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論文、演講
略論魯迅雜文的題目
有人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這話很有道理。對于一篇文章,首先接觸到的就是題目。題目與文章的高下優劣關系很大。平淡無奇的令人索然無味,引不起讀者多大興趣。生動精彩的則像磁石吸引鐵屑一般,能一下攫住讀者,不由得一睹為快;魯迅雜文的豐富多彩的題目,就有著如此強烈的魅力。
魯迅一生寫了七百多篇雜文,這些雜文的題目就體現了多樣的風格和筆法。其中有的含蓄雋永,耐人尋味;有的明白如話,一目了然;有的充滿哲理,啟人深思;有的幽默詼諧,別有情趣;還有一些比較隱晦,似乎費解……真是五光十色。它既有一般好題目的共同的因素,又帶著鮮明的個人的色彩,具有顯著的特點,值得我們認真研究。
其特點之一,是準確、鮮明,只用幾個字或一個短句,就概括出文章的精髓,表現了作者的主張和觀點。在一些正面駁斥論敵,或在關鍵時刻和重大是非問題上表明態度的文章的題目上,這個特點尤為明顯?!斗歉锩募边M革命論者》就是一個旗幟鮮明的好題目?!凹边M革命論者”要求:“凡大隊的革命軍,必須一切戰士的意識,都十分正確,分明,這才是真的革命軍,否則不值一哂?!濒斞笇@些貌似徹底的革命者進行了深刻剖析,一針見血指出,他們“其實是極不革命或有害革命的個人主義的論客”。1“急進革命”是現象,“非革命”才是實質;然而“非革命”卻做出“急進革命”的樣子,并且繼續混淆視聽。這個題目的力量,就在于它真實地、準確地概括了文章的內容,本身又是一個明確的、科學的論斷,表現了作者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對于那些撒布“毒害革命的甜藥”的“左傾”宗派主義傾向的憤慨。其他如《我們不再受騙了》《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斗》《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等都是如此,或大氣磅礴,或義正詞嚴,作者愛什么,憎什么,擁護什么,反對什么,首先在題目上表現了出來。
準確性是題目的生命。任何含混不清、模棱兩可的意思都要不得。但準確不是指簡單化的形式上的相似,而是善于從本質上進行概括,能反映出作者思想上的深度來。這樣的題目無疑才是上乘。魯迅一些雜文題目,既明曉通暢而又使人有警策深刻之感,就是這個原因。一九三六年,托派以“陳仲山”化名給魯迅寫信,鼓吹階級投降主義和民族投降主義,攻擊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同志,魯迅便寫了《答托洛斯基派的信》予以回擊。這個題目好就好在點了“托洛斯基派”的名。因為當時托派的反革命面目尚未在社會上完全暴露,魯迅卻赫然點出,徹底撕開了這伙躲在陰暗角落施放毒箭的家伙的嘴臉,一下敲到他們的脊梁骨,使其無可遁形,從而讓革命人民擦亮眼睛,提高警惕。試想,題目如果寫成“答陳仲山”,也是可以的,但總顯得平平,缺乏戰斗的氣勢;“答托洛斯基派”則是本質上的概括,體現了作者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堅定的無產階級立場和主動回擊的戰斗精神。因此它既是文章內容的提煉,又使主題得到升華。好內容,好題目,相得益彰。
魯迅雜文是文藝性的論文,是詩與政論的結合,既具有一般社會評論的性質,又具有文藝作品的特征——形象性。而注重形象性也在雜文題目上有所體現。這是他雜文題目的第二個特點。魯迅主要是通過比喻在題目上創造生動的形象,且善于就近取譬,用具體事物來比喻抽象的思想或道理,用這一事物比喻那一事物,使讀者既得到深刻的體會,又享受到藝術的愉悅?!赌樧V臆測》《二丑藝術》《爬和撞》等都是形象化的好題目。有一些題目,盡管只有一個字,如《頭》《路》《扁》《推》等,仍使人感到具體實在,呼之欲出,也是由于通過某個事物或某個動作,惟妙惟肖地畫出了所要闡發的問題的實質。正因為題目小而具體,也就避免了千人一面的公式化。“九一八”事變后,廣大人民群眾掀起抗日救亡的愛國運動,上海的一批反動文人卻借國難以自肥。