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認識史論
- 蕭焜燾等
- 6794字
- 2022-07-22 16:19:05
第一節 社會人生從理想的追求到典章制度的確立
從蘇格拉底到亞里士多德,希臘人都在追求理想,到羅馬人,則一變而為追求秩序,建立各種典章制度,以使公私活動都有章可循。羅馬的兩個重要制度是法律制度和軍事制度。
一、法律制度
(一)法律制度的確立
羅馬法律制度從圖里烏斯改革和十二銅表法的制訂到查士丁尼法典的編纂,歷經1000多年的演進過程。這個過程是和羅馬的軍事、政治、經濟的歷史過程緊密相聯系的。羅馬法律制度的演進可分如下幾個階段。
(1)公元前約578年到前534年——塞爾維烏斯·圖里烏斯改革。改革內容包括三點:①居民不論貴族平民,按財產分為五個等級,按等級規定兵役義務;②廢除原有的血緣部落,建立地域部落,居民在部落就地登記戶口和財產,確定權利和義務;③設立百人隊大會,這是個以財產和地域為原則的國家權力機構。這次改革意味著國家和法的產生。這明顯地優勝于古希臘的以血緣為主的小城邦的建制。
(2)公元前449年到前3世紀——成文法的制定。公元前449年頒布十二銅表法,這是羅馬第一部成文法。此后,在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中通過了一系列有利于平民的法案,其中最重要的有:公元前367年李錫尼·塞克斯都法案、公元前326年波提利烏斯法案、公元前287年霍騰西烏斯法案。這些法案的通過使平民取得了在政治和法律上與貴族平等的地位。
(3)公元前3世紀至前27年——制定了市民法和萬民法。市民法又稱公民法,是羅馬國家早期的法律,包括公民大會和元老院通過的決議和法令以及一些習慣法法規,只適用于羅馬公民。內容主要是關于羅馬共和國的國家機關活動、行政管理以及訴訟程序方面的若干規定,涉及私人財產關系的不多。共和國中期開始,公民內部財產關系迅速復雜化,市民法不夠了,便通過最高審判官布告的形式頒布新的法律以補充之,這便是最高審判官法。內容大都關于財產關系。
公元前3世紀,隨著軍事征服地區的擴大和商業的發展,為解決羅馬公民和非羅馬公民之間以及非羅馬公民相互間的權利義務糾紛,產生了萬民法。內容絕大部分有關財產關系,特別是所有權和債權的問題。
(4)公元前27年至公元3世紀——法學家活動時期。帝國時期社會關系經濟生活進一步復雜化,要求在財產關系方面確切地規定權利和義務,但國家法律尚不完備,不得不借助于法學家的研究和實踐。奧古斯都賦予他們以公開解釋法律的特權。意見相同的有法律效力,意見不能一致的供審判官參考。1世紀前半葉法學興盛,法學家人才輩出,是法學的“古典時期”。法學家們逐漸形成普羅庫路斯學派和薩比努斯學派,法學家的爭鳴推動了法學研究和私法的發展。2世紀3世紀之交,法學進一步繁榮,法學家中最有權威的有五大法學家,他們是蓋烏斯、伯比尼安、保羅、烏爾比安、莫迪斯蒂努斯。他們死后,皇帝頒布“引證法”,以立法形式肯定五大法學家學說有法律效力。
(5)公元3世紀到6世紀——法典編纂時期。3世紀開始,帝國經濟、政治全面危機,為維護帝國統治,興起了法典編纂活動。起初由個別法學家編纂皇帝敕令,3世紀末“格里高利法典”、“格爾摩尼法典”便是。5世紀前期“狄奧多西法典”是公布的第一次官方編纂的皇帝敕令。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進行了大規模的系統的法典編纂工作,編成了《國法大全》或《民法大全》。這便是流傳到現在的“羅馬法”。
