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對不起與對得起

“對不起”,這是一句表示歉意的禮貌用語。在日常生活中,走在大街上,你若不小心踩到了別人的鞋跟,別人回頭看時,你會馬上說“對不起”;上公共汽車時,你若擠壓了別人,不等別人抱怨,你會隨即說“對不起”;幾個朋友相約到飯館聚餐,觥籌交錯之間,有朋友因為一件小事爭吵起來,且聲響震耳,此時,另外的朋友會給鄰座的食客道一聲“對不起”;通知上午九點開會,遲到的人進門時或落座后,會舉起右手表示“對不起”;老婆交待老公下班時買只電插座,老公忙亂中給忘了,回到家后才想起來,便趕快回告老婆“對不起”;在購票、付款、取物、辦證等服務窗口,有的人意欲插個隊,會與排在隊伍最前列的人好言相商:“對不起,我有急事。”

別小覷一句“對不起”的話語,運用妥帖、巧妙,作用顯見。當年,廉頗至藺相如門,背著荊仗,請求責罰,表達的是真心實意的“對不起”,從而促成了被世世代代傳為佳話的“將相和”。如今,由于一點兒小矛盾、小誤會而弄僵了關系,只要其中一方主動示意“對不起”,往往可以和好如初;兩個人即使到了大打出手的地步,只要雙方冷靜下來,且主要過錯方誠懇地表示“對不起”,也有可能化干戈為玉帛;有些夫妻之間并無根本性的問題,經常只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兒,鬧得互不理睬,然而,只要其中一方作些退讓、遷就,說上一句“對不起”的話語,就有可能渙然冰釋。當然,“對不起”有主動與被動之分。主動者顯示的是一種風度、一種姿態、一種精神。有的時候,主動者并不是主要責任者,但從整體、大局出發,主動表示出了“對不起”。在這種景況下,非主要責任者一般會感到不好意思繼續僵持下去。被動者盡管被動,往往是迫不得已,然而,也應當給予點贊,因為畢竟不會使矛盾、誤會再擴大、再嚴重。這可應驗了一句老話:“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對不起”有大有小。大至敵對、交戰中的兩國關系,只要一方表示“對不起”,另一方予以響應,即有望和解;小至人與人之間出現磕磕碰碰的小事兒,只要互諒互讓,暖暖的一句“對不起”的話語,就有望和好如初。大的“對不起”,要用公文等莊重的方式確定;而小的“對不起”,可用靜聽等隨意的方式表達,甚至無語也能表達意思。無論國與國之間,還是人與人之間,表達“對不起”的意思,有的時候是直截了當的,有的時候是含蓄委婉的,而這主要取決于雙方矛盾、誤會的性質、程度和希求和解、和好的意愿、態度。我們切勿輕視“對不起”這句尋常不過的話語,在重要問題上用之,那是重如泰山;在凡人小事上用之,那是一諾千金。倘若一方后來反悔耍賴,那么,大的涉及國格和國際信用問題,小的涉及人格和個人信用問題。因此,“對不起”不是隨便可以出口的話語,也不是任意可以表達的意思。當然,在非原則的問題上,“對不起”也不是訥訥不出于口的話語,更不是即使被打死也不會表達的意思。

在人際交往中,常有人當著面兒對別人說“我對得起你”,也有人摸著胸口對自己說“我對得起她。”“對得起”,又言“對得住”,一指沒有辜負別人,二指自己沒有做錯。如何看待做人中的“對得起”?我們必須肯定,能“對得起”別人是值得稱道和褒揚的。不管怎么樣,“對得起”總比“對不起”好:有“對得起”之心總比有“對不起”之心好,有“對得起”之言總比有“對不起”之言好,有“對得起”之行總比有“對不起”之行好。然而,“對得起”的內涵和外延是有明顯區別的:一種是法律層面的“對得起”,另一種是道德層面的“對得起”;一種是物質層面的“對得起”,另一種是精神層面的“對得起”;一種是一時半會兒的“對得起”,另一種是長日久時的“對得起”;一種是表面虛浮的“對得起”,另一種是貨真價實的“對得起”。其中,前四種“對得起”,在現實生活中,存有一些誤區。如一些人只注重法律層面的“對得起”,而忽視道德層面的“對得起”。就拿你情我愿的情人關系來說,有的人以“并不違法”為理由,而從良心上原諒自己,似乎只要不提出離婚,就“對得起”配偶。其實,從主持公正來說,法律是底線的保障,而道德才是高線的保障。換言之,遵守法律是為人的起碼要求,而遵守道德是為人的高尚追求。又如一些人對別人有愧疚,也就是說,說了不該說的話,做了不該做的事,僅僅從物質上給予了補償,便自認為已經“對得起”別人;或僅僅從精神上給予了補償,即認為自己已經“對得起”別人。其實,物質與精神具有不同的屬性。倘若只有精神上的愧疚,一般只需精神上的補償,當然,做得好的也給予物質上的補償;如果是物質上的愧疚,可能只作物質上的補償不夠,還需給予精神上的補償。通常,愧疚的內容,既有物質的,又有精神的。在許多時候,物質上的愧疚容易補償,而精神上的愧疚難以補償。對精神上的愧疚,即使加害方作了必要的補償,受害方因此也會成為揮之不去的痛。再說,對物質上的愧疚,縱然加害方作了全額悉數的補償,那也只能說是“十賠九不全”。

