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景德鎮學(第一輯)
- 陳雨前主編
- 18415字
- 2022-07-22 16:10:22
盛世圖景,歸元致和
——世界文明新時代下的景德鎮學與未來
引子
在人類文明史上,有一個絕無僅有的奇特現象,即中國傳統文化在數千年文明演進過程中,從未出現斷層。從信史可考的周公制禮,到孔孟傳統、老莊精神,以及后來的佛學思想,彼此促進融通,常演常新,生生不息,一脈相傳了3000 多年。
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文化早已湮滅在歷史的煙塵中。即便是后起的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其文化傳統同樣在致命的沖擊下斷裂過,在中世紀的幾百年,歐洲人甚至都看不到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著作。
人猿相揖別。
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
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
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寥寥數語,道盡從人類誕生至今縱貫幾百萬年的歷史。
這些湮滅與斷裂的文明,似乎也揭示著文明迭代、國家興亡、民族榮枯、文化盛衰的某種必然。
那么,渡盡劫波而碩果僅存的中國文明,究竟是必然中的偶然,還是偶然中的必然?
答案,也許就潛藏在中華民族具有獨特性的文化基因中。
在歷史上,中華文明的輝煌,乃至民族文化的融合以及國家版圖的形成與鞏固,固然是以強大的國力為前提,但最終依托的還是文化軟實力的潛移默化。
近代以來,中國經歷了對傳統文化的懷疑與反思,乃至自我否定與全面革命,直至伴隨國力增長而逐步恢復文化自信,也在這一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積累了不少經驗與教訓。
隨著世界格局的變化,中國需要逐漸擔負起引領世界文明新時代的責任,這是中國的歷史使命,也是中國的文化使命。
一年樹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那么千年呢?唯有樹文!
文化乃千年大計,亦為國家與民族立世之本、綿延之因。文化的范疇極其博大,世所公認的是,在非物質文化層面,核心載體應為文字與語言;在物質文化層面,核心載體則是建筑與器物。
在中國器物文化當中,瓷器是毫無爭議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國的代名詞。在中國文化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瓷器所承載的瓷文化必然不可缺席,瓷文化輝煌的象征就是世界瓷都景德鎮,故而,以景德鎮學為代表的瓷文化學術體系的全新構建,更是題中應有之義。
洞察歷史,方可洞見未來。景德鎮學之興,其來亦必有自。
一、景德鎮學的立學背景與宗旨
為什么要有景德鎮學?這是一個首先必須回答的問題。
亙古以來,陶瓷是第一種人造材料,更以其廣泛深遠成為人類共同的記憶,瓷器,則是古代中國與世界對話的語言。
隨著考古學的蓬勃發展,以及中國與世界各地早期陶器的不斷發現,陶器起源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許多歷史的謎團相繼解開。
從世界范圍來看,發明陶器的時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最早的陶器出現在距今約1.5萬年前;美洲的陶器最早距今只有5000多年;西亞地區最早的陶器不早于距今9000年前。但并無證據表明彼此之間存在關聯性。因此,陶器的起源應該是多元化的。
而世界瓷器的發展歷史,是從中國開始的。
從距今3000多年前商代早期青瓷器在中原及長江下游出現,到公元2世紀左右東漢時期成熟的瓷器在浙江首先燒成,甚至到隋唐時代“南青北白”的局面出現,世界上除中國以外尚無人知曉瓷器燒造的秘密。
中國的制瓷工藝,大約在五代時期傳至毗鄰的朝鮮,并催生出富有朝鮮民族特色的“高麗瓷”;南宋時期又東傳扶桑,日本人左衛門景正、加藤四郎在中國福建學習燒瓷五年后,歸國燒制出日本最早的瓷器——“瀨戶物”;而直到18世紀,西歐諸國師法景德鎮,才相繼燒制出真正的高溫瓷器。
因此,世所公認中國是發明瓷器的唯一源頭,這一點與世界范圍內陶器的發明與發展截然不同。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用泥土制陶是全球人類的遠古創造,而發明瓷器卻是中國人獨享的榮光,也是中國對人類文明的杰出貢獻。
瓷的出現不僅賦予陶器以驚艷世人的光潔晶瑩,更為之融入了文化與藝術的精魂,由此傾倒眾生、風靡世界。瓷器與人類的生存環境、生產方式、生活習慣、社會制度、宗教信仰、審美情趣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而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瓷器也蘊涵著不同的歷史與人文內容,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瓷文化。
瓷器不僅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國歷代財富的重要來源。在中國歷史上,瓷器以其特質,一統天下財物,匯為巨大產業,并成為中華文明的圖騰性器物;在文化情感上,瓷器又是中國人的無間紐帶,以其美輪美奐,上達宮廷、下遍黎庶,跨越千年、橫貫東西,直面中華文明中最世界文明的部分。
曾幾何時,來自中華的瓷器在歐洲曾有“白色金子”之譽:歐洲人甚至用金銀器做底座以陳列來自中國的瓷器;用皇帝的衛隊來換中國的瓷器;在歐洲各國的皇宮競相建造瓷宮來收藏來自中國的瓷器(圖1)。遠隔重洋的東西方文化,由此找到了互鑒共通的器物載體與審美語言。

圖1 法國皇帝建造的中國瓷宮
世界由此認識了中國,“china”(瓷器)也由此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在世界器物文明領域,中國的瓷器、絲綢與茶葉舉世聞名,深刻影響并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進步。
