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務糾紛典型案例解析
- 李艷紅主編
- 5819字
- 2022-07-29 16:13:26
案例四 如何區分雇傭活動和義務幫工行為
——解析《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20年修正)第4條、第5條
韓思思[1]
案情回顧
2015年6月26日,老賈從北京某家電銷售店購買了兩部空調。雙方約定購置空調的費用及安裝費共計3900元。當日,該店指派曹民、王小明至老賈家負責空調的安裝。二人將空調安裝完畢后準備通電試機。由于老賈家空調專用插線板在裝修時未接線,為此,曹民、王小明幫助老賈將該空調專用插線板的線與屋外預留的電線連接上,曹民至老賈房上接線時不慎觸電身亡。為此,曹民的近親屬訴至本院。庭審中查明,曹民無相應的電工資質。
法院經審理認為:幫工人因幫工活動遭受人身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曹民無償幫助老賈將家中的空調專用插線板的線與東屋外預留的電線接上,對此老賈未明確表示拒絕,該活動不是安裝空調的工作內容,二人已形成事實上的幫工行為。曹民在此過程中觸電身亡,被幫工人老賈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曹民自身無電工資質,未能完全盡到自身安全保護義務,自身應承擔主要責任。綜上所述,法院依照《民法通則》第119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1條第1款、第14條、第17條第3款、第27條、第28條、第29條之規定,判決老賈賠償曹民近親屬各項經濟損失萬余元。
法理分析
本案的爭議焦點是曹民的接電線行為屬于雇傭行為還是義務幫工行為。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9條規定了從事雇傭活動,是指從事雇主授權或者指示范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雇傭活動”。本案中,曹民是北京某家電銷售店指派至老賈家安裝空調的工作人員。且曹民已獲得空調安裝與維修行業職業技能資質認證的證書,因此,根據北京某家電銷售店與老賈的口頭協議,曹民負責將空調安裝好并保證能正常使用。曹民在老賈家安裝空調的行為是雇傭行為毋庸置疑。
但曹民在安裝完畢空調機后,接電線的行為屬于雇傭行為還是義務幫工行為呢?從庭審內容看,曹民是在接預留的電線和空調專用插線板的過程中觸電身亡的。因此,接電線的行為到底是安裝空調的必備程序之一,還是義務幫忙的行為則成為本案的關鍵。曹民隨身攜帶了臨時插電板用于測試空調的通電問題,且其試圖接通的是老賈家早前預留的電線,因此該接線行為不屬于空調安裝的必備程序之一,屬于義務幫工行為。此外,有證據證明老賈并未拒絕曹民的義務幫工行為。根據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4條第1款的規定,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但老賈未明確拒絕,因此,老賈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本案中,曹民沒有相應的電工資質,未正確進行接電操作且在操作過程中未盡到完全的自身安全保護義務,導致觸電身亡。因此,判定曹民自身應承擔主要責任。
知識拓展
(一)幫工人因自身過錯造成的損害應減輕被幫工人的賠償責任
《民法典》第1192條第1款規定了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的歸責原則。這種個人形成的勞務關系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20年修正)第4條規定的幫工關系不同,前者承擔的是過錯責任,后者是無過錯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20年修正)第5條規定了被幫工人減輕責任的情形,無償提供勞務的幫工人因幫工活動遭受人身損害的,根據幫工人和被幫工人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被幫工人不承擔賠償責任。
