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人文知識的突出說明知識的深化

作為知識總體的古希臘哲學發展到公元前5世紀后半葉,已經到了一個轉折的關頭。這個偉大的轉折是由蘇格拉底來實現的。他把人類知識的主要方向由研究自然轉向人類自身,由客觀世界轉向主觀世界,即轉向研究人的精神。這一轉折,意味著人類認識的深化。研究客觀自然界,認識的主體——人并未得到客觀解剖與主觀反思。人究為何物?人的認識、思維、精神是什么性質?人對自然界的認識是否真實?人生有何意義?……一系列問題并未得到嚴肅的解答,而處于“想當然”的狀態。蘇格拉底決心窮究底蘊,就不能不從自然深入到人生。

一、認識你自己

與過去時代的一切知識分子一樣,蘇格拉底年輕時也學習自然哲學。他曾師從阿拉克薩戈拉斯的弟子阿克勞斯,著名喜劇家阿里斯托芬在其作品《云》里也證明他學習過自然哲學。但事實上他并沒有教授過自然哲學。因為他對自然哲學未能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理而感到失望了。自然哲學從米利都學派到阿拉克薩戈拉斯和阿克勞斯已經達于極盛,但是關于“本原”的研究已經進入困境。關于本原是什么的問題,答案幾乎沒有兩個人是相同的。他們不僅關于本原的答案不同,而且還有思想方法上的不同。伊奧尼亞的自然哲學家是以觀察為主要方法的。他們靜觀萬物之變,通過分析研究,尋求變化的初因(本原),以解釋萬物的生成。而南意大利學派則使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他們用數學的推演或邏輯的推理論證他們的哲學思想。誠然,觀察和邏輯都是科學思維的基本方法,但當時它們的發展水平還是很低的。觀察還沒有后來的實驗手段,邏輯還沒有后來的理論體系。自然哲學家們的觀察常常在很大程度上帶有想象甚至幻想的成分,他們的某些學說很容易地就被懷疑而推翻了,甚至與一些普通人的常識相悖。而他們推理所使用的主要手段——數學,雖說已有了相當的發展,但還遠遠不足以承擔復雜的計算任務。對于自然哲學的這種眾說紛紜、一籌莫展的狀況,尋求真知的蘇格拉底感到失望了。在柏拉圖的《斐多》篇中有一段蘇格拉底的自白很好地表達了這位哲人對自然哲學的失望情緒的產生過程。他說,他年輕的時候曾迫切地想知道自然事物的因果聯系,但隨著學習的深入,卻發現,原以為認識了的東西卻原來一無所知。后來讀了阿拉克薩戈拉斯的著作,他眼睛一亮:“心”為宇宙秩序的原因,很好。但是最后他的期待又落空了;阿拉克薩戈拉斯并沒有把“心”的原則貫徹到底,在解釋具體自然現象時仍然是把氣、以太、水以及其他“奇奇怪怪的”東西當作萬物的原因60。到此,蘇格拉底深深感到,照這樣下去,研究自然因果關系的工作是不會有結果的。所以他只好感嘆自己與研究自然無緣,并且告誡人們放棄對自然的研究,說自然界是神的安排,研究自然是干涉神的事情,會引起神怒的。他教人轉而“照顧自己的心靈”,“認識你自己”。

在這里有兩層意思是我們應當注意到的。一是蘇格拉底反對研究自然并不是完全否定自然哲學家們的成果和他們所做出的貢獻,也不是主張懷疑論,認為自然是完全不可知的。他的意思只是說,在當時的認識水平的條件下要對各種分歧意見的真假做出判斷是不大可能的。二是蘇格拉底認為自然是認識的客體,從客體到客體尋求本原,是不會有結果的。認識還有一個主體的問題,即人自身,人的心靈。必須把研究的重點從自然界轉向人自身,轉向人的心靈。

