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特色首服與足服
一、代表權力的冠帽
(一)中國冕冠與烏紗帽
冕冠是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參加祭祀典禮時佩戴的一種禮冠。最早對于冕冠的記載可追溯到遠古時期,《世本八種》曰:“黃帝作冕。”17可見類似冕冠的權威樣式在黃帝時期或說原始社會晚期已經出現。現今可考最早的冕冠圖像成于漢代,山東嘉祥武氏祠畫像石中有描繪黃帝及堯舜等先古帝王佩戴冕冠的形象。
至周代,冕冠典章制度已形成系統記述,《周禮·春官》:“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享先公、饗射,則鷩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希冕。祭群小祀,則玄冕。”18周代帝王在不同的祭祀活動中穿不同冕服,這里所記的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冕、玄冕,一般將大裘冕與袞冕歸為一類,總稱“五冕”,由弁師掌管。(見圖21)

圖21 出土冕冠實物(張新琰繪)
冕冠頂部的板狀飾物,稱為“板”或“冕板”。冕板大致形狀是長方形,前圓后方,象征著天圓地方,以象形方式代表著天地秩序;前低后高,略向前傾,象征帝王官吏謙遜恭讓,關懷百姓。冕板用色均為“玄冕朱里”,玄色比天,朱里比地,寓意天子取天地之法,制物象德。
冕板前后垂掛的數串玉珠稱為“旒”,穿旒的五彩絲線名藻,與旒合稱為“玉藻”或“冕旒”,一串珠玉為一旒,冕有多少旒,則每旒穿多少玉。根據冕冠類型,冕旒數不同,大裘和袞冕十二旒,每旒穿十二玉;鷩冕、毳冕、冕、玄冕依次減少。冕旈數也可辨別身份,天子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冕板下部的圓形托座稱為“武”,一般用鐵絲或細藤編制,形如管狀,外部罩以漆紗,扣于頭頂。左右各穿一孔,名“紐”,經紐插笄綰結,固定發冠。系于頷下的冠帶稱為“纮”,一端系于笄首,繞過頷下,系于笄另一端。冕冠兩耳上部內側各有一彩色絲帶垂下,名“
”。唐代以后,冠
加長,垂于胸前,稱為“天河帶”。天河帶從頭頂垂下可至地,貫通上衣下裳,象征天地交合。
末端墜有玉石,名“瑱”,又名“充耳”或“黈纊”,這種玉珠懸掛在耳邊,意在提醒戴冠者不視奸佞之事。
冕作為中國古代首服中最為尊貴的禮冠,其質、形、色均體現著天地自然之理法,并為帝王、諸侯及卿大夫所特有,體現其權位的尊嚴以及古代封建制度的等級秩序。
中國的烏紗帽,常被作為官員的代名詞。從文獻上看應溯至漢代幅巾,當年多用綢、絹裹在頭上。北周武帝時做些改進,叫作“幞頭”。隋代時開始用桐木為骨子,這就等于使柔軟的幞頭有了個內殼,方便摘戴。唐代時成為男子通用首服,且可隨意改變樣式。后垂兩帶的叫“軟腳幞頭”,后用鐵絲、竹篾放入腳中,讓其上翹,便有了“硬腳幞頭”。
宋代時以竹、藤或草編成內殼,外罩的黑紗被漆水涂過,越來越挺括。原來下垂或上翹的兩腳向兩側伸直,被稱作“直腳幞頭”。《宋史·輿服志》中寫到幞頭時說:“平施兩腳,以鐵為之。”并成為“國朝之制”。
明代時,在幞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烏紗帽正式成為官帽,《明史·輿服志》載:“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19其形制發展為帽體部分由前屋、后山兩部分組成。前屋低,緊貼頭部;后山高,內部中空以固定發髻。明代畫家戴進的《謝安東山圖》和1960年上海市盧灣區潘氏族墓出土的實物都直觀地表現了這一時期烏紗帽的形制。(見圖22)

