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觀景

大道成景

——景德鎮學專家縱談

陳雨前

創建景德鎮學學科體系的想法,是我在導師金維諾先生、羅世平先生的鼓勵、支持下,最早在《中國景德鎮陶瓷文化研究叢書》之一的《景德鎮陶瓷文化概論》一書前言里提出的。此想法一經提出,就產生了始料不及的反響。

2006年是景德鎮學發展的重要時期,得到了時任江西省社科院院長傅修延老師的大力支持。江西省社科院把它當作具有江西特色的一門學科推出,還舉辦了第一次景德鎮學的學術報告會,成立了專門的景德鎮陶瓷文化研究所。

第三階段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下,舉辦了兩次以景德鎮學為主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促進保護與發展文化遺產、弘揚文化多樣性計劃之中國與非洲、阿拉伯國家間陶瓷藝術與景德鎮學的交流活動,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內外引起了很大反響。

最后,我匯報一下近年我在景德鎮學研究方面做的一些探索和努力:

一是《中華大典·藝術典·陶瓷藝術分典》的編撰。從2006年啟動到2015年出版,用了十年工夫。《中華大典》是國家新修的“四庫全書”,是國務院批準的國家文化重大出版工程,是國家文化發展綱要重大工程。中國瓷器兩千年的歷史,無論是以前的《太平御覽》,還是《永樂大典》、《四庫全書》,都沒有為陶瓷立典。這次是首次為陶瓷立典。這個典已經出版了,影響非常大。

二是主編并出版了《中國古代陶瓷文獻影印輯刊》三十卷,這是我國第一次以原始影印形式出版的有關古代陶瓷的史料。古代陶瓷文獻資料來源于一些國外博物館和地方志,影印出版非常不易。

三是主編了《中國古陶瓷文獻校注》,這是國家古籍項目。由我參與主編的國家“十二五”重點規劃出版項目《景德鎮陶瓷史》,已歷時六年,十易其稿,將于2018年出版。

另外還出版了《宋代景德鎮青白瓷與審美》、《景德鎮學——景德鎮之魂》兩本專著和一些其他著作,發表了一系列關于景德鎮學的文章。

《景德鎮學概論》作為《景德鎮學文庫》的構成部分來出版還是第一次,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魏文清

我今天重點談談《景德鎮學文庫》出版的意義和價值:

一是從歷史文化角度理解。

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代表之一,是已然并將繼續存在和發展下去的中國地道的傳統文化。

景德鎮窯和越窯、官窯、哥窯、汝窯、定窯、鈞窯、耀州窯、德化窯、邢窯、佛山窯等名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和表現形式,對人類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均產生過重大影響。

陶瓷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主要商品,是中國連接歐亞大陸的媒介。如今“一帶一路”倡議與“走出去”戰略的提出,使陶瓷文化再次備受關注。而景德鎮陶瓷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一。景德鎮至今仍保存著完整的古瓷業文明體系,這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景德鎮瓷器曾架構起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她不僅以光彩照人的外觀征服了世界,更以其中注入的中國文化品質吸引了世界。景德鎮這座被兩千年瓷魂窯火養育的古城,曾將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瓷器推向極致,對世界文化和人類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

二是從出版的角度理解。

中國陶瓷和中國陶瓷文化有著極為豐富的出版資源,而且是頗具特色的出版資源。中國陶瓷出版物,在中國各個歷史時期都有,從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陶埏》、清代唐英的《陶冶圖說》到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硅酸鹽學會編的《中國陶瓷史》等,出版了不少陶瓷書籍。

中國是陶瓷大國,是瓷器的母國,盡管個別出版物有相當分量,但從總體來說分量不夠,與中國陶瓷本身的成就與水平相比還是遜色的。為了客觀真實地反映和表現中國陶瓷的面貌、成就與水平,2001年,我們站在更高的高度重新審視中國陶瓷的出版資源,并將其以現代的觀念和視角加以整合,統籌規劃,由陳雨前院長擔任總主編的《中國景德鎮陶瓷文化研究叢書》一套六本,歷經近四年編纂,于2004年正式出版,被列為國家“十五”規劃重點圖書。陳院長在該叢書總序首次提出“景德鎮學”的概念。2006年9月,江西省社科院完成了對景德鎮學研究課題的論證報告,“景德鎮學”作為一門具有江西地方特色和中國文化特色的獨立性學科,由江西省社科院正式推出。