這一轉向意義十分重大。在哲學史上被認為是一次偉大的革命,在科學認識史上則標志著一個新的學科——人生哲學的誕生。

蘇格拉底主張哲學為人生。他說“研究人類學問的人,希望能夠通過他的研究有所收獲,為他自己和別人謀福利”61。他之所以反對研究自然是因為當時被自然本原問題纏住對于人類無益;他主張轉向研究人,因為當時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人應當如何生活,如何行動,怎樣辨別美和丑,怎樣分清正義與不正義等等。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告訴我們,“蘇格拉底第一個把哲學從天上拉了回來,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慮生活和道德、善和惡的問題”62。

蘇格拉底被認為是自覺地不參與政治的。他說從小就有一個靈異(δα?μων)來到他心中,阻止他成為一個政治人物。63他以研究哲學為己任。這種態度的實質我們不能視之為不關心國家大事,躲進象牙之塔,不吃人間煙火食,事實上毋寧說正好相反,他積極參與過許多重大的事件,公元前406年他抵制過關于八將軍的死刑判決。在三十僭主專政時期他拒不執行逮捕一個名叫萊昂的無罪公民的命令。在政治上他既反對濫用民主,以感性代替法律,也反對寡頭的暴政。他熱愛祖國,熱愛青年,時刻關心國家的前途,關心改善人民的政治素質。他自比是神賜給雅典的“牛虻”,到處成天叮著人們,鼓勵他們,說服他們,責備他們。他的所謂不參與政治是說不卷入黨派之爭,不為私利而爭奪權位,主張君子群而不黨;他只認真理,不計人事關系,永遠為維護真理而斗爭。他獻身于哲學也正是為了尋求真理,端正政治方向,實現人生理想。因此,一個真正的哲學家必須有救世濟人的熱忱,他必須密切關注社會政治動向,但不介入政客們爭權奪利的骯臟交易之中。哲學真理絕不是空洞的玄談,而是宇宙人生準則的揭示。

蘇格拉底把哲學研究的方向轉向人,轉向自我,轉向心靈,其意義不在于提倡一般倫理學,提倡研究道德問題,而是推動自然哲學的革新。自然哲學家們研究自然的因果系列,就自然界尋求自然的本原,而不得要領。在蘇格拉底看來,自然界的本原不在自然界本身,而在人,在自我心靈中。自然界作為一種認知的對象,是人通過觀察、分析、綜合,從而獲得表象與概念的客觀根據?!案拍睢北闶亲匀唤绲摹氨驹?。如果說人的思維能把握本原,而本身不是本原,那么這種講法是合理的;如果認為人心就是本原,便滑入唯心主義泥坑了。阿拉克薩戈拉斯用“努斯”(心)規整萬物,曾使蘇格拉底受到啟發,但前者沒有把這個原則貫徹到底。他在解釋具體的自然現象時還是把氣、以太等物質性的東西作為自然物生滅變化的原因。現在蘇格拉底把阿拉克薩戈拉斯的這個“努斯”原則接過來,并貫徹到底,使之成為自然界的第一原則,宇宙秩序的終極原因,以為這樣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了。顯然問題并未迎刃而解,而是把問題搞顛倒了。蘇格拉底不贊成自然哲學家用感性實物表示本原,這是對的。具有普遍性的本原,只是為思維所把握,但不能把代表思維活動的人生,視為自然界的第一原則。

照蘇格拉底看來,人們既然從自然界不能得到真知,就反過來考察知識的主體,考察知識本身的真假,即知識的可靠性。蘇格拉底教導他的同胞,“認識你自己”的第一步,就是承認自己無知。他用一則德爾斐的阿波羅神諭故事說明這個問題。他說有一個名叫凱勒豐的朋友到德爾斐去請求神諭,問世界上有沒有比蘇格拉底更智慧的人,神諭回答沒有。蘇格拉底心想自己并沒有智慧,但是神又是不會說假話的,那么這個謎如何解開呢?于是他就開始尋找一個比他聰明的人,以證明神諭有誤。首先他找了一個政治人物,是一個自以為聰明,別人也認為他聰明的人。但是蘇格拉底和他交談的結果,實在不得不認為他并不聰明。他考察了幾個政治人物之后,又去考察詩人,發現他們對自己的作品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他又去考察能工巧匠,發現他們跟前兩種人情況差不多。因此,最后蘇格拉底懂得了神諭的含義:神所以說他蘇格拉底最智慧,是因為他“自知一無所知”,而別的人,都是沒有知識卻又自以為有知識。蘇格拉底在這里雖說假托神諭,但說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為人處世的真理,即“人貴有自知之明”。人要如實地承認自己無知是不容易的。自認無知才可能有確知;認識自己,才是有真智慧。