圖22 明佚名(徐光啟像)
(二)宗教人物首服
宗教在“東方”范圍內,包含了佛教、伊斯蘭教、薩滿教、印度教等眾多教別。服飾作為宗教文化的外在表征,蘊含著大量象征性符號,其中佛教、伊斯蘭教、薩滿教及眾多宗教服飾中的首服以其突出性、復雜性最能體現宗教文化內涵。
公元5世紀,佛教誕生于印度,兩漢時期傳入中國,形成了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中國中東部盛行的漢傳佛教,繼續向北傳入東亞地區朝鮮、韓國、日本;印度佛教向南傳入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及中國云南省傣族地區,被稱為南傳佛教。佛教徒需剃度修行,在漢傳佛教與南傳佛教中,普通佛教徒一般不佩戴法帽,只有道行高深的方丈、住持等身份高的僧侶才會佩戴圓形黃色小帽。
藏傳佛教以不同類型、顏色的法帽區分教派。寧瑪派的蓮花帽,因其形狀酷似蓮花而得名。一般是以氆氌為面料,前面開口,帽頂尖長,帽檐上翻。寧瑪派的通人冠又稱班智達帽,為參加法會和修學時所戴,圓形尖頂,其中又分班仁帽和班同帽,這兩種帽形基本相似,唯一的區別是在高尖頂的兩塊延片,班仁帽要長于班同帽。精通小五十明者戴“班同”,精通大小五十明學科者則可戴“班仁”。在這里,帽子成為學識等級的標志。帽上裝飾金線,金線數目多少取決于戴這種帽子的人所研究過經文集之數目,或者對于十明學研究的深化程度。
格魯派僧人帽形似雞冠,帽頂部有黃色穗須聳立,故稱雞冠帽。雞冠帽是藏區獨有的僧帽,分卓孜瑪和卓魯兩種,卓孜瑪的冠穗是攏在一起的,而卓魯是散開的,三大寺的執事和有學位的僧人戴卓孜瑪,一般僧人則戴卓魯。格魯派高級活佛參加佛法盛會或弘法授道時戴圓形尖頂的金黃色法帽。據說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在西藏弘法時曾戴黃色尖形僧帽,表示與以往僧人的不同及堅守戒律的決心。現今我們還能在佛教雕像中看到這種帽子。
伊斯蘭教誕生于阿拉伯半島的社會大變動時期。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稱為穆斯林,意為順從者。伊斯蘭教主要傳播于西亞、中亞、南亞、東南亞等。中國維吾爾族多數人信仰伊斯蘭教,因而維吾爾族無論老幼,不分季節,都遵循《古蘭經》的教義,頭戴花帽而不露頂,以表達對上天的敬仰之情,其宗教文化寓意十分鮮明。正宗的維吾爾族花帽由手工繡制而成,圖案大多采用四邊花帽形制。人們將四瓣分別繡好相同紋樣的帽片以頂為中心縫合,套在木制帽模上成型,最后鑲上黑絨布邊。花帽偶爾也有五瓣、六瓣、圓形及船型樣式。
中國回族信奉伊斯蘭教,最具有特色的是帽子,稱“號帽”“頂帽”“孝帽”或“禮拜帽”。帽子符合伊斯蘭教的“五功”之拜功:要求禮拜者的頭部不能暴露,必須遮嚴,磕頭時前額和鼻尖還要著地以示對真主安拉的無限虔誠。不戴帽子去禮拜不符合教義,戴有檐的帽子前額和鼻尖又無法著地,只有無檐小帽才能兼顧兩方面的要求,這樣既遵守了教義的規定,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服飾。
