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何以成為“有意識的”?44
意識狀態與非意識狀態有什么根本區別?為什么有時按壓一下指頭這一簡單行為被看作產生了某種意識經驗,而走路時保持身體平衡或專注地彈琴這樣的復雜過程卻被認為是無意識的?高階意識理論給出的答案是:前者為高階的表征所伴隨,后者則沒有。所謂的高階意識(higher-order consciousness)即指,我們會意識到自己的思想或行動,這種意識不是經驗狀態,而是關于自己的心理狀態的元思想(meta-thought)。
一、理論主張與核心原則
與意識經驗相關的判斷是分層的:初階判斷是隨著意識經驗一同出現的判斷,它不是關于經驗本身的,而是關于經驗的對象的,例如,當我看到一個紅顏色的蘋果,我擁有一個“某些事物是紅的”判斷;高階判斷是關于意識經驗的更加直截了當的判斷,例如,我有一個紅色的感覺,我有點兒頭痛,我經驗到了某些情緒,等等。
意識既可以是被動的,即當我們在留意其他事物時對呈現給眼睛的物體的表面注視;也可以是主動的,即盯著某事物時給予它的專注的考察,它是心靈用來把其視角轉向內部、觀察自身的行為和運作的能力。當我們任由感覺信息自由地進入我們的意識狀態而不特別去注意某個對象時,意識是開放的,也是自然的和無須盡力的,例如我們在漫步街頭或欣賞風景時就是如此。相反,當我們要從不斷接收到的感覺輸入流中刻意找出某個對象,意識通常需要做出一番努力,例如我們在竭力回憶某件事或記住某樣東西,我們想象一幅場景或陷入沉思,我們做計劃或預測其結果,我們進行計算或從若干選項中有意選取一種……這些時刻的意識都是主動的。
意識的高階表征理論(higher-order representational theories of consciousness,簡稱HOR)試圖通過高階的心理狀態與一階的心理狀態之間的表征關系對意識經驗的質的特征(qualitative character)做出解釋。盡管對于“表征究竟是什么?”還存在著分歧,一些學者認為表征是知覺,另一些學者認為是思想,但他們都秉持一個基本的信念,即意識是一種表征關系——高階的心理狀態表征一階的心理狀態。45自上而下的注意可以導向空間中的特定位置或整個視野中任何一處的特定屬性或特定物體。某種形式的選擇性注意是形成有意識的知覺的必需條件——只有那些被我注意的物體才會影響我的思維;如果沒有選擇性關心,經驗將是一片混沌。
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形為例:全神貫注看書的人沒有注意到窗外噪音,但最終突然注意到了它。這個例子很好地展示了心智狀態上的現象意識(phenomenal consciousness)與通達意識(access consciousness)之間的差異。現象意識指主觀經驗或感受質;通達意識包括所有感覺知覺信息的處理,可通達于思想、語言及行動指導。就此而言,他對噪音始終具有現象意識,但并不必然具有通達意識;只有當他注意到噪音,他對噪音才有了通達意識(并且也許才發現他一直都聽到那個噪音)。46關注是一種自愿的行為,它要求主動開始,并且只要愿意,就可以持續下去;但意識既可以主動、也可以被動,并且它無法持續,而只能在各種思維之間不斷變化。
