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方法:絲綢之路的歷史高度以及艱難度

穆 濤

絲綢之路是中國方法,是漢朝探索出來的,讓中國融入世界并漸而有發言權和影響力的一條大國之道。它最初是軍事路、外交路,漢武帝派使臣聯合西域的大宛、烏孫、大月氏等國,成立了一個松散的合作聯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勢力;之后是民生路、商業路、世貿路,再之后發展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絲綢之路得以寬廣和壯大,是接著地氣的,和民生息息相關。絲綢之路使中國自漢代起,就成為一個有國際影響的大國,但其形成過程是艱難的,甚至充滿崎嶇和曲折。

一、絲綢之路是世界觀

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路,重要的是世界觀。

中國在漢代之前,走的是自強與自安的國家路線,因自得而自在,和外國基本沒有往來,也沒有對世界的認識,只有“天下”這個概念。“天下”在西周時期是這么界定的,用“五服”做區劃,以首都地區(京畿)為核心,向東南西北四外延伸,每五百里為一服,五百里之內稱“甸服”,一千里內稱“侯服”,一千五百里內稱“賓服”,兩千里內稱“要服”,兩千五百里內稱“荒服”。方圓五千里,泱泱大國,是為天下?!跋韧踔疲顑鹊榉?,邦外侯服,侯衛賓服,夷蠻要服,戎翟荒服?!保ā妒酚洝ぶ鼙炯o》)“中國”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夏代,但含義與今天不同。夏代先民開始筑城而居,“禹都陽城”,住在城里的人稱“中國人”或“中國民”,簡稱“國人”?!墩f文》的注解是:“夏者,中國之人也?!薄爸袊奔础皣小钡囊馑?,用以區別無組織的游牧部落。西周的“五服”觀念,針對“國人”是一種大的進步,有行政區劃意識了。

中國的大歷史,至少有一半是和北方民族的砥礪交融史,也是以漢代為分水嶺。漢代之前的北方民族犬戎、匈奴等,南侵中原的目的比較單純,就是掠奪女人、糧食、金銀、財物。漢代之后,北方民族開始對政權有野心,因此后世的歷史里,有南北朝,有南宋和北宋,元代是蒙古人建立的,清代是滿族和蒙古族合營的。

中原與北方民族的最早交惡,始于西周第五位君主周穆王的北征犬戎。據史書記載,那次北伐戰績一般,“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但后果很嚴重,“自是荒服者不至”,從此以后,犬戎不來朝貢了。又過了兩百年,西周被犬戎終結。周幽王治國無道,卻是個戀愛男,偏寵褒姒,廢申后,逐太子,大臣申侯惱怒之下引來犬戎大軍,在驪山腳下殺死幽王,搶走褒姒,再把京城掃蕩一空后班師北歸。這一年是公元前771年。

秦朝建立后,匈奴在甘肅慶陽、陜西榆林一帶屢屢犯邊。公元前215年,秦始皇遣大將軍蒙恬率軍30萬御北,用了大約六年時間,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失地,把匈奴驅至黃河以北,并把秦、趙、燕三國的舊長城連通,修筑了一條西起甘肅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邊防線,即今天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萬里長城”。

漢代建國,正值匈奴強盛期,縱有“和親”政策,匈奴每年仍然大肆入侵邊境,殺官吏,掠民財。漢與匈奴的邊境線長達數千里,西起陜甘寧,中間是山西、河北,東至北京、遼東,西漢中期之前的國家要務主要是戍邊。漢文帝時的賈誼,寫過一篇文章《解縣(懸)》,指出漢與匈奴的關系呈“倒懸”之勢,是大國屈辱。這種“倒懸”的態勢從劉邦開始,經歷了惠帝劉盈、呂后、文帝劉恒、景帝劉啟,到漢武帝劉徹執政的中后期,國家綜合實力大增,又開啟了絲綢之路這種治國模式才有所改善,但在軍事上仍處于對峙期,漢軍每打一次勝仗,匈奴均在他處瘋狂報復。再經過昭帝劉弗陵,直到漢宣帝劉詢時候,漢軍把匈奴趕到貝加爾湖一帶,邊疆的維穩警報才算徹底解除。