從顏色上看,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白、黑、綠是回族帽子常用的顏色。白色,虔誠古樸、干凈持重;黑色,肅穆莊重、素雅端正;綠色,清新秀麗、明快悅目。這些色彩配合帽子的材質、形質和圖案,表達了回族對樸素整潔之美的偏愛,體現出與中原其他民族服飾的差異,成為回族的重要藝術標志。從材質上看,回族帽子早年用棉布,當代有用的確良、滌卡等人工合成織物制作,也有用白棉線鉤織的。黑色的多用平絨、棉質毛氈、華達呢等材料,也有的用毛線鉤織。這些材質樸實無華,純樸自然,正符合《古蘭經》中反對奢侈、腐化的要求。
薩滿教作為原始社會的古老宗教,以萬物有靈論為基礎。在中國北方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蒙古族、赫哲族、滿族、錫伯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朝鮮族都有其信徒,在韓國保存得最為完整,日本的神道教也是薩滿教的變體。
薩滿服飾是指各民族薩滿舉行跳神祭祀活動時所穿的法服,包括神帽、神服、披肩、神裙、鞋襪等。薩滿神帽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被視為通神的渠道、鎮魂的武器。薩滿神帽由帽托、帽架和各種帽飾組成。薩滿法師佩戴神帽時,要先戴上帽托,形似瓜皮帽,再將銅或鐵制帽架置于其上,用以護頭。各民族不同的薩滿神帽上,帽飾也不盡相同,它們都有其固定的含義。(見圖23)

圖23 薩滿法服(張新琰繪)
在韓國,朝鮮族薩滿的裝束與祭祀對象有關,祭祀“山老婆子”時,頭戴紅色稱為“虎須笠”的帽子,身穿藍色衣服,上面披著舊時的軍裝。另外,腰上還系著紅色腰帶,手持扇子。而祭祀“帝釋”時則頭戴白色高帽,身著白長衫,上披錦襕袈裟,手持念珠和白扇子。
在中國,滿族薩滿帽頂鑄有各式鳥形飾物,薩滿可憑借神鳥的翔天能力實現人與神的溝通。各氏族支系神鳥數量不等,多取三、五、七、九等奇數,象征三界九天,多者可達數十只。神鳥以銅、鐵打造,造型各異,或口含珠飾,或翅懸鈴鐺,或尾系彩帶。一般在帽頂居中處高豎一只或三只主鳥,其余鳥分列其下,呈振翅狀,神鳥數量可隨薩滿祭祀經歷的增多和氏族威望的提升而加制。
中國東北地區的達斡爾族、赫哲族、鄂倫春族的薩滿神帽上則普遍采用鹿角裝飾,其數量同樣采用奇數,鹿角枝杈的多少代表薩滿法師的資歷高低。達斡爾族、赫哲族以銅六叉犄角代表鹿角,鄂倫春族以神帽上帽角的數量象征鹿角,鹿角枝杈數量隨薩滿祭祀經歷的增多而增多。
一般來說,各鳥式神帽、鹿角神帽上,都要裝飾鳥形、銅鏡、飄帶等飾物。帽前正中或左右兩側綴三面小銅鏡,象征日月光輝。人們認為銅鏡光可照人,也可照射妖魔鬼怪。銅鏡還象征魂魄精靈,被看作薩滿的生命。在祭祀活動中與病魔斗爭,銅鏡可護心,如果銅鏡被打碎或丟失,意味著生命喪失。銅鏡背面鏤刻或鑲嵌代表日月星辰、樹木花草、飛禽走獸之類的吉祥紋飾。帽后墜有紅、黃、藍三色飄帶,象征著彩虹,含有吉祥之意。人們每次請薩滿跳神時,為酬謝法師都會在銅角上系一條飄帶,飄帶越多,說明薩滿資歷越老。據說帶子的多少長短也與薩滿的等級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帶飾中,有一根帶子特別長且系有一個鈴鐺,叫作“脫帽帶”。薩滿在脫帽時需有人拿住帶子,用木棒敲打神帽上的鹿角將神帽打下,才可以脫帽。有了這些飾物的裝飾,薩滿更加神化,成為連接人間與天神的使者。