對于意識的高階理論來說,意識是一個人對他自己內部心智狀態的覺察或表征,“某個心智狀態或事件是有意識的,當且僅當主體覺知到他處于這個狀態或主持這個事件(aware of being in the state or hosting the event)”47。阿姆斯特朗(David M. Armstrong)曾舉如下例子進行說明:某人開了很長時間的車,在這期間他一直沉浸在思考或交談中,以至于完全沒有注意自己的開車行為,甚至被問到剛剛經過的紅燈,他都回憶不起來,不過,盡管他在駕駛途中是無意識的,他仍然執行了很多復雜的操作,如加速、減速、停車、避開行人和其他車輛等。48整個駕駛過程中,主體當然有知覺,他看到紅燈、路況及其他車輛等,但這些覺察狀態本身是無意識的,因為沒有高階狀態表征它們,主體在駕駛過程中沒有去覺察“我在駕駛”。
高階意識理論圍繞及物性原則對意識進行了闡釋。我們知道,“覺知”涉及“被覺知之物”,即關系到某個特定的對象。例如,我們不會單獨地說出“我覺知”這樣的語句,只有當我們將所及的對象指出后,句子才有完整的意義。這就是及物意識(transitive consciousness),即意識到某事物或意識到某事物是如此這般。與此相對,狀態意識(state consciousness)并不涉及覺知,不需要通過指出它所及的對象來讓句子的意義變得完整,我們用它只是指稱心理狀態所具有的性質。這種不及物意識(intransitive consciousness)沒有對象,但它是有意識的或清醒的,不是處于無意識的或睡眠狀態。在對兩種意識區分的基礎上,羅森塔爾(David Rosenthal)提出及物性原則(transitivity principle):一個心理狀態是有意識的,當且僅當主體以某種適當的方式覺知(aware of)自己正處于該心理狀態。換句話說,有意識的狀態是我們對之有意識的狀態。這一原則運用到對意識的說明中就是,某一狀態之所以成為有意識的,就是因為它是高階思想的對象。這意味著,如果存在著對某一階狀態的二階判斷,那么這個一階狀態就是意識的內容。49無論某人已經學會什么還是知道什么,他意識到的是那些占據其心靈的及物意識的對象。顯然,某人知覺上意識到的任何東西都是被感知到的事物,然而,并非某人感知到的所有事物都是他意識到的東西。
二、理論啟示與證據支持
及物性原則在闡述“心理狀態如何成為有意識的”的同時,也對感受質進行了獨特的詮釋。感受質是主體在擁有有意識心理狀態時所感受到的那些感覺或主體覺知到他所處的心理狀態所具有的那些心理性質。對高階思想理論而言,這些心理性質是由于“被覺知”才得以主觀地呈現出來。當心理狀態是無意識的時候,由于一階心理狀態并不被主體所覺知,其具有的心理性質不會被主體所覺知,這就使得它們沒有主觀呈現的可能;而當心理狀態變為有意識的時候,一階心理狀態及其所具有的心理性質被主體所覺知,主體對這些心理性質的覺知構成了后者的主觀呈現。這就是為什么感受質會在有意識的心理狀態中存在的原因。由此,高階理論提出下述現象原則:感受質是由高階思想如何表征一階心理狀態所完全地決定的。
通常我們認為,感受質在我們擁有感官經驗時就會存在,但高階理論強調,感受質由高階意識的內容所決定。如此,高階意識成為一個信念類型的心理狀態。這如何可能?回答是,對感覺經驗有關概念的學習,通常能夠讓我們意識到感官狀態的性質之間更細致的差異。在高階意識理論看來,主體是通過高階思想來覺知心理性質的,而一階心理狀態實際上具有什么樣的心理性質與我們這里所談的現象特征并沒有任何關聯。主體的覺知并不是通過顯現一階心理狀態所具有的心理性質來讓主體覺知它,相反,它類似對某一特定場景的描述,可能增減或改變一些東西,而并不完全符合實際狀況。意識及其質的特性是實例化(instantiate)在高階表征關系上的,例如,只有在我知覺到西紅柿的同時伴隨著“看到了西紅柿”這一高階意識時,我才算是有意識地知覺到了西紅柿。