《國法大全》包括四部分:①“查士丁尼法典”,共12卷,是歷代皇帝敕令的摘要,刪除了業已失效的和與當時法規抵觸的內容;②《查士丁尼法學總論》,共4卷,以蓋烏斯《法學階梯》為藍本,參照其他法學家著作改編而成,是羅馬法學原理的簡要課本,具有法律效力;③《查士丁尼學說匯編》,共50卷,是歷代法學家著作摘錄,收入著作50多種,經過增、刪、改作,已非原來面目;④《查士丁尼新律》,共168條,是上述《法典》編完后到公元565年之間陸續頒布的新敕令的匯編,內容主要是行政法規,也有關于遺產繼承方面的規范。以上四個部分后世合稱《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或《國法大全》、《羅馬法大全》。這部匯編雖完成于6世紀中葉,但由于經過全體法學專家整理加工,因而能夠反映出全盛時期羅馬法的全貌。
羅馬奴隸主階級在1000多年里用武力建立了一個地跨歐亞非囊括地中海的大帝國,用法律治理著不同種族、不同語言、不同風俗習慣的2000多萬人口。這套法律制度以“民法大全”的編成為標志,已經形成古代奴隸社會最發達最完備的法律體系。
(二)羅馬法律的體系
法學家和《查士丁尼法學總論》都把羅馬法分為公法和私法兩大部類。公法是有關國家機關活動和官方宗教祭祀的規范,私法是有關個人利益,包括財產、債務、家庭婚姻和繼承等方面的法律規范。羅馬私法特別發達,內容也特別豐富。私法分人法、物法和訴訟法。
所謂人法是關于民事權利義務主體的法律規定。人作為法律上的權利義務主體首先必須是自由人(奴隸不能算人,但人可以是無生命的[法人])。自由人享有權利義務主體的資格稱人格,羅馬法上的人格由三種身份權——自由權、市民權、家屬權構成。自由權是自由人享有的權利,最為重要,無自由權就談不上市民權和家屬權,即無人格權;市民權是僅為羅馬公民擁有的特權,指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還有榮譽權以及婚姻權、財產權、遺囑權、訴訟權。其重要性次于自由權先于家屬權,享有市民權才能享有家屬權。家屬權指家長主宰全家的權利,包括父權、夫權和買主權。三種身份權有一個消失,稱人格變更。法人是指得到法律承認的權利義務主體,包括社團法人和財團法人。法人只有權利能力而無行為能力,其法律行為由其機構和代表人代行。其權利能力也只有在完成其目的事業的范圍內才能真正享有。法人享有財產權、訴訟權、遺產繼承權,法人應對其職責范圍內的侵權行為負法律責任。
物法是關于權利客體的法律規定。羅馬法關于物的概念范圍極廣,泛指除自由人外,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東西,有時也指對人們有用而能滿足人們需要的一切東西。這里我們應注意的是:首先,作為奴隸制國家的法律,羅馬法把奴隸算作物,作為主人的財產;其次,物不僅包括有體物,也包括無體物,法律上的權利,如債權、繼承權、用益權等皆算作物。物權是指權利人對其權利標的物直接行使的權利。物權受到嚴格保護,任何人不得侵犯。物權分為所有權、役權、地上權、永佃權、債權和抵押權六種,其中所有權為自物權,其余為他物權。此外,債也是物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債的發生或因私犯或因契約,前者是侵權行為引起,后者因簽訂契約而發生。物法除了物權和債而外,還包括繼承法。羅馬法保護私有財產,關于財產繼承有詳細的規定。