云南少數民族原始宗教服飾中,法帽又名法冠、神帽,在原始宗教的信仰物中占有突出地位。有的裝飾著原始宗教的神像或象征圖案,有的受到佛教文化的影響,按其造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五佛冠,由蓮瓣組成,又名蓮瓣冠。藏族苯教巫師、普米族韓歸、摩梭人達巴、納西族東巴都是這種冠飾。藏族苯教巫師的五佛冠上是五個雍仲圖案,即卍字,據說雍仲是仿太陽之光芒四射的光彩畫出的。卍字作為宗教標志,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臘等國家都出現過,認為是太陽與火的象征,佛教徒也認為是“吉祥之所吉”,這從側面說明苯教崇信光明,并以此作為苯教標志。摩梭人的達巴頭上戴的五佛冠,繪制的圖案也是苯教五位護法神。
納西族東巴的五佛冠,是由五片硬面紙剪成尖頭形連綴而成,各片繪有神佛、神像彩圖。所繪神佛、神像分別有東巴教祖師丁巴什羅和各位護法神。但各地佛像繪制有所不同,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三壩鄉的納西族,佩戴的五佛冠受漢傳佛教的影響,繪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丁巴什羅、大黑天神像。
在彝族、納西族中,畢摩作為宗教使者,其法帽尖頂冠是畢摩的標志,畢摩做法事時必戴此帽。據說戴上它,上天看得見,表示畢摩的行為光明正大。彝族畢摩法帽以竹篾編制,形狀如斗笠,外面裹黑羊毛氈,畢摩每做一次送靈儀式,帽面上便加一層羊毛氈,其層數愈高,表示畢摩法術愈高。帽檐綁有布條,布條越多,表明曾為死者送葬的次數越多。
納西族東巴祭司的畢摩法帽稱為“黃蠟帽”,納西語叫“諾畢箍母”或“卡箍母”,通常為大東巴所戴。黃蠟帽是用毛氈制成,上插箐雞毛,象征雉尾,以示神圣。帽上還有兩個鐵角,上面畫有兩個圓點,象征日月晝夜生輝。鐵角兩邊各插一把刀,刀兩側有豪豬刺,這些都表示驅鬼以保護東巴之意。大東巴帽檐上有一圈牦牛毛,表示東巴威力強大。另外,帽上還飾有鷹爪,也是驅邪之意。帽帶為五色彩綢。戴帽前,東巴需要先念經講述帽子來歷。
納西族還有一種黑色法帽,是用黑色綢布縫制而成,狀扁而尖,帽頂左、中、右各綴有絲線團,帽檐周圍縫綴有銀、鐵、銅、玉制小佛、八卦圖案等飾物,帽檐后系以飄帶。東巴自稱,此物非技藝高強的大東巴而莫能有。它能鎮魔壓邪,所以凡舉行為死者亡魂誦經指路等儀式時必須戴上,借以增加作法威嚴。
哈尼族愛尼人祭祖須戴鳥羽冠。因為哈尼族與鳥祖有著血緣聯系,所以女巫祭祀時,頭插紅色羽毛象征神域,如果紅色的羽毛微微顫動,則意味著神靈的降臨。送靈返祖時,頭飾上的羽毛要更多更大。即使弄不到羽毛,也要用棕葉編成羽狀戴在頭上,形同羽冠。景頗族羽冠,則用藤篾編織而成,冠前鑲有木雕的犀鳥嘴,兩側鑲數顆野豬牙,頂處直插孔雀和犀鳥毛。
宗教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幾乎無所不在,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宗教儀式主持者或參與者的首服在原始宗教的信仰物中具有突出地位,表現著一個民族豐富的歷史、宗教以及社會習俗的內涵,蘊含著整個民族對神權的崇仰和對美的追求。
二、日常實用笠帽
(一)炎熱地區的斗笠
斗笠的出現年代至今無可考證。勞動者在田間耕耘時,戴一頂斗笠可防曬,也可防雨,所以在東方低緯度炎熱地區深受喜愛。斗笠在中國南部福建、云南、廣西等地,廣闊的東南亞地區,甚至較高緯度的韓國、日本都有廣泛使用。
中國福建省東南部崇武半島沿海一帶,因氣候炎熱多雨,勤勞的惠安女每人一頂黃斗笠成了她們的標志,形成了“黃斗笠、花頭巾、藍短衫、銀腰鏈、寬筒褲”的服飾形象。黃斗笠以竹為原料,呈圓盤狀,尖頂,竹篾有規則地捻繞成圖案線條,夾以箬竹的葉子,再涂上桐油,刷上黃漆,便具備了防曬防雨淋的功能。中國廣西毛南族喜歡將竹子削成細細的竹篾,織出精致的花紋,尤以葵花圖案居多,稱為“頂蓋花”或“頂卡花”,不僅日常戴用,還被用作毛南族年輕男女的定情信物。