絲綢之路最初是軍事路、外交路,漢武帝派使臣聯合西域的大宛、烏孫、大月氏等國,成立了一個松散的合作聯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勢力。之后是民生路、商業路、世貿路,再之后發展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長安到西域,到中亞,到西亞,再綿延至歐洲。物質交流的同時,中國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蘭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交集共生。絲綢之路是漢朝探索出來的,讓中國融入世界并漸而有發言權和影響力的一條大國之道。

二、與絲綢之路相關的物產

絲綢之路不是務虛的外交詞匯,而是有很具體的實際內容。

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1868年至1872年在中國考察了四年,之后寫出了五卷本著作《中國——親身旅行的成果和以此為根據的研究》。書中首次命名“絲綢之路”,指“從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間,聯結中國與河中(指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以及中國與印度,以絲綢之路貿易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線”。公元前114年是西漢漢武帝元鼎三年,這一年絲綢之路的開拓人物張騫去世;公元127年是東漢漢順帝永建二年,這期間的240年被認為是絲綢之路的首個高潮期。1910年,德國人赫爾曼在《中國與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寫道:“我們應該把這個名稱的含義延伸到通往西方的敘利亞道路上。絲綢之路,即從長安到敘利亞。其實,絲綢之路這一概念是有局限的,講東西交通和中西交通,既包括交通線,又包括所有的各種交流。例如,文化藝術、科技、宗教等各個方面。因此,我們把絲綢之路定義為:古代和中世紀從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經印度、中亞、西亞連接北非和歐洲,以絲綢貿易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p>

經由這一條物流大通道,中國的物產,如絲綢、茶葉、瓷器,包括五谷種植技術被輸出,同時引進了良種馬、苜蓿(軍馬的主飼料,漢又名“懷風”,“苜蓿一名懷風,時人或謂之光風。風在其間,常蕭蕭然”,還叫連枝草等。有多個名字,是因為此植物剛被引入,尚無定名的原因)。葡萄(漢代寫為蒲萄)、櫻桃、胡麻、胡椒、胡蘿卜、芫荽、石榴(安石榴)等,也多從這條路而來,再落地生根的。

漢武帝劉徹愛馬,在帝位54年,他的坐騎有多匹來自大宛國(烏茲別克斯坦一域),有一副馬具來自身毒國(印度)?!拔涞蹠r,身毒國獻連環羈(馬籠頭),皆以白玉作之(皮革之上鑲玉),瑪瑙石為勒,白光琉璃為鞍,鞍在昏(暗)室中,常照十余丈,如晝日。自是長安始盛飾鞍馬,競加雕鏤,或一馬之飾直(值)百金?!保ā段骶╇s記》)

《西京雜記》載,漢宣帝劉詢生不逢時,才幾個月大時,因“巫蠱之禍”受牽扯坐牢,入獄時,胳膊上佩戴著祖母史良娣編織的彩色絲繩,上面系著一枚產自印度的寶鏡,鏡面如八銖錢大小,民間傳說此寶鏡可照見妖邪,佩戴者得賜天福,因此宣帝才能轉危為安。宣帝即位后每次見到這枚寶鏡,都會長時間哭泣。

絲綢之路得以寬廣和壯大,是接著地氣的,和民生息息相關。國家倡行的政策,失去老百姓的參與和響應,是不可能成為大政的。

三、冒頓單于與呂后的一次互通國書

冒頓是匈奴劃時代的領袖,一生充滿傳奇,是大單于,但也粗劣僭越至極。

公元前209年,冒頓弒父王頭曼,自立單于。這次政變不是陰謀,是公開的。在一次狩獵中,冒頓把一支響箭射向父親的頭部,他的麾下立即萬箭齊發,老單于現場殞命。冒頓多年來就是這么操練手下的,響箭是信號彈,是超級號令,也是狗眼里的骨頭,扔向哪里狗群撲向哪里。

這一年,中國相對應的是秦二世元年(前209),但三年后,大秦帝國轟然崩塌。偌大的秦朝只存世15年,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如此短命的朝代,后世執國者當引以為戒。與此同時,冒頓的帝國在北方迅速崛起。冒頓單于是軍事家,也是戰略家,他統一了北方草原一百多個部落,西征樓蘭、烏孫,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區,向南兼并樓煩,占領黃河河套以南地區,東抵遼河,降服東胡王,北抵貝加爾湖一線,建立了遼闊的草原和大漠帝國。漢朝建立時期,正值匈奴的黃金時代。劉邦碰上這樣的對手,也是生不逢時。

