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意志能力的培養與國家政治經濟建設的輝煌成就
羅馬精神表現為實干,注重人的意志能力。許多歷史上有過轟轟烈烈功業的政治家、軍事家都是些意志堅強、明于判斷、善于組織人力爭取勝利的文武全才。愷撒16歲就開始積極參與社會生活,進入政界。公元前49年跨過盧比孔河,公元前48年法薩盧決戰,愷撒樹立了羅馬精神的光輝榜樣。奧古斯都·屋大維也是這方面的一個突出典型。他在一場重病之后,只帶少數幾個伴當,通過敵人控制區,步行到西班牙,參加那里愷撒領導的對龐培勢力的戰爭。愷撒盛贊這種精神,把它看得比軍人在戰場上的勇敢更重要。很可能他正是在這時已決定把屋大維定為自己的繼承人了。普通的羅馬士兵也注意培養這種堅強的意志,法薩盧戰役,愷撒軍中嚴重缺糧。事后人們看到愷撒堡壘中剩下的食品,無法想象士兵吃這種東西怎能下咽的。戰爭錘煉了人們的意志,意志能力幫助人們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也幫助人們取得了政治建設和經濟建設的成功。政治建設表現為共和制度運作的成功,經濟建設表現為羅馬市政建設的宏偉壯觀。奧古斯都自詡把一個泥磚的羅馬變成了一個大理石的羅馬。
一、羅馬的政治建設
羅馬人像許多其他民族一樣,在自己的文明之初曾經經歷過一個軍事民主制的王政時期。王政的管理機構有三:(1)庫里亞大會,即人民大會。它有權通過或否決一切法律,選舉高級公職人員,決定戰爭和審判重大案件。(2)元老院,即長老議事會,由300個氏族長組成。是庫里亞大會的預決機構和王的顧問。它擁有收稅、征兵、媾和等權力。(3)勒克斯,即國王,是軍事統帥,最高祭司和某些案件的審判長。
公元前6世紀中期,第六王塞維·圖里烏斯在位時實行了一次改革,改革包括如下內容:(1)羅馬居民不分貴族平民,按財產劃分為五個等級。每個等級在戰時自備武裝組成若干個百人隊。(2)羅馬城市公社原來按血緣形成的三個部落改為按地區劃分的四個部落。其居民不論貴族平民就所在地部落登記戶口和財產,確定其權利和義務。(3)設立森杜里亞大會,即百人隊會議。這個以地域和財產為基礎的、以軍事編制為形式的新機構代替了原來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庫里亞大會。歷史上認為這次改革標志著羅馬由氏族制過渡到國家。
公元前509年羅馬人民趕走了最后一個國王,選舉了一年一任的兩名執政官,羅馬的歷史進入了一個共和國的新時期。這個時期綿延5個世紀,是羅馬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個時期,外部戰爭不斷,內部階級斗爭時緊時松,錯綜復雜。羅馬共和國在戰爭中誕生,在戰爭中得到發展,最后在戰爭中贏得一個帝國。共和國不僅在軍事上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它的政治制度也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受到考驗,不斷趨向成熟,以致“共和國”這個名稱成為一個光榮名詞在歷史上被不同時期不同階級基礎的國家競相采用。羅馬共和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波里比烏和著名的理論家西塞羅,當代人論當代事,都高度贊揚羅馬的共和制度。認為共和制度最能體現人們在權利的普遍性和共同利益基礎上的聯合這一國家本質;它的內部機制既包含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又包含互相抵制互相約束,最能保證政治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寧。
