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民維權法律常識小全書:案例自測實用版
- 全民普法圖書中心
- 1268字
- 2022-07-29 16:52:04
網上購買的“正品”,收到后卻發現是假貨怎么辦?
案例實錄
小吳在一家行政公司做助理,對自己的形象要求很高。但由于工資有限,一些大品牌的衣服對小吳來說太貴,于是他就在網上找到了幾個看上去和自己在商場里試過的一模一樣的衣服,而且網頁宣傳都寫著“正品包郵”,價格卻比商場便宜很多。小吳就決定從網上買。當小吳收到貨后,卻發現衣服是假的,他非常生氣,就找到商家理論并要求退貨。商家說退貨可以,但需要小吳自己承擔運費。面對這樣的情況,小吳該怎么辦呢?
律師分析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經營者以廣告、產品說明、實物樣品或者其他方式表明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狀況的,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實際質量與表明的質量狀況相符。也就是說,商家對商品的描述是什么樣的,就應該保障其售出的商品與其描述的一致,不能弄虛作假。本案中,商家稱包郵的是“正品”,那就應該是正品,如果不是正品,商家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此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條第一款還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本案中,商家稱自己的商品是正品,但小吳收到貨后發現其所購買的商品根本不是正品。因此,小吳可以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要求商家承擔購買這件商品價款的三倍的賠償責任,如果賠償的金額不足500元的,為500元。
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二十條第一款 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
第二十三條第二款 經營者以廣告、產品說明、實物樣品或者其他方式表明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狀況的,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實際質量與表明的質量狀況相符。
第五十五條第一款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溫馨提示
隨著網購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網上購物。消費者選擇網上消費,與平臺中的賣家形成買賣合同關系,如果賣家在明知是假貨的情況下售賣假貨,則構成了消費欺詐,對此應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交易平臺作為第三方,按照法律規定,如果明知店鋪存在欺詐行為而無作為,也要承擔責任。需要注意的是,店鋪的銷售承諾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需要自覺遵守。如果發生糾紛后協商不成,消費者在有聊天記錄和發票等證據的情況下,可以向法院起訴,維護自己的權益。
自測小題
選擇:小吳在網上看上了一個某知名品牌的書包,只賣169元,比實體店便宜,而且該網站標明保證是正品,于是就購買了。可是,在收到貨后,小吳發現書包的質量非常差,顯然是假貨,遂要求該網站承擔賠償責任。那么,該網站應當賠償多少金額?[5]( )
A.網站應當按照小吳的要求賠償其商品價款的三倍
B.網站應當賠償小吳500元
C.網站無須承擔賠償責任
D.網站可以按照小吳的要求賠償其商品價款的三倍,也可以賠償其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