中國瓷器輸出到世界各國的主要途徑有三個:
一是作為國際交往禮物,贈送外國首腦或使節(圖2、3)。

圖2 慈禧太后贈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瓷胎琺瑯瓶一對

圖3 鄧小平同志出訪贈泰國國王景德鎮瓷雕《六鶴同春》
二是通過宗教的紐帶傳播到世界各國(圖4—6)。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這三大宗教的信徒們頻繁往來,充當向外傳播中國瓷器的載體,在文化意義上影響尤其深遠。

圖4 富有希臘、羅馬色彩的犍陀羅藝術瓷器

圖5 在東南亞佛教區域廣泛流傳的觀音瓷像

圖6 明永樂景德鎮窯青花阿拉伯紋無擋尊
三是通過絲綢之路(瓷茶之路)的貿易,以景德鎮為代表的中國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這也是最主要的輸出途徑;僅在18世紀的100年中,中國瓷器輸入歐洲的數量,據最保守的估計,也在6000萬件以上。中國也是茶葉的原產國,所以茶葉貿易額長期高居世界第一。瓷茶兩項形成了巨大的貿易順差,在當時,世界上近一半的白銀流入了中國。

圖7 南海一號沉船打撈現場與打撈出的大量中國出口瓷器
陸、海絲綢之路曾經是中華文明在世界傳播的核心途徑。絲綢之路橫跨千年的繁榮,也將中國的文化輸出到陸、海絲綢之路沿線地帶,并在東亞、東南亞一帶形成了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東方文化圈,成為文化的宗主國。
歷史的輝煌漸行漸遠,絲綢之路空余絕響,但其在中國歷史上開始的中西文明的接觸碰撞與相互激發、學習、滋潤與融合,無疑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向前發展,中國瓷器與瓷文化也正是沿著陸、海絲綢之路遠播世界。
近代以來,中華國力式微,神州百年陸沉,西方文明強勢主導世界,中華文明的文化軟實力嚴重削弱,曾經是文化軟實力重要載體的中國瓷器也黯然失色,失去了世界高端市場的領地。
進入21世紀以來,盡管局部戰亂頻仍,但和平與發展依然是世界的主題,全球經濟與文化大融合的大趨勢日益明顯。在世界文明發展的新階段,國家地位的提升不僅要以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后盾,而且要以深遠的文化影響力為先導。
作為瓷文化的發祥地,中國不僅擁有數千年綿延不絕的陶瓷文化傳統,也在世界范圍內具備無與倫比的瓷文化影響力。然而,曾經在歐洲被稱為“白色金子”并被頂禮膜拜的中國瓷器至今卻屈居人后,甚至成為廉價產品的代名詞,中國瓷器產業的國際地位更是令國人汗顏,這與中國瓷文化的輝煌歷史以及正在走向偉大復興的中華新貌無疑極不相稱。
目前梅森、塞夫勒、柏圖、道爾頓、雅致等歐洲品牌,幾乎壟斷了國際高端瓷器市場。缺乏世界級品牌,是中國瓷業現狀的折射,而藝術與市場的脫軌、文化與產業的斷裂、工藝技術水平的落后、設計與創意價值的缺失,以及管理機制、營銷手段與全球化市場的脫節,才是中國瓷業難以再現輝煌的深層原因,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國瓷文化的沒落與支離。中國瓷文化的沒落,又是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嚴重弱化的一個縮影。
一個產業乃至一個國家與民族的強大,必然伴隨著文化的深遠影響力。作為中國器物文化的代表,中國瓷業一旦失去了瓷文化的引領,也就失掉了產業的靈魂和器物的核心價值。
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文化重塑的至高目標就是重建文化自信。當今之中國,經濟快速騰飛,國力大幅增長,但在文化重塑方面依然任重道遠,尤其需要在一些具有深遠影響力的文化學術方面率先突破,這當中無疑就包括了以景德鎮為代表的中國瓷器文化。
鑒于此,文化重塑不僅是景德鎮學的核心宗旨,更是一項重要使命。
景德鎮具有偉大的歷史空間,擁有金字塔般的陶瓷文化品牌,但并未建立起真正的塔尖文化,甚至遭受“有歷史,沒文化”之譏。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古往今來,一代代能工巧匠創造了景德鎮博大精深的瓷文化,但這些創造者受制于文化地位,雖有名器傳世,卻難著書立說。而由于中國“重道輕器”的儒家傳統,文人士大夫普遍將瓷藝視為“君子不器”的工匠之作,鮮有將其提升到文化層面來審視。雖然也有南宋蔣祈《陶記》,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陶埏》,清代唐英《陶冶圖說》、藍浦《景德鎮陶錄》等古代文獻傳世,但數量之少、篇幅之短、范圍之窄、角度之狹,不過渺如滄海一粟,即便加上目前的陶瓷文化研究成果,也是寥寥可數,無盡的陶瓷文化寶藏尚待挖掘,這與景德鎮在歷史、在世界與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與影響十分不相稱,也難以從文化體系的角度支撐景德鎮乃至中國瓷文化的復興大業。
景德鎮至今保存著完整的古瓷業文明體系,這座有著兩千年歷史積淀的古代瓷都,其研究領域應該涵蓋社會、政治、經濟、藝術、歷史、考古、文學、民俗、地理、哲學等諸多方面,涉及社會發展史、藝術史、思想史、科技史、陶瓷文化傳播史、社會經濟史等眾多學科領域。景德鎮世界瓷都地位的重塑,乃至中國瓷文化自信的恢復,無疑需要有真知灼見的學術導引,而從文化尋根到當代塔尖文化的設計,也都需要構建起一套能夠代表景德鎮歷史與文化價值的理論研究體系。但目前,學術幾乎缺席。
景德鎮學的誕生與學科體系的建立,正可謂天降大任于斯“學”。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景德鎮學創立之宗旨,首先是從關注和研究景德鎮輝煌的歷史入手,從對歷史的深刻研究中提煉出“景德鎮陶瓷之精神”和“景德鎮之魂”,與此同時,從家庭到社交,從產業到意識形態領域,顛覆與創新無處不在,解構與重構勢在必行,瓷文化也必須和當代生活方式共同轉移,并以與時俱進的呈現形態,匯入世界文明新時代的巨大潮流。
正是基于以上歷史與人文背景,中國瓷文化亟須構建起兼收并蓄、推陳出新的思想內核與理論體系。如何系統構建?如何與時俱進?而又如何切入?這些都是景德鎮學需要回應的時代關切,也是催生景德鎮學的文化原動力。
二、景德鎮學的研究對象與立學根基
景德鎮學究竟應研究什么?