一是承擔無過錯責任并不意味著不能減輕責任。無過錯責任作為過錯責任的例外,是指沒有過錯造成他人損害的,依法律規定由與造成損害原因有關的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從我國現行的民事法律法規來看,只有在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中,對于保險公司在交強險范圍內的賠償限額不存在減輕責任,而本案中,由于曹民自身存在過錯,可以減輕老賈作為被幫工人的責任。
二是減輕責任不等同于按照各自過錯承擔責任。雖然在責任承擔的表現形式上,減輕賠償責任與按照各自的過錯承擔責任(混合過錯),賠償義務人的責任都減少了,但兩者的原因根本不同。減輕責任,是因為被侵權人自身的過錯,混合過錯卻是侵權人自身的過錯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三是減輕被幫工人的賠償責任有利于體現公平。幫工關系多見于廣大農村地區,村民之間為了滿足自身生產生活需要,互相幫忙,并不以追求報酬為目的,屬于一種助人為樂的善良風俗。法律之所以將其納入調整范圍,并對被幫工人苛以較重的無過錯責任,初衷是鼓勵這樣的善良風俗,促進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但是片面地加重被幫工人的責任,過度保護幫工人利益,對幫工人自身過錯視而不見,有可能導致幫工人與被幫工人利益的失衡,出現幫工人在幫工的過程中任意妄為,甚至惡意幫工,有損被幫工人的合法權益。因此,為了平衡和兼顧幫工人與被幫工人的利益,對于幫工人在幫工的過程中,因自身過錯受到損害,應當減輕被幫工人的賠償責任。
(二)義務幫工與雇傭活動的區別
雇傭活動是指在確定或者不確定的期限內,雇員必須聽從雇主的意思安排,在雇主的要求工作指令范圍內勞作,同時接受雇主監督。即只要一人對另一人享有管理、監督、支配的權力,就可以認定其存在雇傭活動。這種支配和從屬關系,并不影響雇員在完成工作時具有的一定自主支配權,如送貨員在運送貨物時自主選擇送貨路線。
第一,在我國雇傭活動的成立,必須以支付勞動報酬為要件,勞動者提供勞務的目的也是追求勞務報酬,要求勞務對價。而義務幫工關系的首要特征就是無償。幫工人無償幫工并不是為了追求勞務對價和薪資,往往是出于社會樸素的道德上的、情感上的好意,是社會價值的體現,也是社會中人們之間相互幫助、互相關心的良好道德風尚的表現。
第二,雇員和雇主之間有很強的服從和被服從的關系,雇主對雇員享有的監督管理的權力是雇傭活動的本質。雇主和雇員之間受到勞動法和勞動合同的約束,在勞動合同終止之前并不能擅自終止合同,否則將承擔違約責任。就義務幫工而言,幫工人在幫工活動中有可能按照被幫工人要求指揮工作,但二者之間并無支配管理關系,幫工人除了提供勞務之外,不受被幫工人的約束。幫工人和被幫工人在幫工過程中可隨時向對方作出拒絕幫工之表示,并無須承擔違約責任。
第三,用人者對勞動者管理和選任時注意義務不同。在雇主責任方面,雇主在管理和選任時應注意受雇人的技術能力、道德品行等足以勝任委辦業務,不致侵害他人權利。而在義務幫工中,對被幫工人是否有類似雇主的選任義務并未規定,但基本的提供安全的勞動環境等還是必要的。
(三)義務幫工與無因管理的區別
無因管理是指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的義務,為了避免或減少他人利益的損失而自愿為他人管理事務,并不要求報酬的法律事實。義務幫工和無因管理二者均無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的義務,兩種行為本身也都處于義務幫工人和無因管理人自愿,二者出發點并無大區別,即為他人的利益。那么二者應該如何區分呢?