羅馬共和制的權力機構由三部分組成:(1)執政官;(2)元老院;(3)森杜里亞大會、特里布斯民會、庫里亞大會。它們分別代表軍政長官、議事會和人民這三種權力,構成三權鼎立、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制衡結構。但我們應看到,這和資產階級國家“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是不同的”。在行政、立法、司法權上這三個機構雖有所側重,但不是截然分開的。它們的權力分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戰爭的環境中,隨著國內平民和貴族的階級斗爭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調整,逐漸完善的。
下面分別論述執政官、元老院和人民三個部分的權力分配及其相互聯系。
執政官。執政官一年一選,每次選兩名,權力相等。他們的主要職能是率領軍隊指揮作戰。根據情況他們可以同時帶兵作戰,也可以一人在外帶兵作戰一人留在羅馬主持內政。如果同時出戰,則各帶兩個軍團。戰時他們的權力幾乎沒有限制:有權選定軍團指揮官,指派后者辦理征召士兵、組建軍團的工作;服役期間,他們有權懲罰或獎勵部下任何人員;他們有權動用國庫基金,決定支用數額,并各有一名財務官跟隨著,忠實地執行他們的命令;他們也有權向同盟城邦提出要求,要求他們提供輔助部隊,指明提供士兵的人數,指定盟軍總管。和平時期,他們在羅馬行使管理國家一切事務的權力。民政官員中他們地位最高;除了保民官以外,其他一切官員原則上都得服從他們。他們負責介紹外國使節到元老院。他們可以召集元老院會議,擔任主席,提出討論事項,并把元老院決議逐條付諸實施。他們也有權召集并主持人民大會,提出法案要求討論,并親自主持實行人民會議的決議。他們也領導官員的選舉,照顧國內安全,主持某些節日活動等。
元老院。王政時期即已設立的機構,初由300名氏族長組成。它由共和時期沿襲下來,人數不斷增加,權勢益重,成為貴族的堡壘,傳統的維護者。元老院的職能范圍非常廣泛,從內政到外交,從軍事到財政,從立法到司法,幾乎無所不包。歷史學家波里比烏認為它最重要的職能是控制國庫;編制預算,規定稅收的性質和數量,監督包稅,鑄造貨幣;除執政官的軍費外,別的任何支出都需元老院決議通過,否則財務官是無權支付任何公款的。即使每五年一次的例行撥款,交給戶籍官用來修繕公共工程的,也由元老院控制。軍事上元老院是總參謀部和軍事委員會。它決定征兵的時間和數量,包括盟邦提供輔助部隊的數量,也有權宣布解散軍隊。它監督兩名執政官的軍團分配和戰線分派,監督執政官決定和執行戰略,決定是否給予得勝將軍以凱旋式的榮譽。外交權力集中在元老院中。由它接待外國使節,決定給予何種接待和什么答復;由它派出使節去國外,執行包括宣戰、受降或提出強烈要求等等使命。內政上有宣布非常狀態、任命獨裁官的權力;當執政官不在國內時,有權指定元老領導下任執政官的選舉事宜。還有規定節日和獻祭的權力,以及在非常情況下解釋神兆的權利。立法方面,公元前339年以前它有權批準人民大會決定,公元前339年以后保有預審權。它也是國家常設的司法機關,有權審理諸如叛國、謀反、下毒、暗殺等等重大罪行。
