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世潮評:新時代人生哲學隨筆三百篇
- 顧龍友
- 2606字
- 2022-07-22 16:08:16
知與智
“小朋友從小就要有禮貌,見了爺爺奶奶要喊人,你知不知道?”“知道!”
“融四歲,能讓梨。家里有好吃好玩的,要多讓給弟弟,你知不知道?”“知道!”
“蕩秋千的小朋友多,要排隊,不要插隊,你知不知道?”“知道!”
以上是大人與小孩的三番對話。寥寥幾句對話,按照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均為小孩應知應會的內(nèi)容。知,知道也,明白也,懂得也。人從出生起,面對茫茫世界,便不得不進入求知的漫漫長途。這些知,說到底,是生存之知,主要包括生活之知、工作之知、社交之知。其中,生活之知囊括衣食之知、住行之知,乃至婚戀之知、育兒之知等;工作之知涵蓋知識之知、技能之知,乃至專業(yè)之知、學術(shù)之知等;社交之知包括待人之知、接物之知,乃至法律之知、道德之知等。人在世上,就知而言,的確是學無止境:活到何時,學到何時;想干什么,先學什么。“少小而學,及壯有為;壯年而學,及老不衰;老年而學,及死不朽。”求知是人類的本性。一生好學,生活更有意義,工作更有作為,社交更有深度。
在現(xiàn)實世界里,知是有層次的。小孩識字、數(shù)數(shù)、辨物是知,乃為表象之知,解決的是“是什么”的問題。學生組詞造句、運算數(shù)字、區(qū)分物性是知,乃為粗淺之知,解決的是“怎么樣”的問題。成人審題作文、甄別好孬、懂得事理是知,乃為深入之知,解決的是“為什么”的問題。對人物、對事物的知,對自然、對外界的知,是一步步推進的,其中有的是永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過學習獲得的;有的是用行動架起知識的橋梁,經(jīng)過實踐取得的。知在科學的殿堂里是理論,在鮮活的實踐中是經(jīng)驗;落在文字上是書,落在口頭上是話;對不知者來說是“心肝寶貝”,對知之者來說是“老夫老妻”。人活在世上,不可能也沒必要窮盡所有的知,只能對某個領(lǐng)域、某個方面有所了解和領(lǐng)悟,更何況知還是未竟的、動態(tài)的。各人對同一知的理解、接受能力不一定相同,各人對不同知的消化、掌握能力也不一定相同。世界上,各種各樣的出版物沒日沒夜地傳播著同一知或不同知,讓人們盡享知的瓊漿。
智來源于知,又高于知。舉個例子:清朝雍正初年,撫遠大將軍年羮堯受命平息西藏、青海的叛亂。一天半夜三更,年羮堯在帳篷內(nèi)突然聽見群雁飛鳴,推斷一定是有人驚動了群雁。從群雁停泊的距離和飛行的速度,年羮堯料定四更時會有敵人來劫營,于是命令全體將士立即起床,兵分數(shù)隊,做好戰(zhàn)斗準備。至四更,果然有大批敵軍兇猛來襲。然而,年羮堯的伏兵早有準備,紛紛迎頭痛擊,令敵軍傷亡慘重,落荒而逃。這,即是智。有智的人,具有如下品性:能夠從人物和事物的一般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真相,揭示本質(zhì);善于總結(jié)經(jīng)驗、吸取教訓,通曉原理,把握規(guī)律;往往不受常識和習慣的約束,勇于挑戰(zhàn)權(quán)威、發(fā)明創(chuàng)造。在平時,我們遇到的知者太多太多,而遇到的智者卻太少太少。巴斯卡說過:“智慧勝于知識。”邁克斯·邦有言:“知識教人判別可能與不可能,理智使人分辨有理和無理。”有的人可以把孫子兵法背得滾瓜爛熟,但未必能夠仗仗勝算。智必須有知的背景,但知不直接等同于智。智要把深奧的理融入到生活、工作和社交的點點滴滴中。智與敏也不是一回事,如不吃虧的人是敏者,而能吃虧的人是智者;敏者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智者明白自己不能做什么;敏者靠耳目,而智者靠心靈;敏者懂得什么時候該出手,而智者曉得什么時候該放手;敏者多數(shù)是天生,而智者更多靠修煉。
