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物權編實務指引與案例解讀(上冊)
- 李顯冬 孟磊主編
- 4740字
- 2022-07-26 12:01:57
第二百三十四條 【物權確認請求權】
因物權的歸屬、內容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
【條文疏義】
本條沿襲了《物權法》第三十三條之規定。
一、物權確認請求權是物權保護請求權的一種
物權歸屬或者內容發生爭議,物權人可以請求有關行政機關、人民法院等部門確認該物權的歸屬或者內容。物權發生爭議后,首先面臨的問題便是確認物權的歸屬和狀態,只有明確了這一大的前提,物權權利人才能夠行使其他相關請求權。物權的確認既包括對所有權歸屬的確認,也包括對其他物權的確認。
二、行使物權確認請求權是物權保護的前提
《民法典》物權編沿襲《物權法》之規定,將物權的確認置于物權的保護一章中,表明它是物權保護的一項重要內容。通常物權請求權的行使都是以物權人享有物權為基礎的,也就是說,在物權人享有物權的情況下,才能行使該請求權。但在物權的歸屬發生爭議的時候,當事人不能直接行使物權請求權,而必須首先請求確認物權的歸屬。也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民法典》物權編確認產權、定分止爭的功能。
1.物權的確認包括自物權與他物權多方面的內容
物權確認請求權根據確認的類型不同,包括確認所有權請求權和確認他物權請求權。
(1)對自物權的確認
請求確認所有權之爭執通常發生在物的真正所有人與非所有人之間,對所有權的確認無疑為保護所有權的前提,因為返還所有物、排除妨害等請求權均須以所有權的確認為前提。如果所有權的歸屬不清,則無法適用所有權的保護。
(2)對他物權的確認
他物權的設定雖有登記,但登記記載的內容也可能有誤,因此也有必要確認。請求確認他物權之爭執通常發生在他物權人與所有人或他物權人與其他人之間。諸如在司法實踐中,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有關擔保制度的解釋》第十六條的相關規定,主合同的當事人協議以新貸償還舊貸,債權人請求舊貸的擔保人承擔擔保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債權人請求新貸的擔保人承擔擔保責任的,按照下列情形處理:(一)新貸與舊貸的擔保人相同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二)新貸與舊貸的擔保人不同,或者舊貸無擔保新貸有擔保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是債權人有證據證明新貸的擔保人提供擔保時對以新貸償還舊貸的事實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除外。主合同的當事人協議以新貸償還舊貸,舊貸的物的擔保人在登記尚未注銷的情形下同意繼續為新貸提供擔保,在訂立新的貸款合同前又以該擔保財產為其他債權人設立擔保物權,其他債權人主張其擔保物權的順位優先于新貸債權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3)對物的確認即所謂對物權內容的確認
指當事人對物權的內容發生爭議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對物權的內容加以確認。
2.行使物權確認請求權必須向有關機關或法院提出
在物權的歸屬有爭議的情況下,可以在登記機構要求辦理更正登記。更正登記雖然是對先前登記的糾正,但實際上也是對登記權利的重新確認,因此更正登記本身具有重新確認的功能。當事人除可以要求更正登記外,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確權之訴,請求確認物權的歸屬和內容。當發生產權爭議時,只有人民法院的確權才是最終解決爭議的途徑。
3.確認物權必須由利害關系人提出請求
利害關系人包括真正權利人、對物主張權利的人,以及與他們具有債權債務關系的人。在物權確認中,只有利害關系人才能主張權利。如果任何人都可以主張確認權利,則不利于穩定財產秩序,也會增加法院的訴訟負擔。
三、確認物權請求權的構成要件
1.民事主體之間就物權認定方面發生爭議
這種爭議既可以是對某人是否對某物享有物權發生爭議,即一方認為其無權,而另一方認為其有權;也可以是對物權的支配范圍發生爭議,即對權利人之間的權利界限發生爭議。
2.物權爭議不能由當事人自身憑私力救濟來確認物權的歸屬
由于物權發生爭議以后,只能通過司法裁判才能最終決定權利的歸屬,并維持或推翻已經形成的財產關系,所以不能由當事人自身憑私力救濟來確認物權的歸屬,而只能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確權,即提起確認之訴。
