女告白失敗后,他就很難快樂起來,此時為了不讓自己持續悲傷,他可以這樣安慰自己:我這么專情的一個人,你不喜歡我是你的巨大損失。當然,當他告白成功時,他就能獲得天然的快樂。

表面上看起來,人工快樂遠遠比不上天然的快樂美好,可實際上,人工快樂相較于天然的快樂,要更加長久和實際。但問題又來了,既然如此,那為什么現代人還是難以快樂呢?難道說現代的人們連給自己制造人工快樂的能力都失掉了?

研究發現,一個人如果能夠及時地給自己制造快樂,那他/她就不會不快樂;但假如他/她已經沒有了這種能力,長此以往,這個人就成了一個患有“快樂遺失癥”的人。那究竟是什么阻礙了快樂的生成?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術語叫“沉沒成本”,指的就是由過去的某項已經發生了的決策,導致現在或者是將來的任何決策都無法改變的成本。在商業決策中,沉沒成本是影響決策的一大關鍵要素,指那些已經付出的、不可收回的成本。而在心理學中,沉沒成本則意指那些耗費的精力、時間、金錢等,都已經是無法挽回的成本了。此時很多人就會想:既然已經這樣了,那就繼續下去吧,或者事已至此,就不再徒勞掙扎了吧。

沉沒成本效應揭示了人們內心普遍存在的一種自我申辯,不愿承認自己先前的決策失誤,希望總是可以與之前的選擇保持一致,也是一種避免浪費的心理。心理學家指出,沉沒成本效應雖然讓人們在一件事情上失去了再選擇的機會,但卻能夠收到自創快樂的效果。

研究人員曾在美國的一所高校內開設了一門攝影課程,在結課時要求學生自拍兩張照片,然后將其中自己比較滿意的一張上交。但該實驗分成兩組,研究人員對第一組學生說:“想好了再上交啊,因為交上來后我就會立即轉寄給美術館,你們就沒有更改的機會了。”而對另外一組學生說:“大家慢慢挑,選不好也沒關系,交上來后還有三天的時間給你們更改。”

結果,實驗證明,前一批大學生在壓力的作用下迅速作出了選擇。在一段時間之后,他們還是會怡然自得地認為自己交上去的那張是最好的;而后一批大學生則在反反復復的選擇和更改中糾結、煩悶,部分人還出現了失眠現象,到最后他們還是認為留在手上的那張才是最好的,因而后悔不已。

這項實驗證明了,當選擇越多時,人們就越是難以獲得快樂,最后甚至會連人工快樂一并失去。也就是說,當自由越多,決策也就有了隨時都可更改的條件,正是這種可更改的決策權阻斷了人們自制快樂的能力。

如果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來說,向父母索要一雙好看的名牌跑鞋而不得,得不到也沒辦法,盡管已經渴望很久,盡管也和父母鬧過很多別扭,但如果真的得不到的話,孩子們也不會怎么樣,他們依舊還是有自己的快樂和樂趣,甚至還會憧憬著將來長大,掙好多錢,把所有想要的東西都買下來。

但是長大后就不一樣了,小時候想要擁有的名牌跑鞋,長大后即便父母還是沒有給他們買,但他們已經擁有了獨立的經濟能力。可此時擺在他們面前的已經不只是一雙名牌跑鞋,太多的誘惑,也有太多他們想要得到的東西。

所以,擁有了決策自由權的同時,決策的難度也在不斷攀升。從前的那種“車到山前必有路”“哪怕劍走偏鋒,也要嘗試一回”的心理在悄悄消失,失去了對未知的無限渴望和追求無限可能性而產生的強烈刺激感的基礎。

如何選擇才能擁有幸福感?

假設現在就有兩個選擇擺在你的面前,一個是年薪超過十萬的工作,但你必須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另一個是年薪只有六萬的工作,但你不必離開現在的城市。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你會怎么選擇呢?我想很少有人會立即做出決策,總要經過一番思想掙扎。正所謂有得必有失,天下真的很難有“掉餡餅”之類的事情發生。

在你做決策之前,對前一份工作的幸福感預測可能會集中在年薪這個比較誘人的數字上,而對后一份工作的幸福感預測會集中在你不必離開現在的城市。最終你會選擇哪一份工作,就完全取決于你更傾向于超過十萬的年薪的幸福感,還是不必離開當前熟悉的城市的幸福感了。

心理學研究指出,現代人之所以越活越不快樂,是因為他們總是覺得自己曾經做出的選擇是錯的,不夠完美的,甚至一度感嘆:“要是當時我……就好了”或“如果我當時……會不會更好呢”,這樣的想法無疑將自己推向了不快樂的境地,同時也阻斷了人工快樂的合成。

基于此,心理學家指出,如果人們能夠預測到決策將會帶來的結果,便會做出正確的決策,而不必再為此感到不幸福和不快樂了。決策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四大偏差會影響到決策的幸福感;而反過來,如果人們能夠成功降低這四大偏差的影響力,那決策的幸福感就會有所提高。