智與知的用處相同,凡生活,凡工作,凡社交,都要用智。政客有政治之智,軍人有作戰(zhàn)之智,商人有生意之智,專家有研發(fā)之智,學者有學術(shù)之智,工匠有手藝之智。當然,那些渾渾噩噩、懵懵懂懂的人,知都不必學、不想學,智更用不上、不會用。智是一種力。何謂力?它是改變物體運行狀態(tài)的作用。這個力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理解力、判斷力、決策力等。所謂的智高,所謂的智低,實際上就是表現(xiàn)在這個力有多強、有多弱。
智是一種能。世上物質(zhì)運動的能,有動能、熱能、電能、磁能、光能等。智的能與以上的能截然不同,它主要表現(xiàn)在認識、思想、理論、方法等層面。它是生活的高技巧、工作的大導師、社交的好幫手。在不經(jīng)意間,它會賦予人戰(zhàn)勝困難、解決問題的奇思和妙想。智是一種謀。謀,計謀也,主意也,計策也。“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事要謀。“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勝要謀。而謀,必須用智。《水滸》中吳用的綽號,叫“智多星”。后對計謀多的人,褒稱為“智多星”。
智是一種悟。悟,覺悟也,領(lǐng)會也,體驗也。悟,別人代替不了,只能靠自己。能悟、會悟,悟好、悟多,乃為智。馬·波·卡托有言:“智者從愚者身上領(lǐng)悟到的比愚者向智者學到的要多得多。”從一定程度上說,智者之所以智,正因為有悟性。智是一種勇。人生中不可能沒有逆境、沒有敗績,有所區(qū)別的是大小、多少。智者身處逆境、面對敗績,顯示出來的是勇氣。為什么有的人百折不撓,有智也。在現(xiàn)實世界里,智與勇聯(lián)袂,有智有勇,智勇雙全。智者不回避主觀的錯誤和缺點,勇于自我批評和自我革新;智者不躲避客觀的困難和曲折,勇于奮發(fā)有為和開拓進取。智是一種謙。謙,謙虛也,謙和也,謙恭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人少知、無知,卻傲;有些人多智、足智,卻謙。那些喜歡夸夸其談的人,往往不是智者。智者深諳慧中斂外、韜光養(yǎng)晦。清朝戴震有文指出:“雖智足以得理,而不敬則多疏失,不正則盡虛偽。”智者又敬又正,“曠兮其若谷”,謙謙之樣,則更被人尊重和愛戴。
知與智,對人生來說,善莫大焉。從一定意義上說,無知不能立人,無智不能成事。然而,知與智,倘若不會很好地保養(yǎng)或運用,也有可能走向反面。對知,一容易犯淺嘗輒止之錯,以為一學習就全懂了;二容易犯上當受騙之錯,以為看到的、聽到的全是真的;三容易犯經(jīng)驗主義之錯,以為局部的、一時的經(jīng)驗便是全部的、永恒的經(jīng)驗;四容易犯先入為主之錯,認為先前的印象即可成為后來的認知;五容易犯以偏概全之錯,以為瞎子摸象的感覺全是正確的;六是容易犯道聽途說之錯,以為所有的傳聞都有根據(jù)的。對智,一容易犯自以為是之錯,以為只有自己聰明能干;二容易犯小聰明、太聰明之錯,以為別人無智;三容易犯智而用私之錯,以為“天不知、地不知、人不知”;四容易犯剛愎自用之錯,以為自己一向絕對正確;五容易犯“獨木不成林”之錯,以為單打獨斗可以所向披靡;六容易犯盲目崇拜之錯,以為圣人賢者都是完美無缺。在知與智這個問題上,我們理當展其長、去其短,既激揚優(yōu)越性,又防避局限性,使自己真正做知與智的強者,從而在人生的路上收獲得更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