公元前200年是漢代建國第七個年頭,事實上劉邦稱帝是在漢建國第五年(前202)五月,同年十二月滅項羽,漢代紀元從劉邦首次攻入咸陽城那年開始計算,公元前206年,“沛公軍霸上”。漢高帝七年(前200)農歷十月,劉邦掛帥的漢軍和冒頓單于率領的匈奴軍在大同一帶首次巔峰對決。這一年的冬天來得格外早,天公不作美,遭遇了極寒天氣。漢軍以南方子弟兵為主,從將軍到士兵均對北方的惡劣天氣準備不足,有二三成士卒被凍掉了手指和腳趾,“至樓煩(山西朔州一帶),會大寒,士卒墮指者什二三”。在平城(大同),32萬步兵被30萬騎兵分割包圍,被圍困七天后,劉邦依靠給匈奴的王妃送重金才買了一條逃生路,僥幸逃脫。

這一仗之后,戍邊的漢將紛紛倒戈率眾降北,危及大廈初起的漢朝,匈奴勢強、漢朝兵弱的南北格局形成。為維持新生政權,劉邦于無奈之中,用美女換和平,官方術語叫“和親”,送“翁主”給冒頓做“閼氏”(夫人),每年還要奉送大量財物,以換取邊疆茍安。皇帝的女兒叫公主,諸侯的女兒叫翁主。原本是要送公主的,但劉邦只有一個女兒,在呂后的軟纏硬磨下才臨行換人?!坝查L公主。呂后泣曰:‘妾唯以一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長公主,而取家人子(皇族女兒)為公主,妻單于。使敬往結和親約。”(《漢書·酈陸朱劉叔孫傳》)

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劉邦去世,冒頓派使者給呂后送來國書,但不是吊唁,而是上門提親,語氣也極其粗魯傲慢,說你是一個人,我也一個人,我想在中原多走走,咱倆湊合起來過日子吧?!肮聝f(仆)之君,生于沮澤之中,長于平野牛馬之城,數至邊境,愿游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無。”

呂后有王者風范,忍下了此等巨大羞辱,且依國家禮儀回奉國書:“單于不忘弊邑,賜之以書,弊邑恐懼。退日自圖,年老氣衰,發齒墮落,行步失度,單于過聽,不足以自污。弊邑無罪,宜在見赦。竊有御車二乘,馬二駟,以奉常駕?!薄巴巳兆詧D”這句話是對提親一事的答復,但軟中見硬,柔里帶剛?!拔艺罩R子端詳了自己,年老氣衰,發齒脫落,走路都打晃,單于您誤聽他人言了,不要虧了自己?!眴斡诳戳嘶貢?,立即再派來使者認錯,“未嘗聞中國禮義,陛下幸而赦之”。這是禮儀的力量,國力疲弱的時候,用禮儀也能抵擋一下。

但認錯歸認錯,此后經年,匈奴在邊境滋事不斷,掠婦女,搶錢糧,殺邊吏。漢朝廷的回應多以修書“嚴正抗議”為主,抗議國書的抬頭是這樣的:“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冒頓回復的抬頭則是這樣:“天所立匈奴大單于敬問皇帝無恙”。冒頓去世后,他的兒子老上單于即位,國書的抬頭寫成這樣:“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更為甚者,漢朝廷的國書函匣規格是一尺一,“以尺一牘”;匈奴的函匣是一尺二,“以尺二寸牘”,處處壓過漢朝廷一頭。

呂后之后,漢文帝劉恒時期邊境沖突最為頻仍,盡管有“和親”、通關市(邊境貿易)、給遺單于(大量奉送財物)三項政策,但匈奴大軍不時入境侵擾,最多時達14萬軍隊,“歲(每年)入邊,殺略人民甚眾”。侵擾地點幾乎覆蓋北方邊境,東部在“遼東,云中(內蒙古南)”,中部在“句注(山西雁門),飛狐口(張家口蔚縣)”,西部在“北地”,“朝那蕭關(陜甘寧沿線)”,漢朝當時已進入全民備戰模式,“烽火通甘泉(咸陽淳化),長安”。漢景帝劉啟即位后,因為匈奴內部不團結,“終景帝世,時時小入盜邊,無大寇”。一直到漢武帝劉徹執國后,國家綜合實力強大起來,中華再興,這種大國屈辱的局面才得到基本改善。

