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為什么喜歡《哈利·波特》19
《哈利·波特》引入我國以后,像有根“魔杖”一揮,這部書就迅速走紅,多年持續榮登暢銷書榜首,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閱讀熱潮,其影響之大,是多年來翻譯文學出版界所未見的。
《哈利·波特》以它極大的吸引力讓千百萬孩子手不釋卷——事實上,這部“大書”已經完全融入中小學生的文學生活。一般人的印象,可能以為現在的中小學生不怎么愛讀書,因為他們是被影視、媒體、手機、游戲所包圍的一代,這種情況的確存在。但“不愛讀書”的孩子每當接觸到《哈利·波特》,馬上就著迷,變得愛讀書了。《哈利·波特》一共7部,中文版3055頁,274萬字,連這樣“大部頭”都能“啃”下來,老師和家長應當有些驚奇吧!可以到學校里試試,一說到《哈利·波特》,很多同學就會眼睛一亮,有說不完的話題。哈利·波特這位帶著閃電疤痕的巫師,已經成為許多少年的偶像。不少成年人也迷戀上了《哈利·波特》,甚至有很多“哈迷”沉醉在“哈利·波特”的奇幻世界里,起居飲食都在模仿這位偶像。當然,順便說說,有智慧的讀者都會記住書中魔法學校校長鄧布利多的那句提醒:“沉湎于虛幻的夢想,而忘記現實的生活,這是毫無益處的。”
為什么一本外國童話體小說能夠贏得如此眾多的讀者,以致形成社會閱讀的興奮點?這個文化“現象”值得研究。
我本人接觸《哈利·波特》比較晚,是看到孩子們對此書那么入迷才找來讀的。因為職業的習慣,讀這部書我總習慣用“研究”的眼光,自然也就算不上 “理想的讀者”。不過我還是極力設想自己還是孩子,設身處地想象孩子們閱讀接受的狀態。這也挺有意思的。這里我就根據閱讀的印象和粗淺的理解,來談談如今孩子們為何特別喜歡哈利·波特。
首先,是神奇的情節激發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兒童時期是人的一生中想象力最豐沛的時期,要讓想象力盡力揮灑,精神人格才能健全成長。孩子們總是懷著極大的好奇心,睜大眼睛,以他們特有的想象力和理解方式去觀看世界。成功的兒童文學,第一要素就是激發孩子的想象力。而《哈利·波特》已經完美地做到了這一點。
我外孫女今年10歲,也是小“哈迷”。我問她為何喜歡《哈利·波特》?她說因為“神奇”。還說,《西游記》也挺神奇的,也喜歡,但那些妖精的故事有些“重復”,而《哈利·波特》卻每一部都讓人感到新奇和驚訝。確實,《哈利·波特》7本書,描寫主人公哈利·波特從上學到走出校門的幾年生活,可以說是波瀾起伏,高潮迭起,神奇的情節不斷誘導和激發孩子們的想象力,讓他們享受那種無拘無束的思維的樂趣。現在的孩子受束縛其實挺多的,從幼兒園開始就要面對各種競爭,成年人把生活的緊張投射到他們身上,孩子們的精神發育并不健全,很多孩子想象力并沒有得到開發,甚至還受到抑制。像《哈利·波特》這樣自由無拘的作品,能讓孩子擺脫過于約束的生活,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
《哈利·波特》是“皇皇巨著”,讀完還真不容易。但是很多孩子還是蠻有趣味地“啃”完了,首先就是被那些魔幻的情節所吸引吧。哈利·波特的父親是個巫師,被伏地魔殺害,小哈利成了孤兒,寄人籬下,生活苦難而壓抑。想不到他被霍格沃茨魔法學校錄取了。他在魔法學校經歷了青春期的快樂與煩惱,友誼、游戲、爭斗、冒險、情竇初開……哈利結交了兩個最好的朋友,魔法日漸長進,出類拔萃,也遇到很多麻煩和恐怖的事情。伏地魔仍威脅要剿殺哈利,而哈利為了阻止伏地魔,盡力去尋找“魂器”。最終經過慘烈的大戰,哈利戰勝了伏地魔。小說的情節帶有很多魔幻色彩,諸如魔杖、貓頭鷹信使、飛天掃帚、魔法石、隱形衣、魔鏡、幽靈、妖精、咒語、密室、火焰杯、死亡圣器、站臺等,五光十色,神奇而怪異,讓人讀來感到緊張、刺激。明明知道那是虛構的、超越現實的,但還是喜歡讀下去,要看的就是魔幻之中的“合理”與“真實”,是魔幻帶來的非凡體驗。這正是作品特殊的魅力所在。
