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特色服裝隨件
一、褡褳與元寶籃子
褡褳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盛物用具,多用天然棉線或羊毛手工編織而成,可搭于肩背或放在馬背、驢背上,小型的可放在衣服里隨身攜帶。
早期的褡褳是用布縫制的,后來在各民族中發展成各種裝飾性的造型和編織方法。如工藝褡褳的制作可分為栽絨褡褳和織花褡褳,二者的主要區別是編法不同。栽絨褡褳的織法與織地毯相同,做法更復雜,成本更高。織花褡褳是采用“平紋編織”和“通經斷緯”編織方法織成,織法相對簡單快捷,編織緊密、結實。(見圖26)

圖26 褡褳(張新琰繪)
彩色褡褳需用染料將棉花或羊毛染色后,再用手捻或木制小紡車紡成紗線。搭建好編織架以梭織穿梭其中,以本色的粗棉線為經線,將棉線左右均勻地排列到織架上并繃緊,使它們排列成編織中的經線。排經線的數量可根據褡褳的寬和長來決定。將經線分為兩組,每組經線和相應的提經棒相連接,用經線把手控制兩組經線的前后相互移動。
元寶籃子是藤編盛物包,因形似元寶而得名。大型的可用扁擔前后各擔一個籃子以裝物,小型的就可以挎在小臂上。其造型和使用方法頗具東方特色。
所謂籃子,多以植物藤、草、竹或玉米包葉等扁形帶狀物編織而成,當代還有以塑料帶子替代植物材料的做法。東方民間有句歇后語:“竹籃打水一場空”,說明籃子一般是用來盛放固體物件的,它不同于囊,如皮囊既可盛水也可盛酒。
在中國宋代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中,就有小販擔著扁擔,前后各拴一個元寶籃子的形象。直至20世紀中葉,城市街道上還可看到挎著元寶籃子賣油條的生意人。這種籃子流行時間長的原因:一是它的形狀像金銀元寶,故而象征財富,看上去感覺很吉祥;二是它兩頭略高,中間略凹,便于挎在小臂上,同時也便于拴系。這種籃子可以作為東方民間盛物包的經典造型。
二、少數民族挎包
挎包是東方各少數民族服飾中常見的盛物包,少數民族中流傳一句俗語:“制衣要制包,出門要挎包。”挎包依著服飾走,隨著服飾行,許多少數民族服飾只有配上一個民族挎包才算得上是完整的一套。
云南是少數民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分布著二十多個民族和眾多的民族支系。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因居住環境的不同,在語言、服飾上各有差異,挎包也呈現出不同的特色。
苗族喜歡依水而居,他們的挎包上也大多呈現水生動植物的圖案。
西盟佤族挎包底色采用黑紅條紋,因地處植被茂盛區域,常鑲嵌一些植被果實作為點綴。滄源縣佤族挎包圖案使用白色菱形方格紋,再與七種顏色相搭配,稱為“七只眼”。
大理白族將挎包稱為“香包”或“香袋”,他們崇尚白色,挎包一般以白色為底,再繡上大紅大綠的花朵,素中有艷,展現一種歡天喜地的大俗大雅之美。香包造型有的綴有三角形的小香袋,有的在正面縫制一塊“遮羞布”,用以保護刺繡的精美圖案。
傣族挎包又稱“筒帕”。傣族多生活在云南西雙版納瀾滄江兩岸,傣語“瀾滄江”意為“百萬大象之江”。這里遍布熱帶雨林,棲息著眾多亞洲象,因而挎包圖案也多以大象為裝飾,象征著五谷豐登。
景頗族挎包多以銀泡作為裝飾,傳說景頗族的始祖寧貫娶龍女為妻并繁衍后代,銀泡就是由始祖的龍鱗變化而來,人們以銀泡裝飾挎包以祈求平安。
傈僳族的挎包在漢語中稱為“花口袋”,傈僳族語稱為“臘裱”,若與其他民族結交朋友,送上一個親手編織的“臘裱”可以表達誠意。在這個簡單的、一尺見方的挎包上充分體現了東方民族的文化內涵,尤其是它常被作為男女青年的愛情信物,因而也就多了幾份心思,多了幾分情意。最民族的也是最浪漫的。