也就是說,有意識狀態下完成的動作與無意識狀態下完成的動作的本質差別在于,它存在著有關這些動作的高階意識。如此也就不難理解意識事件是如何發生的,因為意識并不是獨立存在于高階意識之外的東西。我們的大腦有一個功能,專門負責解釋它所感知的各種狀況。當大腦開始告訴我,我有身體、有感覺、有意圖,會思考判斷、分析得失、規劃未來等的時候,所有這些詮釋都變成“我的”,而且是由我告知“我”的,這時我就具有了意識。負責解釋的大腦原本就屬于我的一部分,所以不僅是我擁有感覺,更是我認為我擁有感覺——意識由于詮釋而出現,這就是“高階”的真正含義。
心靈可以在處于有意識的狀態時并沒有關注它們,它的注意力完全轉向了其運作所針對的外部客體。比如,當人生氣的時候,他的注意力轉向了侵犯他的那個人和侵犯發生時的環境,而生氣這種激情完全不是他關注的對象。知覺、記憶及想象的產物形成了意識經驗的內容,不過,人們所覺知到的是被加工對象,而不是加工過程。事實上,大腦無法處理所有的輸入信號,它要對面臨的超負荷信息進行審查,而最終的選擇是以忽略未受關注的部分為代價,只選取一小部分做進一步加工——注意在此扮演了重要的角色。50當然,要形成有意識的主觀體驗,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要處在有意識的狀態中。
神經學的病例觀察顯示出,主體即便在沒有對應現象特征的情況下,也能做出簡單的辨識或反應。例如,盲視患者大腦相關區域(初級視覺皮質區)受到損傷,因而不具有正常人在同樣條件下所具有的相應的感受質。其中有一類病人,他們的眼睛沒有受損,具備正常的視網膜感光能力,其視神經也正常傳送訊號;但由于視覺腦區再無法正常運作,因此他們沒有任何視覺經驗。對于處于盲區的線條,患者自稱根本看不到,而當被要求猜測線條的方向、顏色、形狀、位置等簡單屬性時,他們又表現出一定的分辨力,其描述的準確程度遠遠高于單純的猜測。51在另一個實驗中,盲視患者被要求獨自走過一道堆了許多雜物的長廊,并盡量躲避障礙物,結果他成功地完成了任務。52
從這些案例我們可以推斷,視覺信息可能繞過初始視覺皮質而直接傳入較高階的腦區;視網膜和其他初級視覺結構中的活動,是通過影響高級區域反應這一間接(而非直接)的方式,對有意識視知覺產生作用。由此,成人視網膜的損傷會致盲,但是,這并沒有消除某種有意識視覺經驗的可能性,他們仍然具有視覺想象、視覺記憶和視覺夢境。相反,某些視覺皮層區域(高級區域)的損傷則會消除視覺知覺、想象和做夢的所有各個方面。53 這些現象都支持了高階思想理論。
此外,幻肢患者即使在自己整條腿都被切除后,仍然有腿痛的感覺,那么什么事件與他的疼痛相對應呢?人體各肢體神經在匯入大腦后分別將信息傳送到各自對應的大腦皮層分區,后者接收信息并將它們傳遞到大腦更高一層的意識中心,從而使人感到肢體的存在。肢體突然喪失后,各分區神經元便失去了信息輸入,但仍可以向高層意識中心發送一些混亂的信息,高層意識仍然會認為來自分區的信息是關于某個肢體的。因此,真實的情形是:脊骨中的坐骨神經受到了刺激,引發大腦中的神經元放電,進而為他提供了感覺到腿痛的經驗,即使沒有任何引起他“腿痛”的事件。如果實體的因果力從物理到心理都能被繼承,那么似乎所有真實的因果行為都可被基于物理屬性和物理因果力的低階描述所覆蓋。于是,我們不免疑惑:心理因果性到底是以某種方式不同于物理因果性,還是根本就是獨立于后者的?