在中國云南、廣西地區的苗族,習慣以箬葉或麥稈編制斗笠,分為粗編和精編兩種。粗編主要為日常生活所編,以結實耐用為主。而精編多為禮儀等隆重場合戴用,講究審美兼具實用,其中以馬尾斗笠最為精致,也最費時費力。馬尾斗笠是將竹子剖成又細又長又薄的篾片,以360根竹篾和馬尾編織而成,編好后涂上一層桐油,以保持精致耐用。苗族祖先們將斗笠視為移動的家,兒女出嫁時,必須置備新斗笠送給新人,不僅為遮陽擋雨,還蘊涵著家族祖先庇佑后代之意。
越南被人們稱為“戴斗笠的國度”。越南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季風性氣候,氣溫高,濕度大。作為一個農業國家,在這樣的氣候下,常在野外勞作的女人們就需要一個有效的遮陽護膚工具,于是斗笠就在越南婦女生活中派上用場。斗笠在越南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形象早就被雕刻在“玉魯”銅鼓和距今2500—3000年前“陶盛”的陶罐上。
越南斗笠中最具特色的要數故都順化的“詩篇笠”。詩篇笠用細如針的16根竹條、勻稱白凈的葵葉編制,各層葵葉上或繪畫,或賦詩,再以透明膠絲黏合而成,然后加以紫、綠、紅、白、黑等色綢帶做系帶。從制笠箍到搭笠架,從處理葵葉到修飾笠子,各個環節都極其精細。拿起斗笠對著陽光照,可以清晰地看到兩層薄薄葉片中夾著的畫面或詩句,從而領略到斗笠上的詩情畫意。
朝鮮李朝時期,男子普遍戴笠,形似現代的禮帽,帽頂較平,圓筒狀,帽檐寬大,李朝明宗時期笠的帽檐直徑可達75厘米。朝鮮早期出現的笠是以草制作的草笠,后來出現的黑笠,以馬鬃制作,再用漆涂成黑色。在朝鮮,笠不僅僅用來遮陽擋雨,更多用來裝飾自身以修飾形象,所以平時兩班階層(文官和武官)只有在吃飯和上廁所時才會脫下。脫戴時為避免傷發,先在頭上罩以網巾,雨天在笠外還要再加上用油紙制成的笠帽,形似半開的雨傘,在朝鮮半島古畫上經常可見到這樣的形象。14世紀后,男子笠帽上裝飾白玉、水晶等價值不同的飾物,用于區分官職的高低。(見圖24)

圖24 朝鮮男子斗笠(張新琰繪)
笠源于炎熱地區人們避陽防雨的需要,隨著時間的推移,斗笠更多地是用來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逐漸成為兼有歷史文化意蘊和藝術欣賞價值的工藝品。在2006年亞太經合組織第十四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越南以10根竹子,7名工匠花了9天時間制成了直徑約3.6米、高1.5米的斗笠,用以展現越南的文化魅力。
(二)寒冷地區的皮帽
原始社會時期,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與各種不利的自然條件作斗爭。先民為抵御嚴寒,以動物皮毛裹身御寒,用動物皮毛制成的帽子統稱“皮帽”。
在中國,皮帽多用于西北、東北寒冷地區,尤以少數民族服飾中多見。甘肅、青海、四川的藏族常佩戴一種狐皮帽,名為“哇夏”,其整體呈圓錐形,外用錦緞,內夾棉花,外檐續狐皮,與錦緞相連縫。佩戴時狐皮外翻,將最美部分外露,優美大方,風度翩翩。內蒙古地區達斡爾族男子冬季多佩戴以狐皮、貂皮、狍子皮、狼皮做的大耳朵帽。佩戴時將毛朝外,雙耳豎挺,還用金銀線繡出狍、狐貍、狼的眼耳口鼻作為偽裝,以便狩獵時靠近動物,縮短射程。同樣在東北大興安嶺地區生活的鄂倫春族,以狍頭帽作為狩獵的最好偽裝。它以完整的狍子頭皮制成,剝下,鞣好,把眼圈的兩個窟窿塞上黑皮子。有的地區還把兩個耳朵割掉,用狍子皮或黑布做兩個假耳朵縫上,以防其他獵人誤射。由于狍子皮毛長而濃密,皮厚耐磨,耐寒性極強,鄂倫春人離不開狍頭帽,久而久之竟成為鄂倫春人的標志之一。
