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世潮評:新時代人生哲學隨筆三百篇
- 顧龍友
- 2542字
- 2022-07-22 16:08:10
好學與好勝
孩兒呱呱落地,做父作母的無不寄予了厚望,不說成龍成鳳,也想有模有樣,期待高的,盼能出人頭地。于是乎,在一句“人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口號的鼓勵下,年輕的爸媽除了工作之外,便忙碌著為兒女提供更好的早期教育。有些幼兒,一二歲就學起了ABC,三四歲即學會了百數(shù)以內(nèi)的加減法,五六歲便啃起了文學名著。在此,筆者姑且稱其為“硬教育”。誠然,孩子的早期教育是必需的,適時適量有些“硬教育”也未嘗不可。然而,依筆者看來,“軟教育”,即自小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孩子的好學與好勝,比“硬教育”更重要、更迫切。
“好”者,喜歡也,愛好也。這是一種思想、一種意愿、一種精神。人的成長歷程須臾離不開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人生成功與否,取決于有沒有“好”。據(jù)報道,要想進哈佛大學,硬性條件和軟性條件,一個都不能少。硬性條件就是必須有高分數(shù),軟性條件必須擁有哈佛大學所認同的優(yōu)秀的人格素養(yǎng),如活力四射、動機強烈、充滿熱情和冒險精神。顯然,哈佛大學錄取新生,并不唯成績,并不唯分數(shù),注重除成績分數(shù)之外的變量。而“好”,無疑是最大的變量。好學了,好勝了,人的可塑性必然強,發(fā)展?jié)摿σ脖厝淮蟆9P者認為,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應(yīng)更多地關(guān)注是否好學、是否好勝。事實上,孩子只要好學與好勝,即使沒有進過幼兒園,不識字、不認數(shù),上學后也會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把成績分數(shù)一步步地提升上去;反之,孩子如果缺乏好學與好勝,縱然上學前識了很多字、認了很多數(shù),后來的成績分數(shù)只會一點點地落下來。從這個意義上說,如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一樣,與其催促甚至逼迫孩子去多識字、多認數(shù),不如通過活動多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孩子的好學與好勝。
在正常情況下,人的一切活動都是有目的的。好學與好勝,也是。為什么要“好”呢?因為學了、勝了,會有巨大的用處。學,包括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學做人、做事。對孩子來說,學有“三啟”:一是啟迪心靈。人生宛若一張白紙,全憑自個兒去書寫、描繪。玩忽者,白紙上只會涂鴉成亂黑的墨跡;認真者,白紙上尚能留下優(yōu)美的篇章。而啟迪人之心靈的,首先是作為“第一任老師”的父母。二是啟蒙智力。學雖為人之終生必須,但呈現(xiàn)出階段性的特征。小學、中學、大學,青年、中年、老年,學的內(nèi)容、學的效果有差異。孩子的學,更多的要激起學的興趣、養(yǎng)成學的習性、掌握學的方法。通過學,打開智力的“閥門”。三是啟碇事業(yè)。人生下來就是要干事的,而學是干事之“階梯”。雖然孩提時代學的不一定就是終生干的,但無疑是投身任何事業(yè)的起點?!叭f丈高樓平地起”,平地即為孩提時代所學的。對孩子來說,勝有“三益”:一是收獲。勝,包括與天奮斗、與地奮斗、與人奮斗贏了,自己付出辛勞有了收成,某些方面比別人優(yōu)越。這些,均為收獲。人之收獲,始于幼時。二是動力。人不管做什么,都要有動力。動力可以外加、外逼,也可以內(nèi)生、內(nèi)長。凡勝必有動力,主要表現(xiàn)在進取心、積極性。一勝再勝,是一種態(tài)勢,有一個氣場。三是基礎(chǔ)。人,雖老本不能吃,但老本不可無。本是底子。無論在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有底子的與無底子的不一樣。底子就是膽子,底子就是根子。人之勝,在孩提時代即需打下基礎(chǔ)。
好學與好勝,古今中外,諄諄教誨者、身體力行者眾多,且多有建樹??鬃诱f過:“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碧K軾有言:“古人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有篇開學演講稿,題目是“我們?yōu)槭裁匆蠈W”。他用自己艱辛的求學經(jīng)歷,告訴孩子們?yōu)楹我蠈W、如何上好學,以此激勵孩子們自小就要好學。當年,蘇秦的“刺股”、王充的“抄書”、匡衡的“借光”、車胤的“囊螢”、江泌的“追月”、司馬遷的“木枕”,無不是好學的典范。不難觀察,凡是在官場、商場、學界、藝界聲名顯赫者,都有一個基本特質(zhì):好勝。倘若你云我云,倘若按部就班,倘若畏首畏尾,那么,幾乎不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好勝的孩子,在學習上,一般不會與比自己差的比,而是奮力向好的甚至拔尖者看齊;只有那些得過且過、不求上進的孩子,自我滿足于甚至陶醉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狀態(tài)。在學習上好勝的孩子,有沒有父母督促,都能夠“不用揚鞭自奮蹄”?!翱蓱z天下父母心!”孩子好學、好勝,父母可輕松;孩子不好學、不好勝,父母更費心。
筆者在此有兩點需要指出,一是好學不做“邯鄲”。邯鄲學步的故事告訴人們,既不能一味模仿別人,也不能全盤照搬別人。好學務(wù)必學對內(nèi)容、學對方法,諸如對好吃懶做、好大喜功、好高騖遠、好為人師,不可學,更不能好學。另一是好勝不圖虛榮。培根有道:“虛榮的人被智者所輕視、愚者所傾服、阿諛者所崇拜,而為自己的虛榮所奴役。”虛榮心強的人,往往不是通過扎扎實實的努力,而是利用投機等不正常的手段去沽名釣譽。而好勝者,與此截然相反。好勝者通常有堅定的志向、堅毅的精神,同時有切合的步驟、有效的方略。好學與好勝,并不孤立,二者相輔相成,且既有作用力,又有反作用力。好學促進好勝,好勝促進好學。好學因為好勝,好勝有賴好學。好學接力好勝,好勝助力好學。好學與好勝,均為過程,不是目的。正如斯大林所說的“偉大的毅力只為偉大的目的而產(chǎn)生”的一樣,好學與好勝只為人生的成功、圓滿而必需。好學不能不揀擇,畢竟人的生命受限。好勝不能缺實力,畢竟樣樣都是競爭。好學不好勝,無以致遠;好勝不好學,無以如愿。
對孩子來說,好學與好勝,受用于一生,也受利于一世。不過,做父作母的,只可有意識地加以引導,或鼓勵,或督促,不能不顧需要與可能而去強迫。在這方面,陶行知早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六個解放”,頗有見地。即: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他們能想;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們能干;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他們能看;解放兒童的嘴,使他們能說,多問幾個為什么;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他們擴大知識,豐富眼界;解放兒童的時間,使他們有空干自己高興的事情。時至今日,這“六個解放”,對父母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孩子的好學與好勝,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實際上,這是堅持以孩子為中心,在尊重父母與孩子各自權(quán)利的同時,真正關(guān)注和考慮“怎樣才能對孩子成長更好”。由此引申開來,父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不可片面地認為多識幾個字、多認幾個數(shù)就好,應(yīng)更重視“軟教育”,把好學與好勝真正培養(yǎng)和激發(fā)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