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世潮評:新時代人生哲學隨筆三百篇
- 顧龍友
- 2455字
- 2022-07-22 16:08:06
酸氣與醋意
人到世上或長或短地走一遭,總會品嘗到各種味道,其中有苦有甜,有咸有淡,有麻有澀,有辛有辣,有香有臭。此外,還有有酸有醋。這酸這醋,都從“酉”,均與酒有關。有句業內行話,說的是“發好了做醋,發不好釀酒”。也就是說,制醋需把握好糧食發酵的火候。如今,與酸有關的食品有酸菜、酸奶、酸梅、酸棗等。酸之味道真的有點神奇:若人在昏昏欲睡時,嘴里咀嚼著酸梅,確有提神之功效,所以,一些因故少睡的學生,在校上重要課時,為能集中注意力,便悄悄地把酸梅含抿口中。早在中國古代,即有“望梅止渴”之事。據傳,醋發明于春秋時代,最早是當藥用的。戰國時代的名醫扁鵲,就用醋“理諸藥、消毒”。及至明代醫圣李時珍,其修撰的《本草綱目》里,即已收錄了20多種用醋的藥方。現代人為保健養生,則喜好吃醋。凡有華人的地方,無論大小筵席,醋與醬油一樣,都是不可缺少的調味品。其實,醋里有酸的味道,酸里有醋的味道,酸與醋難分難解,均為酸性物質,然而酸的程度有異。
酸這種東西,既具有物質性,又具有社會性。其社會性表現在諸多方面:其一,形容悲傷。悲傷是人之常情。人遇及悲傷之事,如喪父喪母、喪夫喪妻、喪子喪女,想想他或她過去的好或受過的罪,便鼻子一酸或心里一酸,接著,眼淚會嘩嘩嘩地掉下來。《后漢書》中有曰:“妻乃輕服詣(董)卓門,跪自陳情,辭甚酸愴。”阮籍《詠懷》中道:“對酒不能言,感慨懷酸辛。”馮夢龍《醒世恒言》中言:“種田不熟不如荒,養兒不孝不如無。”其傷感之情躍然紙上。其二,形容迂腐。迂腐指人的言談舉止仍拘泥于舊式,不適應時勢。人們時而用寒酸、窮酸等來譏諷人之迂腐。其最有聲有色的,也是最廣為人知的,是魯迅筆下的孔乙己,還有錢鐘書筆下的方鴻漸。自古以來,很多文人身上或多或少地帶有酸氣,如李白,一方面說自己“天子呼來不上船”,另一方面卻覬覦著朝廷里的鉛華。即使是貧民,有的也酸,甚至酸得可愛。史上有則故事,說的是:宋國有個窮人,穿著舊麻破衣過冬,到了春耕時節,還在曬太陽。他不知道天下有高大、舒適的住房,也不知道有絲綿、皮草之類的暖衣。有一天,他曬得舒服,靈光一現,跟老婆說:“背對著太陽,曬得暖洋洋,真的妙不可言,這些別人都是不知道的。如果把這個新發現告訴君王,那一定可以得到豐厚的賞賜。”王實甫《西廂記》中有寫:“來回顧影,文魔秀士,風欠酸丁。”古代尾生與美眉在橋下約會,誰知美眉沒來,洪水倒先來了。于是,尾生死死抱住柱子,至死沒有離開。千百年來,從這個故事中,有人看到的是絕美的愛情,有人看到的則是酸楚的迂腐。其三,形容古怪。有些人說起話來酸不溜丟的,要么拐彎抹角,要么含沙射影,要么炫耀賣弄,要么刁鉆蠻橫。這些,讓人聽了很有反感,頗不舒服。其表露的是對人不尊重,顯示的是態度不真誠,展現的是心底不敞亮。其四,形容忌妒。如:兩個爭強好勝的人在一起,有的時候,領導表揚了這個人,那個人心里發酸;有的時候,領導表揚了那個人,這個人心里發酸。還有,這個人獲得晉升了,那個人懷有酸溜溜之心;那個人獲得晉升了,這個人懷有酸溜溜之心。
醋這種東西,不僅有物質性,也有社會性。其社會性多表現在男女關系上的嫉妒。曹雪芹《紅樓夢》中寫:“他倒這樣爭風吃醋,可知是個賤骨頭!”梁斌《紅旗譜》中書:“想到這場官司,打來打去,不過是兩家地主爭風吃醋,不由得暗笑。”這里的“爭風吃醋”,是指男女情感上的明爭暗斗。《猶太法典》里載:“沒有妒忌的愛情不是真正的愛情。”妒忌是什么?妒忌就是吃醋。吃醋似乎是人世間最絕的感情。花花世界,很多男男女女,都會吃醋。在現實生活中,由情場失意產生的嫉妒,會以多種形式表現出來,且具有針對性和對抗性,輕則蔑視對方,重則怨恨對方。它有著巨大的殺傷力,易使原本推心置腹的閨蜜變成心存芥蒂的冤家,易使原本親密無間的摯友變成不共戴天的仇敵。這種嫉妒,不僅嚴重影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還嚴重危害本人和他人的健康。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經說過:“一切不利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如憂慮和嫉妒。”古今中外,因為男女感情上吃醋而殺人的事時有發生,甚至發動了戰爭。不過,世上也有一些男女在吃醋上工于心計。如有些自身條件優越的男的或女的,在戀愛中被對方拋棄后,出于報復心理,發誓要找一個比對方更好的對象,等找到后,又故意去對方面前“秀親密”,以激起對方的醋意。這一招,有時還真的有效。最終,兩個人走到了一起。當然,也有弄巧成拙的,讓對方識破,從而產生河東獅吼般的氣憤和怨恨。
酸與醋,酸性物質可用堿性物質來中和,以實現酸堿平衡。這對人體有益,也是喜歡美食、注重養生的人所推崇和遵循的。而解決社會性的酸與醋,那可不是輕而易舉的事了。人生在世,誰不出辛酸的事、誰不落辛酸的淚?正如有人認為的,人在世上,整體是悲觀主義,局部是樂觀主義。面對災難,面對死亡,心里難不生酸氣。有些人說起話來酸溜溜的,其實已成習慣。習與性成,長期的習慣會形成一定的性格,而要改變性格,那就很難了。還有,習非成是,對某些錯事習慣了,反認為是對的;對某些壞人習慣了,反認為是好的。那些說起話來酸溜溜的人,往往并不認為不妥,更不認為不好,說不定,其壓根兒認為就應該這樣。一些人的身上之所以沾染了酸氣,其重要原由是自命清高,自以為有本事,不說其目空一切,也是自命不凡。想要這樣的人把身上的酸氣全部去除,絕非易如反掌。那“醋壇子”“醋罐子”,其醋意已成壇成罐,這就積重難返了。對這種醋意極濃的人,須多加提防,以免引起猜忌,“吃不到魚,還惹一身腥。”人的一生一世,盡管以毒攻毒是一種策略,但切勿胡亂或過度施用,畢竟“以”的也是毒,解不了它毒,反而更毒。無論是由酸產生的妒忌,還是由醋引發的嫉妒,都不可以毒攻毒。以毒攻毒,通常于事無補、于己無益,還會陷入惡性循環。酸氣與醋意,從自然界到人世間,從物質性到社會性,都是客觀存在。如果“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這一理論是正確的話,那么,我們應當直面并正視酸氣與醋意這些客觀存在。但是,作為自己,那些社會性的酸氣與醋意,須力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