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人物品評與三國名家類子書的實用性取向

名家與現(xiàn)實社會的政略治術(shù)較少直接的聯(lián)系,實用性較弱。故在強調(diào)政教、注重實用的漢代,名家學(xué)說趨于沉寂,其代表人物或受到貶斥。注129《漢書·藝文志》著錄七種名家著述,皆為先秦之作。這些先秦名家著述,在漢魏時期竟無傳習(xí)者,可見其影響之微弱。西晉魯勝《〈墨辯注〉序》云:“自鄧析至秦時名家者,世有篇籍,率頗難知,后學(xué)莫復(fù)傳習(xí),于今五百余歲,遂亡絕。”注130

伴隨著漢末魏晉思想解放的潮流,名家學(xué)說也呈現(xiàn)復(fù)興的跡象。如《三國志》卷二十八《魏書·鄧艾傳》裴注引荀綽《冀州記》載,西晉爰翰之子爰俞,“清貞貴素,辯于論議,采公孫龍之辭以談微理”。爰俞,冀州人;公孫龍,戰(zhàn)國名家學(xué)派代表人物,亦冀州人。可見爰俞對家鄉(xiāng)先賢的推重,其學(xué)術(shù)興趣蓋為名家之流。西晉著名學(xué)者司馬彪也對名家術(shù)語做過解釋,如:“堅白,謂堅石非石,白馬非馬。異同,謂使異者同,同者異。”注131與司馬彪大約同時期的學(xué)者魯勝撰有《刑名》二篇,《晉書》卷九十四《魯勝傳》載其《〈墨辯注〉序》,其中概括了先秦名家思想的起源和發(fā)展演變,并從名實關(guān)系略述先秦名家所涉及的內(nèi)容和主要問題的來龍去脈,云:

名者所以別同異,明是非,道義之門,政化之準繩也。孔子曰:“必也正名,名不正則事不成。”墨子著書,作《辯經(jīng)》以立名本,惠施、公孫龍祖述其學(xué),以正別名顯于世。孟子非墨子,其辯言正辭則與墨同。荀卿、莊周等皆非毀名家,而不能易其論也。

名必有形,察形莫如別色,故有堅白之辯。名必有分明,分明莫如有無,故有無序之辯。是有不是,可有不可,是名兩可。同而有異,異而有同,是之謂辯同異。至同無不同,至異無不異,是謂辯同辯異。同異生是非,是非生吉兇,取辯于一物而原極天下之污隆,名之至也。

自鄧析至秦時名家者,世有篇籍,率頗難知,后學(xué)莫復(fù)傳習(xí),于今五百余歲,遂亡絕。《墨辯》有上下《經(jīng)》,《經(jīng)》各有《說》,凡四篇,與其書眾篇連第,故獨存。今引說就經(jīng),各附其章,疑者闕之。又采諸眾雜集為《刑名》二篇,略解指歸,以俟君子。其或興微繼絕者,亦有樂乎此也!注132

東晉士人亦有喜談先秦名家論著者,有關(guān)文獻所涉及的人物為謝安、阮裕、司馬道子等。《世說新語·文學(xué)》載,謝安少時,嘗請阮裕講《白馬論》,謝不及解,阮乃嘆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注133同篇又載,司馬道子問謝玄:“惠子其書五車,何以無一言入玄?”謝曰:“故當是其妙處不傳。”注134

但今存魏晉名家著述的旨趣則與先秦名家之較濃的學(xué)理探討頗有差異。對于實用性較弱的公孫龍等的學(xué)說,魏晉某些學(xué)者的評價仍然很低。如兩晉之際葛洪對名家評價不高,似受到王充重實用思想的影響。其《抱樸子外篇·應(yīng)嘲》云:“夫君子之開口動筆,必戒悟蔽,式整雷同之傾邪,磋礱流遁之暗穢。而著書者徒飾弄華藻,張磔迂闊,屬難驗無益之辭,治靡麗虛言之美,有似堅白厲修之書,公孫刑名之論。雖曠籠天地之外,微入無間之內(nèi),立解連環(huán),離同合異,鳥影不動,雞卵有足,犬可為羊,大龜長蛇之言,適足示巧表奇以誑俗。”注135與如此批評態(tài)度相關(guān),某些由魏晉人所撰,被《隋志》列于名家的著述,則往往與重實用的儒家著述有較密切的聯(lián)系。章太炎先生指出:“劉劭次《人物志》,姚信述《士緯》,魏文帝著《士操》,盧毓論九州人士,皆本文王官人之術(shù)。”注136這些著述的中心乃在于討論人才問題,而對人才的任用素被視為能否成功治理國家的關(guān)鍵因素,故此類著述實乃兼具實用性和時代性,與先秦名家之學(xué)之意蘊顯然有所差異。余嘉錫先生就此指出:“劉劭《人物志》,意在論辨人才,分別流品,與鄧析、公孫龍之學(xué)不同。”注137錢穆先生進一步云:“《隋志》名家,有魏文帝《士品》一卷,劉劭《人物志》三卷,盧毓《九州人士論》一卷,吳姚信《士緯新書》十卷,《姚氏新書》二卷,《通古人論》一卷,此在當時稱為名理之學(xué)。王符《潛夫論》謂名理必效于實,則官無廢職,位無非人。《意林》引楊泉《物理論》亦謂,國典之墜,由位喪也。位之不建,名理廢也。劉勰《文心雕龍》亦曰:魏之初霸,傅嘏、王粲校練名理。可見當時人品評人物,精究名理,其志本在治平。而劉劭《人物志》一書,尤值研讀。《提要》謂其書主于論辨人才,以外見之符,驗內(nèi)藏之器,分別流品,研析疑似。所言究悉物情,精核近理。其學(xué)雖近乎名家,其理弗乖于儒者。今以劉氏此書,推想姚盧所作,可知品題人物,為此一時代之精神所寄,風(fēng)會所重,與上述史部人物傳記一門會合參之,亦見此一時代精彩之一面。而原本儒術(shù),亦居可知。”注138其說可從。由于具有這樣的特質(zhì),人們對《人物志》的重視程度高于其他名家著作,如十六國時西涼著名學(xué)者劉昞寫成《人物志注》,撰于東晉隆安四年(400)任西涼儒林祭酒之時。劉昞的《人物志注》影響較大,流傳至今,對于其在學(xué)術(shù)史上的意義,陳寅恪先生云:“劉昞之注《人物志》,乃承曹魏才性之說者,此亦當日中州絕響之談也。若非河西保存其說,則今日亦無以窺見其一斑矣。”注13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孟州市| 历史| 嘉黎县| 陆良县| 延边| 垦利县| 陕西省| 阳曲县| 宝兴县| 斗六市| 邵武市| 会昌县| 赤城县| 呼和浩特市| 遵义县| 额敏县| 萨迦县| 鹤庆县| 乌鲁木齐县| 滕州市| 嘉荫县| 庆安县| 黎城县| 额敏县| 通州市| 苗栗市| 吉首市| 山西省| 化州市| 伊金霍洛旗| 海丰县| 灵璧县| 博野县| 崇礼县| 珠海市| 武川县| 济阳县| 大名县| 翼城县| 闵行区| 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