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飄逸且樸素的短衣長裙、闊腳褲
一、中國襦裙裝影響下的朝鮮高腰襦裙
襦是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一種上衣為短款的服裝形式。衣長到腰部,穿著時配以長裙,為上衣下裳服制。襦裙裝最有特點的當屬唐代,其造型為短衣長裙形式,上衣穿短襦或衫,下身為寬大長裙。這種服飾的造型特點是,裙腰提得非常高,一直高到腋下,用綢帶系扎。
朝鮮半島的服裝統稱為朝鮮服,女服常被稱為朝鮮襖裙。因受到中國服飾文化的影響,特別是漢服、唐服和蒙古族服裝的影響,其服飾形制可以看到外來的因素。朝鮮半島的先民一直是崇尚上窄下寬的造型,起初是便于勞作的三角形服裝式樣。上衣腰部貼身,下身穿著的褲子短而緊。在上衣和下褲外面再罩一件長服,形成了特有的二重結構形態。(見圖17)

圖17 中國朝鮮族女裙(王家斌繪)
朝鮮的三國時期后,貴族女裝出現了與唐朝襦裙裝相似的短上衣背心長裙。其外形像唐襦裙裝,但結構及穿著方法是有區別的。唐朝襦裙裝穿著方法是把短襦系于下裳里,用絲帶扎住。朝鮮襖裙則是短上衣穿在背心長裙之外,裙子褶皺采用死褶的處理方法,使其造型從整體上看上窄下寬,裙擺從腰部慢慢打開。唐代裙的式樣是散開的活褶,從腰部開始展開,整體造型更為飽滿。朝鮮高腰襦裙的裙腰在胸點之上。線條簡潔而優美,深受當時婦女喜愛。
朝鮮襖裙衣襟的長短,因不同時期、不同家族,服飾都有相應的變化。有一種說法是其變化經歷了三國時代、高麗時代和李朝時代三個階段。在這個過程中,A字形的襖裙下擺越來越大,短上衣的底邊逐漸上升,調整上衣用的衣帶變長成為裝飾物,最終形成近代的襖裙式樣。具體說,早期上衣襟的長度約66厘米,已經超越腰節線長度。中期是56厘米左右,到了后期時,前襟長度短至16厘米,與袖子的位置形成直線結構。在集安高麗古墓壁畫中出現的人物,男女上衣長度至胯部,用腰帶系扎。壁畫中服裝利用右側前襟與左側前襟兩個飄帶,系于右襟處系成蝴蝶結。女款以短襖長裙為主。當時的這種款式有禮服和常服的區分。短上衣看似簡單,結構卻十分嚴謹。如衣襟、襯領、飄帶、下擺,這些部位不論男女式樣,都要求左衣襟和右衣襟均無紐扣自然妥帖地加以連接,既美觀大方,又有保暖的功能。服式整體造型線條流暢,肩部處理的方式類似現代的連袖衫,造型堅挺又不失女性柔美,且有通風功能。
朝鮮王朝統治時期,政治文化道德準則受漢儒學的影響,以“仁”治國,以“禮”治民,并形成自己國家的禮儀制度如《國朝禮儀》,對不同官品等級、服制規格、顏色及配飾都有嚴格的規范。朝鮮半島服飾與中國傳統服飾一樣,追求自然優雅和樸素大方的求實風格。20世紀50年代后,韓國稱其女服為韓服。朝韓兩國襖裙在式樣上相差無幾,后在細節上有所不同,如韓國襖裙多用發光的綢緞制作,而朝鮮襖裙多用硬紗等材料制成。韓國襖裙追求典雅,裝飾上呈西化傾向,而朝鮮襖裙相對傳統,還喜歡在襖裙上繡花或撒上亮粉。總之,朝鮮半島的高腰襦裙或稱襖裙,最常用的色彩是淡綠、嫩黃、深藍、玫紅等。傳統上未婚少女裙略短,而且可以上下裝同色,后來逐漸形成不分年齡段的女性都可以這樣穿了。以前的新娘喜服是綠衣紅裙,后來受西方婚紗影響,也出現了白色的裙擺加皺褶的襖裙了。
二、東南亞及中國傣族的短衣筒裙
短衣筒裙是東南亞及中國傣族等民族特有的服裝式樣。其造型為窄袖緊身短上衣與長筒裙搭配。東南亞很多國家都有這種服飾的搭配方式。中國云南的傣族,緬甸的撣族,老撾的老族,泰國的泰族和越南的岱族、儂族有著共同的族源關系。歷史上也有著密切的經濟貿易往來。受地理因素和自然氣候影響,天氣溫熱,雨量充沛,這一區域人們的穿衣方式都很相似。這些地區的婦女其實身材不是很高挑,但是穿上這種短襖長筒裙,再加上高盤的發髻,顯得身材姣好而又婀娜。
筒裙,也稱“統裙”或“桶裙”。因其少褶或無褶成為筒狀故而稱為筒裙。當然因地域不同,短衫筒裙的穿著也有所不同,如在中國,穿短衣筒裙的花腰傣、漢傣、水傣都穿著筒裙但款式不盡相同。其中花腰傣的上衣是短身長袖,對襟直領短至露腰,下身的筒裙修長。在裙子的下擺處有層層的彩色繡條,顏色和裝飾非常豐富也很華麗。(見圖18)