景德鎮學提出距今已十年有余。十余年間,景德鎮學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成為一門獨立的、影響深遠的學科。今后,景德鎮學依然不能停下研究的腳步,仍須不間斷地對景德鎮陶瓷文化與景德鎮學做研究與總結。

傅修延

景德鎮學非常重要,要支持。這不光是景德鎮、江西,也應該是中國的大事。中國有敦煌學、紅學,敦煌學是“顯學”。景德鎮學不能成學嗎?當然能成學,因為瓷器是中國的代名詞。中國叫China,日本叫Japan。china是瓷器,japan是漆器,漆器可能用得比較少,瓷器的用處很大,中國人以瓷器為榮。

景德鎮學經過十余年的經營,現在又上了新臺階,大典出了,社會關注也有了,我記得還有一個建館構想。團隊強大了,感覺一切正向當初提出的初衷靠近。

我感覺還可以再進一步,陶瓷本身、工藝本身,相關的品種門類都要分門別類地整理,有些還要單獨成書,也就是說跟人文、跟文化相關的都可以成書,包括文學藝術。

我們不光是研究做瓷器,研究陶瓷有哪些,還要看它的外圍。器物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陶瓷和中國人的生活及生活方式密切相關,與其相關的大量內容值得研究。

方志遠

第一,要總結與論證。研究《景德鎮學概論》的序,這個總序不寫到一萬字不行,否則你就立不住。必須要談一個大論,序言需要一篇宏論。第二,要整理資料。當然我們也可以資源共享,凡是和陶瓷有關的,與大家共享。第三,是否增加一本當代《景漂與瓷都》。唐山還評了一個瓷都,我聽說景德鎮有幾千個“景漂”,希望能夠請一個作者寫寫“景漂”。各種各樣的工藝景德鎮都有,景德鎮是一棵大樹,把景德鎮的枝葉都寫好了,景德鎮這棵大樹就枝繁葉茂、樹木參天了。

方李莉

怎么講好中國故事、講好景德鎮的故事?一個“學”怎么建?

方志遠老師談到,敦煌學能建立起來,吐魯番學就沒有建立起來。是不是一個“學”沒有關系,關鍵是人。任何研究要有新資料,新資料很重要。資料怎么來?今后如何建立一個資料庫?當下的研究是對歷史的解讀。關于景德鎮當下面臨的情況,我寫過三部書,越到后面越膽小。

我覺得景德鎮學很重要。景德鎮是很有價值的,價值在哪里?那我們要看到景德鎮的特殊性和獨特性在什么地方。我認為,首先從歷史的角度,景德鎮是走向全球化最早的城市。其次是景德鎮對自然環境依賴很多,窯業在景德鎮也從依賴自然到離開自然,因為交通不再需要水運了,而且在原料上,景德鎮的陶瓷并不完全是景德鎮的瓷土。第三就是制度上的特點,長期以來形成了分工合作化。它的優勢,我們以為已經過去了,其實沒有過去,景德鎮的瓷業一直沒有中斷,這種手工技藝很好。景德鎮有資源優勢,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優勢,所以才吸引了大量的藝術家,他們空手而來,只要有想法,畫好燒好之后,通過物流郵寄到各地。所以我特別想寫一本書,名字就叫《古鎮歸來》。

劉遠長

上海有個人說,楊振寧博士希望我們成立一個藝術與科學的專業,說是上海找不到,認為景德鎮很偉大,陶瓷正好是一個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學科,是一個多邊學科,我們這個行業要提升到這個高度,既有藝術,又有工藝,還要有科學。所以這里我想補充一點科學的東西。陶瓷是火的藝術,這把“火”的藝術,有眾多來歷,光窯系的發展就是個熱工科學,現代有柴窯、梭式窯。