第一,無因管理人的行為是事實行為,無因管理是否成功,只認定當事人雙方是否形成了管理的事實,管理者是否具有恰當管理的資質或相應行為能力并不考慮,且被管理者也無為管理者提供安全管理環境和管理工具的義務。而在義務幫工中,雙方就義務幫工有邀約、承諾、履行的行為,就幫工內容對幫工人有行為能力和資質的限制要求,對被幫工人也有安全注意義務的要求。
第二,無因管理并不要求雙方合意,義務幫工雙方對幫工事實和幫工內容必須達成一致。實踐中,管理人在為管理行為時被管理人往往不在現場,管理人按自己意思獨立為管理工作,管理后果有利于被管理人時,管理人單方意思即可成立無因管理,被管理人對結果被動接受,且管理人就管理的必要費用得向被管理人主張,若管理行為事后經本人追認,則適用委托的規定。而義務幫工中,被幫工人往往就在現場指揮,幫工人按照其要求工作,幫工人提供無償勞務,義務幫工一般不會產生費用。
第三,無因管理的成立并不要求管理者能夠成功避免損害,保護他人利益。管理人需要支付必要的管理費用,也不需要以本人獲得利益為限。幫工關系中,他人侵害幫工人權利,法律規定侵權人不明或無賠償能力,則被幫工人可以適當補償。被幫工人即使明確拒絕幫工行為,被幫工人也可以在受益范圍內適當補償。
(四)幫工行為交換認定
義務幫工往往發生在農村鄰里或者合作伙伴之間,雙方基于一定感情,互相幫助,不求回報。但在很多時候,幫工行為往往不是單方的,一次性的,可能雙方在某個時間相互提供勞務幫助,也可能在某段時間雙方互相幫工多次。雙方互相幫忙并不被認定為對價有償,而是互為幫工。假設其中一方不需要幫工,則他仍會向對方提供幫工活動,并不要求對方支付勞務對價,這種情況下,雖然外觀上雙方似乎是互相以勞務為報酬,但解讀雙方內在動機和幫工出發點,任何一方幫工行為均不要求報酬,雙方行為均應認定義務幫工。
此外,若雙方雖有換工歷史,但換工并非同時進行,尤其農村中紅白喜事鄰里互相幫忙極為常見,彼此之間往往都有幫忙或者被幫忙的情況。此時,每次幫工應為獨立,而非互相之間有勞務交換。但如果能夠證明雙方之間幫工行為互為對價,一方對他方幫工是以給他方對自己幫工為交換,那么則不是義務幫工,可依據事實認定為雇傭或勞務關系。
(五)義務幫工與無法律效果的行為的區別
1.義務幫工與情誼行為
情誼行為,也稱好意施惠。情誼行為主要特征在于當事人間就其約定,欠缺行為上的法律效果意思,無受其約束的意思。情誼行為與義務幫工表面極為相似,兩種行為均出于良好的道德情感,均包含“情誼”因素,且均為無償。但兩者的區別甚大。
第一,情誼行為并不以意思表示為其要素,但義務幫工必須考慮當事人雙方的意思表示。義務幫工中,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往往也并不明確,但其最顯著特點體現在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人幫工行為,此時,幫工關系不成立,被幫工人也不需要對幫工人的行為承擔責任。可見,義務幫工要求幫工雙方對幫工行為的合意性。而情誼行為,幫助人幫助行為并不需要征求被幫助人的意思,更不要求雙方合意。
第二,行為人獨立性不同。情誼行為雙方并不產生權利義務關系,行為人獨立按照自己的意愿為幫助行為,受惠者對施惠者的身份資質也無選任和注意義務。義務幫工中,幫工人一般按照被幫工人的指示工作,幫工人在幫工內容和幫工行為之外的行為,盡管有可能利于被幫工人,仍然不能認定為義務幫工。被幫工人在接受幫工時需要對幫工人提供相對安全幫工用具和環境。
第三,情誼行為的發生,雙方當事人并無追求法律效果的意思,也并無將行為置于法律規制之下的意思。其僅僅是具有社會價值和道德意義。情誼行為的內容也不具有法律規制的價值,哪怕產生法律上的價值,也不適合由法律所調整。而義務幫工,其作為用人者責任的一種,有獨立的法律地位。
2.義務幫工與家務行為
父母子女之間具有緊密的血緣關系,比其他親屬關系更為親密無私,其所包含的生命傳承、情感依賴、生活互助、倫理綱常價值無與倫比。特別是在我國,家族觀念根深蒂固,父母對子女的照顧尤甚。很多時候,婚姻締結組成新家庭后與雙方或一方父母住在一起,尤其在農村,很多三代四代同堂,父母子女住在同一屋檐下。這種情況下,父母子女之間互相幫忙行為是很常見的,尤其在子女忙碌,父母退休的情況下,父母幫子女做家務,照看小孩極為普遍,夫妻之間也往往涉及此類情況,丈夫上班忘記帶文件讓妻子捎送。這種家庭內部幫忙行為無論是從情感上還是從法律后果上都顯然與義務幫工不同。
