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世潮評:新時代人生哲學隨筆三百篇
- 顧龍友
- 3119字
- 2022-07-22 16:08:17
自瞞與自滿
“升官了,恭喜您!”“哪里哪里!”“您可不要瞞我呀!”“豈敢豈敢!”這是一則對話。“發(fā)財了,祝賀您!”“誰說的呀?”“您瞞不了我!”“沒有沒有!”這是另一則對話。兩則對話中都有一個“瞞”字。“瞞”,指自己不讓別人知道真實情況,常與“欺”連用,如瞞上欺下。
“滿招損,謙受益。”古人認為“此乃天道”。意思是,驕傲自滿會帶來損失,謙遜虛心會得到教益。后人推而廣之,直白地指出:“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年輕人一有點成績,便自滿起來,飄飄然,不知天高地厚;有的小朋友在大人的指導下,剛剛學搭積木,便滿足起來,覺得“會了會了”,其實不是一回事。
(隱)瞞、(撒)謊、(欺)騙,三者的共同之處是均非實事求是,均未表里如一,但仍存些許區(qū)別。瞞,一般是隱匿真相,個中的情況,可能有,也可能沒有,這就讓人捉摸不透。而謊、騙,往往是無中生有,或以次充優(yōu)、以小充大、以壞充好。從道德上說,人們對瞞要寬容,甚至會被允許,而對謊、騙要嚴厲,通常深惡痛絕。對謊、騙,亞洲人厭惡,歐洲人厭惡,非洲人厭惡,美洲人厭惡,澳洲人也厭惡,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不厭惡謊、騙。然而,謊、騙,用對了地方,用對了時間,用對了對象,那就是策略、計謀。其經常被用于政治領域、軍事領域、經濟領域,在給主動方帶來巨大收獲和成功的同時,會給被動方造成驚人的損失和失敗。俗話說:“兵不厭詐”“無商不奸”。謊、騙之用,常常受到特定條件的限制。而瞞,不僅是策略、計謀,而且是權利、義務。政治秘密當瞞,軍事秘密當瞞,經濟秘密當瞞,商業(yè)秘密當瞞。同時,每個公民都有自己的隱私,包括身體隱私、財產隱私、感情隱私等。而個人隱私是受法律保護的。顯然,瞞在許多時候是不成其為問題。也就是說,該瞞則瞞,瞞者無罪。
“滿”這個字主要用來形容,形容整個、全部、完全等,如滿山遍野、滿面春風、滿腹經綸、滿城風雨、滿目瘡痍等。其在字義上,無所謂褒,也無所謂貶,倘用在正面,即為褒義,如滿堂紅;若用在負面,則為貶義,如滿堂灌。滿用在人的行為上,如對別人托辦的事滿不在乎,這就不好;如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后滿載而歸,這就很好。應當說,滿是一種狀態(tài),包括人的思想狀態(tài)、精神狀態(tài)、財物狀態(tài)、名聲狀態(tài)等。在自然界,下了一場大雨,小河里的水滿了;刮了一場狂風,大街小巷滿是灰塵;考了一次數學,得了滿分。這些,都是以一種狀態(tài)示意。人對滿,既有喜,又有憂。喜的是,自己的這一個目標終于實現了;憂的是,自己的下一個目標如何去實現。而且在實現一個又一個目標的征途上,其難度,往往是有增無減。作為一種狀態(tài),滿難恒久。如:滿池塘的水,如果不予補充,那將干涸。又如:滿腦子的知,倘若不予更新,那將落后。再如:滿店堂的客,如若不予吸引,那將冷清。因此,求滿難;保滿難上加難。
人生匆匆?guī)资辏谝欢ǖ臅r候,需要自瞞。自瞞,即自己隱瞞、自己欺瞞、自己哄瞞。有則故事:東漢名士郭泰,一次在街上行走,看見有個人肩上挑著的砂鍋墜地摔破了,就上前問他:“你的砂鍋碎了,你怎么連看都不看一眼呢?”那個人道:“既是已破,看也無益。”人生有太多太多的不順心、不如意,如果一味地去繾綣、執(zhí)意地去勉強,那只能陡增無聊和遺憾,對自己的身心無益,同時于人于事也無助。人應該學習一下水中的小魚。小魚在水中,可謂危機四伏,可它仍在自由自在地游弋。倘若小魚整日整夜地在水中擔驚受怕,那它可能一天也活不下去。這就是一種自瞞。凡自瞞的人,心里會自覺陽光。心里陽光了,愛的清泉就會在其中汩汩流淌,即使自己受到了某種傷害,也會感覺到人間仍充滿著美麗和溫馨;縱然自己一時身處臟污之地,也仍會把潔凈和華彩裝在心田。