皮帽是人類祖先在惡劣寒冷氣候下的偉大創造,為人類適應不同地區的氣候環境提供了技術保證。大自然動物皮毛的保暖性強,在原始社會的自然環境下,以動物毛皮制成的皮帽,解決了保暖物品的來源,體現了人類的智慧。
(三)裝飾性虎帽及其他
在人類首服發展史中,不僅有功能性的冠帽,而且有許多象征精神文化的裝飾性冠帽,用一些原始的生命符號表現人們的美好愿望。這在各民族女帽、童帽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人們希望用具有神靈作用的象征符號保佑親人,特別是兒童。裝飾性冠帽的象征符號多以動物類為主,有虎頭帽、雞冠帽、狗頭帽、魚形帽等。
虎頭帽:在河北京津一帶、云南苗族彝族地區、甘肅隴東平原、陜西關中平原、山西晉南平原的漢族,除了以龍鳳為圖騰崇拜外,還認為虎為獸中之王,可鎮住一切惡魔,因此兒童都會戴虎頭帽,表示受到虎的“圍撫”,邪惡不敢侵害,可辟邪壯威。佩戴的虎頭帽大都是長輩自己制作的,要求虎頭虎腦,稚氣可愛,不能有兇殘之相。一般是將正面做成虎頭形,在額頭部位以彩布拼貼“王”字,兩側用小圓圈裝飾老虎的眼睛,下端是半圓形的小嘴和幾根遒勁有力的曲線胡須,虎耳側立且兩旁掛一對銀鈴,孩子一跑便發出叮當的響聲,避免被人碰撞。有的虎頭帽邊沿鑲一圈兔毛,前沿處鑲釘一排銀或鋁的菩薩俑,其他部位以彩色絲線繡滿花卉圖案。色彩艷麗,做工精細,每一頂虎頭帽都是一件絕妙的藝術品。兒童戴虎頭帽時,胸前還會配上一個金鎖銀牌,上面有“福、祿、壽、禧”字樣,顯得越發吉祥并天真可愛。(見圖25)

圖25 虎頭帽(華梅藏)
雞冠帽:云南紅河地區及附近的彝族姑娘佩戴雞冠帽。帽式模仿雞冠的造型,稱為“雞冠帽”或“公雞帽”。根據彝文經典《夷僰榷濮》記載,彝族先民在創業神話中說,遠古時天地之間沒有光明,無白晝黑夜,足慧雞不停地啼叫才使光明降臨大地,所以先祖感念公雞的恩情,從此穿戴象征吉祥的雞冠帽。也有傳說是惡魔禍害人間,公雞鳴叫驅走了惡魔。在這些傳說中,雞冠帽都有驅魔求吉、獲得光明的作用,屬于典型的少數民族動物崇拜的佐證,同時折射了一定的原始陰陽觀念,“魔鬼”代表陰暗惡勢力,雄雞象征光明,以陽克陰,雞冠帽又成為原始巫術的原型。
雞冠帽用相同的兩片加厚襯的布勾勒出三道起伏的弧線,像雞冠又像山形,表示帽頂,帽口用三道舒緩的弧線裝飾,將兩邊與上方縫合,中間就呈現出可容納頭部的空間。在表面裝飾各種花卉圖案和銀泡,以銀泡代表星星和月亮,象征光明幸福。分布在不同地區的彝族支系以及其他民族,如哈尼族、白族等都有模仿公雞形象制作的裝飾性帽子,形制稍有差異。有的上下不封口,類似一個帽圈,有的夸張喙部造型,又被稱為鸚鵡帽、鳳凰帽等。
狗頭帽:在浙江寧波一帶的漢族兒童有戴狗頭帽的習俗。狗頭帽基本造型是在帽頂左右兩旁開孔,縫制上狗耳,耳緣縫一圈皮毛或禽鳥羽絨之類。狗頭帽的由來有一個傳說:從前寧波有兩兄弟,哥哥家無兒無女,六十歲時得一兒子,弟媳為奪哥哥家產,欲加害其子,被哥哥家大黃狗救回撫養得以保全。后來真相大白,哥哥為感謝大黃狗的恩情,特地請裁縫做了一頂“狗頭帽”給孩子戴。后來,人們覺得這種“狗頭帽”很吉祥,戴在小孩子頭上又活潑又可愛,就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形成漢族民間給兒童戴“狗頭帽”的風俗。