3.利害關系人一方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請求
確認物權的請求權,一般是直接向法院提起,但是利害關系人也可以向有管轄權的行政部門提起。關于土地使用權的確認,可以向國家土地管理部門提起;關于確認房屋所有權的請求權,可以向國家房地產管理部門提起。一般而言,行政部門的裁決都不是終極的。
確權物權之訴是確認之訴的一種形態,在性質上是民事訴訟,是在平等主體間,一方當事人針對另一方就物權的爭議提起的訴訟。
【典型案例】
合伙工程款抵款所得房屋過戶爭議的訴訟裁決[165]
——不動產物權確認的效力如何
基本案情
李甲、李乙系夫妻關系。2015年8月11日,黃丙與李甲簽訂一份存量房屋買賣合同,合同約定:黃丙將銅陵市某某花園×棟1××8室房產(面積為125.08平方米)以50萬元的價格出售給李甲,李甲于2015年8月11日前一次性付清房款,所有稅費由李甲承擔,2015年8月11日前,雙方共同向房屋登記機構申請辦理房屋轉移登記,房屋轉移登記完成以后,雙方共同向土地登記機構申請辦理該房屋占用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轉移登記,黃丙應當在2015年8月11日前,將房屋交付給李甲。
合同簽訂當日,李乙分兩次向黃丙共計支付了24.4萬元,李甲按計稅價格繳納了購房各項稅費。當日下午2時24分,銅陵市房地產市場管理處受理了李甲申請的房地產登記。但隨后雙方發生爭議,李乙撥打110報警電話,長江路派出所民警將雙方當事人帶回所里處理。黃丙于2015年8月14日向銅陵市房地產市場管理處申請了異議登記,并向本院提起民事訴訟,請求判令解除上述房屋買賣合同。
法院審理
一審法院經審理認為,因物權的歸屬、內容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本案中,已生效的民事判決書已認定,本案訴爭房屋某某花園×棟1××8室是黃丙與李乙在合伙期間內,由合伙的工程款抵款所得,雖然登記在黃丙一人名下,但應為雙方的合伙財產,雙方最終清算結果為李乙支付給黃丙24.9萬元,訴爭房屋就過戶給李乙。現李乙已支付24.4萬元,且該市房地產市場管理處受理了李甲的房地產登記申請,故李甲、李乙作為夫妻訴請確認案涉房屋歸其所有于法有據,應予支持,黃丙應向李甲、李乙交付某某花園×棟1××8室房屋并配合辦理過戶登記手續。
綜上所述,依據《物權法》第三十三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一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166]第九十三條第五款之規定,判決:該市某某花園×棟1××8室房產歸原告李甲、李乙所有;被告黃丙于判決生效之日起1個月內向李甲、李乙交付案涉房屋并配合辦理過戶登記手續。
二審法院經審理認為,訴爭案涉房屋系黃丙與李乙在合伙期間內,由合伙工程款抵款所得,李甲、李乙依據生效的民事判決主張訴爭房屋為合伙財產,且最終清算結果為李乙支付給黃丙24.9萬元,訴爭房屋就過戶給李乙,一審對該證據證明效力予以采信,并無不當,據此,一審將訴爭房屋判決歸李甲、李乙所有,所述事實理由充分、明確,應予支持,黃丙的上訴事實理由不足以說明合伙最終清算事實不能成立,故對其上訴請求不予支持。
雖然李甲、李乙依據生效的民事判決被本院提起再審,但再審維持該判決,且認定對合伙雙方“最終清算結果為李乙支付黃丙24.9萬元,涉案房屋就過戶給李乙”的證人證言予以采信,因此,再審事實未影響一審事實認定,一審判決應予維持。
綜上所述,黃丙的上訴請求不能成立,應予駁回。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案件評述
本案清楚地體現了確認物權請求權的具體要求。
一、關于確認物權請求權的理論爭議
需要注意的是,確認物權請求權究竟是不是一種獨立的物上請求權,在民法學界存在爭議。
1.非獨立請求權說
有的學者認為物權的確認并非一項獨立的請求權,它與一般的債權請求權是有區別的,主要表現在:一方面,民法上的請求權可能是對某種權利遭受侵害后的救濟手段。例如,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是在所有物被他人侵占之后產生的一種救濟手段,也可能是某種民事權利自身蘊含的內容,物權的確認是因為物權本身存在歸屬上的爭議而發生的,既然連物權本身的歸屬仍存在爭議,就不能認為提出確認物權歸屬的人就當然享有物權。而債權請求權就是債權本身固有的內容,所以其與某種權利的存在是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請求權既可以采取公力救濟的方式,也可以通過自力救濟的方式,即由權利人直接向義務人提出請求的方式加以行使。但就物權的確認而言,只能由國家機關進行而不能由發生爭議的當事人一方向另一方提出。[167]
2.獨立請求權說