三、質疑、辯駁與回應
高階意識理論被一些人看作是心智的物理主義手段,但事實上,它本身并不蘊含心智的自然主義化,這是因為它并未斷言高階意識對低階意識的表征就是物理性因果過程。盡管如此,這種理論還是面臨著不少問題,其核心原則也受到以下幾方面的批評。
第一,它拒絕了對于無法具有高階意識的生物來說存在著意識的可能性,也無法很好地解釋某些心理狀態如冥想,后者似乎沒有任何種類的思維參與其中。作為表征論的一種,高階意識理論斷言,任何心靈狀態的現象性特征都依賴于那個狀態的意向性。然而,有些情緒狀態并不表征或關于任何狀態,它們是經驗自身固有的——經驗包括對感受內容的覺知,這種覺知屬于高階知覺;但被表征的只是被意向的內容,而不是經驗的全部內容。54
物理世界可以區分為表象與實在,我們所能觀察到的只能是事物所呈現的現象。而“表象”與“實在”的區別對于意識并不適用,這是由于每一感受質所呈現給主體的那種質性感受就是它的本質。在感覺情形中,不存在不同于感覺本身的對象。雖然我們感覺的對象是被感知到的東西,但感覺行為或感覺操作不會以概念的方式把任何一種對象“呈現”于心中,它不能表征那個被最終感知到的物體或性質——那是知覺官能的概念操作和信念操作的作用。感覺的本質就是被感受到,而且它只能是我們所感受到的東西。55換言之,并不存在一個對象“疼痛”以及感覺這個疼痛的行為,相反,只存在主體的傷痛體驗,它伴隨著某種表征失調的知覺。當你牙痛的時候,那種尖銳的痛感,就是你那牙痛的質性特征。疼痛的感覺似乎就是它的本質——我們可以想象具有其他因果作用的痛或痛的因果關系,然而卻不痛(沒有那種感覺)。對感受質這類心理狀態來說,表象就是實在。
第二,按照及物性原則,只有在被主體覺知到他自身正處在該心理狀態時,這個被覺知到的心理狀態才會成為有意識的心理狀態。對此,德雷斯基(Dretske)指出,生活中存在著很多未被主體覺知,但卻是有意識心理狀態的現象。56 事實上,這一駁斥并不構成威脅,因為它是從一階表征論的立場出發去判定什么樣的心理狀態算是有意識的;并且他忽略了一點,即被主體覺知的必要條件并未包含主體一定要將某一階心理狀態覺知為特定的事實。
第三,及物性原則提出心理狀態有意識的充分條件,即當主體覺知到它自身正處于某個心理狀態時。由于高階理論強調被主體覺知的有無是心理狀態有無意識的關鍵,而作為其對象的心理狀態則扮演著無足輕重的角色,因而即便將對象進行任意替換,我們仍然可以得到相同的結果。換言之,從“被覺知”使得一階心理狀態變成有意識的,我們可以進一步推出“被覺知”使得“被覺知”的對象變成有意識的,那么,當石頭被主體覺知后,這塊石頭是否也會變成有意識的石頭呢?57
面對這個質疑,羅森塔爾辯駁道,反對者在這里錯誤地理解了及物性原則中所定義的意識——只有當我們采取“意識是心理狀態的內在性質”這一觀點時,上述指責才會成立。在反駁者看來,意識性質的基礎是一階心理狀態本身。但對高階意識理論而言,意識是一種關系性質,是由主體的覺知、被覺知的心理狀態以及兩者的覺知關系所構成。對石頭的感知或思維不能使得石頭或其他類似的物理事物變得具有意識性,因為類似的物理事物本身就不是(低階的)心理狀態。高階理論所要解釋的是心理狀態的意識性,因此石頭問題根本沒有切中要害。