人民。隨著森杜里亞大會和特里布斯民會的出現,庫里亞會議已經沒有實際作用。森杜里亞大會意為“百人隊”大會,是圖里烏斯改革創立的一種軍事和政治合一的機構。居民按財產和地域劃分為若干單位,戰時每個單位出一個百人隊,平時在公民大會上有一票表決權。百人隊會議有宣戰和媾和的最后表決權,有選舉包括執政官、大法官、監察官等高級長官的權力。公元前287年之前有通過憲法的權力。特里布斯民會意為“部落”大會,是不分等級不限財產資格的平民大會,后來貴族也參加進來,便成了全體人民的大會。公元前287年以后它成了主要的立法機構,憲法以及一切法律都由它討論通過。其決議可無須元老院同意而對全體人民有約束力。它有審理和判處罰金案件,并且是唯一審理死罪的法庭。它有權選舉財務官、高級營造官、部分軍團指揮官(另一部分由執政官任命)和各種低級長官,在僅有平民參加的特里布斯民會上選舉代表平民利益的平民保民官和其他平民官員。
共和國的三個組成部分的權力分配既如上述,看來似乎執政官在處理民政或統率軍隊進行戰爭時,在要做的一切事情上擁有絕對的大權,但是事實上他必須有人民和元老院的支持。沒有他們的支持和配合,他將一籌莫展。軍團需要經常的給養。如果元老院不同意,軍糧、飼料、衣服、裝備、餉銀便無法籌措。只要元老院從中作梗或故意怠慢,執政官的一切計劃便成泡影。執政官一年任期屆滿時,元老院有權撤換他,也有權讓他再次當選。如果到時他的計劃和意圖還未及完全實現,那么事情的或成功或半途而廢就完全取決于元老院的態度了。再說,一個執政官指揮一場戰爭取得了勝利,是否舉行一次凱旋式,展示一下將軍的豐功偉業,也需要元老院的支持。如果元老院故意抹殺或裝作視而不見或者不同意提供所需資金,凱旋式便無法組織無法舉行。至于對人民,執政官不論身在羅馬之外多遠的地方,都要設法爭取他們的好感。因為和約和任何協議的批準與否都取決于人民。最重要的是,在任滿卸職時,執政官必須向人民述職,把自己的所作所為向人民作一番交代,到時是否能取得人民的認可,就取決于他和人民是否保持有良好的關系了。總之,執政官在任職期間必須時時注意尊重元老院和人民的權限,爭取他們的好感,否則就會到處碰壁。
再說元老院,它雖然握有那樣大的權力,但在處理國家重大政務或做出重大決定時,也必須充分考慮人民的愿望。遇到該判死刑的重大案件,它也不敢擅自審理,必須把它移交人民審判。甚至如果有人提出一項法律,意在剝奪元老院的某些傳統權力,或要廢除元老們的某些特權或優待,甚至要剝奪他們的私產,該交給人民大會決定的,元老院也不能擅自處理。最重要的是平民保民官的權力。他們經常密切關注人民的意愿,對侵害平民權益的決議事項他們可以行使否決權。保民官中只要有一人表示反對,元老院的任何決議就會歸于無效,甚至連開會議事都不許可。因此,元老院是害怕民眾的,它不敢忽視人民的意志。
同時,人民也一定得重視元老院,不論公私場合都尊重它的成員。羅馬法律禁止元老經商,因此工商業活動統屬人民利益。國家的公共工程的建筑和修繕分給人民承包,他們是承包商;國家的港口、船塢、航道、礦坑、土地、果園,包給人民征稅,他們是包稅人;還有和這些承包人合伙的,為這些人擔保的,幾乎可以說每一個人都和這個那個的契約有著種種的利害關系。而在這些契約的執行上元老院有最高的抉擇權。如果發生了什么意外,它可以把期限延長,可以減免承包人向國庫繳納的承包金,它可以使他們得益也可以使他們虧損。更重要的是元老院握有司法審判權。一遇到訴訟,不論是刑事還是民事,案情重大的都由元老院派它的成員擔任法官。法庭的判決人民是無法阻撓和抗拒的。同樣,人民也不敢輕易反對執政官的計劃,因為一到戰場上,所有的人無例外地都處在他的絕對權力之下。
就這樣,羅馬政權的三個成分各擁有自己的權限,同時也都必須尊重別的部分的權限。他們團結起來互相支持,足可應付一切非常事變。一旦遇到共同危險,他們就能群策群力,共渡難關。看到共同利益之所在,他們就能通力合作,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實現所追求的目標。相反,如果哪一個部分居功自傲、專橫跋扈而腐敗起來,這種制度也包含有補救的辦法。即三者之中,如果有哪一個部分想凌駕于其他兩部分之上,專權謀私,就會遇到后者的抗拒和抵制。遇到這種情況,他們通常以妥協告終,三權之間又恢復了平衡。