有學者認為,物權請求權是一種獨立的請求權。物權作為一種支配權,直接體現為權利人對標的物進行各種形式支配的權利。但物權并非一種單純的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它歸根結底體現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物權并非一個孤立的、封閉的空間,物權人在享有、行使物權時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與認可。這種尊重與認可首先表現為對物權歸屬狀態以及權利支配范圍的尊重與認可,然后才表現為對權利內容及其界限的尊重與認可。如果一項物權的歸屬存在爭議,那么物權人的物權實際上就處于一種不確定、不安全的狀態中。同樣,如果一項物權的支配范圍存在爭議,權利也會喪失確定性與安全性。盡管在這種情況下,物權人對于相對人的爭議可以置之不理,等到相對人對其權利的行使現實地加以妨害、干涉時,再行使排除妨害請求權。但在很多情況下,物權人不愿意坐等這種妨害行為的發生。比如,物權人準備將標的物出租或轉讓給他人,但是有人對其權利的歸屬提出爭議,這必然會影響其出租或轉讓。這種情況下,物權的完滿狀態實際上已經受到損害,為恢復物權的完滿狀態,物權法當然應賦予物權人以確認物權請求權。[168]物權法在此采取的是后一種觀點。
二、物權權屬確認之訴之實質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物權編的解釋(一)》第二條規定,當事人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的記載與真實權利狀態不符、其為該不動產物權的真實權利人,請求確認其享有物權的,應予支持。物權權屬確認的訴訟程序下,主要是當事人基于自己的認識,認為其享有物權,從而提起訴訟。這其中就包括了該當事人實際上確實享有物權而提起的確認之訴,也包括了該當事人實際上并不享有物權,但其基于自身認識認為其享有物權,而提起的確認之訴。
如有學者所言:“從程序法上理解,利害關系人自然可以是任何與特定的物就物權的歸屬和內容有相應權利訴求的人,因此,物權權屬確認之訴的程序價值具有與實體價值相對獨立的屬性,并不能把兩者完全等同視之。”[169]
三、確認物權歸屬之訴仍然屬于實體法的范疇
就物權法領域而言,確權之訴具體表現在確認物權歸屬之訴、確認物權內容之訴、分割共有財產之訴等。
所謂確認之訴,是指原告請求法院確認其與被告之間是否存在某種法律關系,或確認其是否享有某種民事權利的訴訟。確認之訴適用的范圍非常廣泛。
有一種觀點認為,“請求確認所有權并不是一項民法上的權利,而是一項訴訟法上的權利,屬訴權范疇,因為其相對人不是一般的民事主體,而是國家機關”。因此,其只是“物權法上的排除妨害請求權所派生的權利,沒有必要將其列為一種單獨的物權民法保護的方法”。
應當認為,確認物權的歸屬應當屬于實體法的范疇,雖然該權利能夠不以真實的物權存在為基礎,任何利害關系人都可以提起這一訴訟,但其解決的是實體權利糾紛,由《物權法》作出具體規定,因此應當屬于實體法上的權利。在物權的歸屬發生爭議以后,如果不提起確權之訴,權利人便無法完滿地支配其物,無法充分地行使權利,而確權之訴的目的就在于通過司法程序確認權利人的物權,以使權利人能回復對物完滿支配的狀態。可見,確權之訴也是保護物權的重要方法。
所以,確權之訴通常都是在物權法中直接規定的。訴訟只是行使權利的具體方式,不能因為物權人為了維護物權提起了訴訟,便認為該項權利轉化為了程序法上的訴權。
- 商品房、存量房及農村房屋買賣糾紛典型案例解析(法官說法叢書)
- 民辦學校(非營利性)稅收法律政策研究與案例評析
- 法院審理房屋買賣案件觀點集成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釋義
-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條文釋解
- 民法典總則編法律適用與案例指引
- 民法典侵權責任編釋論:條文縷析、法條關聯與案例評議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案例注釋版(第五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解讀與適用
- 中國法院年度案例集成叢書:借款擔保糾紛裁判規則理解與適用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合同編解讀(上冊)
- 法律法規新解讀叢書:民法典物權編解讀與應用(2023年版)
- 企業破產法注釋
- 安康市司法行政志
-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案例注釋版(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