關于景德鎮學的研究對象,很容易望文生義,誤以為就是研究景德鎮陶瓷或是景德鎮地域文化的學術體系。而實際上,與其他顯學相較,景德鎮學既不同于以地域文化研究為主的徽學,也不同于以文物研究為主的敦煌學。景德鎮學的研究對象,不僅涵蓋景德鎮陶瓷器物與地域人文的系統研究,而且以哲學、藝術、歷史、政治、經濟、科技思想為深刻背景與依托,運用綜合的研究,包括現代的科技手段與方法,研究景德鎮陶瓷生產、銷售與消費的各個環節所呈現和反映的材質文化、工藝文化、裝飾文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傳播文化、歷史文化等,以及所積淀和反映的哲學思想、器物思想、科技思想、政治思想、經濟思想、藝術思想,進而拓展至研究人類不同時期的生活方式與文化規律、文明演進等內容,并由此上升到研究以景德鎮陶瓷為核心載體的瓷道文化在人類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意義與趨勢,最終揭示出人類未來的文化生活方式與美學范式。
總體來看,景德鎮學遠不止是景德鎮瓷學或景德鎮市學,也不僅是兩者的深度融合,更應大大超越這一層面的研究。
首先,景德鎮學不僅僅是景德鎮瓷學。毫無疑問,景德鎮學跟景德鎮陶瓷有關,它當然要研究陶瓷,而且是以景德鎮陶瓷為主要研究對象,不僅要研究景德鎮陶瓷的材質文化、工藝文化、器物文化、消費文化、習俗文化、制度文化等,還要由此拓展和延伸至這些文化所積淀和體現出的哲學思想、器物思想、技藝思想、政治思想、經濟思想等,并進而研究景德鎮陶瓷對中國乃至世界各地的生活方式、審美價值、審美情趣以及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影響。凡此種種,絕非是單一的瓷學所能概括的。瓷學主要是研究瓷本身,是有關瓷的一種專門性學科,其研究內容主要是陶瓷的材質及其組成、工藝過程等,偏重于技術層面的研究。概括而言,景德鎮學是包括而遠不限于研究瓷學,在研究內容上就應體現出全新的學術理念和學術思想。
其次,景德鎮學也不僅僅是景德鎮市學。景德鎮市學是以景德鎮為對象,研究景德鎮區域社會、經濟、文化等內容的學科,其研究區域主要是景德鎮。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區域比較研究,也會包括景德鎮學的相關內容。但是,景德鎮學遠不止于景德鎮區域的研究,而是以富有創新內涵的學術思想為指導,以景德鎮陶瓷為緣起和主要線索,對景德鎮和景德鎮陶瓷文化進行全方位的拓展與延伸研究。簡而言之,景德鎮地域學的研究是景德鎮學不可或缺的一環。同時,景德鎮學還應把目光投向整個中國乃至整個世界,更要把景德鎮學研究從文化本身的研究拓展到文化史、文明史、科技史、經濟史以及東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研究,進而研究人類的一種文化生活方式與樣式,其內容涵蓋極廣,其敘事極為宏大,但其研究之根基,則必立于瓷文化底蘊極為深厚、形式極為多樣的世界瓷都景德鎮。
脫離景德鎮,就沒有景德鎮學。
景德鎮瓷業肇始于漢世,崛起于宋初,鼎盛于明清,綿延至當代,“集天下名窯之大成,匯各地良工之精華”,以一業獨撐一城,歷千年而不衰,引舉世之矚目,成瓷器之圣地,并獨享“世界瓷都”之盛譽。
景德鎮雖非中國瓷器發祥地,卻是無可爭辯的集大成者。盡管在北宋初期,景德鎮已經異軍突起,博采“南青北白”瓷系之長,創燒出晶瑩雅麗的影青瓷,但在那個令人神往的時代,仍然是“汝哥官定鈞”五大名窯交相輝映,景瓷尚未樹立中心地位。宋室南遷是一個影響深遠的歷史轉折點,大量文人雅士、能工巧匠隨之移居江南,景德鎮由此融匯吸納天下名窯之良工絕技,博采異地乃至異國文化之精華,兼收并蓄,銳意創新,與時俱進地“開創一代未有之奇”。
成就景德鎮瓷都偉業的因素有很多,譬如水土宜陶,譬如戰亂較少……而其首要原因,卻毫無疑問是官窯。
在瓷器發展史上,中國古代官窯(明清以后一般特指御窯)無疑是一座永恒的豐碑,官窯瓷器不僅代表著所處時代制瓷技術與工藝的最高水平,而且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素質、文化水準與時代風貌,有著深刻而又廣博的人文與美學內涵,對世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變革、進步與發展產生了極為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
景德鎮之所以成為景德鎮,官窯是獨一無二的影響因素,這也是景德鎮學體系的構建與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景德鎮曾經是中華文明與世界對話的代表性城市,雖然與鼎盛期不可同日而語,但景德鎮仍然保持著其他城市無法企及的一些特色資源與發展優勢:
首先,是在瓷業范疇。景德鎮目前仍保持優勢的,一是傳統制瓷的技藝得到了較為完整的傳承與發展,仿古瓷領域至今獨步天下,甚至可以在古玩市場通行無阻。二是手工陶瓷的生產體系得到了最完整的保留,在一些文化性、差異性需求特征較為明顯的生活用瓷類別上富有特色。三是在藝術陶瓷領域的影響力首屈一指。盡管藝術創新力量大多來自外力驅動,但景德鎮一直是開放包容與因循守舊的矛盾共同體,因而依托外來的藝術創新力量,一直保持著在藝術瓷領域的領先地位。而在大眾化的生活用瓷如餐具領域,景德鎮則已全面棄守,充斥全市攤店的餐具幾乎都來自異地,但大都打著景德鎮的旗號,可見景德鎮這一跨越千年的金字招牌盡管已日漸褪色,卻依然有著不可低估的號召力,并由此自然形成了龐大而蕪雜的瓷業集散地。
其次,是在陶瓷歷史文化領域。景德鎮號稱“地上一個瓷都,地下一個瓷都”,地面歷史遺存與地下文物遺存都極為豐富,陶瓷文化景觀更是比比皆是。景德鎮的歷史文化特色資源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是千年瓷都的形象景觀。千年制瓷史形成景德鎮特色文化之地與傳統工業之所的獨有風貌帶──依昌江蜿蜒、傍丘陵起伏的“村村窯口,戶戶陶山”的窯城形象。綿延至今,鎮內依然遍布由弄堂、牌坊、祠堂、閭門、民居、店鋪等構成的古樸幽雅的明清建筑群落,在一些區域還殘留著陶瓷古鎮的痕跡,近年來富有文化氣息的仿古景觀也在增多,但是總體來看現狀比較凌亂,尤其欠缺系統有序的成片規劃與打造。二是極其豐富的陶瓷文化生態。景德鎮不僅匯集了來自八方的陶瓷能工巧匠,而且吸引了全世界最多的陶瓷文化藝術群體來到這里體驗、創作乃至候鳥式定居,從傳統手工學徒、陶瓷專業學生到各路民間高手、國內外頂尖藝術家等,這些群體各具特色,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陶瓷文化生態,“景漂”更是成為獨一無二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最后,是在自然生態環境與地域文化方面。景德鎮屬于江南山區與丘陵地帶,山明水秀,氣候宜人,自古盛產名茶與原生態農林特產。景德鎮地處贛浙徽三省交界之地,同時也是三省文化交融之地,受徽文化影響尤甚。這里四方名勝聚合,物產豐饒、風情各異,自然與文化旅游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廬山、黃山、龍虎山、三清山、鄱陽湖、婺源等旅游熱點皆在左近,大有新風云之象,不僅可無縫對接周邊觀光游的總路線,更可針對高端社群發展獨一無二的陶瓷文化與休閑生態深度游。