第一,影響我們做決策的是情緒偏差。情緒這個東西總是令人捉摸不透的,它可以瞬間產生、瞬間消失,也會醞釀產生而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但不管時間長短,它都會影響到決策。比如,我們總是會在饑餓的時候看到什么都覺得好吃,結果在超市里一買就是一大包,可回家之后饑餓感消失了,便會發現很多都是垃圾食品;或者我們在高興的時候會覺得周圍的人都非常友好和善良,但當我們情緒消沉時,似乎周圍的每一個人都在和自己作對,越是這樣就越是難以高興起來。心理學家研究指出,情緒會影響和限制人們的認知狀態,使人難以體會做出正確決策之后的感覺,進而導致決策偏差。

避免情緒偏差最好的方法是,把我們在做決策過程中產生的情緒都寫在一張紙上,然后再與我們希望決策之后獲得的情緒體驗做比較,兩者的差距如果很大,也就意味著我們的決策是不正確的。這可以幫助我們判斷什么樣的決策才會真正讓我們感到快樂和幸福。

第二,影響偏差的存在使得人們總是過高地預估了某些事件對他們的情緒的影響力。曾有實驗表明,兩個關系不好的人,在絕交幾個月后,關系并不會如預期中的糟糕;一樣的道理,某項決策在做出之后也不會有如我們預期中的幸福感或不愉快。

要想避免影響偏差,最好是先不要把我們對某件事情的評判焦點過分集中,而是要盡量放寬,不要總是認為我們的不愉快都是因為這件事或這項決策,而是要充分考慮到其他事件的存在。告訴自己,即便是別的選擇也同樣會帶來不同的困擾,進而降低我們的評估值,避免某些比較極端的看法和影響。

第三,記憶力偏差也是影響決策的一大要素。大腦總是會記住人們經歷過的事情,并將這些經驗作為某項決定的試金石,比如,當一個人有過交通事故的經歷后,他/她會在某次汽車爆胎時想到極端悲慘的境遇,而其他的人就不會這樣極端。此時,越是擔心會出現嚴重事故的人就越是忐忑不安,往往影響他/她做出正確的決策。

避免記憶力偏差的辦法一般是,多回憶一些相關經歷,而并不僅僅是那些極端悲慘的記憶,當你覺得事情不會每次都那么糟糕時,情況就會好很多;同時,也要盡量清醒地面對你當前的記憶,如果都是消極的,不妨找些比較積極的回憶來進行綜合。

第四,決策中的信念偏差也會影響到最終的決策幸福感。生活閱歷逐漸豐富是一件好事,不少人會在潛意識里憑借那些閱歷給自己建立一種情景模式,即什么樣的場景會令自己變得開心,什么樣的場景會讓自己煩悶等。但實際上,當一個不怎么愉快的經歷緊隨在一個十分愉快的經歷之后時,那個不怎么愉快的經歷就會被劃入令自己煩悶的板塊之中;或者一個不怎么愉快的經歷緊隨在一個十分不好的經歷之后,那么,那個不怎么愉快的經歷便會被劃進令自己開心的板塊之中了。這就會導致后續決策出現一系列失誤。

此外,當一個人面對多種選擇時,決策的幸福感也會降低。就好比有兩個女孩,一個愛打扮,衣柜里總是有穿不完的漂亮衣服,但是她每天出門前都要思前想后,猶豫一個多鐘頭,因為衣服太多,她不知道該穿哪一件;而另外一個女孩也愛打扮,但是她的衣柜里只有七套衣服,因為選擇不多,所以她也就不用每天出門前為穿什么衣服而煩惱。這其實就是我們在前面提到的阻斷人工快樂的一大元兇。

要想避免信念偏差,增強決策的幸福感,不妨問問自己:“讓我真正快樂的是什么?”分清楚哪些是真快樂,哪些是假快樂,不要隨意給自己建立錯誤的“情景模式”。此外,減少可供對比的對象,當你明知如此會平添煩惱,還要故意為之,那就是自尋煩惱。

有研究指出,當人們對某種經歷體驗得太多,滿足度就會達到飽和。也就是說,某件事情經歷的次數過多,能夠帶給人們的滿足感就會大大降低。所以,不妨嘗試一下新事物,讓自己時刻處在對未來未知的狀態,神秘感會增強滿足感,也會提升幸福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椒县| 宜良县| 乌什县| 隆回县| 项城市| 安图县| 平原县| 抚宁县| 长沙县| 响水县| 聂荣县| 满城县| 南京市| 天镇县| 莱阳市| 信丰县| 历史| 临澧县| 连城县| 镇安县| 蒙山县| 泰兴市| 临猗县| 和平区| 宜丰县| 观塘区| 合阳县| 谷城县| 本溪市| 安庆市| 宁津县| 法库县| 禄丰县| 万年县| 岳阳市| 稻城县| 蓬安县| 乌兰浩特市| 竹溪县| 理塘县| 武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