現在一是技藝要與科學相結合。我們的手藝很豐富,特別是景德鎮的粉彩、拉坯工序很豐富,但還是不足,要把這些補充進去。二是要提升景德鎮的分量,加強理論研究。景德鎮不缺實踐,就是缺理論,這個理論值得再豐富、再提高。三是景德鎮千年窯火不倒,水土宜陶,但土寫得不夠。高嶺土世界有名,但高嶺土之前還有麻倉土,麻倉土比高嶺土還好,只是外國人不說它好,我們就自己埋沒了。還有水、火的研究。昌江河的水是弱堿性的,有人搞作坊,就把昌江河的水引過去了。景德鎮燒制的青花瓷就和別的地方不一樣。我們跑遍了世界各地,看到的青花瓷都是藍的,沒有景德鎮青花瓷的味道。所以,景德鎮的水土宜陶。天然的自然環境應該把它很好地寫出來。四是我們要考慮環境,特別是政治環境。景德鎮為什么千年窯火不倒?古代的窯系相繼倒倒起起,最早的官窯才二十年歷史。我們景德鎮是后起之秀,一直延續至今,從宋真宗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官窯是皇帝搞的,后期官窯“官搭民燒”,民窯的脈絡也應該充實進去。五是要把人的故事寫進去。在人的故事里寫工藝,如雞缸杯,如果沒有史料記載成化皇帝鐘愛雞缸杯的那個故事,賣不到兩個多億。要搶救一些已經過世的人的故事。六是現代藝術創作要與理論相結合。現代藝術是多元化的,尤其需要理論總結與指導。從事理論研究的人非常重要,但又很艱苦,得不到支持與保障。七是管理機制對景德鎮的發展非常重要。改革開放以后,對景德鎮的管理一直是放而不管,沒有行幫、沒有協會,理論研究應該是指導實踐和預測未來的一個很好的手段。理論研究應該加大投入,經費應該用到項目里去。

周國楨

我們要正確看待繼承,正確看待傳統。創新才能改變世界,創新才能改變這個行業。景德鎮傳統太多,差不多百分之九十幾都是傳統,與今天的世界追求的東西有一定距離。

2013年,我在景德鎮舉辦個展,有個臺灣的藝術家來景德鎮看展覽,他說景德鎮大部分陶瓷是“古典音樂”,看完你的展覽,發現你的展覽是“現代搖滾音樂”。我認為這個比喻非常形象。我看過中央電視臺播放的一個紀錄片《瓷路》,講的是景德鎮陶瓷的發展道路,我認為這個片子非常好,“china”既是中國的代名詞,又是景德鎮的代名詞。當時的歐洲拿了一半的金銀器來換中國的陶瓷,陶瓷征服了整個歐洲,他們以擁有一套中國陶瓷為榮。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待景德鎮,要從世界、民族的角度看待景德鎮,它有優勢,也有弱點,要清醒地認識。

我覺得中國這幾十年都沒有可以拿出手的現代作品來影響世界,中國是在發展的,但遺憾的是沒有一件現代作品在哪個博物館出現。不能一味追求傳統,傳統與現代的審美不同。我覺得陶瓷研究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取得了兩項重要成果:一是陶瓷從民間藝術走向了民族藝術;二是從工藝品走向了純藝術。

民間藝術與民族藝術不同,就像京劇屬于民族藝術、中國藝術,而贛劇、川劇屬于民間藝術。工藝品是實用品兼具工藝性,而純藝術是可以不考慮實用性的,工藝因其已有立體存在,裝飾要服從它的器型約束。純藝術不只是其意象,還要有思想、有主題、有現代感。而工藝品沒有這方面的要求,只需要達到有美感就不錯了。比如江西成立的瓷畫研究院,主要是以瓷板為主,以瓷板繪畫為主,這與民族藝術就接近了。現在來景德鎮學畫陶瓷的“景漂”有一萬人,這里有畫國畫的、油畫的,都是搞純藝術的人來景德鎮。為什么這些人愿意來景德鎮?是因為他們發現景德鎮完全有搞純藝術的條件,景德鎮在純藝術方面已經取得了不少成果,所以把他們吸引過來了。具體來說,元代發明了青花,明代發明了五彩,清代發明了古彩、粉彩、琺瑯彩,到了民國,有了新彩(又叫洋彩),而這六十多年發明了高溫顏色釉,它的“天人合一”的效果是任何藝術都達不到的,只有“天人合一”,火的藝術才能達到,所以這個就特別吸引人。高溫顏色釉的起源也要做深入研究,現在對這方面的研究太少,對它的起源一無所知,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的藝術還不能走向世界,因為我們看不到它的意義和存在價值。所以我建議我們搞理論的人要善于發現、總結那些不容易被人發現的成果。如果能把這些“景漂”高溫顏色釉獲過獎的作品統一收集,舉辦一次展覽,一定能轟動世界。很多人崇拜油畫,認為其是西方的最高藝術,但是如果能把高溫顏色釉作品收集起來,在西方組織一次展覽,也一定能轟動世界。

