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世潮評:新時代人生哲學隨筆三百篇
- 顧龍友
- 2906字
- 2022-07-22 16:08:16
零碎化與完整性
一張白紙,嘩啦嘩啦幾下子,便撕成了不等的碎片;一堆積木,左右搗鼓一陣子,即拼出了完整的物品。這是現實生活中不難看到的情景。其原理,前者是“化整為零”,后者是“零存整取”。說到底,二者都是方法,而且行之有效。這里的“零”即為零碎,在中國成語中用于零打碎敲、七零八碎;這里的“整”即為完整,在中國成語中用于完美無缺、整整齊齊。零碎與完整,既是結果,又是過程。人們既可看見零碎或完整這樣的結果,又可看見零碎或完整這樣的過程。世間許許多多的事物,正如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一樣,或是從零碎到完整,或是從完整到零碎。
從零碎到完整:一如人的生命。從媽媽懷孕起,人就開始了自己生命的歷程,從嬰兒到少年,再到青年,再到中年,直至老年。猶如飛機、火箭一樣,不管升得再高、飛得再遠,總要落地一樣,人的生命無論有多么長久,總有結束的時候。觀蕓蕓眾生,都有著一條有始有終的生命軌跡。二如人的生活。一天一天地過去,每天人們都要吃喝、睡眠、漱洗、拉撒、學習、工作、會客、訪友、購物……由此構成了一幅完整的生活圖景。三如人的事業。人的一輩子在事業上不可能時時處處稱心如意,有順時、逆時,有快時、慢時,有上時、下時,有尊時、卑時,有好時、孬時。正是由這般起起伏伏,繪就了一條比較完整的事業線。四如人的愛情。不管其保持的時間有多長、有多短,都有一個完整的過程,從萌芽、起始,到發展、熾熱,再到消減、終了。縱然有的人情未了,然他人已去,不了也要了。五如人的傳承。古人有言:“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無后”,即沒有后代,說得難聽一些,叫斷子絕孫。這雖屬封建禮教,但人類社會需一代又一代傳承,而傳承要靠血脈延續。這在一些人的家譜中可見脈絡,于局部地區、短暫時期,其脈絡還相當完整。
從完整到零碎:一如人的飲食。一覺醒來,媽媽端來了豐盛的早餐,有面包,有牛奶,有雞蛋,有雜糧,有小菜,總不會一口吞下吧,得一點一點地吃、一口一口地喝。二如人的閱讀。馬克思的《資本論》、曹雪芹的《紅樓夢》、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大部頭,厚厚的,總不會幾分鐘就閱畢吧,得一頁一頁地翻、一行一行地看。三如人的工作。開展一項大的調研,總不會一氣呵成吧,得從方案擬定、具體部署、實際調研、匯總分析、起草報告一步一步地做;完成一項大的工程,總不會一蹴而就吧,得從規劃、設計、施工、驗收一段一段地做。四如人的治病。俗話說:“病去如抽絲。”人得了病,尤其是得了重病,總不會用手一拈就拈掉吧,得從檢查、確診、治療、好轉、痊愈、鞏固有方案、有步驟地推進。五如人的戰爭。人的戰爭常常發生在民族之間、國家之間、勢力之間、派別之間。一場戰爭由一個個戰役組成,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戰爭,其中有世界聞名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而一個戰役又由一系列戰斗組成,其中有大大小小不知多少次的戰斗。故而,一場戰爭,不會“畢其功于一役”吧,一個戰役不會“畢其功于一戰”吧,得一仗一仗地打下去,直至勝利。
世上的萬事萬物,本來就是從零碎到完整、從完整到零碎的不斷組合、不斷裂變,進而在新的基礎上有所變幻、有所進步。在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從總體上看,是呈螺旋上升態勢。要不然,人類社會和自然界會永遠依舊,不可能獲得發展。但是,如今許多人苛求于完整、苛責于零碎,或者說,熱衷于完整,怨怪于零碎。一如過于追求完美。他們并不深悟“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喜歡對別人的零碎缺點說三道四。