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顧世潮評:新時代人生哲學隨筆三百篇作者名: 顧龍友本章字數: 3062字更新時間: 2022-07-22 16:08:01
虛擬與現實
人在世上,普遍有兩種生活需求:一種是物質生活需求,另一種是精神生活需求。在原始社會,由于物質來源少,尤其是獲取物質的難度大,人對物質生活的需求與生俱來強烈。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尤其是隨著物質不斷豐富,人越來越重視精神生活需求。何謂物質?其指獨立于人的意識、思維、心理之外的客觀存在,如金錢、房產、汽車、食物等。何謂精神?其指源于客觀存在的人的意識、思維、心理,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各種欲念等。從觸及性、可視性上考量,物質生活實,即有實實在在的東西;而精神生活虛,即其本身摸不著、看不到,只有通過人的言與行,才能感受得到。
虛與實是客觀存在的兩種形態,人的生活需求是這樣,人的社會活動也是如此。虛有虛擬,實為現實。相對而言,虛擬的東西是不符合實際的東西,而現實的東西是符合實際的東西。如今,虛擬世界日趨繁雜。一如動漫影視、科幻小說等,所構思的情節、人物都是虛擬的,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二如一些國家年復一年地搞軍事演習,不惜大動干戈,投入了真刀真槍,然而,其敵人是虛擬的,換言之,為假想敵。三如網絡上有牌局、棋局,有貨幣、貨物,但是,這些東西人的肢體不能直接觸摸到。四如人服用了鴉片、海洛因等毒品,便有虛擬的感覺。媒體報道,有一個14歲的男孩吃了一種興奮劑后,覺得自己會飛,便從14樓上躍出窗外摔死,其父后把生產廠家告上了法庭。五如心中的陰影變幻成虛擬之物。有個少婦,她不能看見月亮,因為奪走她心上人的那個女子就叫月亮。后來,她也嫁了人,只是一看見月亮,就會想起曾經毀了她幸福的那個女子。所以,她夜晚極少出門,出門也從不抬頭。六如愛幻想的人多虛擬。一個小伙子,在培訓班上,有位靚妹只是相遇時向他打了幾次招呼,便感到對方愛上他了,于是想入非非,其實不然。七如小心眼的人虛擬多。有位中年婦女,只要有人避著她說話,便認為別人在揭她的短了。八如網購。傳統的市場是商品交易的場所,而今在網上購物,并不見、也不入實體性的市場,只用輕輕地按按鍵盤、點點鼠標,即可成交,且還會送物上門。這一切,全在虛擬市場里完成。現實的東西,人們司空見慣,看得見,摸得著,筆者在此就不贅述了。
按照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虛擬與現實之間的關系,相同于認識與實踐之間的關系。人在世上,為人處事,需要虛虛實實、實實虛虛,一味地虛、一味地實都不足取。當然,這里的虛不是虛假,也不是虛偽。好多事情,包括科研工作、管理工作等,是從虛擬走向現實,再在新的現實的基礎上虛擬,虛擬后再走向更新的現實,如此往復,以至無窮。實際上,虛擬是一種處事方法。在機關,在單位,每當作出重大決策之前,總會召集有關人員務虛。務虛的過程,實際上是醞釀、運籌、策劃、謀求的過程。其結果,其產物,盡管尚未成為現實,只是些許文字圖片,甚至僅為寥寥數語,但往往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只要努力,可望獲得成功。虛擬是一種豁達灑脫。有些人在官場上盡心盡力,愿作為,能作為,有作為,但時時處處深知自己有幾斤有幾兩,從不趾高氣揚。其實是這些人在私下里主動虛擬了自己,“咱不就是一個演員么!”有些人老了以后,主動虛擬自己,在子女面前,由“主導”變為“輔導”;在學生面前,由“師長”變為“年長”。虛擬是一種傳統禮節。中國人帶著小孩去拜見長輩,常按小孩的輩份來稱呼長輩,如對小孩的爺爺叫爺爺,對小孩的姥姥叫姥姥,對小孩的叔叔叫叔叔,對小孩的舅舅叫舅舅,以示客氣和尊重。虛擬是一種精神按摩。中國人一向篤信“娃是自己的好”。在社交場合,包括在酒席上、牌桌上,許多人一說起自己的娃,總是這個好那個好,相互之間似有比試的架勢。