鼓吹“愛國歌舞表演”,發起組織“文藝界救國會”之類的活動,有的甚至借“愛國”之名來兜售“警犬”“靈藥”。魯迅便用藝術筆觸賦予這些家伙一個生動的形象——“沉滓”,指出:在這“國難聲中”,“恰如用棍子攪了一下停滯多年的池塘,各種古的沉滓,新的沉滓,就都翻著筋斗漂上來,在水面上轉一個身,來趁勢顯示自己的存在了”2。但因為泛起來的畢竟不過是沉滓,“所以因此一泛,他們的本相倒越加分明,而最后的運命,也還是仍舊沉下去”。魯迅把這個意思概括起來,題目就叫做《沉滓的泛起》;短短五個字,在我們腦海里便映出了一幅具體的畫圖,使我們形象地看到了這些人物在動亂年代趁機泛起及其必然沒落的結局。
由于取譬多是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如果處理不好,則難免陳陳相因。魯迅因為站得高,看得遠,聯想巧妙,卻能賦予新意?!队擅@而啞》這個題目就是如此。聾子、啞巴,誰沒見過?由聾而啞的道理也人所共知。然而魯迅卻和當時文藝界的荒涼,介紹外國思潮、翻譯世界名著都很不夠的問題聯系起來,說明由于精神食糧的缺乏而造成一些人精神上的“聾”,那結果,也招致了“啞”來,也就是寫不出、創造不出了。司空見慣的日?,F象和重大的社會問題聯系起來,比喻便顯得通俗、熨帖而又新穎,供給讀者聯想的寬廣的天地。那些由于頭腦荒蕪、精神食糧匱乏而變得愚妄無知的人,和“嗚嗚啞啞”的啞子何其相似!回想十年浩劫,林彪、“四人幫”瘋狂推行閉關鎖國的愚民政策,使得不少人不諳世事變化,見聞寡陋,不是同樣存在著“由聾而啞”的危險嗎?
魯迅雜文第三個顯著特點,就是辛辣的諷刺和含笑的幽默。對于反動統治階級及其幫兇,對于資產階級的市儈作風,對于社會生活中的落后現象,魯迅常常運用諷刺的鋒芒進行揭露和批判。這個特點在題目上體現較多的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即引用對方的話諷刺對方。資產階級文人梁實秋對于人們稱他為“資本家的走狗”頗感委屈,說他還不知道自己的主子是誰,又說他怎樣辛苦,等等。魯迅把梁實秋這些話的意思概括、連綴起來,就成了這么一個題目:《“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題目活像一幅漫畫,簡單幾筆,在我們面前便出現了一個無人豢養,餓得精瘦,但還是遇見所有的闊人都馴良,遇見所有的窮人都狂吠的資本家的走狗的形象。然而這幅畫是梁實秋本人給自己畫的。每每看到這個題目,就不禁使人啞然失笑。國民黨反動政府禁止學生請愿的《通電》里有這么幾句話:“友邦人士,莫名驚詫,長此以往,國將不國?!濒斞笧榱私衣丁坝寻睢焙汀皣钡姆磩颖举|、狠毒用心以及它們之間的罪惡關系,用了《“友邦驚詫”論》做題目。魯迅說:“可是‘友邦人士’一驚詫,我們的國府就怕了,‘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了,好象失了東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只有幾個學生上幾篇‘呈文’,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獎,永遠‘國’下去一樣?!焙蛢热萋撓灯饋?,這個題目就充滿了強烈的諷刺力量:在“友邦驚詫”的后面,人們看到了“友邦人士”是什么東西,他們“驚詫”的實質以及“國將不國”的奴才相。
隱晦,曲折,耐人尋味,是魯迅雜文題目的第四個特點。在國民黨反動派的高壓政策下,“弄文罹文網,抗世違世情”,魯迅不能直抒胸臆,不少文章只能以“曲筆”的形式表達,這也就形成了他的雜文回轉深沉的風格,成了他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體現在題目上,或借古諷今,或托物寓理,言此及彼,含而不露。比如《為了忘卻的紀念》這個題目,“忘卻”和“紀念”是兩個意義完全相反的詞,從表面看來,似乎是為了擺脫悲哀,將烈士忘卻才寫這篇紀念文章的,實則不然。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遇害后,魯迅從未停止過對他們的懷念,就在這篇文章結尾,還意味深長地說:“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鳖}目卻說要“忘卻”,顯然包含著極深沉的情思,它表現了使作者無法承受、無法控制的強烈悲憤,同時也表達了在漫漫長夜中繼續戰斗、用堅韌的工作和斗爭來紀念死者的決心。越是說要“忘卻”,卻越不能忘卻?!巴鼌s”分明是不能忘卻的反語。作者這里用的是曲筆。但曲筆而又不失其犀利。