他們會對自己乃至父母和兒女不夠寬容,只要出現零碎不足,便會罰恨(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緒)。二如厭煩零碎事務。他們向往陶淵明那樣,東籬采菊,讀書忘憂;向往王維一樣,去觀松間明月,去看石上清泉。他們總是覺得日子過得零碎:在節假日里,一會兒要給孩子作學習輔導,一會兒要去父母那兒探望,一會兒親友有喜事要去赴宴,一會兒要到單位里臨時加班,一會兒家里那兒壞了要找人來修理,弄得疲憊不堪,厭煩透頂。三如悲嘆上帝不公。他們經常一門心思地把自己所做的事想得太好,不考慮風險,不安排預案,好像身外的一切完全應該為他們服務,時時一帆風順、處處滿心滿意是理所當然的。但一遇到哪怕是零碎的曲折、困難、瑕疵,便怨天尤人。分析成因,一是他們缺乏辯證思維。他們并不清楚,人生說簡單很簡單,說復雜很復雜。生活中的零碎是一種常態,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加以抵制。更何況,有些零碎盡管平淡、粗俗、繁瑣甚至丑陋,但只要掌控和把握得好,并不會影響完整的幸福生活。二是他們浮躁和功利。在傳統的中國社會,我們每個人并不只為自己活著,身上肩負著諸多家庭責任和社會義務。因此,要想過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幾乎不可能。在這種境況下,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主動或無主動地便會浮躁起來。若想拒絕零碎,那惟有選擇功利。三是他們身處客觀環境。而今,社會呈現出快節奏的狀態,什么都要求快。“快”字當頭,現代人的生活不可能像古代人那樣慢悠悠。“快”像一條無形的巨鞭,鞭策著現代人只能前進、不可后退。“快”時而會打亂現代人原本的腳步,不得不去投身于零碎。從一定意義說,這也顯示出人生嚴酷的一面。清朝龔自珍詩曰:“四海變秋氣,一室難為春。”其意是,大的方面決定小的方面。人處于現代環境,在很多事情上,“獨善其身”并不太容易。
人來到世上,無論錢多錢少、官大官小,生命只有一次。一般來說,人人都想有一個完整的人生,但必須好好規劃和設計。《孟子》中曰:“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意思說,辦任何事,應該有中心、有重點,不可不分輕重緩急。理論和實踐告訴我們,人生是能夠規劃和設計的。在規劃和設計中,不可沒有中心、沒有重點。圍繞中心、重點,即使有些零碎也無妨,關鍵是要始終緊扣中心、重點。當然,在人生每個階段,又各有不同的中心、重點。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聽到這樣的話:“等我大學畢業以后……”“等我做成這筆生意以后……”“等我退休以后……”“等我買了房子以后……”“等我最小的孩子結婚以后……”。這些話,到頭來,很多不能兌現,實際上是一張“空頭支票”。試想,退休以后,你就真的有時間打牌娛樂了?這不盡然呀!因為有的人身體狀況不允許,有的人手頭緊還得打工掙錢,有的人的興趣已發生了轉移,有的人還得幫帶第三代,有的人的性格已有了改變,有的人的配偶不給“自由”,若你占其一點,就很難有時間去打牌娛樂了。實際上,人在世上,毋需等到生活盡善盡美之時,再去關注零碎、重視零碎。只要零碎是合適的、快樂的,把握當下,莫盲目、執意、奢望地等。在科學史上,愛因斯坦無疑有一個完整的人生。他被認為是20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然而,他在中小學階段也有痛苦的經歷,那些零碎的“不佳”的故事,當時很難讓老師和同學喜歡。因此,我們察人觀事,一定要看主流和根本,完整才是最要緊的。“人得有個好收場”,從一個側面,說的也是這個意思。中國古代李悝提出的“識人五法”,對選拔人才重視完整性、防止零碎化,頗有禆益。第一,居,視其所親;第二,富,視其所與;第三,達,視其所舉;第四,窘,視其所不為;第五,貧,視其所不取。倘若這五個方面都做得好了,那就完全符合中國的傳統美德。看來,人生好多的睿智,體現在如何看、如何待零碎與完整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