毋庸諱言,作為一個內陸小城市,景德鎮在很多方面并不具備優勢,譬如觀念、人才、資金、基礎設施等,而在前面提及的幾點特色與優勢基礎之上,景德鎮最有可能也最需要打造的核心優勢就是文化優勢,有不少外來的高端群體對景德鎮的整體評價是“有歷史,沒文化”,這個“沒文化”實質上是指景德鎮沒有建立起文化話語權和影響力。
景德鎮正因為有歷史,才能舉世聞名,吸引八方來客,這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優勢;但又因為沒文化,掌握不了文化話語權,也就掌握不了文化產品的定價權,未能創造更大的文化附加值。在瓷器領域,景德鎮被壓低成一個手工制作基地;在文化旅游領域,景德鎮坐擁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稱號等優勢資源,文化旅游產業目前的發展甚至還不及鄰近的婺源。
名瓷成景,厚德立鎮。景德鎮的城市發展定位已經確定為中華文明與世界對話的代表性城市之一,這個對話的要旨,無疑就是在新的世界文明生態中能夠為中國文化的偉大復興代言一二。
景德鎮對中華文明的最大貢獻,正在于引領中國瓷業技術與美學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歇,從而展現先進文化代表者的價值形象,并使景德鎮屹立中國陶瓷文化塔尖千年而不傾。這項使命,理所當然應由景德鎮學體系來擔當重任。而如何代表當下中國乃至世界的先進文化,就是景德鎮學系統研究必須突破的一大瓶頸,也是景德鎮學之學術根基必須深植于景德鎮的一大緣由。
洞察景德鎮歷史盛衰之表象,深究瓷道興廢之因由,審度文明進步之趨勢,然后可窺瓷文化復興之堂奧。
景德鎮學必以景德鎮為立學根基,而景德鎮的重塑,亦應以景德鎮學為文化支點,深入挖掘其文化價值與內涵,在經濟層面上,將景德鎮文化價值與當代中國瓷業發展全面融合,并以此推動中國瓷業從傳統制造業向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創意產業轉型,走出既有中華民族文化特征的傳承,又能彰顯當代文明風尚的產業強盛之路;而在文化層面上,就是致力于使瓷器再度成為向世界輸出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
三、景德鎮學的學術思想與體系構建
盛世興學,啟文明道。
啟文,旨在化人,以陶瓷文化開啟當代雅致生活方式;明道,旨在興業,以景德鎮學指明中國瓷業復興之道。在這個高屋建瓴的格局下,以景德鎮學為代表的陶瓷文化體系的創立與發展,不僅可助力景德鎮重塑世界瓷都形象與地位,更可使陶瓷文化血脈相連,重新擦亮中國文化的這張名片。
景德鎮學要擔當起瓷文化重塑的使命,其體系的構建首先應遵循兩個基本原則:一是要著眼于未來,體現特色化人文發展與科學發展。景德鎮學不是給中國瓷文化修史,更不是為景德鎮陶瓷修史,而應更多關注與研究對現狀的深入剖析和對未來的指導性。二是要拓寬研究視野,不可過多局限于器物文化與地域文化的研究,而應廣泛深入研究景德鎮陶瓷在人類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并由此揭示人類文化生活方式和美的樣式。
簡而言之,景德鎮學研究的重心是陶瓷文化與當代生活方式的內涵與外延。 景德鎮學的研究范圍是既要研究景德鎮與陶瓷,又不把研究范圍局限于景德鎮與陶瓷。正因如此,景德鎮學的研究群體更不可局限于景德鎮,而應在世界范圍內集眾合力。世界各地、社會各界精英人士的廣泛參與,不僅有利于提升“景德鎮學”的學術研究水平,也有利于景德鎮學學術思想的廣泛交流與傳播。2017年5月,陶瓷文化領域的首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陶瓷文化:保護與創新”申報成功并落戶景德鎮,這對于促進景德鎮學學術體系的國際化研究與傳播,具有深遠意義。
景德鎮學最具價值也是最具挑戰性的部分,是能否提出一種全新的學術思想,并建構一套全新的理論體系。
概括而言,與以往對景德鎮的所有學術研究相較,景德鎮學的學術思想應更多體現出系統性、廣泛性、文化性、當代性以及與產業的融合性,不可一味鉆進故紙堆皓首窮經,也不可徘徊在器物層面不及于道,更不可局限在地域層面以偏概全。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景德鎮學是一種多學科的綜合性的研究,其研究內容和范疇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景德鎮學的核心內容,主要應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一)景德鎮學總論
系統總結景德鎮文化領域的現狀,有三大不足:
一是城市文化形象的高度不夠,缺乏富有時代性的有廣泛號召力的文化學術體系,文化學術研究領域零散破碎,抱殘守缺,真正有影響力的文化創新研究成果寥寥,真正有文化學術高度的學者和藝術家群體在本地稀缺,與國內外頂級學術群體又缺乏深度交流與密切合作,以至于景德鎮在文化學術領域幾乎沒有話語權和號召力。絕大多數城市可以沒有這個,但是對于以文化立市的景德鎮而言,卻是不可或缺的。
二是城市文化形象傳播的廣度不夠,景德鎮缺乏有廣泛受眾的權威媒體(包括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城市文化形象的對外傳播力度小而散,更多是個人與民間小機構的自發性與商業性傳播行為,難以達到重塑世界瓷都形象所需要的高度、強度與廣度,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政府更有力的組織與引導。
