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龍多與龍少

先說一個實例,日本議會日中友好議員協(xié)會會長古井喜實1979年給鄧小平寫信,請求中國福建長期提供閩江口淡水河沙,因為東京的水泥廠每年需進口淡水沙300萬噸。鄧小平批示同意,李先念也表示贊成。沒想到,閩江河沙有諸多的“產(chǎn)權(quán)擁有者”:外貿(mào)局認為河沙出口屬于外貿(mào),應(yīng)該歸外貿(mào)局經(jīng)營;交通航運部門則認為挖沙與清理航道分不開,應(yīng)該由他們經(jīng)營;建材局又說河沙屬于建材,國家分工屬他們經(jīng)營;還有集體所有制的閩江河沙隊,說歷史上他們以挖沙謀生,國家不應(yīng)與民爭利。這些單位之間不斷扯皮,一拖六年,日本方面只好作罷。閩江口那些“掉進河里的鈔票”最終還是沒有撈起來。

中國有句俗語,叫“龍多不治水”。說的是,辦事并非人越多越好。為什么?大家在共同完成一項任務(wù)時,因為職責不清、考核缺失、獎罰不明,造成你指望我、我指望你的消極局面。與此俗語意思相似的俗語,叫“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扛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三個和尚比一個和尚多兩個和尚,按理說是“人多力量大”,可是弄得沒水喝。1968年,美國學者哈定在《科學》雜志上發(fā)表文章,首次提出了“公地悲劇”。這個概念的定義是,當資源或財產(chǎn)有許多擁有者,他們每個人都有權(quán)使用,但沒有人有權(quán)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導致資源或財產(chǎn)的過度使用,如草場過度放牧、海洋過度捕撈、森林過度砍伐。后來,國際上又有學者提出了“反公地悲劇”。這個概念的定義是,作為一項資源或財產(chǎn)也有許多擁有者,但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有權(quán)阻止其他人使用資源,而沒有人擁有有效的使用權(quán)。如在一間房子的大門上安裝了需要十幾把鑰匙同時使用才能開啟的鎖,這十幾把鎖又分別歸十幾不同的人保管,而這些人又往往無法在同一時間到齊。顯而易見,打開這間房門的機會極小,房子的使用率極低。“公地悲劇”和“反公地悲劇”,問題的癥結(jié)都在“龍多”。“龍多”了,無論對資源或財產(chǎn)的有效保護,還是對資源或財產(chǎn)的有效利用,他們都感到無能為力,要么抱著“不撈白不撈”的心態(tài),要么抱著“又不是你一個”的心態(tài)。看來,古今也好,中外也罷,都對這樣的“龍多”加以鞭撻。如上所述,閩江口河沙之所以外銷擱淺,顯而易見,是源于“龍多”。

別以為“龍多”在社會上老是卡殼、生事,在家庭里“龍多”也常是找茬、犯錯。眾所周知,舊時有的家庭多達三四代、一二十口,其中兄弟、妯娌有幾對。這樣的家庭,如果老爺子、老婆子有威,且善管理,兄弟又友恭,那么,持續(xù)的時間會久長一些;倘若家境衰落、兄弟失和、妯娌紛爭,那么,持續(xù)的時間會短暫一些。這樣的家庭,盡管有血緣、親情牽絆,但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即“龍多”。“龍多”了,作為其中的一分子,就會感到在貢獻上有無自己無所謂,反正還有那么多成員;而在享用上,自己能多一點就多一點,認為不用白不用;至于家里這片天若要塌下來,那還有老爺子、老婆子頂著。這樣的家庭,走向分家是必然的、遲早的、自然的。更何況,天下尚是分分合合,人通常是自私的。在教育小孩上,有的家庭也存在“龍多”問題。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對其的呵護已經(jīng)夠多夠多的了,有的甚至達到了溺愛的程度。如今,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第二代獨生子女,對其關(guān)愛的人更多,許多家庭已呈現(xiàn)出“6+1”的結(jié)構(gòu),即不僅有爸爸、媽媽,還有爺爺、奶奶和姥爺、姥姥。有的家庭,對其幼時的教育,大家都負責,大家又都不負責。爸爸、媽媽工作忙,指望爺爺、奶奶或姥爺、姥姥幫助教育;爺爺、奶奶或姥爺、姥姥則認為,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古以來都是“一代管一代”。事實上,對其幼時的教育,要真正落實責任,且要有系統(tǒng)性,盡最大可能,從小培養(yǎng)其良好的品性,從小培養(yǎng)其聰穎的智力。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一種非正常的現(xiàn)象,即“一個媽媽可以養(yǎng)幾個兒女,幾個兒女養(yǎng)不了一個媽媽”。雖然原因多多,但“龍多”也是重要原因。如老大期待老二,老二盼望老三,老三期盼老四,老四期念老五。如此,幾個兒女去掉的是“孝”,而這個媽媽得到的是“冷”。