還有一些題目,僅從字面上難以體察出作者的用意,只有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認真思索,才會對題目的妙處心領神會。《現代史》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乍看題目,似乎作者要大講一番現代歷史,但通篇卻說的都是“變戲法”。變戲法的耍一通花樣,便向大家討錢:“在家靠父母,出家靠朋友……Hua Zaa!Hua Zaa!”錢到手了,就走掉了;過了些時候又來了,還是再耍一通花樣:“Hua Zaa!Hua Zaa!”又是向觀眾討錢。內容和題目好像風馬牛不相及,作者在結尾時也說:“到這里我才記得寫錯了題目,這真是成了‘不死不活’的東西”。其實他一點也沒寫錯。我們聯系魯迅一九三三年寫這篇文章時的背景,就容易理解了?!熬乓话恕笔伦兒?,在日本帝國主義步步緊逼、民族危亡迫在眉睫的情況下,蔣介石、汪精衛、孫科等一個接著一個上臺,一個接著一個耍花樣,他們都推行反共賣國的反動路線,都對老百姓橫征暴斂,這難道不正是國民黨反動政府的現代史嗎?
魯迅在談到《南腔北調集》一書的命名時說:“我在私塾里讀書時,對過對,這積習至今沒有洗干凈,題目上有時就玩些什么《偶成》,《漫與》,《作文秘訣》,《搗鬼心傳》,這回卻鬧到書名上來了?!?span id="dvb6qli" class="super">3“對偶”是我們民族表現手法的獨特的傳統,運用得好,不但能使文字優美,而且可以使文章的概括性更強,并有助于文字的精煉。魯迅在不少雜文題目上運用對偶,同樣收到了這樣的效果。這類題目還可以舉出很多:《吃教》《喝茶》;《“辭大義”》《憂“天乳”》;《文壇三戶》《中秋二愿》;《北人與南人》《文章與題目》;等等。痛斥張春橋的《三月的租界》也是這樣一個頗具匠心的好題目。青年作家田軍寫了小說《八月的鄉村》,狄克(即張春橋)卻橫加指責,魯迅便寫了《三月的租界》給以回擊。這個題目不僅點明了狄克炮制黑文的時間、地點和背景,且有意與《八月的鄉村》相對稱,構成富有諷刺意味的對仗,寓意極為深刻:一邊是東北的抗日前線,人民正與日寇浴血奮戰,另一邊是帝國主義軍警憲兵保護著的上海,狄克之流正龜縮在“三月的租界”里攻擊抗日愛國文學;一個是“莊嚴的工作”,另一個則是“荒淫與無恥”。這正是愛國與賣國、抗戰與投降、革命與反革命的鮮明對照。這個題目的犀利的戰斗性是顯而易見的,難怪狄克后來在給魯迅的信中直叫嚷:“《三月的租界》這個題目很傷大家的感情?!?/p>
當然,以上所說的魯迅雜文題目的幾個特點,不能也無法加以截然區分,而是互有聯系。在一個具體題目上,有時某一點比較突出,有時幾點兼而有之。我們看魯迅雜文的這些題目,似乎是信手拈來,毫不經意,其實不然。它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透著魯迅的心血。
一、魯迅雜文題目的深刻性和作者思想的深邃是一致的。魯迅的偉大就在于他能夠緊跟時代的變化而不斷前進,特別是在他成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之后,能夠純熟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文章的見解高出一籌,題目也就別出心裁,不同凡響。魯迅一生經過新、舊民主主義革命兩個歷史時期,閱歷十分豐富,他的一些雜文題目,就凝聚著自己的生活實踐和對敵斗爭經驗,顯示了個人的特色。這里應該提一下寫于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前夕的《慶祝滬寧克復的那一邊》這個題目。