“對不起”與“對得起”,無不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種人群之中。作為常人,對父母、對子女,有“對不起”與“對得起”的問題;對親戚、對朋友,有“對不起”與“對得起”的問題;對領導、對老板,有“對不起”與“對得起”的問題;對國家、對單位,有“對不起”與“對得起”的問題。以上這些,涉及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社會道德、政治道德、思想道德、生活道德等。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強調忠與孝。忠,忠誠也;孝,孝順也。忠與孝的本質,離不開儒家倡導的“仁、義、禮、智、信”。這對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際關系,具有積極的意義和良好的效用。直至今日,其合理內核仍然熠熠生輝,并被賦予了時代新意。忠與孝,同樣有“對不起”與“對得起”的問題。在封建社會,君主要求臣民無條件地忠。君主即使昏庸、殘暴、荒淫,臣民也要忠心耿耿。在文明、民主程度不高的社會,孝被強調到了不恰當的地步。父母縱然對兒女極不盡責,兒女也要對父母不計前嫌。如上的忠與孝,起碼說是“不對等”“不相稱”。不能這樣認為,因為我是君主,即使我再“對不起”你,你也應該很“對得起”我;因為我生下了你,即使我再“對不起”你,你也應該很“對得起”我。誠然,取得政權,極為不易;“十月懷胎”,恩重如山。但是,做君主的,你的所作所為應該“對得起”臣民,你不可單向地要求臣民“對得起”自己;做父母的,你的所作所為應該“對得起”兒女,你不可一味地要求兒女“對得起”自己。爾今,在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上,出現了這樣的怪象:自己對父母很不孝順,卻要求兒女對自己很孝順;自己對兒女很不負責任,卻要求兒女對自己很負責任。當今,中國共產黨中央一再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與人民的血肉聯系,同時,要求人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這是施政上的相互“對得起”。古人倡導“兄友弟恭”,即哥哥對弟弟友好,弟弟對哥哥恭敬。這是親屬間的相互“對得起”。人在世上,十分重要的,自己要“對得起”自己。人的一生中,短的大幾千天,長的小幾萬天,多少分、多少秒都可以量計。“對得起”自己,并不是要當多大官、要發多大財、要出多大名、要獲多大利。其最關鍵的,是在客觀條件下,自己主觀上盡到了最大的努力。“對得起”自己,包括“對得起”自己的學業、“對得起”自己的事業、“對得起”自己的生命、“對得起”自己的生活。不難想象,顯而易見那些蹉跎歲月、不思進取、放蕩不羈、自暴自棄的人,是自己“對不起”自己。

對人來說,知恥是知“對不起”與“對得起”的前提。換言之,人不知何為羞恥,也就不知何為“對不起”“對得起”。朱熹有言:“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言行是心靈之窗,心靈是言行之源。“對不起”的言行常常標志著“對不起”的心靈,“對得起”的言行往往顯示著“對得起”的心靈;“對不起”的心靈常常生發出“對不起”的言行,“對得起”的心靈往往產生出“對得起”的言行。事實上,“對得起”是做人的底線。在言行上,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權力,在正常情況下,別人還不好也不便干涉。但是,每個人在施行這些權力時,必須考慮別人的感受。你有權力因故發怒撒氣,然而,你不應該恣意踐踏別人的自尊;你有權力爭取進步成功,然而,你不應該故意損害別人的名利;你有權力要求公平正義,然而,你不應該使用暴止惡的手段。這些,都涉及做人中的“對不起”與“對得起”的問題。因此,你務必堅守住自己的底線、管理好自己情緒、端正好自己的品性。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崇上向好,而“上”和“好”更多體現在道德層面。我們去評判“對不起”與“對得起”時,不可僅僅以法律為準繩,而且有必要同時以道德為圭臬。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鲁科尔沁旗| 田东县| 铁岭县| 东乡族自治县| 东丰县| 丹阳市| 三原县| 嘉义市| 金华市| 老河口市| 安龙县| 荥经县| 香河县| 富顺县| 祁连县| 宜宾县| 英德市| 诸暨市| 昆山市| 砀山县| 城固县| 绍兴市| 宁乡县| 广州市| 苏尼特右旗| 四平市| 东宁县| 苍山县| 华容县| 龙山县| 普兰店市| 浦东新区| 武安市| 平乐县| 原平市| 三亚市| 富顺县| 萝北县| 太原市| 清原| 西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