其實,有些人的娃確實不怎么樣,甚至有不少且不小的污點。這些人無謂地沉湎于虛擬之中,并以此來調整自己的心緒。盡管虛擬的好處很多,但虛擬的不足也不少。虛擬畢竟不是現實。許多虛擬,是閉著眼睛、盲目樂觀的夜郎自大,僅可滿足于一時一地的虛榮。然而,暫時的興奮無法治愈現實的貧困。虛擬一旦形成了習慣,對什么人、處何種事,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去虛擬。更有甚者,虛擬得太多了,虛擬者自己也難以圓謊。說著說著,有的時候,虛擬者要么連自己也相信了,以為確有其事;要么連自己也感到不好意思了,因為自己太虛假了。每個人無不生活在現實里,虛擬若不以現實為基礎,那易受掣肘、常遭碰壁。物體飛得再高,總有墜地的時候;泡泡吹得再大,總有癟氣的時候。有的時候,虛似是一種自我麻醉。麻醉本是醫生為病人施行手術前通常采用的方法,其目的是讓病人暫時失去知覺,使病人沒有痛感,同時,也便于手術。而這,對治病本身缺少實際意義,僅有過程性、輔助性的作用。自我麻醉也是這樣,盡管可使自己逃避于一時,甚至可以感到無愁無憂、無困無難,但畢竟真實而嚴酷的現實擺在那里,除非“一走了之”,無法逃避于永遠。從一定意義上說,虛擬是抽象的,現實是具體的;虛擬是神化的,現實是物化的;虛擬是想象的,現實是實在的;虛擬是輕飄的,現實是沉重的;虛擬是空洞的,現實是真切的。
在待人處事中,虛擬存在合適與非合適的問題,現實存在本質與非本質的問題。也就是說,有些虛擬是合適的,有些虛擬是不合適的;有些現實是本質的,有些現實是非本質的。就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說吧,不怎么熟悉,他會敬畏你;熟悉一點,他會拿捏你;再熟悉一點,他會不在乎你;太熟悉了,他會厭倦你。這是人際距離的遠與近,實際上也是人際關系的虛與實。人的好多美感,是出于陌生感和遙望感。因此,若想得到一個人,你就去有限度地走近他(她);如想失去一個人,你就去無限度地走近他(她)。西方有句諺語:“我們因為不了解而結合,因為了解而分離。”雖為自嘲之語,但具一定哲理。就拿醫生看病來說吧,病人在社會上、在家庭里的身份各異,高至正國級、副國級,低至平民百姓;尊至太爺爺、太奶奶,卑至小重孫、小重孫女,但在醫生的心里和眼里,這些身份可以忽略不計,可以不聞不問。醫生看到的,只是一個個活著的人體,其有所不同的是性別、年齡和病種、病情,而這些直接影響到治療方案的選擇。在醫生看來,病人的身份是虛擬的,而病人的人體則是現實的。若醫生不這樣看,恐難做到病人面前人人平等。說不定,醫生要么提心吊膽,不敢決斷;要么漫不經心,草率從事,而這些對治病毫無益處。就拿阿拉伯數字來說吧,數字“0”表示沒有數量,即為虛;數字“1”表示整個、全部,即是實。這兩個數字組合,若“1”置于前,成為“10”,那是“1”的十倍;如“0”置于前,成為“01”,那仍為“1”。把“0”與“1”的這種組合推廣到社會生活中,就會出現三種情況:一種是,若沒有“1”,“0”再多還是“0”。群龍無首,亂作一團,勢必缺乏威力。另一種是,如“0”在那里,一直沒有“1”去組合,那還是“0”。雁飛成群、犯規成串、善舉成習、敗家成風,那是因為有領頭的。再一種是,倘只有“1”,沒有“0”去組合,那永遠只會“1”。很多時候,有些人之所以成為孤家寡人,是因為這些人主動或被動地疏離了人群。如上看來,在一定的條件下,虛可以變實,但不會自動變實;實可以更實,但須守規則;虛不必自卑,但需行動起來;實不可自負,但要抓住機緣。就拿人的生命來說吧,別以為肉身活體銅墻鐵壁,別以為在世時日永無止境,那是實中虛,虛在不堪重擊,虛在過眼煙云。所以,有言道,人在世,要把活著的每一天,當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如是,會更珍惜時間,因為時間一去不復返;會更珍惜緣分,因為一去不再有;會更珍惜生活,因為一去不增添。人生離不開現實,也離不開虛擬。欲有幸福的人生,當立足現實但不拘泥現實、妥用虛擬但不依賴虛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