與“龍多”相反的是“龍少”。如上說了“龍多”的弊端,這并不等于說“龍多”就沒有好處,也不等于說“龍少”就一定有好處。“龍多”只要組織、指揮得好,那將威力無窮。“龍少”也只要組織、指揮得好,那將威力倍增。中國共產(chǎn)黨軍隊對中國國民黨軍隊發(fā)動的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zhàn)役,即是極具說服力的例子。實際上,“龍”的潛力是無窮的。在社會上,在家庭里,無論“龍多”,還是“龍少”,旨在提高效能、提升效用,必須牢牢把握如下幾點:其一,權(quán)。我們不妨想一想,人一生下來就有擁有權(quán)、爭奪權(quán)、享用權(quán)。這個“權(quán)”不是當官的“權(quán)”,而是諸如生存權(quán)、人身權(quán)、政治權(quán)、經(jīng)濟權(quán)等。對“龍”來說,其關(guān)鍵的,一是要解決產(chǎn)權(quán)問題,二是要解決職權(quán)問題。倘若這兩個問題解決了,“龍”的內(nèi)生動力自然就會產(chǎn)生。其二,責。我們不妨再想一想,人一生下來就有責。首先,有責活著,爸爸、媽媽尤其是媽媽“十月懷胎”,那多不容易啊!其次,有責好好活著,哪個爸爸、媽媽不對自己的孩子抱有厚望啊!對“龍”來說,其重要的,一要解決明確責的問題,二要解決落實責的問題。如果這兩個問題解決了,“龍”的主動性就會大大增強。其三,德。中華民族是尚德民族,從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儒家學說,到改革開放時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一直被人們所尊崇。對“龍”來說,除了守法,還要尚德。“龍”有了德,就能從物質(zhì)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此時人生追求的目標,既有物質(zhì)需求,又有精神需求,而且在許多情況下,更多追求的是精神需求。其四,督。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惰性。解決惰性問題的良策是督。督,督促,督辦,督察,督導。在很多時候,那是一督就靈、一督就成、一督就好、一督就會。對“龍”來說,不管做大事小情,也都離不開督。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可對自己的自覺性估計得太高。

經(jīng)濟學原理告訴我們,辦任何事,都要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收益。誠然,“龍多”要做“龍多”的事,“龍少”要做“龍小”的事,這叫量力而行;“龍多”不可隨便做“龍小”的事,“龍小”不可盲目做“龍大”的事,這叫知己知彼。但是,不管“龍多”,還是“龍小”,其出發(fā)點和歸宿點,都要力求“最大的收益”。“龍”就是“龍”,“龍”不是“蛇”。群龍無首,一群人中沒有領(lǐng)頭的人,這固然不好;然而,群龍有首,有些龍卻不服從首,那也是不好。每個“龍”,既有自己的權(quán)利,又有自己的義務(wù),權(quán)利與義務(wù)是對等的。只想要權(quán)利、不想行義務(wù),這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任何社會,都是不允許的。作為“龍”,在克服“龍多”與“龍少”弊端、解決“龍多”與“龍少”問題中,應(yīng)當從守法上、自律上、崇德上盡到自己的努力。是“龍”,就要有“龍”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治县。| 克什克腾旗| 乌兰浩特市| 历史| 潜山县| 贵德县| 阜城县| 隆化县| 宁武县| 兴和县| 平昌县| 渝中区| 辛集市| 元氏县| 景泰县| 石河子市| 陇南市| 永兴县| 峡江县| 三原县| 綦江县| 民县| 阳山县| 如东县| 台中县| 虞城县| 西和县| 望奎县| 宣威市| 泰宁县| 普兰县| 东源县| 湾仔区| 文安县| 崇礼县| 海阳市| 石屏县| 盘锦市| 英山县| 盐津县| 海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