二、美德即知識

人的思想天然地傾向于追求確定的可靠的知識,追求真理。既然這種知識在自然中找不到,蘇格拉底便把注意力轉向思想的主體,轉向自我,在自我中尋求這種知識。于是人生哲學成為蘇格拉底哲學的核心。蘇格拉底的人生哲學不是普遍意義上的倫理學。倫理學,屬于通俗科學之類的東西,它研究人的行為規范,研究人如何適應環境以謀取幸福,而蘇格拉底的人生哲學是一種道德哲學,從總的方面研究人的倫理本質,即人的德性。他立足于道德哲學,追求人生確定的永恒的真知識,從而提出“美德即知識”這一著名的命題。

那么,首先,什么是真知識呢?早期自然哲學家尋求本原,就是想在紛繁復雜、變動不居的自然世界中尋求真知,把握真理,他們認為他們對本原的理解就是真知,就是真理。但是從質到量,從一到多,從具體到抽象,他們怎么也無法使自己的本原得到公認。到蘇格拉底時代,阿拉克薩戈拉斯和普羅塔哥拉斯不約而同地把注意力轉向人,轉向人的心靈,轉向知識的主體。前者想到以心(努斯)規整萬物,但沒能把這個原則貫徹到底。后者提出“人為萬物尺度”,但這個“人”還是自然的人,感覺左右一切,否定客觀真理的存在。蘇格拉底批判地吸收了前者的努斯原則,把它貫徹到底,改造了后者的“人”,使自然的人感覺的人成為社會的人理性的人,使“人”、“心靈”從自然界完全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精神實體?!袄硇浴彼季S“理性”,既是主體又是客體,“認識自己”形成獨立的知識體系。對自我的知識的確是人類認識的一大進步,它使知識大大地深化了。蘇格拉底這一“改進”的根本缺陷在于將精神實體從自然界完全分離出來,在于將它變成獨立自在的。但對主體、對自己進行反思,不但深化了認識論,而且意味思維水平的提高。

從這個立場出發,蘇格拉底認為真知識乃是概念的邏輯定義。亞里士多德指出:“蘇格拉底是第一個討論定義性知識的人?!?span id="8k4yu3d" class="super">64人為了把握世界創造了概念、范疇、語言,它們是主體所做的抽象、概括,也就是亞里士多德歸功于蘇格拉底的歸納和定義。定義討論概念、語詞的意義,回答“是什么”的問題,諸如“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智慧”等等。蘇格拉底認為這種“意義”乃是事物的本質;事物可以千變萬化,意義則是永恒不變的;把握了這個“意義”就把握了真理,得到了知識。

由于邏輯的概念不僅包括倫理的概念,如“勇敢”、“智慧”,也包括物理的概念,如“房屋”、“鞋子”、“奇數”、“偶數”等等,所以這里得到的知識是涵蓋一切的哲學的知識,是普遍的真理。

定義回答“是什么”的問題,是在尋求事物相對穩定的質,而這種質也原本是從大量的具體事例中抽象概括出來的。歸納法的使用雖然表明蘇格拉底并未完全否認感覺經驗在定義形成過程中的事例作用,但他總的說來貶低了這一作用,夸大了理性的功能,從而顛倒了事物和定義、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的關系:不是感覺世界作為理知世界的基礎,而是相反,理知世界作為感覺世界的基礎;不是定義由事例歸納概括出來,相反,是事例因分有概念而成其為該事物。我們把某個人稱之為“人”,是因為他分有“人”的概念,符合“人”的定義。這就成了以后柏拉圖的客觀唯心的“理型論”的依據。

