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務糾紛典型案例解析
- 李艷紅主編
- 5708字
- 2022-07-29 16:13:25
案例二 勞務關系的成立
——如何確定雇主的身份
張文博[1]
案情回顧
(一)干活受傷無人管
生活中,老百姓常常因為農村建房、搬家、裝飾裝修等活動發生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此類糾紛產生的原因多為熟人間介紹,甚至義務搭手、幫工,常常隨口約定,導致在務工過程中受傷的受害者索賠遇到難題。在沒有明確約定的情況下如何確定雇主的身份,請看以下案例。
張強因要對新購買的住宅進行裝修,遂于2018年7月5日與佳星建材公司簽訂《家裝購材合同》,約定由佳星建材公司分批將張強所需的裝飾材料運送到施工現場,張強對佳星建材公司的貨物無法驗收的,可以委托裝飾公司的施工隊長代為清點、驗收和簽字。簽訂《家裝購材合同》當日,張強與國超裝飾公司簽訂《裝修施工合同》,約定由國超裝飾公司設計并以包清工的方式承包室內裝修工程,且張強應當于開工前將房屋鑰匙交給國超裝飾公司。后佳星建材公司依照合同約定將裝飾材料送至張強需要裝修的住宅樓梯口,張強和國超裝飾公司的員工在送貨單上簽收該批材料。
因材料用量較大,張強找來王云等四個搬運工人,王云站在三樓以提拉方式運送木板,因腳下墊著磚塊和水桶沒有踩穩,從三樓摔下致傷。張強帶著王云等四個工人到國超裝飾公司索要搬運費,國超裝飾公司支付張強以及王云等四個搬運工人每人100元搬運費。王云因為從三樓摔落受傷,包括醫療費在內的各項費用共計66530元無法得到賠償,遂于2019年3月20日將張強訴至法院,主張張強為了裝修自己的居室,雇傭包括自己在內的四個工人搬運裝修材料,表示自己是張強叫過來干活的,張強是自己的雇主,故請求張強賠償自己因人身損害而遭受的各項損失,后經張強申請,法院依法追加佳星建材公司與國超裝飾公司為本案被告參加訴訟。
(二)多方主體互推諉
被告張強辯稱,自己與王云不存在勞務關系,也沒有指揮王云搬運材料,國超裝飾公司應當為王云的雇主。王云在腳下墊了磚頭和水桶沒有踩穩致自己從三樓摔傷,應當是王云自己的過錯,自己不應當承擔責任。王云受傷后,國超裝飾公司支付了四個搬運工人每人100元的搬運費,還支付了王云12500元的醫療費,國超裝飾公司應當為原告的雇主。
佳星建材公司辯稱,佳星建材公司與張強為買賣合同關系,雙方簽訂的《家裝購材合同》約定建材公司將裝飾材料運送至施工現場,是指將裝修材料運到貨車能夠到達的地方,在本次發生事故之前,其他幾批建筑材料也是國超裝飾公司搬運上去的。佳星建材公司并未委托張強雇傭工人從事搬運工作,王云的人身損害與佳星建材公司沒有任何關系,佳星建材公司根本不是本案當事人。
國超裝飾公司辯稱,雖然按照行業慣例,建材公司將材料送到后,裝飾公司將裝修材料搬到樓上裝修屋內是通常做法,但本案中國超裝飾公司與張強之間為加工承攬合同關系,并沒有雇傭王云從事搬運工作,不應當對王云的受傷承擔責任,本案中佳星建材公司將裝飾材料送至施工現場,佳星建材公司應該是本案雇主。
(三)勞務關系如何定
法院認為,提供勞務者一方在從事雇傭活動中受到損害的,應當由雙方根據過錯程度承擔相應責任。雇傭法律關系,是指受雇人利用雇主提供的條件,在雇主的指示、監督下,為雇主提供勞務,并由雇主支付報酬的法律關系。本案原告王云是被告張強叫去搬運建材的,表面上看,原告王云與被告張強建立了勞務關系,但事實上,勞務關系的成立不能只從形式要件上加以判斷,在較為復雜的勞務關系中,準確認定誰是雇主是正確處理糾紛的關鍵。勞務的實際受益者是誰,誰就是雇主,應為雇員損害承擔相應責任。本案中,法院經過法庭調查獲知,裝修材料從樓梯口搬到裝修屋內是國超裝飾公司的義務,王云提供勞務的實際受益者是被告國超裝飾公司,其作為原告的雇主,應對原告王云的合理損失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由于王云在本案中有一定過錯,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程度,認為被告國超裝飾公司承擔70%的賠償責任。
本案法律依據為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通過的《民法典》第1173條、第1179條、第1192條,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23次會議修正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條、第6條、第7條、第8條、第9條、第10條、第11條。
本案的爭議焦點為,在雙方沒有明確書面或是口頭約定的情況下,多個涉案主體互相推諉,提供勞務的一方在工作中受傷時如何確定與誰存在勞務關系,進而確定應當進行賠償的雇主?