當廣州人民都為上海工人占領上海、北伐軍攻克南京而沉浸在歡慶里時,魯迅卻告誡人們要從“慶祝滬寧克復”之中看到“那一邊”?!澳且贿叀敝傅氖鞘裁茨??是指隱藏著的革命危機。就是說,要從慶祝勝利的熱烈氣氛中,看到“反革命者的工作也正在默默地進行”;要從革命勢力的擴大中,看到投機者的混入;要從“小有勝利,便陶醉在凱歌中”,看到革命精神的浮滑、稀薄、消亡,以至于復舊??梢?,“那一邊”三個字有著豐富的內涵,題目本身就體現了辯證唯物論的思想,有著對整個形勢的分析,有著大量的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以及在實際斗爭中對敵人本質洞若觀火的認識,顯示了作者目光如炬、知幾識微的科學的預見性。顯然,這樣的題目單靠文字技巧是作不出來的。
二、卓越的藝術素養,熟嫻的文字功夫,是魯迅雜文題目生動有力的一個重要因素。翻開全集,七百多篇雜文的題目,看不出有什么框框和模式,竟沒有一篇是“有感于……”或“……的啟示”一類格式;人們習用的“從……說開去”,也僅有《從“別字”說開去》一篇,真正摒除了一般化、公式化。特別是一些論辯文章的題目,容易干枯老一套,而他卻通過多種修辭手法,寫得新人耳目。有些題目,或有意加些文言、外來語成分,或打破文字組合上的常規,或在標點符號使用上故顯奇特,或短僅一字,長達二三十言,看上去雜七雜八,卻更增強了雜文的藝術特色,也顯示了作者深厚的知識底蘊和藝術功力。魯迅擅長寫舊體詩,錘煉字句極有功夫,這在有些雜文題目上也體現了出來。有些題目的藝術效果堪與膾炙人口的詩句媲美。為人所稱道的《估〈學衡〉》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估”字是對“學衡”的“衡”字而言。魯迅認為,這些新文化運動的敵人,要想“衡”別人,其實本身的秤星尚且未曾釘好,“更何論于他所衡的輕重的是非”。因此,對他們根本用不上“衡”,只要“估一估”,就可以把假古董的斤兩估出來。一個“估”字,極盡諷刺嘲笑之能事,既顯示作者對這伙自詡學貫中西實則淺薄無聊之輩的鄙視,也體現了魯迅嬉笑怒罵的戰斗風格。一個“估”字,就像舊詩里的所謂“詩眼”,一字千鈞,使標題活了起來,把全篇文章帶了起來。
三、魯迅的寫作態度十分嚴肅。如同寫雜文時的字斟句酌、認真修改一樣,他對文章的題目也十分講究,苦心孤詣地追求題目的生動、有力、深刻,盡可能出語驚人。我們知道,有的雜文的題目,魯迅在匯編出集子時又作了修改,如收入《南腔北調集》的《論“赴難”和“逃難”》,初發表時題為《三十六計 走為上計》;收入《偽自由書》的《逃的辯護》,初發表時題為《“逃”的合理化》;收入《準風月談》的《“中國文壇的悲觀”》,初發表時題為《悲觀無用論》,等等。仔細琢磨,作者的這些修改是有用意的:有的為了更加簡練,如《蕭伯納頌》改為《頌蕭》;有的為了增強針對性,如《感舊》改為《重三感舊》,且加了副題《一九三三年憶光緒朝末》;有的為了更加明確,如發表在《語絲》雜志上的兩篇《通訊》,收入《三閑集》時,分別改為《文壇的掌故》和《文學的階級性》;但更多的修改,則是為了使意境上更加深沉,表現上更加含蓄,方法上更加多樣,產生出更加強烈的吸引人的效果。
魯迅重視雜文題目的擬作,但又反對不顧文章內容而一味在題目上雕琢。他在和人談論有關文章題目時,說過一段看似平常實則深刻的話:“我約略地想了一下,幾乎世界上的大作家,取的題目都是隨隨便便的。就是說,文章的好壞,和題目的好壞,關系并不大。換句話說,越是那些寫不好文章的人,題目倒往往是古里古怪的?!?span id="aegp0rg" class="super">4這里指的雖然不全是雜文,但其中的道理是一樣的。不僅是文學,就是藝術作品,魯迅也認為應力求內容和題目的相一致。他十分鄙薄當時一班所謂“藝術家”的行徑:“中國近來其實也沒有什么藝術家。號稱‘藝術家’者,他們的得名,與其說在藝術,倒是在他們的履歷和作品的題目——故意題得香艷,漂渺,古怪,雄深。連騙帶嚇,令人覺得似乎了不得。”5
高度的政治覺悟,深厚的藝術修養,嚴肅的寫作態度,這就是文學巨匠魯迅留給我們一篇篇好文章和一個個好題目的原因,也是我們所應該認真學習的幾個方面。
本文原載《人文雜志》198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