這樣一來,邏輯體系、概念體系成為現實的世界;本質重于存在,先于存在,而且是真正的存在了。于是真理成了概念的知識,而與感覺無關;邏輯規則、推理規則所帶有的必然性也與感覺經驗無關,完全是理性制定的一套規則,是萬古不變的了。于是知識的可靠性、確定性不是來源于世界的規律性,相反,世界的規律性倒是來自知識的邏輯性了。

蘇格拉底理性的主體性原則,一方面反對智者派主觀的感受原則,肯定了真理的存在。但另一方面,他又夸大了理性的獨立性,離開了客觀自然界,因而也就離開了真理。

蘇格拉底是在人生領域里求真知的,其核心命題是“美德即知識”?!爸R”的含義已如上述,那么“美德”的含義又是什么呢?它是在什么意義上和知識同一呢?

“美德”古希臘文為?ρετ?,是指人的優秀品質,例如智慧、勇敢、克制、正直、友愛、正義等等,它們都是“好的”,但我們首先應注意到,蘇格拉底的“美德”不是指其中任何一個別特殊的好的品質,而是指人的好的品質的全體,即人的本質。美德是對所有這些品質的概括和抽象,是一般和典型。其次,美德是普遍的道德規范和公共福利,不僅是個別人應當追求的,也是所有人應當追求和共同遵守的。因而它本質上屬于社會的人、理性的人,而非屬于個別特殊的人、感覺的人。

美德雖然主要是關于人的,但事物也有美德,即事物應有的一切優良品質。只是事物的美德與人的思考有關,與人的實踐目的有關,人從目的方面把握事物,遂得到事物的美德。因此事物的美德也屬于人的,屬于理性主體的。

事物的美德就是目的。事物的因果系列是無窮盡的,沒有起始,沒有終結。但是,如果理性的主體在思考這個系列時引入了目的因,情況就不同了。事物的過程作為無盡系列中的一個環節,就變得確定了,就有了起始也有了終結。這個過程的起始和終結就是目的。一般認為,蘇格拉底是第一個把目的引入哲學體系的。過程達到目的,例如一棵松樹的長成或一所房屋的建成,它就具備了一棵松樹或一所房屋的全部應有的品質,它的功能,它的價值,達到了它的善,具備了它的美德。事物的美德和倫理的美德是相通的。因此,蘇格拉底的“美德”是一個不只是屬于人的倫理范疇,而且是一個屬于一切事物(包括人在內)的哲學的范疇。蘇格拉底是從人倫關系的美德引導到哲學的美德,他把關于人倫關系的通俗的研究,提到哲學的高度,使“美德”普適化,成為目的性概念,使觀察宇宙人生從“是什么”到“應是什么”,從而顯現了宇宙人生的價值。

到此,“美德即知識”命題的根據我們可以清楚了,它在“本質”這個意義上同一。美德根本上是人的理性自我的本質,但也是一切事物的本質,而前面我們說到,蘇格拉底認為知識是概念的定義,而定義最重要的就是道出本質。

萬物的美德統一于人的美德,科學的知識統一于倫理的知識,美德等同于知識,都決定于理性主體原則的確立。這表明西方古代唯心主義哲學到蘇格拉底已臻于成熟。

美德既然和知識等同,“美德即知識”的反命題“知識即美德”也是能成立的。此外,蘇格拉底的人生哲學還包括一系列的推論,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一條就是“無人自愿為惡”或“無人故意為惡”。這個命題全面表述一下,即為:既然知識即美德,那么,“知識為善,無知為惡”,“人之為惡,皆因無知,有知識者不會故意為惡”。世上沒有故意作惡的人,這句話似乎違反普通人的常識和經驗。有知識而故意為惡者多矣,何謂無人?這個命題歷史上也曾遭到亞里士多德、黑格爾等從學理上的批評。65不過,如果我們把這個命題放到蘇格拉底自己的哲學體系中去考察,就會發現它并不是那么背理的了。

蘇格拉底的哲學是理性主體的實踐的哲學。美德、善是實踐的概念,它本身包含發揮作用的要求。一個“政治家”不僅要有法律的知識,能夠制定治國方案,而且要把這些書面的東西付諸實施,使國家達到繁榮昌盛的目標。只有這樣,他才真正起到了政治家的作用,體現了政治家的本質,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政治家。在蘇格拉底的思想里,知和行是合一的,不存在矛盾。有善的知識的人只能是為善的,不可能為惡。