第四,低階心理狀態需要高階心理狀態表征才會具有意識,也將不可避免地陷入無限循環。因為,關于意識的觀念僅存于內在的意義被內在的其他東西所感知的情形,這將導致內在感知的無限理論實體的出現。要使意向性發揮作用,身體內的某處必然有接收器,因此,意識可能只有在意義之內涵被體內的某種東西感知時才會存在,好比在人腦中有一個小矮人在觀察人的思想。問題是,對于意識的小矮人來說,他需要另一個小矮人來觀察它的思想。依此類推,就會出現無限數量的小矮人,如此形成無窮回歸。針對此疑問,高階理論者給予了有效的回應,其核心在于堅持高階表征自身并不必須是意識性的。意識對于心理狀態而言并非內在和本質性的,這不僅蘊含著低階心理狀態原本是無意識的,而且蘊含著與之獨立的高階的心理狀態無須是意識性的,由此也就不會產生所謂的無窮倒退了。
第五,也是最為棘手的,如前所述,高階意識理論是用高階思想與一階心理狀態之間的高階表征關系來說明意識與現象特征的。表征關系本身存在誤表征(misrepresentation)的可能性:一種情形是匹配錯誤,如錯覺(illusion);另一種是被表征對象事實上不存在,如幻覺(hallucination)。相應地,高階思想與一階心理狀態之間的高階表征關系也包含上述情況。而相比之下,后一種情形即無目標問題(targetless problem)是高階思想理論面臨的一個較為致命的反駁。布洛克指出:在無目標狀況中,就本體論層面而言,主體只擁有一個高階思想,根據及物性原則,該高階意識由于沒有被更高階的高階意識所表征,因此是一個無意識的心理狀態;而在現象層面上,根據現象原則,感受質是完全被高階意識所決定的,因此盡管缺少一階心理狀態,但它的現象特征仍然存在。這就造成了自相矛盾的結論,因為感受質的前提是主體必須擁有一個相對應的有意識的心理狀態,缺少了這一心理狀態,現象特征如何可能存在?一方面,如果缺少作為某個心智狀態的低階狀態,就沒有任何東西會成為有意識的對象;另一方面,如果高階表征存在,主體就必然是有意識的。這兩種說法顯然發生了沖突。58
現實生活里,無目標或誤匹配的情形的確存在。例如,患者手臂被注射了麻醉劑,但當他觀看另一個人手臂被打時,他的腦海里也能產生被打的感覺,他與他人的意識似乎沒有任何真正的差異。此時高階狀態即疼痛的表征仍然存在,但它表征的對象即低階的狀態疼痛本身已經消失了,也就是說,病人仍然是有“通達意識”的。如果高階表征對通達意識是充分的,這個高階表征并不一定伴隨著關于它的更高階表征(即便存在,也會導致一個無窮后退),所以它自身是無意識的,但感受質卻是有意識的,這就導致了一個悖論。59對于布洛克來說,這里的關鍵在于,我認為我正擁有一種某物在我看來是什么樣的經驗,是因為我根據內在觀察到我具有這個屬性而做出判斷的。這同樣適用于我如何判斷我是有意識的。但意識的高階理論拒絕這種直接性,我的判斷不是根據那種特定屬性做出的,也就是說,現象意識在我的判斷過程中并沒有起到作用。
四、可行的進路
“無目標狀況”被認為是擊中了高階意識理論的要害。導致這一困境的原因在于高階意識理論中的三個要素——及物性原則、現象原則與所謂的自明之理(obvious truism,即OT):對主體S與時間t而言,若S有感受質,則存在一個符合下面兩個條件的心理狀態M,(1)在t時刻S處于M;(2)在t時刻,M是有意識的;它構成了主體擁有一個有意識的心理狀態的前提。在無目標狀況中,及物性原則蘊含了主體并不擁有一個有意識的心理狀態這個命題,但是現象原則與自明之理卻蘊含了“主體擁有一個有意識的心理狀態”這個相反的論斷。60這意味著,高階思想理論的兩大原則包含了彼此沖突的論斷,因而無法成立。
解決上述矛盾的最簡便的方式就是放棄三個原則中的任何一個。例如,我們可以拒絕及物命題,這樣確實避免了矛盾的出現,因為命題“主體并不擁有一個有意識的心理狀態”會因及物性原則的放棄而消失。61然而,正是及物性原則才使高階思想理論得以解釋感受的主體特質,假如它被擯棄,高階理論也就無法解釋其所要解釋的現象。
