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延伸案例

1.杭州W科技有限公司與J報社、北京L互聯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名譽權糾紛案[一審:海淀區人民法院(2016)京0108民初5515號,二審: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17)京01民終5483號]

在該案中,法院認為,新聞是指報社、通訊社、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報道的消息。新聞報道屬于事實報道的范疇,應當遵循新聞真實的原則,而判斷報道是否達到新聞真實的標準,應當依據一般合理謹慎之人在相同情景下的認識能力判斷,有可以合理相信為事實的消息來源作為依據,即為報道的事實基本真實。如果新聞報道確有失實的,應當區分主體或基本失實還是細節失實,如果失實的內容涉及主體內容或基本內容,或者細節內容構成了報道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細節內容的失實足以影響到受眾對人或事本身是非善惡評判的,則該新聞報道內容的失實構成嚴重失實。

2.吳某某與天津市某出版有限公司名譽權糾紛案[一審: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2013)朝民初字第35480號;二審: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2014)三中民終字第06367號]

在該案中,一審法院認為,客觀真實是指客觀世界確實存在的事實。新聞真實與客觀真實確實存在區別。鑒于新聞的特點及人們認識程度的有限性,新聞真實并不要求與客觀真實完全相一致。在名譽侵權案件中,新聞真實可以作為一項抗辯提出,但該抗辯的成立需要具備一定條件。即只有在新聞工作者遵循了職業道德和行業規范,并盡最大可能確保客觀真實,但由于客觀條件所限,而未能完全與客觀真實相一致的情況下,新聞真實才能構成一項有效的抗辯。二審法院也指出,根據新聞報道的要求,新聞報道應盡可能如實對事實進行報道,謹慎使用主觀性、判斷性和敏感性的語言,杜絕使用文學化、煽情化的手法渲染離奇的事實情節。

在對該案涉及的新聞真實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的過程中,法院提出了對新聞真實進行判斷的依據:首先,縱觀涉案報道,天津市某出版有限公司大量篇幅和文字都是采用一種事實敘述的行文和表達,從一般讀者角度來看,都會認為涉案報道是一種對事實的描述,并不會認為只是該媒體的一種主觀評論和推斷。其次,鑒于新聞面對的是不特定多數的社會大眾,且新聞報道應當是對事實的報道,故在新聞報道中,應盡可能避免進行主觀評價。如確有必要進行評價的,也應確保評價盡可能貼近客觀事實,杜絕沒有任何事實根據的主觀臆造,并應當進行明確釋明,如使用“本編認為”“我們推斷”等字眼加以特別提示和說明。再次,新聞報道應建立在充分調查和必要采訪的基礎上,并盡可能地追求客觀真實。涉案報道未經充分采訪和調查,僅憑幾張偷拍的照片便對當事人較為私密的感情生活進行猜測和想象,在未與當事人本人進行核實并確認真實的情況下,即確定該事實結論,并為豐富和論證該結論的真實性,將當事人各自的照片進行拼接,將未經當事人允許拍攝的照片進行超越事實的解讀,對一般性的日常工作、生活行為舉止展開故事性和戲劇化的情節渲染,已經偏離了追求客觀真實的軌道,突破了新聞真實的界限,不符合新聞行業的職業規范。最后,“媒體共識”并不等同于新聞真實。共識是一種主觀推斷,并非事實描述。新聞真實必須是記者根據自身調查得來的事實,而并非媒體根據一些信息片段得出的所謂“共識”。因此,法院認為涉案報道并不符合新聞真實的要求。

3.孟某梅、安徽某報社名譽權糾紛案[一審: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人民法院(2018)皖0104民初2514號;二審:安徽省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2018)皖01民終5651號]

二審法院認為,“真實”一向被視為新聞的生命,但同樣重要的是,新聞媒體通過新聞報道發揮其社會監督的功能,還有時效的要求,并且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受眾對媒體時效性的要求越來越高,由于新聞媒體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發現并報道事實,對于新聞真實性不能苛求達到百分之一百的程度。新聞報道的內容是否嚴重失實,應以其所報道的內容是否有可合理相信為事實的消息來源證明為依據,只要新聞報道的內容有在采訪者當時以一般人的認識能力判斷認為是可以合理相信為事實的消息來源支撐,而不是道聽途說甚或是捏造的,新聞機構就獲得了法律所賦予的關于事實方面的豁免權,其所報道的內容即使存在與客觀事實不完全吻合之處,也不能認為是嚴重失實。

4.北京某市場有限公司與《某商報》社名譽權糾紛案[一審:朝陽區人民法院(2015)朝民初字第57353號;二審: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 (2018)京03民終4882號]

一審法院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規定:因新聞報道嚴重失實,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文章反映的問題基本真實,沒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的,不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文章的基本內容失實,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判斷涉案文章是否失實,前提是如何定義“實”。上述法律規定中所述之“實”應當屬于新聞真實,然而新聞真實不同于客觀真實。客觀事實一旦發生即難以還原,新聞媒體也只能盡可能地去還原客觀真實。因此,當新聞媒體有合理、可信賴的消息來源,并且盡到了相應核實義務,那么即使所報道內容與客觀事實存在某種偏差,其亦不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此外,在判斷新聞報道是否失實時還應當區分新聞報道的基本內容與細節內容,基本內容失實導致他人社會評價降低的,構成名譽侵權;細節內容雖失實,但不影響文章整體導向的,不構成侵害名譽權。

5.北京某文化推廣有限公司與某報社名譽權糾紛案[一審:朝陽區人民法院(2015)朝民初字第07058;二審: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2016)京03民終1685號]

一審法院認為,新聞報道是否失實應依一般人的認識能力判斷,有可以合理相信為事實的消息來源作依據,即為真實報道。

二審法院認為,新聞真實不應當被理解為新聞報道的內容必須與客觀事實完全相同,分毫不差。雖然盡可能地還原客觀真實,應是新聞報道所努力追求的目標,亦應是值得鼓勵和褒獎的新聞報道價值觀,但是必須承認,由于技術和人類認知能力的限制,客觀事實一旦發生就難以全部還原。即使新聞報道者親歷所有報道現場,亦有可能因觀察角度、理解能力等因素而使報道事實與客觀事實有所差異。因此,判斷新聞報道是否失實,不應當脫離報道當時的現實條件而僅憑事后事實判斷;正確合理的判斷標準應當是報道當時一般人的認知能力水平,若有合理的消息來源使一般人可以相信存在相應事實的,據此作出的報道內容即為真實,否則,報道即為失實。


[1] 本案例發生于《民法典》公布之前,案情簡介、法院觀點輯要、延伸案例部分中援引的法條為當時有效的條文,其中的裁判規則與《民法典》生效后的內容并不沖突,仍可作為參考。全書同。

[2]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42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陟县| 会理县| 大关县| 正定县| 藁城市| 富裕县| 社会| 海安县| 南郑县| 股票| 胶州市| 诸暨市| 柳江县| 开远市| 巴东县| 福鼎市| 郸城县| 光山县| 博罗县| 新邵县| 庐江县| 灌阳县| 金华市| 鸡泽县| 晋宁县| 揭东县| 郁南县| 铁岭县| 九寨沟县| 建德市| 高要市| 灵武市| 西乌珠穆沁旗| 通山县| 信宜市| 阳春市| 准格尔旗| 永善县| 湄潭县| 吉安县| 黄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