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世潮評:新時代人生哲學隨筆三百篇
- 顧龍友
- 2960字
- 2022-07-22 16:08:18
期望與奢望
“明天股市,興許會大漲!”“兒子高考,有可能獲高分。”“媽媽的病,看起來在一點點好轉。”“再加把勁,冠軍就可到手了!”“保重身體,好日子還在后頭呢!”“機關在考察干部了,我的職務有可能動一動。”寵物小狗走丟了,或許它會摸回家的。“調動手續即將全部辦妥,夫妻兩地分居的苦日子馬上就可結束了。”“雙方都有誠意,這筆買賣不會跑掉了。”“大風大浪漸漸減弱了,船兒傾覆的危險正在遠去。”以上情形,集中到一點,望也。望,指向前方看、向遠處看、向高端看,以看到趨利、看到避害,以增強信心、增添樂趣。事實上,人就是要時時刻刻活在有望里。無望,便生痛苦。人在主觀上,絕不是為痛苦而來。古人所言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其望也。李白詩曰:“物苦不知足,得隴又望蜀。”其望也。在童話中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狐貍想享烏鴉嘴里肉。其望也。在學校,老師鼓勵學生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做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其望也。中國共產黨確立“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其望也。國家定時定期編制經濟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確定若干目標和指標。其也是望也。望是燈塔,是指針,是標的。望有加油作用,有激勵作用,有指引作用。顯而易見,無論人類社會、還是自然界,無論一個國家、還是一介平民,都生乎望、存乎望,苦于望、樂于望。
人在世間,正常的望是期望,非正常的望是奢望。期望,指對人或對事的前途和命運,存在合法合理的等待和希盼。奢望,指對人或對事的前途和命運,存在過多過好的期盼和希冀。凡人都有欲念,因此,也都有望意。有所區別的是,同樣對一個人、對一件事,有的人表現為期望,有的人則表現為奢望。舉例說來:一如在政治上,有的人只期望進步快捷,有的人則奢想“君臨天下”。二如在生意上,有的人只期望獲微利薄利,有的人則奢望有暴利巨利。三如在感情上,有的人只期望不冷不熱,有的人則奢望如膠似漆。四如在學術上,有的人只期望有所建樹,有的人則奢望抵達峰巔。五如在生命上,有的人只期望活在當下,有的人則奢望長命百歲。六如在財物上,有的人只期望豐衣足食,有的人則奢望金山銀山。世間任何人和事,不可能完美無缺。即使是無色透明的水晶,那也有瑕疵。倘若一點瑕疵也沒有,那只能是人造的。世上萬事萬物,終至尖端的和頂點的,只有極少數,甚至只有一兩件,而絕大多數只是平庸的或尋常的。在社會上,無論成人,還是成事,都離不開主觀努力和客觀條件,二者缺一不可。一個人縱然有好心,如若方法不對,也會辦出壞事。人世間事與愿違的東西,太多太多。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人的期望是理智的,而人的奢望是非理智的。
人有奢望,對自己的身心,不僅痛苦,甚至煎熬。奢望有異于期望。期望一般具有遂愿的可能,而奢望往往注定結果的不可能。契訶夫的戲劇《三姊妹》中描寫了這樣一個奢望的故事:奧爾加、瑪莎、伊里娜三姊妹的最大向往是回到莫斯科,過上美好的都市生活。當旅長的父親逝世,實際上已宣告她們的這一向往已淪為了奢望。然而,她們仍渴望抓住最后的一根稻草——駐地軍官。后來,部隊被調離了,她們的這一向往變成了肥皂泡,也不可能實現。通常,人因為有奢望,身心難以安寧,很多時候,會把自己帶入或急躁、或煩惱,或悲傷、或憂愁,或嫉妒、或仇視的惡劣心境之中。有了奢望,人最想不開、最放不下的是自己的心,其中有種種又苦又澀的滋味。