三是至關重要的一點,景德鎮的城市文化缺乏深度開發與整合,有廣泛影響力的核心看點不夠,有廣泛知名度的瓷器品牌稀缺,有廣泛號召力的文化藝術群體松散。形象地說,景德鎮給人的第一印象就像是一片雜草叢生的野地,乍一看凌亂不堪,需要蹲下來撥開雜草才能看到很多顆錯雜散落的珍珠,圓潤璀璨,惹人喜愛。所以景德鎮首先需要的是“修剪草地”,才能觸目可及諸多亮點,也就是整體規劃、綜合治理城市形象。其次是把這些凌亂散落的珠子串成很多條精美的項鏈,也就是系統設計、精心打造成系列的核心看點。以文化旅游為例,大理、麗江等主打文化特色的旅游熱點都得益于大體量的核心景區打造,尤其是古城區保護完整、規模宏大,能夠吸引文化游客群體流連多日。與之相比,景德鎮尚無整體規劃打造的大手筆大體量核心景區,幾乎都是零散的單一看點,缺乏看點集中、配套完善因而能夠吸引游客留居多日的大體量核心景區。盡管近年來零星開發的重點景區如建國瓷廠、御窯廠、名坊園、陶溪川、三寶村等,文化景區數量并不少,但從單個景區的體量與配套的完善性來看仍有明顯不足,仍然過于分散,不足以形成標志性核心景區,更不足以形成世界性的陶瓷文化中心。
景德鎮陶瓷欲回歸歷史正位,再度成為中國與世界的陶瓷文明引領者,必先進行文化功能頂層設計,以景德鎮學體系為學術基石,構建起新的陶瓷文化價值體系,并由政府傾力統籌協調,整合文化生產力主體獨有資源,以重振陶瓷產業、重塑城市形象,集政商學界之合力,啟文明道、歸元致和,建樹價值新旗幟,重鑄瓷都新輝煌。
改革開放已三十余年,國人開始饜足物欲驅動型消費,市場與文化逐漸趨同,文化消費需求上升,而陶瓷正可主導高端消費的精神氣質,更有“一帶一路”風云際會、氣象一新,此可謂得天時;景德鎮擁有輝煌千載的制瓷歷史,有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更有全世界唯一保存完整的陶瓷文化產業資源體系,此可謂擁地利;景德鎮還有極高的城市知名度,擁有十幾億中國人對陶瓷文化的特殊情感,有全球粉絲團的雅好需求,以及遍布世界的文、商、藝、媒同道者,此可謂具人和。
天時地利人和皆具,重塑景德鎮乃至中國陶瓷文化的復興,核心點就在于政商學界合力,并以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為先導。
為文化立心,不可無學府;為產業立命,不可無智庫。景德鎮擁有全球最完善的陶瓷產業配套能力,并高度集中了全國的陶瓷科研與文化機構,三所三院聲名遠播,業界精英人物多出于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的陶瓷教席亦于近期花落景德鎮學院,并由景德鎮學學科創建人陳雨前教授領銜。倘能在政府主導下,以專業高校為核心依托,聯合各界精英,構筑長效智庫,則可長期固守瓷業精神文化領地,并為景德鎮瓷業發展持續注入文化、藝術、技術、管理、創意等活性因子,鼎助景德鎮保持豐沛后勁。
在“一帶一路”的發展背景下,景德鎮的城市重塑必然是以文化重塑為核心,這也是景德鎮學學以致用的一個切入點,更是景德鎮學學科體系不可或缺的時代內涵。
該部分為景德鎮學的學術總綱,主要闡述景德鎮學提出的背景、目的、意義及研究對象、范疇與方法等方面內容,闡明景德鎮學的學術概念及其內涵與外延,并揭示其創新思想、架構體系與價值體系。
關于這部分內容,在2004年景德鎮置鎮千年之際,陳雨前教授撰寫并出版的《景德鎮之魂》一書中已經構建了基本的輪廓,自此之后的十余年來,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格局又經歷了極為深刻的變化,尤其是在中國新一代領導人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曠世大命題下,景德鎮學應承載更重大的文化使命、具有更深遠的歷史意義,并可賦予其更豐富的內涵與更宏大的外延。
(二)景德鎮學與瓷道文化研究
“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中國文化中的生活哲學,強調器以載道。
瓷器,承載的是生活之道、人文之道,融會的則是富有不同時代精神內涵的文化生活方式。自瓷器誕生以來,在中國歷史的各個時期,無分貴胄黎庶,瓷器都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物,也正因如此,以景德鎮為代表的中國瓷器才譽滿天下,并在世代相續中逐漸成為中國器物文化的最典型代表。
在器的層面,要系統研判中國各地名窯與名品,從材質、裝飾、造型及燒成等諸多方面,研究景德鎮陶瓷的技藝與文化演進史,并探討各階段所呈現的技術與文化特征。主要包括從坯釉材質與成型燒制技術、裝飾手段與風格、文化題材與藝術創新等多個角度,研究景德鎮陶瓷材質的特性及其表現力,并運用現代產業經濟理論和管理理論,從中、微觀層面對景德鎮陶瓷技術經濟與文化史進行系統研究。
瓷道文化是景德鎮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對器物文化的升華,主要從景德鎮陶瓷的材質、工藝、裝飾、造型、風格和樣式、器型、功用等器物語言中,研究和詮釋人們的社會生活、審美意識及時代變遷的軌跡,從陶瓷物質文化的研究中闡釋陶瓷器物與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器物思想和審美情趣等,并從中探尋景德鎮陶瓷與宗教、禮制、音樂、舞蹈、繪畫、書法、文學、哲學、飲食、養生、民俗及建筑等文化形態的關系,合理定位景德鎮陶瓷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以及景德鎮陶瓷與中國文化的關系。
千年瓷都的輝煌歷史,為景德鎮遺留了極為豐富的陶瓷文物與文獻,現當代的產業實踐與廣泛的國際學術研究交流,又為陶瓷領域創造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現實的研究需要從歷史的研究中獲得有益的借鑒,以不斷創新研究方式與方法,因此,從這些陶瓷文物與古今陶瓷文獻入手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對陶瓷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義。
(三)景德鎮學與瓷都文化研究
景德鎮是歷史文化名城,更是無可爭議的世界瓷都,甚至在歐洲的一些古地圖上,僅僅標注了西安、北京與景德鎮三個最具知名度的中國城市,可見景德鎮在世界范圍內影響之深遠。對于瓷都文化的研究無疑也是景德鎮學體系的一項核心內容,其歷史沿革、地理環境與民俗文化等只是景德鎮地域文化研究的表層,深層的研究則是景德鎮獨特的文化精神及其成因。