四、“和親”與“倒懸”

軟骨頭,指的不是骨頭,是怯懦的心。怯懦有天生的,也有迫于無奈的,俗話叫示弱。

漢代的和親政策是大國的屈辱之舉,是用美女換和平,是禮儀之邦向野性的引弓之國示弱。這段辛酸和無奈的歷史持續了大約150年,具體的時間節點是從漢高帝七年(前200)“平城之圍”,到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匈奴的呼韓邪單于首次以臣子身份入漢朝覲。這中間經歷了七位皇帝和一位雖無帝名卻是實際柄國者的呂后,依次為高帝劉邦、惠帝劉盈、呂后、文帝劉恒、景帝劉啟、武帝劉徹、昭帝劉弗陵、宣帝劉詢。

匈奴一統北國稱霸的時間約150年,與和親政策的時間范疇相對應,共經歷十二位單于——冒頓單于、老上單于、軍臣單于、伊穉斜單于、烏維單于、兒單于、句犁湖單于、且鞮侯單于、狐鹿姑單于、壺衍鞮單于、虛閭權渠單于、握衍朐鞮單于。之后匈奴內部出現大分裂,形成軍閥割據時代,呼韓邪單于以臣子身份朝覲漢朝,是五單于并存時期。他到長安城來,是來尋求保護傘的。

關于和親的細節,《漢書》中《匈奴傳》《西域傳》和諸帝王紀的記載不盡相同,主要是時間上有些出入。有確切記載的,自武帝至宣帝,對匈奴和親八次,對西域烏孫國和親三次。具體是,高祖劉邦一次,惠帝劉盈一次,文帝劉恒三次,景帝劉啟兩次,武帝劉徹即位后提議一次被匈奴拒絕,后與烏孫國和親兩次,宣帝劉詢與匈奴和烏孫國各一次。

與匈奴八次和親的細節如下:

漢高帝七年(前200),“平城之圍”后首次和親,“乃使劉敬(原名婁敬,和親政策的設計人,賜姓劉),奉宗室女翁主為單于閼氏,歲奉匈奴絮繒酒食物,約為兄弟和親”。(《漢書·匈奴傳》)

漢惠帝三年(前192),“以宗室女為公主,嫁匈奴單于”。(《漢書·惠帝紀》)

漢文帝即位后,提議和親?!爸列⑽募次?,復修和親”。漢文帝四年(前176),冒頓單于致漢文帝國書,問及和親事,“天所立匈奴大單于敬向皇帝無恙,前時皇帝言和親事,稱書意合歡”?!皾h許之”。(《漢書·匈奴傳》)

以上三次和親,嫁冒頓單于。

漢文帝六年(前174),“冒頓死,子稽粥立,號曰老上單于”?!袄仙匣鄦斡诔趿?,文帝復遣親人女翁主為單于閼氏”。(《漢書·匈奴傳》)

漢文帝后元二年(前162),“六月,匈奴和親”。(《漢書·文帝紀》)

以上兩次和親,嫁老上單于。

軍臣單于即位后,拒絕與漢和親,大肆侵擾掠邊?!败姵紗斡诹q余,匈奴復絕和親,大入上郡(陜西榆林一帶)、云中各三萬騎,所殺略甚重?!保ā稘h書·匈奴傳》)

漢景帝二年(前155),“秋,與匈奴和親”。漢景帝五年(前152),“遣公主嫁匈奴單于”。

以上兩次和親,嫁軍臣單于。

武帝即位(前140)后,積極推行邊境貿易,給匈奴最優惠待遇?!拔涞奂次?,明和親約束,厚遇關市,饒給之。匈奴自單于以下皆親漢,往來長城下。”(《漢書·匈奴傳》)