孩子們喜歡《哈利·波特》,還因為它切合少年成長的生活實際,是“懂”他們的作品。這部魔幻小說盡管寫了許多匪夷所思的神怪故事,但又始終未曾脫離實際生活。小說中有我們常見的擁堵的車流、晚間新聞報道、書店、超市、漢堡店、電影院、高爾夫球、穿校服的少年、家庭作業等,也有巫師、蛇怪、獨角獸、火龍、飛天的摩托、貓頭鷹信使等,而這一切傳奇,不是發生在遙遠的古代,而就在當今,在身邊的日常生活中。
這和讀《西游記》《封神演義》,或者某些神話、民間故事之類作品的感覺顯然不一樣,《哈利·波特》的“魔幻”就生成于“現實”之中,和“現實”打成一片。小哈利天生就是巫師,身懷絕技(自己并不知道),卻也要寄人籬下,受頑劣的小表哥欺負。魔法學校也和一般中學一樣,有各種快樂的游戲,亦有讓人膩味的課程、并不討人喜歡的老師,還有同學之間的矛盾與爭斗。在很多情況下,哈利和一般孩子沒有什么區別,他不樂意受學校規章的約束,也“翹課”,闖“禁區”,冒險。在結交朋友、初戀等事情上,既有青春的歡樂,也有成長的煩惱。孩子們讀神奇的《哈利·波特》,總能感覺到“真實”的一面,“荒誕”就交織在“真實”之中。正因為有這種貼近少年人生活的“真實”的描寫,孩子們才能找到“生活在別處”的樂趣,那些神奇的故事才能成為想象力噴發的“出口”。
當我們年少之時,誰沒有想過要擺脫繁雜膩味的功課?誰沒有過 “魔杖一揮”的幻想?誰沒有過 “飛天掃帚”的美夢?……《哈利·波特》盡量滿足了這些愿望,原本平淡的生活也因為閱讀而閃現耀眼的光輝。
《哈利·波特》其實可以看作是“成長小說”,在魔幻而又現實的世界里,有孩子們成長的煩惱,也有叛逆和冒險,友情與愛情。特別是寫到哈利的初戀,那種青春萌動的朦朧而又美好的感覺,著墨不多,也會給小讀者留下深深的印象,讓他們心動。而這可能是國內兒童文學描寫的“禁忌”。小讀者會認為《哈利·波特》是獨一無二的,這部外國人寫的書毫不做作,反而很“懂”他們。
《哈利·波特》雖然是魔幻小說,讀來卻也能讓人感動。哈利從小受盡苦難,并沒有被苦難壓倒,而有志氣做一名本事高強的巫師。他的善良、上進、毅力與勇氣,都是非常可貴的,他要“懲惡揚善”,斗垮伏地魔,報殺父之仇,除奸佞惡霸,這也讓人振奮與崇敬。“巫師”這個詞在我們通常的印象中是怪異的,多少帶有貶義,但讀了《哈利·波特》,我們在小巫師哈利身上看到的是正義與勇敢的亮色。不過,作者并沒有把哈利塑造成高大上的神一般的英雄,這個孩子也有缺點,比如不太喜歡學習,有時會偷懶,有成長中的各種問題。這種“不完滿”卻能贏得小讀者的認可,他們在哈利身上看到了自己。
最值得一提的是,《哈利·波特》讓讀者在這個過分物質化的時代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哈利·波特》的主題是多義的,寫到了生、死、愛、恨、貧窮、財富、命運、奮斗、正義、陰謀、邪惡等,也寫到了人性的陰暗。閱讀7本書,讀者跟著哈利一塊兒長大,會從最初傾心于奇幻,到逐漸體會人生的復雜,最后和哈利一起面對成人世界。對于這樣豐富復雜的內容,如果用語文課慣常的那種刻板的思路方法,是難以理解和歸納的。毫無疑問,《哈利·波特》有教化的意義,甚至有些哲理,不同層次的閱讀都會各有所獲。但和許多兒童文學不同,《哈利·波特》一點也不說教,這當然會讓小讀者喜歡。
《哈利·波特》的可讀性很強,還在于它獨創的文學性。在書中可以看到許多西方文學經典的元素,從羅馬史詩、希臘神話,到狄更斯小說,某些精彩的故事原型和描寫素材,都創造性地“轉化”為這部小說的組合件。作者顯然還借鑒了好萊塢電影的某些技巧,包括《魔戒》三部曲、《星球大戰》等電影,更讓這部小說形成雅俗交融的當代藝術特質。有人認為作者羅琳創作“哈利·波特”系列故事,意在塑造一個鄰家少年與史詩英雄的結合體,哈利·波特就像年輕的亞瑟王、蜘蛛俠與《星球大戰》的主角天行者盧克。的確是這樣的,《哈利·波特》是流行讀物,但又有高超的藝術品格,難怪讀者會愛不釋手。
