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個性化閱讀和浸潤式學習2

《中外文學作品導讀》是小學教育專業(專科)文科組考生的選考課之一。我受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委托,編寫了《中外文學作品導讀》這本教材。

小學老師有相對的專業分工,無論哪個專業,都應當具有較好的語文素養,包括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審美感悟能力。我們在教學中強調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對老師自己來說,也是重要的。教師是化育人的職業,先要化育自己,讓自己具備博雅的氣質。這個“博”可以理解為眼光與氣度的開通博大,“雅”就是品位的高雅。小學老師不一定要求知識非常廣博高深,但氣質風范必定是面向博雅的。這會讓自己感到人生的充實,在孩子們眼中也成為值得崇尚的人。在當今趨向物質化、功利化、粗鄙化的氛圍中,提倡“博雅”是有現實意義的。我理解在小學教育專業(專科)自考課目中開設這樣一門作品導讀課,也有這方面的考慮:以這門課來激發學員閱讀的興趣,養成讀書的習慣,化育博雅的氣質,文學素養就會有所提高,整體素質也可以逐步得到提升。這也是我們這門課的學習目的吧。

文學素養的培育很難速成,也別無他法,只有靠大量的作品閱讀,并多少了解一點文學史與文學理論知識。由于課時有限,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分頭開設文學史、文學理論等課程,因此這門導讀課就帶有綜合的任務,在較短時間內,引導學員閱讀中外較有代表性的文學經典,由點及面,對中國古代、現當代文學及外國文學有初步的接觸。這本教材就是為學員初步接觸中外文學而編寫的。

要在四十萬字左右的一本書中囊括古今中外代表性的作品,并非易事,也頗費斟酌。我確定的作品編選原則有四:一是經典性,所選篇目都是文學史上的名篇;二要深淺適度,適合我們這個專業的學員學習;三要文字精美,是適合“悅讀”又能啟迪心智的“美文”;四是本教材選文盡可能不和中學語文教材(特別是流行的版本)的選目重復。這是閱讀型教材,為方便學員自學,采取作品、導讀與文學史概說三部分結合的方式。

全書分三編: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與外國文學;按照文學史上大致的文類分為十五章,其中古代文學八章,現當代文學四章,外國文學三章。每一章等于一個單元,開頭是本單元的“概說”,簡要介紹文學的源流與發展,以及各時期重要的作家作品,為閱讀本單元作品提供知識背景。對本書無法收錄的長篇名著,也敘其梗概。每一篇作品都附有“導讀”,主要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對作品的內容及藝術特色做簡要的評述,激起閱讀興趣,引發問題與思考,學習基本的文學鑒賞與評論方法。

學員們可能比較關心課程考核問題,為此我們在“概說”部分用黑體字標示出知識點,“導讀”部分也會說明每一篇作品閱讀時所必須注意的知識點與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大家還可以同時參照書末附錄的考核大綱。考試不會超出大綱的要求范圍。

中外文學作品浩如煙海,如何從中精選最優秀而又適合當代青年閱讀的部分,通過一本教材有限的篇幅呈現出來,這的確是很難的事。常用的辦法就是以文學史為線索,按照一般文學史公認的經典標準來選編。這種辦法的優點是線索較清楚,但照顧文學史的框架,要納入的內容就太多,面面俱到,很瑣碎,考生更難掌握。其實對于一般非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說,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依照文學史的線索系統地學習。過去那種要求考生死記硬背大量文學史常識的辦法,并無多少益處,反而會扼殺讀書興趣。所以這次修訂不再采用文學史的框架,而大致以中外文學的不同文類分若干單元,分單元選讀相關的作品。這也可以稱之為單元閱讀法。比如大家都約略知道“詩騷”“宋詞”“現代外國文學”之類的概念,現在就按照這些概念的分類,相對集中地閱讀一些作品,可以加深對這些文類的感受與了解,以點帶面,也會對中外文學史有些感性的印象。更重要的是,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作品閱讀上,而相對弱化文學史的線索,也是可行的,值得的。所謂“導讀”,就應當把“讀”放到最重要位置,真正提升作品閱讀能力和審美感受能力。

順便和學員說說如何來學這門課。

選考這門課的學員都是在職學習,工作忙,學習時間少,資料收集不容易。考慮到這種情況,教材編寫盡量簡明,重點突出,一冊在手,就可以滿足最基本的教學需要。也會考慮本專業方向學員普遍的知識結構特點,讓大家學了這門課,確實有所收獲。學員最關心的可能就是考試問題。這里先幫大家卸個包袱:只要按照大綱掌握基本的文學史知識,讀完教材中選收的主要作品,并在導讀的啟發下有所理解與思考,就可以考出好的成績。考試是很現實的目標,但建議大家不要滿足于此,最好取法乎上,對自己要求高一點。既然已經花了很多力氣,何不在通過考試的同時,讓自己的文學素養得到更多的提升?