羅世平

我想從三個方面闡述我的意見。

一是從立學的角度。景德鎮學究竟是作為一門“地方學”還是一門“專門學”是需要斟酌的。景德鎮學是作為“日用學”來立,還是“審美學”來立?“日用學”是由工藝品的功能所體現的,而審美學是超越或者囊括日用之學的。立學的格局到底放在哪個學科范疇里,是需要再花時間進行論證的。景德鎮學一定會作為一個大學來做的,所以立學一定要有特色。如敦煌學、紅學。 景德鎮學與這些“學”最大的不同,是前面所談的“學”都是歷史的積淀、歷史的遺產,而景德鎮既有歷史的遺產,又有當代的活態,它的特色也需要在這些方面著力體現。景德鎮的另外一個特色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主要以陸路為主,海路也有。但陶瓷文化是水陸兼濟,它體現了古代與現代陶瓷不同的傳播方式。

二是我認為景德鎮學不是我們關起門來做的學問,一定是開放的、面向國際的學問,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家公認你的“學”是成立的。瓷器一定是面向世界的,所以我們的研究也一定是面向世界的,可以把國際學術界的力量都調動起來。

三是我非常贊成劉遠長先生的觀點,陶瓷是多學科的,絕不是一個只在藝術、手工藝里產生的學科。和陶瓷有交叉的最明顯的就是科學與藝術,但是還有很多其他相關的學科,比如歷史文化、非遺項目、社會學、人類學的項目都是需要研究的。景德鎮學是否也具備這樣的視野與能力,讓不同的學科都可以參與進來做各方面的研究?

另外我非常贊同周先生的景德鎮學是一個活態的觀點,它不僅是歷史,千年窯火不倒,就意味著景德鎮學要面向未來。今天只是個發展基點。從農耕的手工藝生產到大工業生產,今天,我們社會的生產方式是數字化,景德鎮學應該如何面對?景德鎮學未來可能會發展得很好,因為它的內涵很深,所以我還是非常看好景德鎮學,它非常有希望做成大格局。

賴大仁

我簡單說點感想。

剛才各位都談到“景德鎮學”的名稱,名稱是個值得斟酌的問題。所謂名不正言不順,卞利提出的“景德鎮學”或者“景德鎮陶瓷學”、“景德鎮文化學”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一門學科呈現出來的和所反映的現象應該一致,所以“景德鎮學”或者“景德鎮陶瓷學”、“景德鎮文化學”還是有很大的不同。不管是學術、學問、學理、學說、學科,一定要明確基本概念。景德鎮學的研究背景、對象、范圍都要認真斟酌考慮,這是在學科上,需要體系性的建構,特別是在《景德鎮學概論》里需要解決以下問題:

第一,研究定位與定義的關系;第二,景德鎮學的核心理念。在定位與定義的基礎上,核心理念很重要。我提三點意見:首先,是景德鎮學的土壤——地域文化。為什么景德鎮千年窯火不倒?這和景德鎮區域、地理、環境、水土是密切相關的,為什么在景德鎮會存在瓷都成長的這種環境?其次,是陶瓷為體。那就是本體,離開了陶瓷就不是大家心目中的景德鎮。無論是實體還是文化,景德鎮是離不開陶瓷的。最后,是文化為魂。文化包括器物文化、民俗文化、審美文化。這其中包括內涵與外延文化。