訴訟法是有關訴訟程序的一系列規定,內容涉及法庭的組成及其活動的一般原則、案件管轄、訴訟種類和時效等。
(三)羅馬法律的影響
羅馬法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形成它是“我們所知道的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法律的最完備形式”106。它反映了簡單商品生產社會中的一切重要關系,如買賣、借貸、契約、債、遺產繼承等,其中包括有后來資本主義時期的大多數法權關系;它提出了私人權利平等的原則;首創無限私有和契約自由原則;公法、私法劃分清楚,私法內容尤其詳盡,確定概念和原則時,措辭確切、嚴格、簡明,結論明確。因此羅馬法是“純粹私有制占統治的社會的生活條件和沖突的十分經典性的法律表現。以致一切后來的法律都不能對它做任何實質性的修改”107。羅馬法對后世影響很大,尤其是文藝復興以后,在資產階級取得政權之后,差不多都以羅馬法為基礎制定自己的法律,有的甚至略加修改就作為現行法使用。從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開始,1804年典型的資產階級法律《法國民法典》(1807年改稱《拿破侖法典》)、1900年的《德國民法典》,以及歐洲大陸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法律都是如此。它們一起形成所謂的大陸法系。后來其影響又走出歐洲,遍及法、德、意、西、葡等國在亞非拉的殖民地,以及明治維新后的日本和舊中國,即便是英美法系,雖與大陸法系有很大區別,但也深受羅馬法影響,它們在發展本國法律時都吸收借鑒了羅馬法的基本思想和原則,羅馬法是古羅馬人對人類文化的偉大貢獻之一。
羅馬法雖說是極端務實的,但其處理各種事務的差別性、精確性、嚴格性、恒定性、明晰性等特點,說明他們知性思維的能力并不低于古希臘人。只是他們僅僅嫻熟地運用知性思維于法學實踐中,未遑研究知性思維本身而已。當今政法公安部門特別重視形式邏輯的基本訓練是非常有道理的。因此,法學研究從思維這個角度講是邏輯訓練的一種最好的實踐形式。邏輯對法學理論框架結構的建立,如同它在自然科學體系中一樣,是絕對必要的。
二、軍事制度
在長期的軍事行動中,羅馬形成了一整套關于征兵、兵種、裝備、軍隊組織和指揮系統、安營扎寨、行軍作戰、紀律和獎懲等的規定做法。
羅馬全體成年自由民都是軍人,一年征兵一次。具體做法是這樣的:一年一任的兩名執政官選出之后,就由他們先選出軍團指揮官(tribuni militum),在服役期滿10年的軍人中選出10名,在服役期滿5年的軍人中選出14名,共24名。服役期不同的兩類指揮官互相搭配分成四個組,即每組6名指揮官。由他們負責挑選壯丁,組成四個軍團。每個軍團步兵一般為4200名到5000名,有時多達6000名。由于在挑選壯丁時四個軍團有相同的優先機會,因此各軍團士兵素質標準是大體相同的。騎兵由戶籍官根據財產標準選出,每個軍團各分配300名。征兵完成后新兵要舉行宣誓,誓言包括表示他們愿意服從官長,并盡其所能地完成長官的命令。羅馬軍隊對入伍宣誓是很重視的,士兵在整個服役期間必須嚴格遵守誓言。重新服役必須重新宣誓。
軍隊以步兵軍團為主力。新兵宣誓后,軍團指揮官給每個軍團指定一個集合的日期和地點。到時劃分兵種:年齡最輕的和最窮的作為輕裝兵(velites);年齡大些的財產多些的作為重裝兵(hastati);正在壯年的為驍兵(prineipes);年齡最大的為殿兵(triarii)。這是一個軍團中按年齡和裝備分成的四個兵種。計殿兵600名,這個數目是不變的;驍兵1200名,重裝兵1200名,其余為輕裝兵,后三個兵種人數可按比例增加。