羅馬的共和政治制度是羅馬人的創造,是羅馬人的驕傲。在五個世紀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政權的三種成分既互相配合相互支持,又相互抵制相互約束,保證了內部的團結穩定和對外戰爭的勝利。和此前歷史上(像在希臘和古代東方)出現過的單純的君主制度、貴族制度和民主制度相比,羅馬共和制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具有如上優點,但我們還是不可以把共和制度予以理想化。首先,共和制的三權鼎立實質上是兩權對立,以元老院為代表的貴族權力和以森杜里亞大會與特里布斯民會為代表的平民權力的對立。執政官大都從元老中選出,卸任后又都進入元老院,在歷史上是很少看到他們和元老院不一致的。再說,元老院和民會兩者相比,顯然元老院具有明顯的優勢:民眾大會不常召開,保民官也相互掣肘,而元老院則是一個常設的機構,其成員是長期固定的,且擁有傳統的崇高威望,影響力很大。所以元老院是事實上的共和國權力中心。羅馬元老院是富有統治經驗的,他們善于妥協。他們用對平民的讓步換取后者對戰爭的支持,給外省上層人物以羅馬公民權,團結他們共同鎮壓奴隸和被征服地區下層人民的反抗。西塞羅把妥協視為三權鼎立的結果,稱贊妥協是共和國的唯一救星,其實是平民反抗和兩極力量較量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的是元老院政治上明智老練的表現。元老院的妥協政治被后來的歷代統治者視為羅馬共和制突出的政治經驗,不少國家都曾設立元老院(上議院、參議院)作為自己權力的支柱,并且認為政治就是妥協的藝術。
公元前30年,屋大維滅亡埃及,羅馬已由局促于第伯邊的一個小小城邦一躍而為囊括地中海周圍廣大地區的一個龐大帝國。原先建立在城邦制經濟基礎上的共和制政體已經不能適應整個帝國奴隸制經濟廣泛發展的需要,不能適應階級關系的變化和階級斗爭激化的新形勢了,需要建立一個能代表整個帝國范圍內奴隸主階級利益的新的政治形式。這就是個人獨裁的君主專制制度。羅馬皇帝先稱“元首”,后改稱“君主”。元首制是假共和之名行君主之實。共和國的一切政治機構——執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雖仍存在,但已形同虛設,元首集各種最高官職于一身,攬全部大權于己手。屋大維既是終身執政官,又是終身保民官。在元老院他是首席元老,在公民大會他是第一公民。既得到了“奧古斯都”(至大至尊)的稱號又擁有“祖國之父”最高榮譽。憑借這些職銜他可以批準或否決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的決議,推薦各種高級官職人選,并可越次表決。這時他開始創立聽命于他個人的中央集權的官僚制機構。元首下設“20人委員會”,由忠于元首的15名元老、兩名執政官和元首的親屬組成,起重要的咨詢決策作用。初無固定形式,到哈得良帝統治時期(117—138)正式建成“元首顧問會”,其成員有元老、騎土、法學家。奧古斯都又設立皇家辦事機構,任命自己的親信掌管皇家的地產、倉庫、稅收等。到克勞狄帝時期(41—54)這個辦事機構發展為三個中央權力機關。(1)秘書處,掌內政、外交和軍政;(2)財務處,掌財政;(3)司法處,掌法律事務。官員多由皇帝親信的釋放奴充任,他們聽命于皇帝個人。
經受3世紀危機的打擊,羅馬帝國走向衰落。為了鎮壓人民的反抗,戴克里先(284—305年在位)加強君主專制,把元首稱號改為“君主”,徹底拋棄了共和制形式。他頭戴冕旒,身著皇袍,要求臣民行跪拜禮,政治制度也和東方國家沒有多少分別了。