魚形帽:在中國湖南山江山寨的苗族認為,魚具有強盛的繁殖能力,因此將帽子做成魚形,象征家族興旺、人丁眾多。在苗族傳說中,魚還是小龍女的變身,被木匠大哥救起后嫁給恩人,是個智慧、勤勞、知恩必報的美麗姑娘。苗族姑娘佩戴魚形帽代表著賢良淑德。苗族人喜歡將魚繡成飛翔狀象征自由,與苗族祖先曾崇拜飛鳥有關。苗族人將童帽做成飛魚形,希望孩子能夠記得苗族的祖居地是“魚米之鄉”,同時也希望孩子長大以后能夠像鳥一樣自由自在地生活。
龜帽:苗族文化中,龜象征著長壽和智慧,可歷經千年不死,具有先知先覺的靈性。人們認為,只有與龜一樣聰明的人才能讀懂龜紋的含義,才能禳災祈福。苗族人將帽頂做成龜殼形,或者將龜背上的紋路繡在帽頂上,繡制的紋路有的十分逼真復雜,有的簡化成兩條八字形斜線。給孩子戴上龜帽,期望孩子聰明健康。
貓頭帽:苗族認為,黑貓是貓科中最精靈的,可通神性,象征著正義,因此給孩子制作貓頭帽。帽子上繡各種夸張的花卉圖案,多以菊花為主。帶上黑色貓頭帽寓意孩子受到護佑,且長大后明白事理,主持正義。還有紅色貓頭帽,通體繡滿花卉,以牡丹花為主,以紅色為主色調,寓意孩子以后日子過得富貴紅火。
三、特色足服
(一)蒙古靴
蒙古靴作為蒙古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自身獨特的款式風格、制作工藝而深受人們的喜愛。歷史上,歐亞大陸的許多游牧民族都是靴子的制作者和使用者。游牧民族穿著蒙古靴,嚴冬可以抗寒冷,穿越沙漠時防磨腳,涉草時防劃傷,且利于馬上馳騁,充分適應周圍生活環境、生產方式和風俗習慣。靴子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后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需求量的增加,草原上形成了一個獨立的行當——制靴匠。
蒙古靴主要由靴筒和靴底兩部分組成,靴筒又由幫子、靿子、云子、楞子、口子、鑲條、溜跟、座條等部分構成。靴筒和靴幫是由兩個對稱的裁片通過細密的針腳縫合而成,高度一般達脛骨處。靴底由蓋板、千層和皮底三部分合成,厚且硬實,不易彎曲變形。蒙古靴的整個結構是為了便于隨時調整姿勢而設計的,在快速奔馳時能夠支撐軀體并適應堅硬的馬鞍。在10至11世紀契丹時期蒙古人的畫像中可看到蒙古靴的這種結構形式。
蒙古靴中的裝飾部分主要集中在“云子”,制作云子的材料很多,可用皮、氈、布等,講究的用驢皮制作。先在一大塊股子皮料上依樣畫出需要的云子輪廓圖,再用裁刀依線裁切,挖出云子形狀,用動物的腸子制作成的腸衣線沿紋樣線條粘貼在云子上,在靴筒上顯出淺浮雕般的質感,然后再粘上紅、黃、綠等顏色的布料,講究的用綢緞做襯底彩布,靴子匠的行話稱為“掛彩布”。再將制作好的云子縫合在靴幫、靴黝、靴口等重點裝飾的部位,行話稱“契云子”。先黏合,后壓平,再縫合,線頭都要收在里邊使其更加美觀。云子的紋樣多選用動植物圖案或有吉祥寓意的如意云紋等,紋樣可多可少。紋樣多少、美觀度都由穿著者自行決定,普通農牧人家,以實用為主,裝飾紋樣較少,在家境較殷實的人家,紋樣裝飾較多,且裝飾的紋樣和裝飾部位較為考究。
(二)中國、日本木屐
屐是下有兩齒的木質的鞋。因有兩齒支撐可以“踐泥”,使得走路輕便、雨天防濕防滑,似今天的雨鞋,整體形象更像今天的拖鞋,沒有后幫。關于木屐的起源,還有一個小故事: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感激介子推割肉充饑救命之恩,準備封賞,然介子推躲進綿山不出,晉文公焚林求之,介子推卻抱樹燒死。晉文公撫木哀嗟,伐樹制屐。晉文公每當看到木屐便感激流涕,嘆道:“悲乎足下!”后世對平輩或朋友稱呼為“足下”竟與木屐有關。