第三,需要解決體系問題。在形成核心理念的基礎上,必須討論結構體系的問題,概念、范圍、命題。首先要考慮的是標題,后續的概念需要符合邏輯關系,任何東西都離不開體系,任何東西都要圍繞體系展開。景德鎮學需要體系,需要注重關系。在《景德鎮學概論》里需要體現文化,景德鎮的陶瓷文化需要架構與貫穿“景德鎮學”概論,如果缺少了這塊兒會存在一定的問題,這是需要考慮的。

第四,需要學術理論上的提升。如何在學術上提升景德鎮陶瓷與陶瓷文化是需要下功夫的,在目錄標題當中,還有很多介紹性的東西,不應該是這樣,應該保持學術上的嚴謹。《景德鎮學概論》尤其如此。

最后,我們要以開放的心態來研究景德鎮學。景德鎮本土學者來研究景德鎮學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們也需要外來的學者來研究景德鎮學,這有利于景德鎮學的提升。

劉悅笛

“景德鎮學”的話題讓我非常振奮,我想就敦煌學與景德鎮學做一個簡單的比較,然后提出五點意見。

景德鎮學最核心的內容是一個活的傳統,它里面有文化積淀、審美流變、傳統傳承。為什么這種傳統可以傳承下來?它的軟實力非常重要,它的內在力量是什么?這是很重要的。景德鎮學是本土的、中國的、世界的。與敦煌學簡單比較一下。敦煌學是個雜學,考古性的多樣學問,景德鎮學是個純學,是以陶瓷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敦煌學是死學,景德鎮學是活學;敦煌學是外學,景德鎮學是本土學;敦煌學是在國外建立起來的,景德鎮學的核心一直是本土,所以我認為景德鎮學會有更好的發展。

我的建議是:

第一,提升景德鎮學陶瓷文化研究的美學品格、文化高度。我們以前研究陶瓷都是從工藝、造型美學的角度。我們應該把工藝美學與日用美學結合,這就是生活美學。陶瓷既是生活也是審美。我們應該有一個新的角度,建立一個以陶瓷為中心的生活美學。

第二,需要增加兩本書:《景德鎮陶瓷在海外的流散史》和《景德鎮陶瓷的外銷史》。外國人研究中國陶瓷都以外銷史為主。西方人的很多詞語都來自中國,陶瓷影響著西方人的審美,因此需要加入這些部分。

第三,這些書籍需要翻譯成英文。這是海外非常需要的,中國的陶瓷文化需要走出去。

第四,我們應該把陶瓷藝術化的發展單列一本,把陶瓷科學也單列一本。這樣,景德鎮學才能成為一門多學科的學問。

第五,從當代文化發展來看,從創意文化產業結合出發研究陶瓷,出一本書。藝術文化衍生品的制作可單出一本,藝術授權的陶瓷文化也可做。生活美學傳統是中國人最擅長的傳統,要把陶瓷當作生活美學來研究。以陶瓷的國際影響看,景德鎮學的研究前景非常廣闊。

鄧希平

景德鎮窯火為何千年不滅的問題,我也一直在思考。我覺得景德鎮是一個了不起的城市,因為它是唯一一個以一種產業維持了千年的城市。

陳雨前提出的景德鎮學,其中就有很多景德鎮千年維持存在的道理,景德鎮學就是解釋這些道理的。為什么景德鎮存在這種唯一性?為什么景德鎮能夠影響世界?景德鎮又如何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我們所承擔的這一部分也僅僅是開始。這些作者都是從事這一行業的人,甚至是一輩子從事這個行業,他們對景德鎮的熱愛是可想而知的,實踐部分會寫得很好。

從景德鎮學這一高度來說,只說工藝是不夠的。有些部分可能不夠好,包括人文方面的欠缺、文學方面不夠高,等等,這需要出版社、主編、編輯來完善。現在能夠把景德鎮學建立起來,已經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后面還會有很大難度。

王能憲

“景德鎮學”概念成不成立,這次論證會之后,陳院長更有底氣了。我想在他提出景德鎮學之初,他腦子里絕不可能有今天大家思維這么豐富。草鞋無樣,邊打邊像。景德鎮學提出十余年,能不能夠站住,要經得起考驗。但毫無疑問,景德鎮學的提出和發展對景德鎮陶瓷文化研究是非常有歷史、文化價值的。