古羅馬的政治制度,無論是所謂共和民主制也好、君主專制制也好,其實質都是奴隸主專政。奴隸是說話的工具,無任何政治權利可言。他們的“政治”旨在協調奴隸主貴族與自由民之間的政治經濟關系。社會事務、城市建設、工商貿易,乃至文化藝術種種活動都有賴自由民參與其事,他們潛在的社會力量是不可忽視的。因此,初期貴族們不能不考慮到他們的利益,尋求妥協,以例鞏固統治,共同鎮壓奴隸。及至小小城邦擴展為龐大帝國,政權牢固了,實力強大了,貴族之中的鐵腕人物即那些攻城略地、斂財劫奴的貴族頭目,自以為是凌駕于萬人之上的特選人物,理所當然地要由他來實行君主獨裁了。奴隸主強大時,要絕對順利地滿足其貪欲,他們需要獨裁;衰落了,更需要獨裁,借以茍延殘喘。因此,古羅馬提供的種種政治形式,都為后世統治階級所鐘愛。
二、羅馬的經濟建設
羅馬人在征服戰爭中掠奪大量的財富和奴隸,作為資金和勞動力在羅馬和許多殖民城市大興土木,進行市政建設,為野蠻的奴隸主和城市的無業游民的腐朽生活服務,為帝國的統治者歌功頌德。他們建造了許多廣場、凱旋門、神廟、宮殿、劇場、公共浴場、賽車場、角斗場。其中尤以羅馬的廣場、萬神廟、科羅賽姆大角斗場、卡拉卡拉浴場、戴克里先浴場最為有名。
羅馬的廣場除了作為共和時期公眾政治經濟活動中心的羅曼努姆廣場以外,從愷撒掌權時起又陸續興建了幾個規模宏大的廣場。公元前54年到前46年建造的愷撒廣場,面積160米×75米,其后半部是圍廊式維納斯神廟。神廟前廊有八根柱子,進深三跨。廣場中間立著鍍金的愷撒騎馬青銅像。公元前42年到公元2年,在愷撒廣場旁邊又建造了一個奧古斯都廣場,總面積120米×83米,大理石圍廊式戰神廟,面闊35米,8根柱子,柱高17.7米,底徑1.75米,立在3.55米的臺基上,顯得高峻。柱頭、山墻、檐部等處布滿精美的雕刻。神廟兩側各造了一個供演說家使用的講演堂,廣場圍墻全用大塊花崗石砌筑,厚1.8米,高達36米,全長450米,把廣場和外面隔開。
廣場在共和時期本是開放的公眾活動場所,是民主的象征。從愷撒起,廣場開始成為個人崇拜的象征。這種傾向到圖拉真廣場可以看出達到了把皇帝神化的程度。圖拉真廣場建于109—113年,是羅馬最宏大的廣場。像東方君主國家的建筑那樣,不僅軸線對稱,而且作多層縱深布局。在約300米的深度里布置了幾進建筑物。廣場正門是三跨的凱旋門,進門是120米×90米的廣場,兩側敞廊在中央各有一個直徑45米的半圓廳,形成廣場的橫軸線。在縱橫線交叉點上,立著圖拉真的鍍金青銅騎馬雕像。在這個廣場的底部橫建著古羅馬最大的大會堂之一的烏爾比亞巴西利卡。這個會堂有四列10.65米高的柱子,當中兩列是灰色花崗石柱身白色大理石柱頭。屋頂覆蓋著鍍金的銅瓦。大會堂后面的小院子里聳立著著名的圖拉真紀功柱。柱高35.27米,底徑3.70米,由白色大理石砌成,有23匝共長200多米的浮雕帶,刻著兩次遠征達西亞的史跡。柱頭上立著圖拉真的全身像。穿過小院又是一個大院子,中央是崇拜圖拉真本人的廟宇,也是圍廊式,正面8根柱子規模宏大,雕飾豪華。這一切都是為了確立貴族首領的絕對統治,在民眾中樹立崇高偉大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
羅馬城里有神廟420座,最有名的是公元120—124年重建的萬神廟。主體為一龐大的圓形結構,上覆穹頂,其直徑43.3米,頂高也是43.3米,象征天宇。穹頂中央開一直徑8.9米圓洞,象征神界和人世的聯系。從圓洞進來的陽光照亮內部,空闊柔和,有一種宗教的守靜肅穆感。廟門采用希臘式柱廊,面闊33米。正面8根科林斯式柱子,高14.18米。柱身用獨塊埃及花崗石,深紅色,磨光,柱頭、柱礎、額坊、檐部都是白色大理石的。檐部、山墻上的雕像,大門、瓦、廊里的天花,都是銅的,包著金箔。穹頂的外表面也覆蓋著包金的銅板。整座建筑物顯得華麗浮艷,是典型的羅馬式建筑。
