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儒敏談讀書
- 溫儒敏
- 2028字
- 2022-07-22 15:59:30
通識教育與讀書
為青年朋友介紹我喜歡的書1
報紙編輯希望我能為青年朋友介紹自己喜歡的書,我首先想到了《論語》,這也是對我影響最大的書之一。說來慚愧,雖然上大學時就讀過《論語》不止一遍,甚至背下不少章節,卻說不上喜歡。那時主要是為了學古代漢語,完全當它是某種語料,并沒有什么心得。當然,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那時也在限制思考。真正認真細讀,并多少能融進自己的人生歷練來讀,是過了而立之年。此后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讀一讀《論語》,往往有些新的體驗。我漸漸覺得這本書在滲透進自己整個人生。
當然其中也有我所不太喜歡的,比如那種教化味道,還有一些明顯落后的觀念。但我欣賞品味里邊的人生智慧,那種質樸踏實的態度,還有對人事的洞察和理解,大度與樂觀。也許太年輕是不容易進入《論語》的,但讀一讀還是有好處,畢竟這是中國的經典。那些思想精華,會一點一滴持續地滋潤整個人生。
說到這里,我聯想起一件事。去年有人尊孔,花錢塑造了一尊孔子像,希望能落戶北大燕園,據說到北大聯系時,被校方婉拒了。事后我跟朋友說,這“婉拒”有水平,因為不管怎么說,北大曾經是新文化運動發祥地,如果豎起一尊孔子像,多少有點“不協調”。這其實是很微妙的感覺。不贊成豎塑像不等于不尊重孔夫子,也不妨礙我照樣喜歡《論語》。不過,細想自己讀《論語》時,雖然滿口“子曰”,總也極少想到孔夫子的樣子,大概因為欣賞那智慧的火花和人生的況味,反而不會把孔子拜作“圣人”了。如果讀《論語》能“平實”一點,知人論世,丟掉膜拜的意味,會更有創獲。
有些青年朋友可能會抱怨讀《論語》這樣的古書障礙比較多。那么可以找一些有注釋的本子來讀。這類書很多,因為不是深入研究,先讀懂基本意思再說,不必苛求什么版本。我倒是不太主張大家一開始就讀那些“主觀投入”太多或者太“現代性”的研究型論著。因為那容易馬上把自己的腦子框住了。
報紙編輯還要我為青年朋友說出所喜愛的其他幾種書,我依次羅列以下:
二是《孟子》。理由和前邊已經說過的差不多,我認為也是一本可以不斷豐富我們人生智慧的書。
三是《莊子》。有時我也問自己,這和《論語》是完全不同的風格,怎么能都喜歡?大概人生本來就是復雜的、多向度的。如果說《論語》讓人理解人生,那么《莊子》可能更讓人超越和想象人生。
四是《紅樓夢》。上中學時讀了好幾次都讀不下去,主要還是不能進入那種表面日常、其實很形而上的境界。“文化大革命”中在干校勞動,有機會反復讀了好幾遍,越讀越有味。大概不同年齡段讀它都會有不同的理解。
五是《魯迅全集》。記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我是花了一個月的工資買下一套全集的,至今仍然是翻閱最多的書之一。除了教學、研究的需要,還因為魯迅的確讓人非常清醒,讓人永遠對現實保持一種犀利的批判目光。當然,也因為這是近代以來中國文化最重要的思想遺產。
六是《共產黨宣言》。記得我頭一次讀是十六七歲,當時有一種異乎尋常的莊嚴感,為那種雄大的使命感和事業心激動不已。在當下這樣缺少理想主義的現實中,讀這本影響人類命運的大書,能得到精神的升華。
七是《圣經》。我是基督教家庭里長大的,從小就熟悉這本書,為其中許多故事所吸引。看到我高齡而又重病的母親每天都要堅持吃力地用放大鏡讀上幾頁,我就能體會信仰的力量。《圣經》的重要還在于它是西方文化的源頭之一,要了解西方,自然繞不開《圣經》。讀這部書不等于就要信教,它也許能激發我們對生命、對未知世界保持一份敬畏之心。
八是莎士比亞的戲劇。那完全是適合“讀”的劇本。盡管連張愛玲也說過不喜歡,而且年輕人已經很難靜下心來啃這樣的經典,但我想最好還是選讀一兩部悲劇,那起碼能培養一種對悲劇的感悟,那種雍容華貴的風格也能讓人想象力飛揚。
九是美國理論家詹明信(又譯詹姆遜)的《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這是近年來對我國文學理論界影響甚大的一部書,可以了解一下到底為何影響大。它跳出傳統vs現代的思維模式,啟發我們重新打量所處的這個多元的有些混亂的世界,會有另一番風景。
十是切·格瓦拉的傳記。坊間已經翻譯出版許多種,也可以讀國人寫的比較簡要的一種,就是《切·格瓦拉》(張中莉編著,遼寧人民出版社)。在許多人都樂于痛快地顛覆革命的時候,這位傳奇人物的事跡會讓人感受何謂英雄氣概,何謂獻身精神。
我就羅列這么十部書,除了后面兩種,都是些比較常見的書,卻又大都是經典性的“大書”。這些屬于經典的東西,對于后世的讀者而言會有距離,包括對它所屬時代和語言表達形式等方面的隔膜,會對閱讀形成障礙,我們需要盡力才能進入。
許多流行的作品我也喜歡,我平時也會讀一些休閑的讀物,比如幾米的繪本、《水煮三國》之類,但那主要是消遣。如果要真正了解人類的智慧,吸取精神的力量,提升人格境界,還是要取法乎上,多讀經典性的作品。
讀經典要沉下心來,有一份超越,有一份尊崇,盡可能調動自己的感覺與靈性去接近,去理解,就能深入堂奧,高雅的興趣就會慢慢培養出來。當然,我所喜歡并樂于推薦給青年的這些“大書”,短時間讀不完,有些真的就是要用整個人生來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