從全球化、國家現代化建設的角度來看《景德鎮學文庫》的出版,非常有價值。它不是刻意拔高,而是確實有內涵、有價值。編這套書絕不是對上一套書的修訂,從叢書到文庫,是一個飛躍。編纂過程中,我們要認真聽取大家的意見、搞好書的設計。除了文庫,還需要建立資料庫。我以前在景德鎮論壇有一個發言。景德鎮有三個寶庫:第一是地下寶庫,包括考古與文物。第二是現代存在的寶庫,即很多景德鎮的藝術家和陶瓷藝術,要抓緊搶救性整理他們的技藝、工藝、實踐、思想。第三個寶庫,就是我們歷代典籍當中,關于景德鎮陶瓷的內容,地方志、古人著述、詩文。古人的書籍有沒有陶瓷文化的書?肯定會有,整理之后就可以收集到《景德鎮學文庫》里面來。還有一些畫冊,比如景德鎮外銷瓷,官窯民窯相關的,這些內容都是相互輝映的,也有不同特點。景德鎮是最早走向世界、最早全球化的地方,這些特點都需要我們整理、發掘、提升。作為資料,這些也可以搜集起來使用。比如官窯的特點、美學特征、官窯對民窯的影響也可以作為一本書。景德鎮陶瓷文獻綜述也可以作為一本書。《景德鎮學文庫》如果開放式地收集整理這些內容,遠遠不止一百種。景德鎮學需要開放的心態來立學,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景德鎮學的研究中。

于殿利

中國陶瓷文化以景德鎮為代表,所以說景德鎮學,包括我們要做的《中國景德鎮學》學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與價值。這本學刊的出版我有兩點期待:一是真正能從學術和學理方面,更深層次地傳播中國的陶瓷文化;另一方面是通過學刊搭建中國傳統文化、陶瓷文化與他國文化的一個交流平臺,也讓中國古老的文化進行現代化轉型,讓古老的陶瓷文化和現代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引起公眾的興趣。

任何東西無論它多么古老,多么有文化、有故事,如果不能和現代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那么它的生命力是要打折扣的。期待這本學術期刊能為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能夠為其提供新的、好的、促成其發展的營養。這件事得到了漢斯先生,包括一些外國專家、國內專家的鼎力支持,又有景德鎮學院如此專業、權威的機構來進行相關工作,商務印書館會竭盡所能吸收所有人的智慧來把這本學刊做好。

漢斯·道維勒

景德鎮在中國陶瓷文化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陶瓷文化對于中國文化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但有一點我要指出:眼光不要局限于中國,應該跳出中國,關注世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一帶一路”,沿途六十多個國家都是我們可以發展的對象,讓這些國家的人更加了解陶瓷文化。

我發言之后,我的太太會向大家展示中國陶瓷,包括景德鎮陶瓷,在國外的一些影響力。我所說的這些影響力不僅僅只是體現在紙面上,事實上亦是如此。像我和陳院長這幾年的一些合作,包括前幾年舉辦的一個展覽,把景德鎮瓷器和非洲瓷器做一個藝術交流,我覺得這是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于總剛剛所說,傳統文化的一種現代化展示,這也正是這幾年來我們與景德鎮合作的事。但是這個項目和其他項目一樣,如果需要很好地開展,必須投入大量資金。如之前的中非文化交流,我們的資金無法支持我們再繼續下去。但目前取得的效果還是令人滿意的。比如加蓬、突尼斯一些與中國比較友好的大使都對這些活動表示歡迎。景德鎮作為陶瓷文化的代表,在歐洲其實是很有影響力的,無論是在英國、德國、荷蘭等,都如此。但在前幾年,這種影響力開始下滑。現在,景德鎮代表的一種文化正在復興,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由出版社介入的時機。同時我們注意到,除了一些傳統的藝術家,一些現代的藝術家也在利用陶瓷這種藝術形式來表達他們的思想,這個也是我們的學刊可以捕捉到的。景德鎮陶瓷文化復興與世界教科文組織把景德鎮列為“世界創意城市”的這個時間點是契合的。創意城市的標準就是這個城市要在某方面有自己的獨有特色,景德鎮完全符合這個要求。這不是競爭,而是非常有意義的相互合作的關系。