相比之下,代價較小的方案是對這三個原則重新詮釋以維護高階思想理論的核心。威斯伯格(Weisberg)采取的就是這種方式。在他看來,及物性原則表明,高階表征關系兩端分別是高階思想和一階心理狀態,因此,當一階心理狀態不存在時,高階表征關系就不存在。無目標狀況帶來挑戰的根本原因在于反駁者對及物性原則的誤解,如果我們予以澄清,回歸其本意,也就不會出現所謂的矛盾了。他試圖用意向關系(intentional relation)澄清及物性原則:及物關系本身并不因意向對象存在與否而發生改變。高階思想與之建立起高階表征關系的僅僅是一個意向對象(merely intentional object),它完全只是信念的一種創造結果,于是,即便不存在一階心理狀態,主體仍然擁有一個有意識的心理狀態,這樣,我們可以在不放棄任何原則的前提下化解克里格爾所提出的悖論。62 由此,引入“僅僅是一個意向性對象”的理解方式解決了無目標狀況中高階思想與一階心理狀態表征關系缺乏的問題。然而,如果一段關系是真正意義下的關系,那么關系的兩端必須都是實存的物體或實在對象,如此看來,威斯伯格所建立起來的意識與現象特征的高階表征關系是一種虛假關系。
如前所述,布洛克與威斯伯格所提出的策略都沒能完善地處理無目標難題,但這并不意味著高階思想理論不具有可行性。事實上,每位后繼者在挽救困局時所暴露出的缺陷,在某種程度上也提示出解決問題的線索。首先,及物性原則以及意識作為關系的觀點不能被舍棄;其次,純粹的意向對象并不是一個實存的對象,因此,它與高階思想之間并不能建立起一個實質意義下的意識與現象特征的關系。63這提醒我們需要調整意向關系的結構。因為,不是所有的一階認知狀態都對應于有意識的經驗,可能存在與經驗根本不對應的關于世界的一階判斷。因而,這一理論需要一個附加條件以區分諸多一階狀態的相應類別。為此,一個顯而易見的做法是約束那些狀態的作用。
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理解意向性。意向性表示或表征了那些外在于心智的東西,不過,它被用于描述的思想對象并不實際地存在,而是具有意向的內存在或者僅僅意向地存在于思維主體之中。一些意向狀態(如信念)具有心靈到世界的適應指向,即使沒有什么東西是它們關涉的,表征也能產生——表征可以在沒有表征對象時存在。64例如,盡管不存在獨角獸,但我能夠思考獨角獸。也就是說,這些心理狀態本身具有某種內在特征,這種內在特征如其所是,即使實際上不存在任何獨立于心智的世界。例如:我看見了一段卷曲的繩子,并尖叫:“蛇!”在某種意義上,我“看見”的是繩子,并且我的經驗是“關于”這段繩子的:繩子是我的視覺經驗通過心理表征實際上所關聯的東西。而在另一種意義上,我“看見”了一條蛇,那段繩子通過某種遠距刺激而關聯于我的心理表征,我之所以害怕它,只是因為我把它當成了一條蛇。我的視覺經驗具有那種“關于”一條蛇的意向特征,即使它實際上所關聯的是條繩子,或者即使全然不存在任何恰當的遠距刺激。
由此,意向關系所涉及的就是心理狀態與這個世界相“勾連”的方式,它不是去解釋心理狀態實際上是如何與這個世界發生關系的,而是去解釋心理狀態是如何具有關聯任何事物的現象特征的。意向特征在本質上是內在的而非派生的,它將會決定哪一個對象是它所必定關聯的。65某個意識狀態的信息內容只與意識狀態本身的出現密切相關,而并不一定與外部世界直接關聯。即使在沒有外界輸入的情況下,它仍然可以構造出意識場景。夢就是這方面最突出的表現。當我們做夢時,我們同樣是有意識的——并不是對外部世界有意識,而是對我們夢中世界的體驗有意識。人在做夢時喪失內省,但做夢與清醒時的意識非常相似:他通常能夠辨認出視覺對象與環境,他的語言也很通順,他所描述的故事甚至高度連貫。夢也可以提供信息,在某些條件下夢中的意識狀態甚至會決定當時的行為。例如,快速眼動睡眠失常癥患者會按照他們在夢中經歷到的特殊意識狀態產生相應的行動;精神分裂癥也提供了同樣的案例。