學習這門課,要把讀作品放到最重要位置,在這方面多花點功夫。教材每一編前頭的文學史“概說”,是讓大家大致知道有哪些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學思潮、現象,這是相對穩定的基本的知識,有大致的識記掌握就可以了。這部分的考試也只是作為知識性的考查。“概說”篇幅有限,介紹很簡要,就如同給大家一幅地圖,接觸作家作品時大致知道其所在方位。學習的主要精力不在“概說”的死記硬背上,而應當在作品的閱讀上。所謂“導讀”課,定位在“讀”,主要功夫就是讀作品。

如何去讀?作品閱讀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要獲取整體感受,相信和珍惜自己的印象,不急于分析、尋找什么意義主題之類。導讀中所點撥的意見不能代替自己的閱讀感受,但可以給自己提示、啟發,最好能和自己的閱讀感受做些比較,看是否吻合,并從中引發某些思考。讀完作品,再圍繞思考題來展開一些探究,將閱讀的感受、體驗上升到理性層面的思考,這多少就是鑒賞與評論。還可以按照導讀以及概要的指引,找相關的研究成果或者作品來參考,做拓展性的學習。在一個單元(比如唐詩、戲劇小說、外國現代文學等)的學習結束后,做個總結,結合作品分析,理一理文學史的線索,思考一下作品鑒賞與評論的方法上自己有哪些心得。無論是教師教學,還是學員自學,都要注意結合閱讀印象和問題來分析作品,處處強調發掘與培育對文學的想象力、感受力和分析評判能力。

要重視和相信自己的閱讀感受,注意積累不同的閱讀體驗,善于對不同的藝術風格做比較;對經典作品思想內涵的領會,要有一定的歷史感,善于體驗那種古今中外可能相通的情思與價值;不要“直奔主題”,也不要什么都用某個固定的概念與思維模式(比如“反封建”、表現“勞動人民品質”、“通過……反映……”)去簡單“套解”;不能把鮮活的作品全都做冷冰冰的模式化的“分析”,然后簡單而反復地套用某些修飾詞去解釋(比如幾乎所有的作品全都套上“情景交融”,所有的人物都說成“個性鮮明”,所有的事物都是“栩栩如生”,等等),必須在閱讀作品有了自己的藝術感受的基礎上去思考分析,把握每篇作品的藝術個性,把思路放開。

閱讀作品時放松一點,不要一門心思總想著考試,想著問題和答案。導讀中某些指引可以幫助展開思路,但那并非“標準答案”。文學屬于精神生產,而精神現象是非常復雜的,文學分析也有多種可能性,不一定非得掌握什么“標準答案”,也不要求讀一部作品全都能“通透理解”。讀過一篇作品只記得幾條干巴巴的主題意義之類,最沒有意思了。要去感受、體驗與思考,在不斷閱讀中不斷積累,也不斷提升文學素養,這比什么都重要。學習過程中有時會留下某些一時仍不太懂、需要進一步探究的課題,這是很自然的,不求一步到位。

這門課所需要的是個性化的閱讀和浸潤式的學習,要發揮自己學習的自主性。在應試教育覆蓋下的那種一切指向“標準答案”的學習,在我們這門課中是要努力避免的。學了這門課,對中外文學有大致的了解,初步接觸了許多經典,引發了閱讀的興趣,提升了自己的文學素養,甚至閱讀寫作能力也長進了,那么考試“拿分”也就順理成章了。這才真是一舉兩得甚至一舉多得的好事。

這門課學的大都是文學經典。經典是經過歷史篩選沉淀下來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年輕時多讀一些經典,可以為精神成長打底子。當代青年接觸經典會有隔膜,包括語言形式上的隔膜,這是很自然的。這門課就是力圖打破隔膜,讓學員走近經典。閱讀經典需要沉得下心來,需要“磨性子”,是一個涵養的過程。現在那種顛覆經典的東西太多,包圍了青少年,而他們不可能靠這些“文化快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許多學生在中學階段除了應對考試,讀書其實很少,對經典作品的接觸相當有限,即使有所接觸,也不見得是經典原作,可能也就是上網讀一些好玩的輕松的東西,包括“惡搞”的文字,很容易受到那種價值消解、相對主義甚至游戲人生的思想影響,而且把閱讀品位也敗壞了,這真有“終身受損”的危險。我們當老師的,要求學生讀經典,有好的閱讀習慣,自己必須先要有這種習慣,要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我們的習慣和行為,將是引導學生的最好教材。所以學習這門課是很有現實意義的,可以把這門課當作是閱讀經典的課,精神成長的課。

在一門課中能閱讀那么多中外文學經典作品,接觸人類智慧的結晶,讓自己的氣質更加“博雅”,這是多美的一件事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虹口区| 怀远县| 社会| 绵竹市| 通渭县| 视频| 花莲县| 茂名市| 青川县| 保靖县| 寿阳县| 敦化市| 齐齐哈尔市| 婺源县| 台州市| 宿州市| 抚远县| 诸城市| 慈溪市| 富源县| 冀州市| 庆城县| 兰西县| 绥宁县| 泽库县| 铜陵市| 广汉市| 色达县| 土默特左旗| 阿瓦提县| 南昌县| 渝北区| 安溪县| 梅州市| 江口县| 肃南| 沭阳县| 九江县| 响水县| 泌阳县| 揭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