第一,家務行為的親屬范圍應予以限制。家務行為的認定首先應該限制在配偶和直系親屬之間,但家務行為并不要求家庭成員之間共同居住,只要求特別親密的親屬關系。義務幫工只是基于一定情誼義務提供勞務,對感情程度親密與否并無要求。
第二,按照當地習俗或人類倫理、民族傳統以及幫助人、被幫助人自身主觀認識,家務行為的利益是歸屬家庭成員整體。而義務幫工,無論是從倫理道德還是從幫工關系雙方認知,都與家庭利益無關,而是與被幫工人利益有關。
第三,家庭成員之間的家務行為,或出于自愿,或出于互相之間的囑咐請求,均無雙方是否同意之說,被幫助人也沒有“明確拒絕”的不同責任后果。而幫工行為往往需要得到被幫工人的同意,被幫工人拒絕幫工對其承擔侵權后果影響很大。
第四,家庭成員相互之間并沒有提供安全家務行為環境的義務,即使對行為人有幫助要求和指示,也并無管理和考察的注意責任。被幫工人則對幫工人負有一定的注意義務。
普法提示
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當事人身份的認定往往對其責任承擔影響很大。此外,當事人身份的認定也往往關系到訴訟過程中舉證責任或者其他相關責任的承擔。不同的身份導致當事人承擔的責任不同,嚴重影響當事人的利益。下面總結幾種日常工作中經常發生的幾類關系的區分。
(一)雇傭活動與合伙的區別
當組織者與提供勞務者具有以下關系時,認定為雇傭活動:
1.組織者與提供勞務者往往出于便捷的考慮,一般不會簽訂書面合同,二者之間多是口頭上的承諾,內心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
2.提供勞務者多是有“工程”時臨時聚集在一起,具有臨時性、間斷性和更換的頻繁性,不具有唯一性與連續性的特征。
3.組織者一般并不會為成員購買社會保險。
4.組織者(包工頭)往往以自己的名義與雇主達成工程協議,雇主將報酬給付組織者,組織者給付其他成員固定的報酬,剩下的全部歸自己所有,如有虧損也是自己承擔。
而個人合伙有以下特征:
1.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公民按照協議,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合伙經營、共同勞動、共負盈虧,其意義在于共享收益、共擔風險。
2.施工組織者負責具體與雇主接洽業務,簽訂合同。在工作中也是按照自己的工種及工作量大小,與其他成員同工同酬,共同勞動,也會因其聯系工程、組織施工等多領取一定數額事先約定好的通信費等。
(二)雇傭活動與個人勞務關系的區別
1.雇傭活動發生的主體是不特定的,具有多元性,雇傭活動可以存在于法人、其他組織和個人之間,也可以存在于個人與個人之間。而個人勞務關系發生的主體是特定的,具有單一性,只存在于個人與個人之間。
2.雇傭活動中雇員與雇主會形成一定的人身依附,而個人勞務關系中則完全沒有人身依附。
3.雇傭活動是完全有償的,雇主對于雇員的“勞力”付出必須支付相應的對價,而個人勞務關系則可以是有償的也可以是無償的。
[1] 北京市平谷區人民法院審判管理辦公室(研究室)法官助理。
- 建設工程案件爭議焦點:最高人民法院改判案例深度解析
- 房屋買賣、租賃糾紛案件勝訴實戰指南:疑難案件辦案思路和實務要點詳解
- 建設工程施工合同案件裁判規則解析
- 《人民法院量刑指導意見》與“兩高三部”《關于規范量刑程序若干問題的意見》理解與適用
- 合同法及配套規定適用與解析:總則
- 房屋征收與補償實務疑難問題解析
- 勞動糾紛實務問答與案例精析
- 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業務民事糾紛案例解析
- 網絡輿情應對與處置案例分析
- 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案例指導(第10輯)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案例解讀本
- 婚姻家庭法律實用知識問答與案例精析
- 直擊醫患糾紛:以醫療損害刑民兩法銜接為視角
- 案例指導:2016-2017年卷(總第八卷)
- 案例導讀:物業管理條例及配套規定e本通.物業管理條例及配套規定e本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