心里陽光了,就會在舊物里找到新的美感、在舊情里找到新的甜蜜、在舊人里找到新的智慧、在舊事里找到新的啟發(fā)。凡自瞞的人,自然會靈活把握自己的所言所行。言行靈活了,待人處事就不會“一根筋”,有時還會故意騙騙自己。換句話說,會主動利用感覺上的失真,讓自己生活得舒適愜意。有的人家,有的店鋪,把一面甚至幾面墻上全部裝上了鏡子,其目的,無非是使人的感覺更好些,幫助消除原有的局促和壓抑。言行靈活了,便會自得其樂。進步了、豐收了,當然高興;不進步、不豐收,也會高興。“退而求其次”(差些也行)、“譬相不著”(譬如沒有),有些人常常以此自己寬慰自己。這也正確,因為人的感覺是自己的,高興也是自己的,別人不能替代,也無法替代。
人生匆匆?guī)资辏谝欢ǖ臅r候,也需要自滿。自滿,即自己滿足、自己滿意、自己滿心。因為自己是為自己活的,即使自己最高尚,沒有了自己,也就幫助不了別人;因為每個人都有靈魂,縱然緣起于某些情形,自己的靈魂不全屬自己,但畢竟仍會有一些原色的靈魂;因為人們的認識都是有局限的,哪怕最睿智的人,也會有失察的地方。更何況,有的時候,人之眼見并非為實、耳聽并非為真;因為有句古話,叫“人心不足蛇吞象”,如果不加調適,人心永遠填不滿,倘若填不滿,便會為錢所困、為物所困、為名所困、為情所困,因此,人要學會自滿、運用自滿、享受自滿。凡自滿的人,不會為一點點錢、一點點物、一點點名、一點點情,而去鉤心斗角,會有一種閑云野鶴之態(tài),處之泰然,居之樂然。從一定意義上說,自滿既是一種能力、一種智慧,又是一種德行、一種人格。自滿的人,不必也無需挖空心思地去說假話、說大話、說空話、說套話、說廢話。毋庸諱言,當今社會上的“現代都市病”頗為流行,許多人對自己生活的渴望過于理想,收入要豐厚,住房要寬大,汽車要豪華,甚至奢想,婚姻里一點兒矛盾都不允許產生,職場上時時處處都不能出現波折。事實上,自滿對人生有著積極的意義。自滿的人,孤獨癥、恐慌癥、憂郁癥、焦慮癥等心理、精神疾患難以滋生,不必也無需去看心理醫(yī)生、去上心理熱線。
當然,人的自瞞與自滿,需要有一定的條件。首先,它必須具備內省能力。眾所周知,偏執(zhí)和自大,是人類不斷發(fā)作的痼疾。大至一國元首,小及一介草民,這種痼疾難以根治。有許多時候,一個人的思想、一個人的言論、一個人的行為,在各個部分并不是統(tǒng)一的,常常會呈現出諸多復雜和變化。因此,一個人只有堅持不懈地進行內省,才有可能拋棄偏執(zhí)和自大。盡管我們需要自瞞,但不能隱瞞虛偽、不可隱瞞丑惡、不得隱瞞丑陋;盡管我們需要自滿,但不能自滿成為井蛙、不可自滿成為夜郎、不得自滿成為蠢漢。古人有言:“偽詐不可長,空虛不可守,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人倘能作深刻內省,就容易去假存真、去劣存優(yōu)。其次,它必須具有體驗能力。人在世上,由于知識、閱歷、品性等的不同,對身外之物的感受不盡相同。一物當前,官員有官員的感受、商人有商人的感受,老人有老人的感受、小孩有小孩的感受,男人有男人的感受、女人有女人的感受,智者有智者的感受、愚者有愚者的感受。聯系到自瞞與自滿,說到底,也是自己的感受,即自己覺得瞞了就瞞了、自己覺得滿了就滿了。這是一種體驗能力,既具客觀性,又具主觀性,且在不少時候,主觀性要大于客觀性。有了較強的體驗能力,就會在平凡中選擇性地去體驗美好、體驗快樂、體驗幸福,而不是去體驗晦暗、體驗憂愁、體驗悲苦。第三,它必須具有適應能力。自瞞并非什么都可瞞,自滿也并非什么都可滿。否則,那將與外部世界格格不入。自瞞與自滿的目的,不在于麻木不仁,更不在于飲鴆止渴,而在于使自己更好地適應外部世界。天、地、人要和。作為個人,心、言、行也要和。自瞞與自滿,在一定的條件下,不失為求和的路徑和方略。縱觀古今中外,許多災難之所以發(fā)生,均源于相關方不能自瞞與自滿。欲火猛于虎。從一定意義上說,自瞞與自滿是一種自我節(jié)制、一種自我管束、一種自我修整。由此看來,我們對自瞞與自滿,應當而且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