法理分析
(一)以何種標準確定勞務關系的成立
勞務關系通常以雙方之間存在雇傭合同為成立條件,但現實生活中有些當事人之間不存在勞務合同,即便如此,雙方也存在事實上的勞務關系。判斷是否存在雇傭關系要進行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雙重判斷,首先,要看雙方的權利義務是否是一方提供勞務,另一方支付報酬;其次,要看雇員是否受到雇主的控制、指揮和監督。從本案來看,王云雖然未與國超裝飾公司簽訂書面雇傭合同,但到達場地之后提供勞務,沒有任何一方提出異議,這屬于在事實上已經建立了提供勞務的契約關系,后來王云等搬運工人在完成勞務后,國超裝飾公司支付王云等四個工人搬運費各100元,更加說明雙方建立了勞務關系。
本案中,張強與佳星建材公司簽訂的《家裝購材合同》中約定了由佳星建材公司將裝修材料運送到施工現場,雖然佳星建材公司與國超裝飾公司對“施工現場”的理解存在爭議,但結合張強與佳星建材公司的合同約定內容以及雙方的當庭陳述來看,佳星建材公司只負有將裝修材料運到貨車能夠到達位置的義務,而不負有將裝修材料運到裝修屋內的義務,該部分工作應當屬于國超裝飾公司,且國超裝飾公司自己也承認上述做法為行業慣例,故佳星建材公司并非為王云等人提供勞務的實際受益者,不是王云的雇主。本案中雖然是張強叫王云等四人過去搬運材料,但當時在驗收裝飾材料的時候,國超裝飾公司的員工也在現場,并未拒絕張強叫來搬運工人搬運該裝修材料,張強對于國超裝飾公司來說只是充當了幫忙叫來雇員的角色,而非王云的真正雇主。故王云提供勞務的實際受益者應當為國超裝飾公司,即國超裝飾公司為王云的雇主。
(二)如何確定雇傭活動的范圍
對于雇傭活動的范圍,首先應當看雇員執行的事務是否是雇主授權或者批示范圍內的活動,其次從雇員執行職務的行為來看,客觀上表現為與雇主批示辦理事務的要求一致,最后即便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從事雇傭活動”。本案中國超裝飾公司沒有直接雇傭王云進行搬運工作,但未拒絕張強找來王云來搬運裝飾材料,即默認王云搬運裝飾材料屬于國超裝飾公司授權或者批示范圍內的活動。
在《民法典》第1192條第1款中規定:“……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提供勞務一方追償。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該條規定說明在適用過錯責任確定賠償義務人責任后,受害人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應適用過失相抵。本案中,法院認定王云對自己提供勞務過程中所受損傷存在重大過失,故根據雙方的過錯程度確定雙方的責任。本案中減輕了國超裝飾公司的責任,法院判令國超裝飾公司對王云的損失承擔70%的責任。
知識拓展
(一)《民法典》第1192條立法目的
《民法典》第1192條第1款規定,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提供勞務一方追償。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該條關于個人勞動責任承擔的規定相較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人民損害賠償解釋》)第9條,以及原《侵權責任法》第35條,更加注重公平與效率,該條規定兼顧了《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9條的追償權和原《侵權責任法》第35條,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民法典》的該條規定對比已經廢止的《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9條,去掉了提供勞務一方與接收勞務一方對外承擔連帶責任的規定,強調接受勞務一方承擔替代責任后,可以向具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提供勞務一方追償。《民法典》該條規定中“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這點和原《侵權責任法》第35條的規定是一致的,但這里《民法典》并沒有采取無過錯責任原則,而是采取了過錯責任原則。《民法典》作此規定的理由為,首先,個人之間提供勞務的關系不屬于依法必須參加工傷保險的情形,不適用《工傷保險條例》,意味著無法通過保險機制來分散風險。[2]如果要求接受勞務的一方無過錯也承擔責任,過于苛刻,有失公允。其次,在實踐中,因勞務遭受損害的情形比較復雜,只有區分不同的情況,根據雙方過錯處理,才比較合理公平,符合現實。
(二)接受勞務一方的過錯類型
第一,缺乏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個人在不具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情況下,雇傭他人從事建設工程等活動,在法律上就認定接受勞務的一方具有過錯,應當承擔責任。