輕裝兵的裝備是一口劍、幾支輕矛,一只圓盾,一平頂頭盔(上覆一張狼皮之類);重裝步兵要有一套完整的武裝,包括一只結實的長盾,一口雙刃劍,兩支長矛,一頂銅盔和一雙護膝,有的還有護心銅甲;驍兵和殿兵裝備同此,只是殿兵不用這種矛而用長矛。在馬略改革以前裝備都是自備的。
上述兵種,除輕裝兵外,分兩次各選出10名百夫長。第一次選出的10名百夫長有資格列席軍務會議。百夫長們再指定同樣數目的副官。然后把輕裝兵以外的各兵種都分成10組,各指派兩名百夫長兩名副官,輕裝兵則平均分配在每一組中。這樣組成一“列”或一“連”,是軍團的基本單位。最后從每連的行伍中指派兩名最優秀最勇敢者擔任旗手。當兩名百夫長同在時,先選出的百夫長指揮右面一半,后選出的指揮左面一半;如若不是兩人同在,則一人指揮全連。百夫長最重要的品格是在任何危急關頭都保持沉著穩健,堅守陣地,堅守崗位。騎兵分10個聯隊,每個聯隊選出三個什長,各帶領10名騎兵。第一個選出的什長指揮全聯隊,他不在時由第二個指揮全聯隊。他們的騎兵及所用武器起初有許多缺點,羅馬人善于學習其他民族的長處,他們以希臘騎兵為榜樣,很快改善了裝備,提高了自己的戰斗力。
羅馬軍隊以上述方式組成四個軍團,兩名執政官各統率兩個軍團。此外還有同盟城市提供的輔助部隊,盟軍步兵人數和羅馬步兵通常相等,騎兵則多三倍。他們統由羅馬執政官指定的12名盟軍總管(praefecti sociorum)管帶。盟軍分成三部分:盟軍總管首先從盟軍中選出1/3的騎兵和1/5的步兵作為“精兵”,將其余的再分作兩部分,一部分稱作“右翼”,一部分稱作“左翼”。
軍隊這樣組織好了,武裝好了,各自回家。到期按約到指定地點集合。
集合起來后,軍團指揮官帶領士兵安營扎寨。無論是第一次結集還是以后的行軍途中,羅馬人的營寨都是一個式樣的。方形的兵營四周圍有柵欄(或壁壘)和壕塹。營寨地點選定下來后,首先確定帥帳位置,一般選在一個便于觀察全營便于指揮的地方。在這里插下一面旗,在這面旗的四面都量出一條長100英尺的線來,使構成一塊正方形的地方。沿著這四方形中的一條邊——取水和供應糧食最方便的那一面——布置兵團。布置軍團的第一步是布置軍團指揮官的營帳(每個執政官統率兩個軍團,每個軍團6名指揮官,共12名指揮官)。指揮官營帳和上述從四方形中選出的那條邊平行,一字兒排開,離它約50英尺,背對帥帳,面向外方,彼此距離相等,展開的長度正好和軍團營地全長相等。然后就是給士兵安營:在指揮官營帳前面向外量出去100英尺畫一條平行級,線外給士兵安營。垂直于上述平行線,劃出5條道路,道路兩邊面對面是士兵營帳。各步兵連和騎兵聯隊所占用的地面皆成一正方形。最中間的那條路兩邊是騎兵營帳;背對騎兵面向另一條路的是殿兵營帳;和殿兵隔路相對的是驍兵營帳;依次往兩邊推移,背對驍兵的是重裝兵營帳;和重裝兵隔路相對的是同盟軍騎兵營帳;再外邊是盟軍步兵,背對騎兵面對壁壘。再說軍團指揮官后面帥帳左右,這兩面一面是廣場,另一面是財務官辦公和貯放給養的地方。廣場和財務官倉庫外邊是精兵中的騎兵和侍奉執政官的志愿人員的營帳。這些騎兵照例不僅安營時靠著執政官,便在行軍和別的場合也都經常跟著執政官和財務官。他們面對著帥帳和財務官營帳。和他們背對背,面向壁壘是精兵中的步兵,他們也和騎兵擔任同一任務。這些之外,在廣場、帥帳及財務官帳那一面,平行著軍團指揮官們的營帳,同樣隔著一條100英尺的空地,安扎了其余精兵中的騎兵,面向著廣場、帥帳和財務官帳。