漢斯夫人

在信息社會,雜志出版已經成為一種奢侈品,因為現在的年輕人更愿意盯著自己的手機或者是其他的電子設備。但我認為龐大的歷史是不可能完全裝入手機的。陶瓷可以貫穿到人類最開始的時候,但據我了解,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對陶瓷已經一無所知了。

我注意到世界上很重要的一些博物館,如盧浮宮、大英博物館,都有很大空間展示人類早期的陶瓷產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帶一路”,瓷器在這個“一帶一路”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我們都知道“一路”指的是絲綢之路。絲綢在“一帶一路”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它是很重要的交易品,但在我看來,瓷器同樣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瓷器對文化和商貿方面的影響是由很多史料支撐的,它既可以作為交易品,又是外交上的一針催化劑,在文化的交流當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我們到現在的歐洲,還可以看到在很多國家,瓷器出現在比較尊貴的收藏品中,同時瓷器的藍白兩種主色調在歐洲人心目中仍有很高的地位。

陳雨前

目前為止,組稿基本上可以覆蓋國內外的各種刊物。它的創立有一個背景,就是陶瓷之路對世界的影響以及現在的“一帶一路”,所以它的國際視野很大。國際上主要是依賴漢斯先生和他的夫人,以及國際陶藝會代表、非洲國家的藝術家代表們。國內也是一些大家的支持,如王能憲老師、故宮博物院的傅修延老師、景德鎮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的專家、百家講壇學者方志遠先生等。2017年3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了通告函,5月13日在北京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博科娃簽署了協議,設立了“陶瓷文化:保護與創新”教席。這是世界上首個關于陶瓷的教席,也是代表陶瓷水平的最高平臺。

姚若晗

首先我想說一下刊物的讀者定位,分四大類:國外群體、國外的陶瓷產業、國內群體、國內的陶瓷產業,計劃用中文和英文兩個版本。

學刊具有學術性、文化性、商業性,整體風格要體現產業化、生活化、潮流化。主要內容包括景德鎮學的學術動態、國際陶瓷主要行業動態、國內陶瓷主要行業動態及景德鎮陶瓷相關領域的創新動態這四個方面的內容,這個是《中國景德鎮學》學刊這兩三年的規劃。重點介紹學刊的四個板塊,每個板塊都有其欄目的名稱,分別是:觀景、知世、尋源、博雅。

“觀景”主要是介紹景德鎮學的發展動態和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知世”包括與陶瓷相關的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敘事,一些國際性重大活動的介紹、分析;“尋源”主要是介紹陶瓷歷史上的一些古跡、人物的探索發現與研究論證;“博雅”突出的是陶瓷藝術、設計、技藝等與人文生活有關的話題。

由于創刊號意義重大且要保證稿件的來源與質量,所以我們稿件的征集方式是以定向預約的方式,覆蓋面包括世界各地,定向約稿后也會向大眾公開征稿。而且以后會以大眾征稿的方式為主,定向約稿的方式為輔。

羅世平

景德鎮是一個科技、藝術、學術重地,人們對它寄予厚望,所以它肩負的擔子也很重。

前幾年,江西高校出版社準備出版《景德鎮學文庫》,景德鎮也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里確定了教席,這個分量很重,意義也大,已走到了世界前列。剛剛聽姚老師介紹學刊,分別是“三性、三化、四個板塊”,基本上可以想象稿件的幾個重頭戲,加上商務印書館的支持,應該會推出比較好的刊物。

我比較贊同王院長剛剛說的刊物定位問題。刊物創立之初應該要考慮得周詳一些,面面照顧辦不出特色,這個是大家都要再斟酌的問題。

學刊的形象在大家心目中都已定型,它的學術面貌特別明顯,如《中亞學刊》是以書代刊。《中國景德鎮學》學刊有它的特色,與這些刊物當然會有差別,所以是不是應該考慮把特色更突出一點,信息類的內容不一定要以專門的欄目出現。因為手機現在也是以信息化的內容呈現,學刊是否要和手機的這種呈現方式區別開來?把各自的功能分開,不要強行糅合,否則最后的結果可能會應接不暇。我們的刊物應該是大家坐在那里慢慢看、慢慢琢磨的刊物,讓這個刊物保持國際學術性的高度。