羅馬城里劇場和角斗場也很多。劇場大的有9個,小的有5個。角斗場有兩個,以一個名叫科羅賽姆的大角斗場最為著名。它是弗拉維王朝的皇帝韋伯薌和第度斯為紀念他們鎮壓猶太起義而建的,建于公元75—80年。大角斗場平面構圖是長圓形,長軸188米,短軸156米。中央表演區長軸86米,短軸54米,周長524米。觀眾席大約有60排座位,可容8萬人。從外面看,大角斗場立面高48.5米,分為四層,下三層為券柱式拱洞,每層80個,下層是通道;二、三層拱洞作照明窗口,每個券形窗口都立有一尊白色大理石雕像。第四層是實墻。立面上不分主次,渾然一體,無始無終,建造者用它象征羅馬帝國的永恒。整個建筑物結構復雜而井井有條,功能齊全,形式美觀,被后世視為體育場館的標準型制,一直沿用至今。
公共浴場是一種多功能的建筑物。除了作為主要構成部分的浴場而外還有運動場商店、圖書館、音樂廳、講演廳、交誼室等,實為一種大型的俱樂部。耽于逸樂的奴隸主和游手好閑之輩,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這里度過的。帝國的皇帝為了討好他們,把公共浴場愈造愈高大豪華。3世紀時卡拉卡拉浴場和戴克里先浴場,堪稱當時羅馬建筑的最高水平。卡拉卡拉浴場占地575米×363米,戴克里先的大體相仿。浴場的主體建筑,在中央前后排列著冷水浴廳、溫水浴廳和熱水浴廳。三個大廳的兩側是更衣室、洗濯室、按摩室、蒸汽室。浴場有采暖措施,地板、墻壁、屋頂都通上管道,輸送熱水熱氣。三大浴廳內部空間都很高大寬敞。溫水浴大廳用橫向三間十字拱;卡拉卡拉的面積55.8米×24.1米;戴克里先的面積61米×24.4米,高27.5米。熱水浴大廳用穹頂,卡拉卡拉的穹頂直徑35米,在羅馬也不多見。浴場內部裝飾十分華麗,墻壁和地面貼著大理石板,鑲著摩賽克,繪著壁畫。壁龕里和靠墻的裝飾性柱子的柱頭上以及內部小柱廊的檐頭都飾有雕像。三個大浴廳周圍,卡拉卡拉浴場前面部分都是商店。其兩側,店面后面是演講廳和圖書館。后面是運動場。運動場看臺后面是水庫,儲水能力33000立方。看臺左右還有講演廳。戴克里先浴場前面沒有商店,后面是半個圓劇場。
公共浴場主體建筑成為近代大型公共建筑物在處理內部空間方面的范本。
除了上述大型公共建筑而外,羅馬人還建設了一些有益于公眾的大型公用設施,例如敷設了長距離的輸水渠道,把清潔的泉水引入城市,改善了城市的衛生條件,建造了四通八達的大道和橋梁、港口,加強了各地區之間的聯系,除了有利于加強帝國的軍事和政治控制而外,也有益于民間的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排干沼澤增加良田。這些設施有的工程浩大,有的技術復雜,在當時條件下應該說是不容易的。以克勞狄名字命名的水渠,在跨過阿尼奧河谷時,建造了高高的石拱架,水是從拱架上流過去的。人們在建設奧斯提亞新港時,在左右兩側修筑了弧形防波堤。入口處前面的深水段的防波堤特別難筑。他們不得不把從埃及運來大方尖碑的那只船,連碑一起沉入海底,兩邊再用木樁加固,然后在上面建造燈塔。為了排干富基努斯湖沼澤,有的工程地段要劈開山體,有的地段要打通隧道,3萬民工連續施工11年。
古羅馬徹底擺脫了狹小城邦的局限性,締造了西方第一個真正的國家,不但建立了有效的統治國家的政法軍事制席,更為重要的是輝煌的市政建設,各式各類的配套設施,各種不同風格的宗教、政治、文化、體育、娛樂場所,還有有利于農田水利、港口貿易的建筑,如此等等,均為日后國家城市建設樹立了楷模,這一切業績是令人贊賞不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