圖18 中國傣族男女服飾形象 (王家斌繪)
漢傣的服裝有漢人清末時的造型遺韻,短袖而口寬,有緄邊。上衣造型是偏襟圓領。漢傣短衣的另一種造型是對襟立領,下著長裙則分三段拼接,在裙腰的處理上是把多余的布左右都向前中捏褶,形成了活褶開衩造型。這樣便于大幅度肢體活動。
水傣的衣裙,有越南奧黛的特征,同時又呈現出明顯的漢化特點。右衽的上衣款式,上衣為窄衣窄袖,收腰效果明顯,圓弧形衣擺。裙子的造型已經脫離了傣族筒裙,有省但是也有捏褶的重疊量,筒裙明顯有上緊下窄的效果。
這套服飾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有關,適宜在地面平整、少山路、少荊棘的環境下穿戴,否則是很難邁腿行路的。
三、馬來西亞的“娘惹衫”和“可峇雅”
“娘惹”一詞是新加坡、馬來西亞一帶對土生華人中女性的稱謂。東南亞地區,由于受到中國、印度、伊斯蘭的服飾影響,服飾風格多元化。娘惹衫是一種混合服飾,造型多采用雞心領,對襟形式,不用紐扣,而用扣牌,下身配薩龍長裙。20世紀初,從印度群島引來荷蘭服裝上的蕾絲花邊。從那時起,這種服裝被稱為“可峇雅”。早期的可峇雅是用蕾絲花邊直接縫在長衫上,慢慢地長衫衣長縮短,裁剪也更加合體。長衫使用透明的紗和蕾絲鑲嵌縫制,女性體態美顯露無遺,配以薩龍長裙更顯優雅。穿著可峇雅曾是一種身份與地位的象征,因為它既有華服特征,又有西式蕾絲花邊的鑲嵌,顯得格外華貴??蓫Q雅是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產物。保守對襟的中式風格與華麗可愛的蕾絲花邊的完美結合,成就了這種特有的衣衫。(見圖19)

圖19 東南亞娘惹裝 (華梅著《多元東南亞》)
這種服裝的衣身和現在合體襯衣很接近,袖子的長度在八分至九分長度之間,有時會出現七分袖的特點。前襟對襟處加長和下擺成為貼合腹部的斜角狀。下擺的地方有大面積的刺繡,在平滑的紗或絲綢上產生凸起的彩色效果。從刺繡的圖案中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手繡和鏤空法。西式的腰身剪裁又打破了中國傳統服裝的平面造型,使之成為西方元素和東方審美的有機結合。
四、中國東南沿海民族的短衣闊腳褲
沿海民族的服飾有著濃郁的海洋風格和奇特的服飾結構。其短衣區別于云南窄袖短衣,它的造型相對放開,形制也比較寬松,整體造型錯落有致。其褲子為闊腳褲,褲口是普通寬腿褲口的雙倍,與上身短衣形成了視覺上的強烈反差。這種裝束便于勞作,特別是對于長期在水邊生活的人來說,衣服經常會被汗水和海水浸濕,上衣寬松而長度短小,容易在短時間內被風吹干,而且勞作出汗時也不會貼身。褲子的闊腳也具備這種功能性。(見圖20)

圖20 中國京族男女服飾形象 (王家斌繪)
福建泉州惠安縣惠東半島崇武、小岞、山霞、涂寨四鎮一帶的漢族婦女——惠安女,即穿著這種短衣闊腳褲。短衣為右衽斜襟,四粒四合扣和兩副花色盤扣,在其左側縫底部,縫有一副花色盤扣。采用傳統平裁法,沒有省道的設計。款式造型為翻領,弧形衣擺。小岞地區有別于崇武地區,短衫下擺夸張地起翹,衣身較長,衣身寬松。小岞衫相對于崇武地區的短衫而言,胸圍松量較大,袖子造型為連肩接袖式。崇武地區的更緊小些,這是為適應海邊的生活特點所致。小岞地區主要以內陸農耕為主,所以服式區別于以捕魚生活為主的崇武地區。
崇武人捕魚時,為了避免弄濕衣袖,不佩帶袖套,因而在崇武地區惠安女服飾上沒有貼邊袖套。藍色的短衫與藍色闊腳褲相搭配。闊腳褲的造型,長度不長,褲腳很寬,長度在八分褲長之間。一般淺水的地方都不會弄濕褲腳。即使濕了褲腳,也因其褲口寬大而很快被海風吹干。
制作方法是,把布料朝經線、緯線方向各對折一次之后,采用丈量法,通常將舊的褲子在前門襟處對折,四層重疊的面料裁剪出褲腿褲片。褲頭為雙層結構,需要選取另一湖藍色面料,裁出褲頭布片。襠部為兩個三角形,與我們襯褲的裁剪方法相似,以適應勞動時肢體大幅度活動。然后縫合褲頭和褲腿,拼合襠部的三角形面料,在褲頭處縫上系帶,即完成了褲子的制作。短衣闊腳褲這種服制的形成,首先是適于勞作,再就是適于所在的自然環境,在此基礎上又追尋著藝術美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