漢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太初三年(前102),兩次與西域烏孫國和親。漢武帝中后期,漢朝國力強盛,又聯手西域諸國,與匈奴關系發生結構性變化,但仍處于軍事對峙期,互有勝負;漢軍每在一地取勝后,匈奴則在他處瘋狂報復。

漢昭帝時期無和親,匈奴提出和親,漢朝不響應。始元二年(前85),“狐鹿姑單于欲求和親,會病死”?!皦匮茼L單于既立,風謂(即捎話,非正式國書)漢使者,言欲和親”。(《漢書·匈奴傳》)

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單于遣名王奉獻,賀正月,始和親”。(《漢書·宣帝紀》)

此時,漢與匈奴關系已有本質變化,匈奴派重要使臣入“漢奉獻,賀正月”。

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呼韓邪單于首次以臣子身份入漢朝覲,“漢寵以殊禮,位在諸侯王上”。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第三次朝漢,“單于自言愿婿漢氏以自親”,漢元帝賜王昭君嫁單于。這一年漢元帝改元,稱竟寧元年。

賈誼是漢文帝時的博士,漢代的博士比今天的院士地位高,相當于皇帝的文化顧問。他給漢文帝的奏折中,稱“和親”政策是“倒懸”,是跛腳,是偏癱,是國之大病。

“天下之勢方倒懸,竊愿陛下省之也。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也,何也?上也;蠻夷者,天下之足也,何也?下也。蠻夷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供)貢,是臣下之禮也。足反居上,首顧居下,是倒懸之勢,莫之能解,猶為國有人乎?非特倒懸而已也,又類躄(跛腳),且病痱(偏癱)。夫躄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痛。今西郡、北郡,雖有長爵不輕得復(很高爵位的人也不能免除徭役,復,此處為徭役,指戍邊),五尺以上不輕得息(不能安居樂業),苦甚矣!中地左戍,延行數千里,糧食饋餉至難也。斥候者(瞭望哨兵)望烽燧而不敢臥,將吏戍者或介胄而睡。而匈奴欺侮侵掠,未知息時,于焉望信威廣德難?!保ㄙZ誼《新書·解縣(懸)》)

天子、蠻夷、首、足、上、下,這種觀念是不妥當的,沒有與鄰為善的平等相處意識。但賈誼對國情態勢分析有大眼光:“蠻夷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供)貢,是臣下之禮也。”聽命于匈奴,大國喪失發言權。給匈奴奉貢,是臣子的行為,向他國俯首稱臣,是屈辱?!爸械刈笫?,延行數千里,糧食饋餉至難也?!庇蓛鹊氐竭吘呈?,長途跋涉千里,軍費支出巨大。漢代中期時候,全國人口約4500萬,常規部隊僅七八萬人,而與匈奴的邊境線長達數千里,西北從陜甘寧一線起,至山西、河北、北京,東至遼東,漢代不得已實施全民皆兵政策,國民23歲至56歲,每年每人均有三天兵役義務。

“匈奴欺侮侵略,未知息時于焉,望信威廣德難?!痹谟泻陀H納貢的政策下,匈奴每年仍要大肆侵邊,不知何時能止,大國之威從何談起。賈誼無奈地發出感慨:“倒懸之勢,莫之能解,猶為國有人乎?”國家有難,無人能解,是國家沒有棟梁之材。

中國自漢代起,才開始以世界的眼光,重構國家的格局,這是漢代的大器之處,是“漢唐氣派”的原點所在。但是這個“大”是多么的來之不易,歷經了太多的韜光養晦和自強不息。對大國崛起之前壓抑地帶的反思與內省,應是今天建立中國氣派大時代的基礎課。

(穆濤,中國作家協會散文委員會委員,《美文》雜志常務副主編,陜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农安县| 汝阳县| 金阳县| 南宫市| 石柱| 府谷县| 莱阳市| 临江市| 永善县| 阳信县| 明水县| 娱乐| 道孚县| 普陀区| 云安县| 平安县| 南京市| 东安县| 长阳| 吉首市| 大荔县| 玛沁县| 玉龙| 贵德县| 彰化市| 乌拉特中旗| 安岳县| 温宿县| 丰台区| 河间市| 张北县| 渭源县| 吉木萨尔县| 漳州市| 英德市| 兴业县| 谷城县| 胶南市| 琼结县| 马关县| 涟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