奢望的結果,常常是“水中撈月”,白費氣力,不可能成為現實。據載,歐洲國家曾在瑞士洛桑舉辦過“最完美的女性”研討會。會后公布的結果是,最完美的女性應當具有意大利人的頭發、埃及人的眼睛、希臘人的鼻子、美國人的牙齒、泰國人的頸項、澳大利亞人的胸脯、瑞士人的手、斯堪的納維亞人的大腿、中國人的腳、奧地利人的聲音、日本人的笑容、英國人的皮膚、法國人的曲線、西班牙人的步態……而人間的現實是,這一切的優點絕無可能集于一人之身,只能是一些人的一種奢望。不難理解,如果有人奢望有這樣一個“最完美的女性”為伴,那只能使自己的身心深深陷入無望的苦海之中。
誠然,人活在世上,總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希求。人倘或一點希求也沒有,那么,既無法好好活著,即使活著,也沒有多少意義。一些人之所以有奢望,是因為他們在認知上有錯覺。認知,指認識和知道,按說也是屬于理性的東西,然而同樣會出現偏差。大凡奢望,當事人在主、客觀條件上缺乏與現實有效銜接的根基,對所涉人或事的前途和命運充滿了不切實際的幻想。其中,有不少人頗具完美主義情緒。在現實生活中,完美主義盡管也有可能獲得一些成功,但從總體上看,它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容易損害人際關系。人有奢望,乍看起來,似乎人有理想。然而,奢望不等于理想。奢望即使也是理想,那也是理想化了的奢望。換言之,那樣的奢望也是太理想。理想通過追尋有可能實現,而奢望即使追尋也難以實現。因此,別把奢望當理想。人有奢望,往往缺少辯證思維。珠算中有個口訣,叫“九九歸一”,現常用來比喻人或事轉來轉去,最后又恢復到了原狀。人生猶如花開花謝、潮起潮落,有得便有失,有苦也有樂。人絕不可企求所有好的都由自己獲得。機關、單位里開展評獎、升職、晉級等,自己絕不應有每次都能獲得的念想。人倘有這些企求、這些念想,本身就已拋棄了辯證思維。若要去除奢望,“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是個有效辦法。即不思人生十之八九的不如意,常想人生十之一二的如意。倘是,人便會有更多的豁達。人之所以有奢望,還可以從人的劣根性上找到緣由。世間“事后諸葛亮”多多,就連亞歷山大大帝也不能免。他在去世前把以下三個教訓告訴了最喜愛的將軍:其一,面對死亡,醫生也無能為力。因此,希望人們能夠懂得珍愛生命。其二,自己花費了一生去追求財富,但很多時候是在浪費時間。因此,告訴人們不要像自己一樣去追求金錢。其三,希望人們明白自己是空著手來到這個世界的,而且是空著手離開了這個世界。人在這方面的劣根性還表現在,奢望盡管容易落空,然而,即使如此,也不輕易放棄奢望。待到奢望落空時,悲戚的有之,嘆息的有之,哀怨的有之,但是,一切已成了舊人舊事。
對人來說,期望也好,奢望也罷,無非是想使自己的人生更完美一些。而這個出發點和落腳點,一點兒都沒有錯。應當肯定,人之向上、向好是積極的,值得贊賞和弘揚。但是,無論向上,還是向好,一定要根植于實際。實踐表明,境由心生——正如馬斯洛所言: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如若人的心能遵從于實際,那么,就不會有那么多的奢望。隨之而來的,就不會有那么多的煩惱和不安。我們既不是阿Q主義者,也不是欲壑主義者。事實上,人生在世,各人有各人的幸福。幸福沒有產權,擁有它不需要購置;幸福沒有門檻,擁有它不需要跨越;幸福沒有專利,擁有它不需要發明;幸福沒有圍墻,擁有它不需要拆除。梅·齊亞黛在一文中寫了22種人的幸福,其中這樣寫了窮人的幸福:“因為你擺脫了折磨著刻意追求實現欲望的人的精神癱瘓,也不再受到陰暗中的嫉妒和仇恨,于是,人們不會對你所得到的享受妒火中燒,人們也不會用病態的眼神盯視你的逸樂。”世人既須積極進取,以謀求更好的未來,又須直面現實,以永葆快樂的心境。最佳的選擇是:期望當有,奢望別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