也就是說,心理狀態在行為中所起的因果作用,通常更依賴于世界在我們的心理狀態中是如何呈現給我們的,而不是依賴于世界實際上是如何存在的。雖然意向性表示或表征了那些外在于心智的東西,但是這些心理狀態本身具有某種內在特征,這種內在特征如其所是,即使實際上不存在任何獨立于心智的世界。當感覺被經歷著時,它們是有意識的,即在體驗上是被給予的,且這一被給予性并不是對象化的結果,也不是由于感覺被一個(內)知覺當成了對象——感覺并不是作為對象而被給予,而恰是作為主觀體驗。意向體驗自身被經歷著,但它們不是以一種對象化的方式顯現;它們既不能被看到也不能被聽到。這些意向對象并不是意向的真實的部分,而是在它們當中被意念的東西,是意向的特殊的意義,并且是只有對于像“意義”這樣的東西才有意義的諸樣態中的意義。我們能夠將自己的注意力指向我們的體驗并因此將它們當作一個內知覺的對象,這一切只是發生在我們對它們進行反思的時候;這里所說的對象,并不是指對象本身,而是指在給予方式的“如何”之中的對象,當我全面地連貫地詢問被給予的方式和有效性的樣式時,我認識到,這種意識生活完全是有意向地完成著的生活,從而生活世界以及它的全部變化著的表象內容才可能部分地重新獲得意義和有效性,部分地已經獲得意義和有效性。66體驗的質性特征完全在于那些對象“被體驗為”擁有的性質屬性,即現象質性是那些被表象之物的屬性,在“感覺如何”方面的差異實際上是意向性的差異。
理解意向性內容和心理狀態的另外一條路徑訴諸指稱理論。對指稱的研究表明,專名和自然種類語詞即使在說話人對所指物的知識不完整或有缺陷時,仍然能夠發揮指稱作用。指稱并不僅僅依賴于說話人對相關語詞所做的背景描述,還依賴于說話人與一個語詞的所指物的關系,而這種關系是根據上下文來定的,它并不是純粹的認識關系。67心靈的意向狀態如信念、愿望和意圖等被認為包含了一種不可取消的關系成分。意向內容對于意向對象的指涉,是通過一種或多種呈現模式(mode of presentation)即各種可能的方式來確定一種給定狀態的事務或事件。關于這一點,克蘭(Tim Crane)也做出了細致的闡釋,他主張把內容作為意向關系的客體,意向內容指的是意向對象的某個層面,或更精確地說是意向對象被意向到的那個層面。68按照這樣的觀點,意向內容的存在與否與意向對象的存在與否彼此之間是獨立的。這意味著,一階心理狀態的實存與否并不會影響到高階思想如何表征主體正處于什么樣的(一階)心理狀態。換言之,在無目標狀況中,由高階意識與高階意識的內容間所建立起來的高階表征關系仍然是存在的。而高階表征關系的存在,對高階意識理論而言,事實上等同于主體擁有一個有意識的心理狀態。一階心理狀態的不存在并不意味著主體不擁有一個有意識的心理狀態。這樣我們可以在消解無目標狀況中所蘊含的矛盾的同時,避免虛假關系的責難。
綜觀心靈哲學的發展脈絡,不難看出,高階意識理論為當代關于意識的探討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但同時它對于意識難問題的解釋也充滿了爭論。不過,無論如何,高階理論代表著一種研究綱領或方向69,它試圖針對“什么使某一心理狀態成為有意識的”給出探索性的描述框架,盡管很多細節仍然亟待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