跟那些騎兵背對背,面向壁壘及全座營寨的背部,布下其余精兵中的步兵。最后,營寨兩邊壁壘里面,左右兩邊還空著的地方,分配給外邦部隊或偶然到來的盟軍。羅馬營地的這種固定的分配格局是很有利的。士兵一天行軍之后,到了一個新的宿營地,只要一看地上畫的線就立即知道自己的連隊所在,迅速安頓下來。在這樣分配營地之外,他們還在全營營帳四面和壁壘之間留出200英尺空地。這很重要。因為,如果夜間遭到攻擊,他們可以有秩序地從各條道路出來,集合到這里守衛抵敵,避免了擁擠混亂,他們的營帳輜重也不會受到損失。
羅馬軍隊在宿營生活中很注意幾件事。一是每天黎明百夫長到軍團指揮官處、軍團指揮官到執政官處聽令。二是每天日落時傳達夜間口令。三是夜間值崗:執政官、財務官、軍團指揮官、副將、參議的營帳,馬隊、壁壘和營門都有衛兵。四是夜間巡邏。這些都有極嚴格的手續交代,必須嚴格執行。如有違犯失誤,要受到軍事法庭審判,處以笞刑。軍官失職受到同樣的刑罰。
再說說行軍作戰。羅馬戰陣以軍團重裝的步兵(包括重裝兵、驍兵和殿兵)為主力,放在中間;縱深里前面是重裝兵,依次是驍兵和殿兵,騎兵在外圍。戰場形勢不利時,可后退形成方陣據守。行軍時他們通常把盟軍中的精兵放在前頭,后面是盟軍右翼及他們的馱運牲口。后面依次是羅馬第一軍團及其輜重,第二軍團及其輜重,盟軍左翼的輜重,盟軍左翼斷后。騎兵有時插在所屬部隊后行進,有時走在馱運輜重的牲口兩側,不讓它們走散并保護它們。如預料有后面來的攻擊時,只把盟軍精兵從前鋒改為后衛,其余次序照常。兩個軍團和左右兩翼按日交換一次。輪流擔任前鋒和后衛。如遇地方寬敞,還可有另一種行進次序,即重裝兵、驍兵、殿兵形成三列平行縱隊,輜重隊插在部隊中間,如遇危險,只要一個動作,步兵即可迅速照戰斗隊列排好,輜重牲口也可受到保護。
羅馬軍隊強大的戰斗力,除了上述科學的組織和指揮因素外,大概(也許更重要)就是它的賞罰制度和榮辱觀念了。偷竊、偽證、自殘都要受到笞刑。如果整個隊列臨陣脫逃,則處以什一抽殺。向長官謊報戰功騙取榮譽的,在擔任掩護任務時擅離崗位的,在兩軍接戰時扔掉武器的,都被認為是恥辱,是要受到處分的。戰斗中立功的受獎勵。首先登上城頭的,獎金冠一頂,救護戰友的,獎市民榮冠。殺死或殺傷一名敵人可得規定獎品。除了實物獎品而外,有功者還受到將軍在士兵大會上的贊揚,他們的光榮事跡一直流傳到家鄉,回到家鄉時受到宗教游行的迎接。這樣形成風氣,羅馬士兵都能堅守戰斗崗位,勇敢作戰,寧死不退,從而保證了指揮意圖的勝利實現。
我們于此不厭其煩地介紹羅馬的軍事方面的典章制度,是考慮到羅馬人能建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主要依靠其強大的軍事力量。而其強大與它的軍事建制有關。這種建制如上所述,似乎純然是一些具體措施,但實際上包含了原始的系統工程的構思。它的局部的設計,定量的配合,在如何有利于指揮進退的前提下,達到機動靈活而又章法不亂的整體結構的形成。誰說羅馬人一點辯證頭腦都沒有呢?軍事制度的構思及其實踐,便是他們的辯證思維的現實表現。
古羅馬在科學認識史上的地位似乎是黯淡無光的,其實它面對復雜的人類社會制度的建立是煞費苦心的。古羅馬人顯示了人類非凡的才干,如何管理日益擴大的糾紛迭起的人類群體,他們提供了完備的政法軍事的理論與制度,影響迄今,遍及全球。古羅馬人在工程技術特別是建筑方面的成就也令人矚目。能力是智力的實踐,反過來又磨煉智力,因此,古羅馬人在人類認識能力的發展上的貢獻,絕不亞于古希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