一個雜志特色越突出,越有深度和專業性,那么這個雜志的生存度和關注度也會越高。這是我心目中對雜志的要求。雜志名稱“景德鎮”前加上“中國”二字,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地方有如此地域特色和長久的歷史積累,又有新生的活力。這次征稿的篇幅較大,有助于學術問題的深入探討,以后征稿也不應只局限于文字方面,還應多配圖,有助于讀者更直觀地了解。

林 拓

我認為,第一,我們是不是應該樹一面旗幟,中國陶瓷的旗幟,能夠走向世界的旗幟;第二,我們的定位應該是可觀賞的學術,可觀賞性指的是圖片。

陳院長做的事非常有意義,可以促成民族復興視角下的景德鎮學的進步,逐步形成自己的網絡。

景德鎮是最高端的,我們國家都稱為昌南——China。刊物亦可以做成連載,因為景德鎮的陶瓷文化也是與時俱進的,我們要“樹一個旗幟、搭一個平臺、建一個網絡”,形成景德鎮陶瓷的新紀元。

薛曉源

絲綢和瓷器,都是中華文化的代表。“絲瓷文化”拓展和拓寬了絲綢之路的內涵。

如何珍惜景德鎮的品牌和文藝性非常重要。如歐思通寫了一本《中國紋樣》,全部是講元代、明代的瓷器紋樣,書一發行,一個銷售點就賣了10000冊,書的作者是巴黎第一位市國會總設計師,現在我準備把他的第二本書《世界紋樣》再出版。書的內容令人嘆為觀止,我們要把地域性的、特色性的東西變成全球性、世界性的。聯合國的兩位專家過來給我們提了很高的標準,先海納百川,再優中選優。我覺得我們應該發揮我們的優勢,強強聯合,結合商務印書館和陳院長兩方的優勢,推出“景德鎮學”。到時候英文版的我會請英語最好的翻譯家來做。第一期非常重要,一定要讓人信服,讓人震撼。期待中國“景德鎮學”脫穎而出。

丁 方

東方文藝復興的理念就是以中國的文化復興引領整個東方的復興,這也是中國文藝復興的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表述版本。雅斯貝爾斯所說的“軸心時代”,在公元前5世紀,印度、波斯、中國等,產生了那么多哲賢,如釋迦牟尼、諸子百家等,中國有能力把古代東方世界(一般就是指歐亞大陸,從地中海到中國)的這些文化闡述清楚。把這些闡述清楚,就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引領的東方復興。

從這個角度來反觀我們的“景德鎮學”,具有特殊意義。從道到器縱向貫通,這是非常重要的。

于殿利

景德鎮學再往上延伸,就是陶瓷文化,景德鎮學就是中國陶瓷文化的象征代表。景德鎮學要做到社會、歷史、民俗等方方面面,要以陶瓷為中心,延伸到生產、生活,這才是它的獨特之處。所以景德鎮學是內核,外圍是陶瓷,最外層是文化交流。這就是前面幾位老師提到的文藝復興,實現傳統文化現代化。

景德鎮學就是一種造物文化,它不僅僅存在于空氣中、思想中,它一定要通過物件表現出來,即藝術存在和思想存在是一體的。

我們有決心把“景德鎮學”打造成全國乃至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學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凰县| 南投市| 阜新市| 京山县| 仁布县| 偃师市| 香格里拉县| 康平县| 西峡县| 平塘县| 临澧县| 临朐县| 威海市| 金坛市| 大化| 灵寿县| 交城县| 盐池县| 曲靖市| 西青区| 沙坪坝区| 渝北区| 麻栗坡县| 安远县| 桦南县| 景洪市| 伊川县| 察隅县| 柘城县| 廊坊市| 衡水市| 镇原县| 海城市| 石阡县| 英德市| 东乡| 北安市| 临沭县| 漳浦县| 嵊州市| 甘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