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監(jiān)督與界限:媒體侵權典型案例解讀與啟示
- 奚丹霓
- 4字
- 2022-07-28 11:03:44
專題一 “新聞真實”的司法認定標準
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晨報》社等與黎某馨侵犯名譽權、隱私權糾紛案[1]
一審: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法院(2017)京0108民初5140號
二審: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19)京01民終4577號
【裁判要旨】
新聞報道屬于事實報道的范疇,應當遵循新聞真實的原則,而報道是否達到新聞真實的標準,應當依據(jù)一般合理謹慎之人在相同情景下的認識能力判斷,有可以合理相信為事實的消息來源作為依據(jù),即為報道的事實基本真實。
【案情簡介】
2014年3月25日,《某晨報》第十一版發(fā)表了題為《淄博女子掀刑訴微博第一案:“金×××”不斷被辱罵網(wǎng)絡運營商是否擔刑責?》一文,對劉某與黎某馨之間因真假“金×××”(新浪微博名)引發(fā)的網(wǎng)絡“罵戰(zhàn)”進行了報道。黎某馨遂提起訴訟。
一審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該報道通篇以劉某系真的“金×××”,黎某馨為假的“金×××”為事實報道的基礎,報道了黎某馨冒充劉某的“金×××”名義的事實,這是涉案報道的基本事實和評論基礎,屬于基本事實的范疇。但是,該報社無法向法院提交證據(jù)證明黎某馨假冒劉某在網(wǎng)絡上的身份從事相關不法行為,在無相應證據(jù)的情況下,公開報道這一事實已經(jīng)構成嚴重失實。而且該事實的公開傳播具有明顯的誹謗意義,該報社未進行審慎的審查,構成了對黎某馨的誹謗。同時,涉案報道雖是以受訪當事人劉某的直接陳述或轉述口吻報道了黎某馨的籍貫、學歷、工作單位等個人信息,但是該報社確系在未經(jīng)黎某馨允許的情況下,在公開報道中予以披露,該報道已構成了對黎某馨隱私權的侵犯。因此,法院判決《某晨報》社在《某晨報》頭版顯著位置公開發(fā)表一次致歉聲明,向原告黎某馨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并賠償原告黎某馨合理支出10000元及精神損害撫慰金10000元。《某晨報》社不服提起上訴。
二審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某晨報》社所發(fā)表的涉案文章標題為《淄博女子掀刑訴微博第一案:“金×××”不斷被辱罵網(wǎng)絡運營商是否擔刑責?》,在文中表述“劉某在刑事起訴了黎某馨與新浪微博后,將起訴書公布到了網(wǎng)絡上”,但《某晨報》社未能就黎某馨被劉某提起刑事自訴的事實提供證據(jù)予以證明,未能就其對劉某的采訪提供依據(jù)及相應證據(jù),亦未能舉證證明其對涉案新聞報道所涉及的另一方當事人黎某馨進行過采訪核實。而涉案文章雖然主要報道劉某因在網(wǎng)絡中被侵犯名譽權對微博運營商提起刑事自訴的新聞,但該報道的背景性事實是基于劉某與黎某馨真假“金×××”的紛爭。《某晨報》社在未對黎某馨進行采訪的情況下,只采用劉某一方的陳述發(fā)表涉案報道,且報道內容能夠造成劉某系真的“金×××”,黎某馨為假的“金×××”的社會認知與評價。《某晨報》社對其報道內容未能舉證證明其真實性,亦未能盡到審慎的審查義務,造成了黎某馨社會評價的降低,構成了對黎某馨名譽權的侵犯。涉案報道雖是以受訪當事人劉某的直接陳述或轉述口吻披露了黎某馨的籍貫、學歷、工作單位等個人信息,但上述信息具有能夠與他人相區(qū)分的顯著性特征,且非涉案新聞報道的主題內容所必須,未經(jīng)過黎某馨核實,亦未取得黎某馨的許可,故不應直接在涉案新聞報道內容中公開披露,該報道已構成了對黎某馨隱私權的侵犯。因此,《某晨報》社應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法院觀點輯要】
一審法院認為:新聞報道屬于事實報道的范疇,應當遵循新聞真實的原則,而報道是否達到新聞真實的標準,應當依據(jù)一般合理謹慎之人在相同情景下的認識能力判斷,有可以合理相信為事實的消息來源作為依據(jù),即為報道的事實基本真實。如果新聞報道確有失實的,應當區(qū)分屬于主體或基本失實還是細節(jié)失實,如果失實的內容涉及主體內容或基本內容,或者細節(jié)內容構成了報道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細節(jié)內容的失實足以影響到受眾對人或事本身是非善惡評判的,則該新聞報道內容的失實構成嚴重失實。在認定新聞報道是否構成侮辱、誹謗侵害他人名譽權時,不能斷章取義、僅就個別詞匯作孤立理解,而應結合言論發(fā)表的語境及言論的上下文含義進行整體判斷,否則會導致對涉訴言論判斷的片面、偏頗,從而可能曲解、誤解言論表達的本意和重心。如果結合語境整體理解涉訴言論的質疑、負面評價達不到誹謗、侮辱程度,不足以導致社會評價降低的,則不應認定為侵犯名譽權。
二審法院認為:因新聞報道嚴重失實,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新聞報道內容的真實性問題,應由新聞發(fā)布者承擔舉證責任。根據(jù)新聞出版總署《關于嚴防虛假新聞報道的若干規(guī)定》第一條第二項,新聞記者從事新聞采訪報道必須堅持真實、準確、全面、客觀、公正的原則,深入新聞現(xiàn)場調查研究,充分了解事實真相,全面聽取新聞當事人各方意見,客觀反映事件各相關方的事實與陳述,避免只采用新聞當事人中某一方的陳述或者單一的事實證據(jù)。
- 民事訴訟實務問答與案例精析
- 行政審判典型案例評析
- 合同糾紛案例精解大全
- 勞動爭議指導案例、典型案例與企業(yè)合規(guī)實務:糾紛解決、風險防范、合規(guī)經(jīng)營、制度完善
- 辯策:盈科精選刑事案件律師辯護策略與智慧
- 未成年人維權典型案例精析(二)
- 《人民法院量刑指導意見》與“兩高三部”《關于規(guī)范量刑程序若干問題的意見》理解與適用
- 仲裁案例選編.第4輯
- 律師來了:婚姻家庭糾紛律師答疑
- 礦產(chǎn)資源案件勝訴實戰(zhàn)指南:疑難案件辦案思路和實務要點詳解
- 律師來了:勞動糾紛律師答疑
- 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chǎn)權審判案例指導(第10輯)
- 法說家事:黃莉凌律師精選家庭財產(chǎn)糾紛20例
- 破壞市場管理秩序犯罪司法適用
- 我要找律師精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