孩子們喜歡《哈利·波特》可能還有N個理由吧。但不要忘了,有個理由也很重要,那就是“自由閱讀”。絕大多數孩子喜歡這部 “大書”,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完全出于好奇。這部魔幻小說一般不會進入老師和家長指定的書單。孩子們讀這部書的“姿態”,和讀其他指定的書是不一樣的。他們用不著邊讀邊想著要完成什么“任務”,讀的過程也沒有煩人的提問,讀完了不用寫什么心得體會,完全是“無負擔”的“自由閱讀”。現如今,孩子們的“自由閱讀”太稀罕了。想想看,如果閱讀功利性太強,一邊讀一邊想著作業和考試,多么煞風景呀,閱讀的興味肯定會大減。若要讓孩子喜歡讀書,不能太功利了,這也是《哈利·波特》閱讀現象給我們的啟示吧。
1 本文根據筆者2009年前后在幾次“語文教學與閱讀”研討會上的講話整理,發表于《中國教師報》2009年8月21日。
2 筆者2015年前后在北京大學“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等處有幾次講課,本文根據講稿整理,發表于《課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6期。
3呂叔湘:《當前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問題》,《人民日報》1978年3月16日。
4 溫儒敏:《溫儒敏論語文教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07頁。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6—29頁。
6 莫提默·J. 艾德勒、查爾斯·范多倫:《如何閱讀一本書》,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30頁。
7 溫儒敏、趙祖謨主編:《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2頁。
8 韓興娥:《以海量閱讀超越一本教科書》,《中國教育報》2013年5月8日。
9 溫儒敏:《溫儒敏論語文教育二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頁。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6—29頁。
11 本文是2017年4月22日在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舉辦的“教師閱讀與基礎教育”座談會上的發言記錄稿,有刪改。
12 本文節選自筆者主編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2章。
13 本文系筆者為商務印書館主辦“為中國未來而讀——2014閱讀論壇”撰寫的書面發言稿,發表于《中國教育報》2014年8月29日。
14 本文系筆者致2017年12月上海“整本書閱讀”研討會的信,發表于《語文學習》2018年第1期。
15 本文發表于《語文學習》2014年第9期。
16 本文節選自筆者2014年11月在中國教師研修網的授課講稿。
17 本文據筆者2017年5月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制、語文、歷史學科教師國家級培訓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培訓班”上的講話錄音整理,發表于《課程·教材·教法》2018年第2期。
18 本文選自筆者2012年8月在北京大學首屆“文學特長生閱讀與寫作夏令營”的講課整理稿,收入本書時有改動。
19 本文系筆者為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新版《哈利·波特》所寫前言,發表于《中華讀書報》2019年1月23日,原題為《孩子們喜歡〈哈利·波特〉的N個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