在文化精神層面,創新與包容是景德鎮地域文化最本質的特征,也是其內核與靈魂。景德鎮是有“草鞋碼頭”之稱的移民城市,類似于上海、深圳,包容性是移民城市非常突出的文化特質,包容意味著較少排斥與壓制,也就為創新提供了更為寬松的環境。
景德鎮的創新力量大多來自外力驅動。在古代,官窯是景德鎮最重要的創新驅動力量,文化、藝術、技術等多個方面的創新帶動了景德鎮瓷業的全面繁榮與發展;而在當代,來自國內外各地的文化藝術群體則是最重要的創新驅動力量,依托外來的文化藝術創新力量,景德鎮一直保持著在藝術瓷領域的領先地位。但景德鎮同時也是開放包容與因循守舊的矛盾共同體,改革開放以來,景德鎮的產業發展觀念未能與時俱進,在技術創新與商業創新領域乏善可陳。
該部分研究的重點是景德鎮學與瓷都文化之間的關系,并揭示景德鎮學對重塑“世界瓷都”這一地域品牌形象的重要意義。
(四)景德鎮學與景德鎮陶瓷產業文化發展研究
景德鎮以瓷業獨撐一城逾千年,形成了極其豐富的產業文化體系,包括極富特色的碼頭文化、工匠文化、商賈文化、作坊文化、里弄文化、行幫文化等。這些文化特性與歷史遺存形成了景德鎮獨特的城市風貌與習俗,深入研究景德鎮陶瓷產業文化及其成因,不僅可挖掘其文化價值,亦有助于合理規劃未來發展。
中國人與陶瓷的特殊情感是在千萬年的生活接觸中沉淀下來的,融入生活才能深入人心。設計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新模式,其要旨在于讓陶瓷文化創意融入當代生活方式,并創造當代人文價值。大而言之,文化創意產業提供給顧客的不再是產品,而是生活方式,是注入了當代文化內涵的生活方式。從被動迎合到無間融入,再到主動倡導某種生活方式,正是陶瓷文化創意產品題中應有之義。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雅生活方式與文化群體正成為陶瓷的高端化發展依托,構建景德鎮陶瓷文化與當代雅生活的關系是景德鎮學的一項重要研究內容,可探索引進一流陶瓷藝術家、一流生活方式并以此對接主流文化城市經典場所的發展模式,同時借助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傳播手段制造景德鎮脈沖,推波助瀾,建立陶瓷文化新的生活思考。
景德鎮陶瓷文化產業的重振,要旨在于如何將文化與產業從斷裂到血脈相連的重新融合,構建起陶瓷文化與產業的新型關系,這需要依托國家文化品牌塑造、文化消費市場滿足與文化市場利益分享三個支點,將景德鎮升華為當代陶瓷文化的載體,建立市場、文化、社會一體的產業化機制,按產業化規律,做文化的大事,以文化為先導,帶動產業升級。
具體而言,應在各級政府扶持下,借助國家文化品牌的傳播力,以興建陶瓷創意產業園為龍頭,進行合理規劃與布局,重點建設陶瓷創意設計工作基地、陶藝家創新文化交流中心、陶瓷創意培訓基地和國家陶瓷創意展示中心,深度整合國內外陶瓷文化資源,建立以景德鎮為根基的一批文化產業品牌,聚焦當代陶瓷文化消費市場,在景德鎮修復精英審美,在文化地域的再造中傳播品牌,在當代生活和陶瓷技術間發現時代需求,在市場競爭之中創造新的價值空間。
該部分研究的重點是景德鎮學與產業文化之間的關系,并揭示景德鎮學對景德鎮城市發展尤其是產業文化發展指導的重要意義。
(五)景德鎮學與官窯文化研究
無官窯,則無景德鎮。景德鎮瓷業的歷史巔峰,無疑立足于官窯。
景德鎮是元明清皇家瓷廠所在地(圖8),中國的官窯制度在此延續了632年,景德鎮由此擁有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最精湛的官辦瓷廠。

圖8 明清御窯廠,造就景德鎮瓷業輝煌
官窯對景德鎮之絕大助力,源于其制度、生產與審美的特殊范式。從最高統治者的參與、國家級人才的主導,到官窯制度的執行力與生產要素保障、薈萃天下良工殫精竭慮的勞作,再輔以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如優質高嶺土等,天時地利人和兼具,景德鎮正是由此確立了無與倫比的制瓷優勢,并富集了取之不盡的文化沉淀。
官窯范式之要,一曰專,二曰精,三曰美。
1.專——官窯之制度特征
官窯制度是皇權體制的縮影,涵蓋專享、專營與專樣三個層面。
專享是封建等級制度的集中體現。官窯產品,特別是所謂“正色”產品,一般不能用于市場交換。而且,由于官窯瓷器的使用范圍局限于宮廷,非奉旨或賞賜,雖皇親國戚重臣亦不得擅自使用或仿燒,否則將治以重罪。如清代規定,御瓷上的龍紋必須畫五爪龍,只有皇帝可以任意使用,而皇室其他成員則要按規定使用,皇太后、皇后的餐具可用全黃釉裝飾,貴妃用里白外黃的,一般妃子則用黃地綠龍,嬪用藍地黃龍,貴人用綠地紫龍。更有官窯瓷器列入廟堂重器,以為祭祀天地、鬼神、祖宗之禮器,如《大明會典》載,明嘉靖九年起定“方丘黃色”,即黃釉器為祭祀地神之物,瓷器形制,規范森嚴,不可僭越。凡此種種,皆為專享,以彰顯特權。
官窯由官方營造并主持燒造,官窯的燒造場所甚至部署專門的軍隊把守,即使是當地官員也難以接近,是為專營。皇宮內還派出內官對官窯進行直接管理,如清代就有四位著名的督陶官郎廷極、臧應選、年希堯、唐英。其中郎廷極貴為總督,亦兼管窯務,其創燒的郎紅釉等名品至今仍為瓷中極品。而最杰出的督陶官無疑是唐英,唐英于雍乾盛世時任職督陶官長達27年,其人驚才絕艷,詩文書畫無所不能,精研瓷藝匠心獨運,掌管窯務恪盡職守,“唐窯”名品冠絕一時,迄今仍被國內外藏家熱捧,堪稱中國制瓷史上的標志性人物。唐英修撰的《陶務敘略》、《陶冶圖說》、《陶成紀事》、《瓷務事宜諭稿》等著作,更是有別于歷代文人墨客對陶瓷的感性描述與零散記載,而是極具系統性、專業性,為中國陶瓷文化留下了極其珍貴的史料。
關于專樣,如《大明會典》記載,“明承元制,凡朝廷燒制瓷器,必由內府定奪樣制”,其所謂“樣制”除了要求官窯瓷器在器形、規格、釉色、紋飾等方面純正、規整以外,風格也要求統一。有些皇帝如雍正、乾隆等甚至親自設計瓷畫紙樣,史載乾隆帝即曾親自在御瓷上鐫留“乾隆御覽之寶”,慈禧太后亦曾親自設計其“大雅齋”專用瓷器圖樣。上有所重下不敢慢,官窯瓷器具有欽命督辦的性質,用心之專、出品之精、檢校之嚴也就是應有之義。
2.精——官窯之生產特征
簡而言之,即精良原料、精湛技藝、精英薈萃與精制苛選。