情景一:2018年7月,李小博經一起干活的楊叢叢、李光明、李國力及張大寶共同推舉與王金鑫簽訂了《木工合同書》,李小博等五人共同從事月景灣樓木工工程的施工合作。該工程由大橋公司承建,王金鑫為涉案工地的實際施工人。合同簽訂以后,李小博、楊叢叢、李光明、李國力、張大寶共同施工,按照各自的工作時間平均分配勞務報酬。2018年9月26日下午,張大寶在從事木工工作時從腳手架上摔到地上受傷,隨后被送到醫院治療,醫療費共計24697.31元,經傷殘鑒定為一個十級傷殘,一個八級傷殘。后張大寶將大橋公司、李小博、王金鑫訴至法院,要求賠償自己各項損失。最后法院經審理認為王金鑫作為涉案工程的實際施工人,雇傭張大寶在涉案工地工作,王金鑫作為張大寶的雇主應當對張大寶的損失承擔責任,大橋公司作為涉案工程的承包方,將涉案工程分包給不具備相應資質的王金鑫,應當對張大寶的損失承擔連帶責任。[3]
第二,未盡到對勞務活動的檢查、監督和指導的義務。從事勞務活動往往存在一定危險性,接受勞務的一方應當在提供勞務的一方從事勞務活動的時候,盡到充分的監督和指導、管理的義務,對于未盡到相關義務的,應當對提供勞務一方受到的損失承擔責任。
情景二:2018年8月26日,林唐雇傭陳帥等人到林唐承包的魚塘捕魚,林唐安排司機,將貨車開到現場裝魚。魚被捕撈上岸以后,陳帥聽從貨車司機的指揮將魚裝車,在裝魚的過程中,由于運魚車的設備(吊車)漏電,陳帥用手拉鋼絲繩末端的鐵鉤準備將魚裝車時被電擊受傷不省人事。事故發生后被送往醫院搶救。后陳帥將林唐訴至法院,要求其賠償自己的損失。法院認為林唐作為裝運塘魚車輛的所有人,應當對相關的裝運設備進行檢查,以確保安全,但其未盡到審慎檢查的義務,致使陳帥在將魚裝車的過程中被電擊傷,故林唐在本案事故中承擔主要責任,原告作為具有完全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在提供勞務過程中疏忽大意,也應當對因自身原因造成的損失承擔部分責任。[4]
第三,未提供相應的生產設備或采取相應的安全保護措施。接受勞務的一方應當為提供勞務的一方提供相應的生產設施并采取充分的安全保障措施,以免提供勞務者遭受損害。如果提供勞務的一方未能采取充分的安全保障措施,或者提供的生產設備有缺陷,導致提供勞務者在提供勞務過程中受傷,則接受勞務的一方具有過錯,應當賠償損失。
情景三:2017年4月9日,王翔雇傭陳飛在水字村街道清理垃圾時,發現鏟車勾著拉線,陳飛擔心拉線被拉斷,就把拉線往外拉了一下,鉤機溜出時碰到自己的胳膊,導致陳飛的胳膊骨折。陳飛將王翔訴至法院要求其賠償損失。法院認為王翔作為陳飛的雇主,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未提供任何安全保障措施,致使陳飛受傷,王翔負有過錯,應當承擔責任,陳飛作為清理垃圾的工人,理應對清理垃圾所使用的鏟車在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危險具有清醒認識,對自身所受損傷具有一定過錯。[5]
普法提示
近些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勞務市場日益活躍,人們之間形成的勞務關系增多,隨之帶來的糾紛也變多,側面反映了當事人維權意識的增強,同時也表明當下社會勞務關系有待進一步規范。因提供勞務者的主體為個人,該群體往往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識,在提供勞務過程中出現多個主體或者法律關系較為復雜時,往往無法識別自己真正的雇主,使得自己遭受損害以后無法索賠。綜上,確定雙方的勞務關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第一,雙方之間是否存在雇傭合同,包括口頭或者書面合同,是否有約定往往是法院判斷雙方勞務關系是否存在的依據;第二,雇員是否獲得報酬;第三,雇員是否以提供勞務為內容;第四,雇員是否受到雇主的控制、指揮、監督和管理。
為了減少此類糾紛的發生,筆者提出如下建議:第一,簽訂正式的書面合同。在中國這樣的熟人社會下,常將工程發包給親朋好友或者自己熟悉的人,在缺乏契約意識和質量意識的情況下,很容易發生糾紛和推諉,因缺乏紙面的約定,雙方往往各執一詞,簽訂正式的書面合同可以將雙方法律關系落到白紙黑字,讓雙方的權利義務更加明確。第二,接受勞務的一方應當更新設施設備、提供較為安全的生產條件。雖然法律沒有對施工的設施設備作出明確要求,有時候雇主為了節約成本,使施工的設備得不到保障,增加務工的風險和難度,只有為提供勞務的一方提供安全的生產條件和設施設備,盡到相關義務,才能降低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進而避免人身受損,出現矛盾糾紛。第三,提供勞務的一方增強自己的安全意識和法律意識。有些雇員在施工過程中過于自信,覺得不會發生危險,施工時偶爾放棄使用繩索或者其他安全工具,最后導致意外的發生。有些雇員在安全事故發生以后,由于法律知識的匱乏,不懂得如何主張自己的權利,對遭受的損害只能自己承擔。對此,提供勞務的一方平時應當多加留意與自身有關的常用法律法規,跟蹤相關政策的更新和變化,對自身權益保持敏感,注意自我安全的保護和自我權益的維護,才能最大可能減少自己的損失。
[1] 北京市平谷區人民法院執行局法官助理。
[2] 王利明:《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解讀》,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156頁。
[3] (2019)豫1103民初3602號,來源于中國裁判文書網,案例中當事人均為化名。
[4] (2019)粵0823民初1066號,來源于中國裁判文書網,案例中當事人均為化名。
[5] (2017)京0117民初8202號,來源于中國裁判文書網,案例中當事人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