實際上,木屐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即已出現,一直流傳后世。唐代李白曾有詩曰:“長干好兒女,眉目艷星月。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鴉頭襪即是配合木屐而穿的二趾襪。木屐隨著國際交流傳入日本。因日本氣候潮濕,腳氣病多,木屐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于是木屐在日本廣受歡迎,并改名為“下馱”。后發展出了多種樣式,有繪著京都特色圖案的“駒下馱”,有只可在庭院穿著的“庭下馱”,下雨時穿著高齒木屐,春夏赤腳時穿著涂有油漆的木屐,秋冬時穿日式二趾白襪再穿著木屐。隨著社會生活的現代化,“下馱”與和服由日常服飾演變為特定祭祀等活動中的禮儀服裝。在日本盂蘭盆節時,人們會以木屐作為饋贈品。一些較高檔的餐館里,常把壽司放在似木屐形狀的餐盤上,意味著祝旅行者一路平安。當代社會的木屐是無齒之屐,更接近于現在的拖鞋。
(三)草鞋與布鞋
人類隨著從狩獵時代發展到采集經濟時代,學會了以植物枝葉、根莖來編織生活用品,在今天的中國西安半坡、浙江河姆渡、江蘇草鞋山等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出土文物證實,6000年前人們已經廣泛使用手工編織物,出現了原始紡織手工制品。由此我們可以推斷,人類在原始社會已開始穿著手工編織的麻草鞋了,只是這時的編織很粗疏而已。
由于草鞋材料以草和麻為主,質材取之無盡,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備,漢代稱之為“不借”。漢文帝劉恒曾穿著“不借”視朝,以表現勤儉的生活態度。這表明在漢代時,皇宮貴族穿草鞋已不多見,取而代之的是綢緞鞋。同時,布鞋逐漸在平民百姓間普及。至唐代,人們認識到葛草編織的鞋在長期使用中不如麻纖維去汗離體,所以唐代普遍種植麻,并編織成麻草鞋。這在唐代繪畫《西域降靈圖》中有形象的表現,說明除窮苦百姓外,隱居高士和僧侶也穿麻草鞋。
明清時的平民百姓在勞作時仍會穿著草鞋,紅軍萬里長征時,依然著麻繩草鞋,可見這是一種東方特有的生態服飾。只不過,與此同時穿著的已有布鞋。
近現代,百姓平時大都穿著布鞋。東方人穿著的布鞋很有特色,通常是家家都有自家老少的鞋子尺寸,包括鞋幫和鞋底樣板。春秋時節,取一些做衣服裁制時余下的布頭兒,一層層用糨糊粘在木板上。到了一定厚度時,放在陽光下曬干,揭下來。這個程序叫“打夾子”。然后,比著鞋底樣子剪成一個個鞋底大小的“夾子”,再用白斜條布將其圍一圈粘好。幾層摞一起,夠到大約0.8厘米的厚度就可以用錐子扎一個或幾個針眼,接著用粗針穿粗白線納出針腳。這就叫“納鞋底”。鞋幫是一層的布做里兒,一層黑布或其他顏色的布做面兒,也用糨糊粘在一些,剪成需要的鞋幫。上面可以納線做圖案,也可以繡花,還可以鑲嵌“梁子”,如“雙梁鞋”。納線或繡花的一定要后貼白布里兒。將鞋幫沿好邊后,就可以绱鞋了,即把鞋幫鞋底縫合成一雙鞋。各國各民族的各種類型布鞋都屬于傳統的手工藝,因而地區風格特別明顯。由于是手工納底,具有柔軟舒適、透氣吸濕的特性,所以深受人們喜愛。布鞋制作工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理應格外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