在皇權至高無上的年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因此,官窯能夠強制占有或壟斷優質的瓷土和原料(如名貴青料蘇麻離青、優質原料麻倉土等皆為官窯所壟斷),勞役天下的能工巧匠(如始于元代的“匠籍”制度,明代御器廠更為實行嚴格的衙門式管理),控制釉料和制瓷工藝(如色釉珍品茶葉末釉即稱為廠官釉,民間不得仿制)。同時還可不計生產成本,精制苛選,號稱百里挑一。從考古發掘成果和拍賣行歷年來的拍品來看,官窯器不能有一點瑕疵,在燒成后即使發現有芝麻大的縮釉點,也會被打碎并就地掩埋。這種對于工藝和原材料的極致追求,對于能工巧匠的強力支配,正是官窯瓷器制作精良之因由。如康熙年間養心殿造辦處集聚國內最優秀的工匠,甚至薈萃眾多西洋藝術家(如郎世寧),他們在皇帝授意并關注的氛圍中參與瓷器研發制作。如傳世工藝的巔峰之作琺瑯彩,即是由景德鎮御窯廠精制白胎解送京師,由宮廷畫師在養心殿完成后續彩繪裝飾。當瓷與一時一國的藝術核心人才群落緊密相連,精品新品源源不絕也就順理成章。
3.美——官窯之審美特征
官窯審美之要旨,是以成色純正、質感細膩、格調高雅、寓意吉祥為價值準則,可概括為美尚正色、美尚細膩、美尚高雅、美尚瑞意。
美尚正色:官窯瓷器崇尚純然正色,并因此創制了許多美輪美奐的色釉裝飾技藝,正色之器,方為尊貴之選。
美尚細膩:歷代官窯對于細膩華貴風格的推崇是一以貫之的,幾乎所有的官窯瓷器都裝飾有極盡細致的形象。
美尚高雅:中國的統治階級往往是文人士大夫的代表,因此,官窯瓷器表述的必然是中國古代宮廷文化與雅文化的美學理念。
美尚瑞意: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官窯瓷器崇尚寓意,為了迎合統治階級的審美趣味,裝飾題材多集中于具有吉祥含義的內容上。
官窯器完全服從和服務于皇帝的喜好和興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以皇帝為代表的貴族審美取向即為舉國圭臬,以傳承至今的官窯瓷器為據,即可窺見當時的政治與文化取向。如元代大量生產的青花和卵白釉產品可以說明史書中記載蒙古族“青白相尚”的民族審美特征,而青花裝飾中大量的漢族歷史故事與精湛靈動的文人畫技也反映出漢族文人群體從事瓷業的歷史現象;明代永樂年間官窯瓷器中多見阿拉伯銀器造型的特點反映出此時皇帝隨著鄭和下西洋的成功對異域文化風情的推崇,而宣德一朝的官窯瓷器多見書畫裝飾紋樣則映襯了此時皇帝對于文人書畫的熱愛,之后“成化無大器”的特征則表現出皇帝細膩秀雅陰柔的審美取向;清代康熙官窯整體表現出的硬朗之氣反映了皇帝本人的氣質及其對于陽剛之美的推崇,雍正粉彩在官窯的迅速發展則反映了皇帝對于精細柔美之感的偏好,乾隆一朝的官窯瓷器極盡繁縟堆砌之能事,并且融合了眾多的西洋裝飾風格,也折射出乾隆皇帝對于西方文化和“以繁為美”的宮廷文化的熱衷。
對中國古代官窯歷史規律進行總結,可概括為“盛世官窯興,亂世官窯衰”。
宋代是官窯的形成期,北宋五大名窯和南宋官窯都取得了較高成就;元代是官窯的過渡期,浮梁磁局的設立奠定了景德鎮作為瓷業中心和官窯標桿的地位,同時元代瓷器開始大量出口,擴大了中國瓷器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明代是官窯的成熟期,御器廠的設立促使景德鎮成為無可爭議的世界瓷都,同時明代瓷器也統治了世界;清代是官窯由盛轉衰的時期,康雍乾三朝的官窯成就達到了瓷業的頂峰,但晚清國力的衰落不僅使景德鎮這一世界瓷都和官窯標桿的輝煌逐漸褪色,也使整個中國瓷業失去了統治世界的地位。
如此大費筆墨對官窯文化進行系統研究,不僅是因為官窯的特殊性以及對景德鎮發展的決定性影響,更因為官窯也是民窯的標桿與產業的龍頭,是瓷業發展的核心推動力之一,同時也是豐富多彩的瓷文化體系中最絢麗的篇章。中國歷代官窯的鼎盛時期,均開創了同期民窯的黃金時代。而以景德鎮為代表的中國瓷業在近代的衰落,正是始于官窯的沒落導致的標桿缺失。
傳統意義上的官窯早已隨著皇權專制時代的遠去而不復存在,現代意義上的紅色官窯也隨著計劃經濟體制的變革失去了存在的依據,在當代社會背景下,官窯的本質內涵必然發生深刻的變化。
對于當代官窯的定義,首先應當摒棄“唯形式論”而直陳本質,而在本質上應當強調的是古代官窯瓷器足堪傳承的精神屬性與價值考量,同時還要具有揚棄意識,尤其要結合當代社會文化背景改變其創制宗旨,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從器物文化的角度真正體現出新的文化自信。
景德鎮之歷史輝煌,立足于以官窯為標桿而拉動的瓷業全面繁榮之上,欲重振景德鎮瓷業,亦必先發揚新官窯精神、扶持當代國瓷,并以當代國瓷引領景德鎮陶瓷文化產業的升級。
古代官窯雖是皇權體制的產物,但官窯瓷器的核心價值并非依附于皇權,而是在官窯制度的推動下使官窯瓷器自身具有當時最高的藝術和生活價值,從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瑰寶之一。官窯制度的優勢,在于可借助皇權集聚舉國之力,發揮體制內最大動力,而官窯的核心精神,在于追求極致,以極精、極美、極新為要務。當今所謂新官窯精神,乃去蕪存菁、與時俱進,創造更精、更美、更新的當代國瓷以提升這個時代的文化生活品質。
創立當代國瓷,要旨不在于選擇何種制度形式,而在于選擇合理可行的文化路線與市場路線。
就文化路線而言,當代國瓷旨在弘揚新時代下的官窯文化精髓,去蕪存菁地傳承官窯的制瓷理念,并以陳設瓷、日用瓷為突破口,銳意于官窯文化價值的創新:一是以體現當下時代精神為目標,依據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運用現代藝術語匯開展陶瓷藝術創新,同時探索陶瓷材料新的藝術表現語言;二是在傳承傳統官窯文化精髓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傳統陶瓷生產、制作方法和技藝,以發展和提升傳統陶瓷工藝為目標,體現我國陶瓷技藝發展脈絡和走向,提出創新性的藝術構想,創作出富有民族文化特色與時代特征的當代國瓷產品;三是深入研究官窯瓷器的本質特征與價值規律,構建當代國瓷的價值體系,并從理論角度提出當代國瓷產品價值衡量的方法與標準。
就市場路線而言,在當代社會文化與制度背景下,深入研究當代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及其變化,洞察當代人的使用需求與審美取向,采取工業化大生產與個性化藝術創作相結合的方式,努力協調功能、審美、物質技術條件等因素的相互關系,同時研究具有時代先進性的制度安排,探討與企業、市場緊密結合的當代國瓷產業化運作機制,將文化創意的價值轉化為產品與品牌的市場附加價值,并借以擴大中國陶瓷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