三、油紙傘與絹傘
遠在中國原始社會晚期,即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傘的雛形已經出現。用于車子頂部的稱為“蓋”,帝王所用的絲絹車蓋又稱“華蓋”。關于“傘蓋”的出現,一說源自原始社會時期的房屋建造,一說源于荷葉的啟發。
漢代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開始以價格低廉的紙代替絲帛。至魏晉時期,出現了油紙傘,是在紙上涂一層油脂,使之既可防雨又經久耐用。但這一時期傘仍為特定階層使用,不能在平民百姓間流傳。
隋唐時期,油紙傘不僅可用于防雨,而且可以遮陽避暑。日本大化改新后,先后派出19批“遣唐使”至中國學習理論技藝,其中也包括制傘技藝,稱為“唐傘”。在日本,油紙傘最初主要用于佛教法器,傘柄傘骨均為黑色,傘面為紅色和白色,繪著日本太陽神圖案。日本戰國時期,左衛門遠航“呂宋”(今菲律賓)學習到傘可以使用輪軸開合,再覆上亞麻仁油或桐油等防水加工過的油紙,與“唐傘”進一步融合發展成為了“和傘”。這種雨具隨之成為百姓生活的必需品。日本和傘分為蛇目傘和番傘等種類,其中,蛇目傘是比較常見而又頗具特色的一種,一般在傘的中央和邊緣繪以青色,青色中間隔以白色,張傘后,遠望就如一條蛇的眼睛。蛇目傘在古代一般為僧侶和醫生使用,后來受女性喜歡,而普通男性則使用單色番傘。日本江戶時期,隨著商業貿易的發展,催生了廣告宣傳業的發展。和傘已成為普遍必需品,因而也就成了最優質的廣告媒介,許多商店會在雨天借給客人。他們在傘面上繪制商家廣告,起到免費廣告的作用。
中國宋代時油紙傘也成了大眾用品,達官貴人、平民百姓皆可使用。但以青絹制作的青涼傘只為皇室貴族使用,加之其價格昂貴,民間也使用不起。明清時期,宮廷規定庶民不得使用絹傘,傘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征。
至現代,油紙傘和絹傘的實用功能減弱,因為其古香古色,圖案精美,輕盈靈巧,所以更多的是作為工藝品來展現的。1756年,日本岐阜縣岐阜市用當地盛產的“美濃紙”為原料,經100多道工序生產的油紙傘遠銷世界。日本的京都油紙傘和淀江油紙傘也深受人們喜愛。中國臺灣、潮州、杭州等地被譽為“紙傘王國”和“中華美傘之鄉”。東方的傘以其獨特風格形成了明顯的有別于西方的藝術特色。
四、羽扇、團扇、折扇
扇文化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早先,人類出于招風取涼、驅趕蚊蟲、撣拂灰塵、引火加熱等種種需要發明了扇子。扇子的應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時代陶器出現之時,早期應是對大型植物葉子的直接使用。
周代在儀仗扇的基礎上,開始以鳥羽做成羽扇,專用于高層貴族的招風取涼。如今提起羽扇,人們都會想到《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相傳諸葛亮的羽扇為其夫人所贈。諸葛亮每遇困境,總是羽扇一搖便計上心頭,眾多的傳說演繹使得羽扇與諸葛亮形影不離,成為諸葛智慧的象征。《晉書·五行志上》載:“舊為羽扇柄者,刻木象其骨形,列羽用十,取全數也。自中興初,王敦南征,始改為長柄,下出可捉,而減其羽用八。”20這里描述了古代羽扇從無柄至有手柄,從十只羽改為八只羽的制作演變過程。