知和行是既統一又矛盾的。蘇格拉底只強調統一的一面,把從知到行的關系看作是必然的,顯然是一種片面性。就事實而論,擁有善的知識的人既有為善者也有為惡者,并非必然為善的。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在當時雅典的社會環境下,蘇格拉底強調知行合一的理論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即提醒善良的人們要提高識別能力,不要被冒牌的善者、智者、政治家們所蒙騙。真的假的,其分野就在于看他做的和說的是否一致。

蘇格拉底關于性善性惡的學說,是理想主義的。誠然,有知識、通事理、達人情,理應為善,但是,事實上,一個人的德性修養與其所擁有的知識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歷史上,特別是在剝削階級中,不少人貌似高貴、滿腹經綸,實際上是一些兇殘的偽君子。而看來是無知魯鈍的勞動人民,卻秉性純良質樸,具有為善的美德。當然,也不能絕對化。那些劃時代的英雄豪杰、時代巨人,大都是德才兼備的,“美德即知識”在他們身上達到了完全的統一。而“無知”往往使人背天理、喪人倫,尚不自知其為惡,及至沉溺過深,淪為社會蟊賊,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其實,美德與知識是不能完全畫等號的。美德的現實性與生活實踐關系密切,而與知識的多寡并無必然聯系。因此,黑格爾引用了亞里士多德的批評:蘇格拉底“把美德當成一種知識(?πιστ?μη)。這是不可能的”66。

三、詰難法

智者派學者認為,人們的觀點彼此不同,相互對立,無分好壞是非。他們否認有一般的真理。蘇格拉底認為這是錯誤的。人們觀點不同這是事實,但同時一般的真理也是存在的。哲學家的任務就是尋求一般的真理或普遍性的定義。亞里士多德證實:“有兩件事應歸于蘇格拉底名下:歸納的論證和普遍的定義,這兩者都關系著知識的根本……”67這里我們應當知道,蘇格拉底的歸納,既不是由一些個別特殊判斷的真實性推出一般判斷真實性的狹義的歸納推理,也不是確定自然現象因果聯系的歸納方法,但仍是一種歸納:通過分析個別的倫理行為的事例來確定一般的倫理概念。他的歸納是為倫理概念找定義的方法。

蘇格拉底這種通過歸納尋求普遍定義的方法是通過談話的形式進行的。蘇格拉底作為交談一方反復詰難,揭露對方觀點中的自相矛盾,使對方認識到自己原以為知道了的事情卻原來一無所知,從而產生尋求真知識的愿望。這種談話方式被稱為詰難法。說完全點,它包括四個部分,即諷刺、助產、歸納、定義。談話開始,蘇格拉底往往自裝糊涂,通過故意的揶揄和奉承,向對方提出問題要求回答,誘使對方表述倫理概念的定義,然后引進一些事例,使對方知道自己的定義與這些事例不合,從而拋棄原有的定義,另立新的定義,再遭否定,再立新的定義,這樣一步步深入,直至最后取得一個滿意的能夠揭示本質的定義為止。這就是“諷刺”和“助產”。他曾對一個朋友說,他的母親是接生的,他向母親學了接生術,不同的是,母親是肉體的接生者,他自己則是智慧的接生者?!皻w納”和“定義”是一個和“諷刺”、“助產”并行的過程,通過對個別善行進行分析比較,找出共性,達到一般美德,亦即為美德尋求定義。

下面試以柏拉圖《美諾》篇中的一段對話為例。蘇格拉底和美諾討論什么是美德。

美:你能告訴我嗎,蘇格拉底,美德究竟是由教誨獲得還是由實踐獲得的;或者……

蘇:我很慚愧地承認,我對于美德簡直什么也不知道;在我不知道它的“是什么”時,如何能知道它的“如何”呢?