該部分是景德鎮學體系的核心部分之一,主要對官窯的形成和特征與管理模式及其歷史地位進行研究,揭示官窯文化對景德鎮形成瓷都地位的主要作用和深遠影響,對當代國瓷以及景德鎮地域品牌打造、陶瓷創作和管理的啟示。與此同時,也對景德鎮不同歷史時期的民窯和民窯文化進行系統研究,揭示民窯的歷史地位及其影響,與景德鎮官窯文化進行比較研究,探尋二者之間的密切聯系和各自對形成景德鎮瓷都地位的作用,尤其是如何建立當代官窯的理論體系,并以此指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的良性發展。
(六)景德鎮學與國際經濟文化發展格局研究
瓷器曾經是中國的代名詞,也是中國文化傳播最為深遠的物質載體。不僅要以“行于九域,施及外洋”為主線,研究在歷史上景德鎮陶瓷的傳播路線、方式以及景德鎮陶瓷對世界產生的巨大影響,展示景德鎮所以稱都的魅力所在,揭示“景德鎮”這一世界級品牌的成因,更要注重文化傳播的當代性,將景德鎮陶瓷文化置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去研究其價值傳承與偉大復興之道。
尤其值得研究的是,國際經濟文化發展格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發表重要講話,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重要講話時又明確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倡議主要面向歷史上與中國經濟文化長期互通融合的廣大區域,中國將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文化產業在這一發展愿景中承載著重要使命。
景德鎮作為后期絲路(宋代以后主要為瓷路)的重要起點與影響世界的歷史文化名城,也迎來了千載難逢的復興契機。
“一帶一路”的宏大構想無疑與中國迅速提升的國力背景以及在國際博弈中的整體布局密切相關,同時也有促進國內消化產能、經濟轉型、產業升級、深化改革的綜合考量。
“一帶一路”橫貫全球最具經濟實力與活力的歐亞大陸,這也是歷史上中國的經濟與文化曾經產生過廣泛影響力的區域(圖9),在當今之世再度承載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并非歷史的巧合,而是歷史的必然。

圖9 古代絲綢之路,摘自《世界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2002年版)
過去的二十年,歐美的制造業空心化給了中國經濟崛起的巨大空間,中國借此發揮優勢積蓄力量,而有今日之蓬勃氣象。
然而,大國崛起不僅要以經濟為基礎,還要以政治軍事為保障,并以文化輸出為標桿。縱觀世界近現代史的發展變遷,國際競爭的主旋律一直是東西方文化的博弈,無論東風壓倒西風還是西風壓倒東風,皆不外乎文化博弈之因果,而鐵律之一就是主流文化主導價值標準,產業強盛與文化強勢互為表里,文化創意產業就承載了國家這一發展戰略的重要使命,對于“一帶一路”沿途的具有文化產業資源優勢的城市,更是意味著巨大的市場潛力與發展機會。
綜上所述,“一帶一路”能夠給景德鎮帶來的最大機會就是市場,尤其是文化產品消費市場,而絲路聚變的共振經濟將不斷激活并放大這一市場。
“一帶一路”給景德鎮帶來的另外一個重要機會是絲路城市之間廣泛的交流、學習、合作、共振與分享。學習能力與學習機會對任何個人、組織包括城市都至關重要,尤其是對改革開放以來很多方面相對閉塞因而整體發展滯后的景德鎮而言,意義尤其重大,有利于開拓城市的發展視野,借鑒更多的發展模式,并借助深度參與“一帶一路”的機會,擴大城市的影響力和提升城市的競爭力,與世界深度對話并重塑世界瓷都之機,庶幾在此。
關于這一部分的研究,應成為“景德鎮學”體系中極富時代性、國際性與發展指導性的學術創新點。
結語
西方主導世界的兩個世紀以來,尤其是蘇聯解體,美國“一超獨霸”之后,世界文明的格局失去了制衡的力量,以所謂普世價值為內核的西方文化依托強大的政治軍事經濟力量以圖主導世界,卻給世界帶來了諸多不安定因素。
自古以來,中國的哲學觀就是崇尚自然之道,強調陰陽平衡,相生相克,無論儒釋道乃至中醫理論,其文化根性都是信奉和而不同,更擅包容融合,這是中華文明永不斷代的根由,也決定了中國必將在世界文明重歸平衡乃至實現大同中承擔起最重要的使命。
多難興邦,實干興邦。中國近代以來遭受的深重苦難,驅使中國以積極、謙卑、開放的心態不懈努力,從世界各國優秀文化中汲取養分,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合創新,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提高,形成了建立在強大國力根基上、內涵不斷深化、形態不斷創新的當代中國文化價值觀新體系。
中國的文化自信,正源于此。中國文化的輸出,也需要在國際社會發出自己的文化強音,樹立當代中國的文化形象,講好中國的故事,而瓷器就是源于中國的世界語言,是與世界對話最悠久、交流最廣泛的中國文化標識,瓷器的故事就是全世界聽得懂又有親和力的中國故事。
今日景德鎮,瓷文化之魂猶在。千年窯火鑄就了景德鎮深厚的文化底蘊,陶瓷文化氣息與精神不僅反映在其生產的瓷器本身,也同樣彌漫在這座古城的每個角落,構成了瓷都獨特、珍貴而完整的文化產業資源體系。
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瓷道不孤,盛世圖景。
穿越人文之畛域,承載復興之使命,必根植于文化自信。中華民族正在開創新的歷史紀元,曾經代表中華文明一脈的景德鎮之重塑,亟待景德鎮學體系夯實文化思想理論根基,這對于建設文化堡壘城市、推動中國瓷業的發展與促進中國陶瓷文化的偉大復興,乃至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實施,均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和深遠的意義,也將在世界文明史上續寫新的光輝一頁!
1 姚若晗,文化學者,陶瓷專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陶瓷文化:保護與創新”教席特聘專家,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特聘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