羽扇應用較早,絹扇也隨之而起,中國漢代時,隨著絲織業的發展,紈扇更為多用。紈扇邊框手柄均以竹制成,扇柄為中軸,以高檔白色絲帛繃緊固定成左右對稱的圓形扇面,其上繪畫或刺繡花紋,多在宮中使用,又稱為“團扇”或“宮扇”。因其精美而深受后妃侍女喜歡,大家閨秀常執一面團扇半掩芳容,含羞帶怯,盡顯含情脈脈之意蘊。
唐代紙面團扇出現后即在民間廣為流行。扇面題材也更為廣泛,人物故事、神話傳說、花鳥魚蟲、庭院樓閣、才子佳人、民間習俗等題材都進入到這幅不盈尺的扇面中,我們在唐代《搗練圖》上可以看到團扇的身影。團扇也成為唐代詩人借物抒懷的題材,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團扇歌》、王昌齡的《長信秋詞》,既借扇表現宮女的哀怨,也抒發自身的懷才不遇之情。
盛世大唐對外交流頻繁,在日本奈良時代,團扇自中國傳入日本,為宮廷貴族所喜愛。平安時代末期,平民百姓開始使用。進入室町時代,日本以鐵和皮革制作大量軍用團扇,用于武將指揮戰爭。這種軍用團扇扇面上使用紅漆或金銀粉,畫上星辰、日月,團扇柄端綴有穗頭。現代相撲比賽中裁判使用的團扇,還保留當年軍用團扇的形狀。隨后的幾個時期,團扇的發展日益貼近日本民眾生活,如祭祀中使用的扇形竹籠,滅火用的大型團扇,用于巫婆祭祀的蒲葵葉子團扇,還有宗教信仰用的法貴團扇、天狗團扇等,團扇作為一種實用工藝品為日本大眾廣泛接受。
日本在團扇的基礎上又發明了折扇,日本樋口清之在《日本日常風俗之謎》中描述:“日本的折扇源于中國的團扇。中國的紙糊團扇傳入日本后,日本人模仿著用檳榔樹葉做成了檳榔葉團扇。”21檳榔葉的形狀似羽扇,成掌形,脊骨似邊棱將它分成大小不等的豎條,因其有連接的脊骨硬實而柔韌,所以可以緊握成一把,便于攜帶。受其啟發,日本人仿效著把薄木片重疊起來,用線固定住木片一端,這樣就成了可以開合收攏的折疊扇,稱為“檜扇”。這時的檜扇打開后不易成為一體,使用功能減弱,于是后人將紙糊在相鄰兩個木片之間,使之連接成一個完整的扇面,這個方法逐步取代以線固定的方式。平安時代后,人們將連接兩個木片的紙擴大成整個扇面,木片縮小成骨架,制作更加便捷,實用性大大加強。五根木片做骨架支撐連接,扇面折疊后僅有兩厘米左右,至此形成了完備的折扇工藝。
中國北宋時期,折扇作為外國使臣進貢品自日本和朝鮮傳入中國,深受中國皇帝大臣喜愛,出現了專門制作經營折扇的扇肆和店鋪。明清兩代,扇文化發展到鼎盛時期,團扇、折扇相得益彰。明代折扇扇骨雕刻工藝大發展,扇骨開始以紅木、紫檀木、象牙等高檔材質制作,采用陰刻、陽刻、留青刻法等技法雕刻書法。一把紅木扇骨加上一位書畫名家的落墨、竹刻家雕刻,折扇身價倍增,甚至可以脫離扇面成為獨立的藝術品,如謝縉《汀樹釣船圖》、姚綬《松蔭醉臥圖》。
清代宮廷甚至制作象牙扇,團扇形,扇柄為象牙雕刻,扇面用極細極薄的象牙絲編織而成。這種扇子其實已淡化了實用功能,完全成了高檔工藝品。
東方的扇文化相對西方,形成了特有的標志性與儒雅特色。西方女性愛用折扇,并且有約定俗成的扇語,分別為“我喜歡”或“我討厭你,快走開”等。東方女性喜歡用團扇,團扇也有其隱隱顯露情緒的固定握法與扇動姿勢,但只是人們的一種共識,沒有明確扇語。東方男性中的官員和文人常用折扇,扇骨的質料以及扇面書畫能顯示出身份與地位。男性中的體力勞動者一般用蒲扇或草編扇、竹編扇。這些標志性隱含著東方人的文化意識。
東方扇骨多用雕刻,無論竹、木、象牙,都講究有凹凸很明顯的立體花紋。扇面則講究書畫,多為花鳥、山水、童戲、仕女等,如有名家作畫,那么這面扇子就增加了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現當代的扇子雖然以竹骨紙面居多,但其儒雅風格一直保持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