美:要回答你的問題,蘇格拉底,是沒有困難的。一個男人的美德是知道如何治理國家,如何損敵利友,一個女人的美德在于管理家務,服從丈夫。無論老少男女、自由人或奴隸,各有其美德,并且都可有各自的定義。

蘇:美德不論有多少種,如何各不相同,它們都有一種使它們成為美德的共同本性;而要回答“什么是美德”最好著眼于這種共同本性。你明白了嗎?

美:我開始有點明白了。

蘇:不論家務或國務,若不以節制和正義,能管理得好嗎?

美:當然不能。

蘇:現在一切美德的相同性已經被證明了。試回想一下,你說美德是什么?

美:如果你要一個對于一切美德的定義,那么,我說美德是支配人類的力量。

蘇:這一對于美德的定義包括一切美德嗎?美德在一個小孩或一個奴隸也是這樣嗎?小孩能支配他的父親,奴隸能支配他的主人嗎?

美:我想不。

蘇:確實不,這是沒有什么理由的。可是再試一下,好朋友。照你說,美德是“支配的力量”,而你不加上“正義地和不是不正義地”的限定語嗎?

美:噢,蘇格拉底,我同意這點,因為正義是美德。

蘇:你是要說“美德”還是“一種美德”呢,美諾?

美:對,正義之外還有別的許多美德。勇敢、節制、智慧和豪爽都是美德;別的還有許多。

蘇:是的,我們找到了多數的美德;但我們并沒有能夠找到貫串于一切美德之中的共同的美德。

美:是呀,蘇格拉底,甚至現在我也還不能照你的意思來發現一個對于美德的共同概念,像發現對別的東西的共同概念一樣。

蘇:別慌,我將設法來接近這種概念。因為你知道一切事物都有一個共同概念。(蘇格拉底給了一個關于“圖形”的定義,作為比喻,啟發美諾繼續深入地思考下去。)現在輪到你,美諾,請你告訴我,普遍說來美德是什么,要一個完整的“美德”,不要它的碎片,即不要某一種的善行善事。

…………

在接下來的對話中美諾又提出了幾個關于美德的定義,蘇格拉底一一加以分析,指出它們都只是“碎片”,而不是“整個”的美德。美諾只得放棄這些定義,直到最后得到“美德整個地或部分地是智慧”(“知識”——作者注)這一定義為止。68

詰難法,這種通過談話討論問題的形式,蘇格拉底自己把它叫作辯證法。但是,蘇格拉底的辯證法不同于今日我們所理解的那個和形而上學有著對立特征的辯證法,但兩者又是有聯系的,因為它們都包含否定,都承認并揭露矛盾。

柏拉圖《克拉底魯篇》表明,詰難法是當時辯證法的一種普遍的形式。但是蘇格拉底的詰難法運用起來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一,它只適用于人們已經知道的東西,即通過啟發把對方已有的知識誘導出來。它不適用于人們未知的東西;如果為了發現新的事實,那么這個方法是無濟于事的。其二,討論進行過程中雙方要遵守一定的規則:回答問題的人必須簡潔干脆,回答所問,不能提出別的問題,不能反對對方的問法;二人可以互相輪換,起先甲問乙答,然后乙問甲答,但須經雙方同意。討論如果離開了規定的軌道,就無法達到定義的目標。

歸納論證與普遍定義的方法,實質上是一種知性邏輯思維的萌芽,它主要表現為一種談話與辯論的技巧,那敏銳的觀察與非凡的機智,往往使人嘆為觀止。但是仍然屬于淺層思維,它還缺乏知性分析的精確性,辯證綜合的整合性。而且辯論的話題全然屬于人生倫理范圍,因而也就喪失了它的普遍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山县| 五大连池市| 陆丰市| 缙云县| 阳江市| 江达县| 保亭| 灵寿县| 广灵县| 科技| 台南县| 巩留县| 什邡市| 大竹县| 全南县| 土默特右旗| 大洼县| 江达县| 宝坻区| 玛沁县| 万山特区| 郧西县| 万荣县| 呈贡县| 汝阳县| 四子王旗| 赞皇县| 海丰县| 南投县| 霍邱县| 岳池县| 福海县| 开原市| 康马县| 凉山| 石狮市| 福泉市| 洛南县| 莎车县| 岳西县| 焦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