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管理人員刑事法律風險防控之道
- 龍元富 李軍 李青松主編
- 2486字
- 2022-07-27 18:01:55
第一章 重大責任事故罪
第一節 罪名概述
一、重大責任事故罪的概念
重大責任事故罪,是指在生產、作業中違反有關安全管理規定,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觸犯《刑法》[1]第一百三十四條的行為。
重大責任事故罪是改革開放以來常見多發的犯罪行為之一,不僅危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也嚴重危及國家、集體和相關群眾的財產安全,嚴重地阻礙了企事業單位的正常經營和發展,直接危害到社會和諧穩定。
二、犯罪構成要件
(一)犯罪主體
重大責任事故罪犯罪主體包括相關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兩類;亦即,既包括對生產、作業負有組織、指揮或者管理職責的負責人、管理人員、實際控制人、投資人等(簡稱為管理人員),也包括直接從事生產、作業的人員(本書稱為直接責任人員)。
本罪的犯罪主體就法條文字而言,看似是一般主體,實際上是特殊主體。事實上,重大責任事故罪的犯罪行為人,亦即其犯罪主體必須是從事某項“業務”的人;而該罪中的“業務”明確要求有侵害他人生命、財產安全的現實可能性。主體的特殊身份特征是客觀存在的。
根據2007年頒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生產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定,《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的犯罪主體,既包括對生產、作業負有組織、指揮或者管理職責的負責人、管理人員、實際控制人、投資人等,又包括直接從事生產、作業的人員。換言之,與生產、作業無關的人不可能觸犯重大責任事故罪。
(二)犯罪客觀方面
本罪在客觀方面需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1.在生產、作業中違反有關安全生產管理規定,此處的規定包括以下三種情形:
(1)國家頒布的各種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規定;
(2)企業、事業單位及其上級管理機關制定的反映安全生產客觀規律的各種規章制度,包括工藝技術、生產操作、技術監督、勞動保護、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規程、規則、章程、條例、辦法和規章制度等規范性文件;
(3)雖無明文規定,但反映生產、科研、設計、施工的安全操作客觀規律和要求,在實踐中為相關從業人員所公認的、行之有效的操作習慣和慣例等。
2.造成了重大傷亡事故或者其他嚴重后果。
3.違反安全管理規定的行為與嚴重危害后果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
(三)犯罪客體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生產、作業中的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數人包括勞動者本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
(四)犯罪主觀方面
本罪的主觀方面表現為過失,無明顯重大過失不構成本罪。這里的過失,是指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主觀心理狀態。
三、刑事立案追訴標準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一)》第八條的規定,重大責任事故案(《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一款)在生產、作業中違反有關安全管理的規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造成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傷三人以上的;
(二)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萬元以上的;(2015年12月16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生產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已經修改為100萬元起)
(三)發生礦山生產安全事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上的;
(四)其他造成嚴重后果的情形。
四、量刑標準
《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一款規定:“在生產、作業中違反有關安全管理的規定,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惡劣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p>
《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條之一規定:“在生產、作業中違反有關安全管理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具有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其他嚴重后果的現實危險的,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關閉、破壞直接關系生產安全的監控、報警、防護、救生設備、設施,或者篡改、隱瞞、銷毀其相關數據、信息的;(二)因存在重大事故隱患被依法責令停產停業、停止施工、停止使用有關設備、設施、場所或者立即采取排除危險的整改措施,而拒不執行的;(三)涉及安全生產的事項未經依法批準或者許可,擅自從事礦山開采、金屬冶煉、建筑施工,以及危險物品生產、經營、儲存等高度危險的生產作業活動的。”
根據2015年12月16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生產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第一款規定,發生安全事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造成嚴重后果”或者“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對相關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造成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傷三人以上的;
(二)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上的;
(三)其他造成嚴重后果或者重大安全事故的情形。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生產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第一款的規定,因發生安全事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相關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造成死亡三人以上或者重傷十人以上,負事故主要責任的;
(二)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負事故主要責任的;
(三)其他造成特別嚴重后果、情節特別惡劣或者后果特別嚴重的情形。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生產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第一款的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從重處罰:
(一)未依法取得安全許可證件或者安全許可證件過期、被暫扣、吊銷、注銷后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
(二)關閉、破壞必要的安全監控和報警設備的;
(三)已經發現事故隱患,經有關部門或者個人提出后,仍不采取措施的;
(四)一年內曾因危害生產安全違法犯罪活動受過行政處罰或者刑事處罰的;
(五)采取弄虛作假、行賄等手段,故意逃避、阻撓負有安全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實施監督檢查的;
(六)安全事故發生后轉移財產意圖逃避承擔責任的;
(七)其他從重處罰的情形。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生產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三條的規定,實施《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條的犯罪行為,在安全事故發生后積極組織、參與事故搶救,或者積極配合調查、主動賠償損失的,可以酌情從輕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