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馬遷的故事
- 黃永年
- 2681字
- 2022-07-22 16:20:10
汗血馬的故事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漢正西,去漢可萬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有蒲陶(葡萄)酒,多善馬。馬汗血(出汗如血),其先天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屬邑大小七十余城,眾可數十萬。其兵:弓矛騎射。
…………
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萄、苜蓿,極望(一望無邊)。
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須 (髯),善市賈,爭分銖。俗貴女子。女子所言,而丈夫乃決正。其地皆無絲漆,不知鑄錢器。及漢使亡卒降,教鑄作他兵器。得漢黃白金,輒以為器,不用為幣。而漢使者往既多,其少從率多進熟(贊美語)于天子,言曰:“宛有善馬,在貳師城,匿不肯與漢使。”天子既好宛馬,聞之甘心,使壯士車令等持千金及金馬,以請宛王貳師城善馬。
宛國饒漢物,相與謀曰:“漢去我遠,而鹽水中數敗。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且往往而絕邑乏食者多。漢使數百人為輩來,而常乏食,死者過半,是安能致大軍乎?無奈我何。且貳師馬,宛寶馬也!”遂不肯予漢使。
漢使怒,妄言(罵詈),椎金馬而去。宛貴人怒曰:“漢使至輕我!”遣漢使去,令其東邊郁成遮攻殺漢使,取其財物。
于是天子大怒。諸嘗使宛姚定漢等言:“宛兵弱。誠以漢兵,不過三千人,強弩射之,即盡虜破宛矣。”天子已嘗使浞野侯攻樓蘭,以七百騎先至,虜其王;以定漢等言為然。而欲侯寵姬李氏,拜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發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以往伐宛。期至貳師城取善馬,故號貳師將軍。趙始成為軍正,故浩侯王恢使導軍,而李哆為校尉,制軍事。
是歲,太初元年也,而關東蝗大起,蜚西至敦煌。貳師將軍軍既西過鹽水,當道小國恐,各堅城守,不肯給食,攻之不能下。下者得食,不下者數日則去。比至郁成,士至者不過數千,皆饑罷(疲)。攻郁成,郁成大破之,所殺傷甚眾。貳師將軍與哆、始成等計:“至郁成尚不能舉,況至其王都乎!”引兵而還。
往來二歲,還至敦煌,士不過什一二。使使上書言:道遠,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戰,患饑;人少不足以拔宛;愿且罷兵,益發而復往。天子聞之大怒,而使使遮玉門曰:“軍有敢入者輒斬之!”貳師恐,因留敦煌。
其夏,漢亡浞野之兵二萬余于匈奴。公卿及議者皆愿罷擊宛軍,專力攻胡。天子已業誅宛,宛小國而不能下,則大夏之屬輕漢,而宛善馬絕不來,烏孫、侖頭易苦漢使矣。為外國笑。乃案(處罰)言伐宛尤不便者鄧光等,赦囚徒材官,益發惡少年及邊騎。
歲余,而出敦煌者六萬人,負私從者不與(私隨者不在內)。牛十萬,馬三萬余匹,驢騾橐它以萬數。多赍糧,兵弩甚設。天下騷動,傳相奉伐宛。凡五十余校尉。宛王城中無井,皆汲城外流水。于是乃遣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空其城。益發戍甲卒十八萬酒泉、張掖北,置居延、休屠,以衛酒泉。而發天下七科適(犯七科罪名的犯人),及載糒給貳師。轉車人徒相連屬至敦煌。而拜習馬者二人為執驅校尉,備破宛,擇取其善馬云。
于是,貳師后復行。兵多,而所至小國莫不迎,出食給軍。至侖頭。侖頭不下,攻數日,屠之。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漢兵到者三萬人。宛兵迎擊漢兵,漢兵射敗之。宛走入葆乘其城。貳師兵欲行攻郁成,恐留行,而令宛益生詐,乃先至宛,決其水源,移之;則宛固已憂困。圍其城,攻之四十余日。其外城壞,虜宛貴人勇將煎靡。宛大恐,走入中城。
宛貴人相與謀曰:“漢所為攻宛,以王毋寡匿善馬,而殺漢使。今殺王毋寡,而出善馬,漢兵宜解。即不解,乃力戰而死未晚也。”宛貴人皆以為然,共殺其王毋寡,持其頭,遣貴人使貳師,約曰:“漢毋攻我,我盡出善馬,恣所取;而給漢軍食。即不聽,我盡殺善馬,而康居之救且至。至,我居內,康居居外,與漢軍戰。漢軍熟計之,何從?”是時康居候視漢兵,漢兵尚盛,不敢進。
貳師與趙始成、李哆等計:“聞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內食尚多。所為來誅首惡者毋寡,毋寡頭已至。如此而不許解兵,則堅守,而康居候漢罷(疲)而來救宛,破漢軍必矣。”軍吏皆以為然,許宛之約。
宛乃出其善馬,令漢自擇之,而多出食,食給漢軍。漢軍取其善馬數十匹,中馬以下牡牝三千余匹。而立宛貴人之故待遇漢使善者名昧蔡以為宛王,與盟而罷兵。終不得入中城,乃罷而引歸。
…………
軍入玉門者萬余人,軍馬千余匹。……伐宛再反,凡四歲而得罷焉。
——《大宛列傳》
緩和國內階級矛盾,消滅匈奴侵略威脅和滿足統治階級的貪欲,這便是漢武帝發動對外戰爭的三個主要原因。可是,應當特別指出,這個時代對外戰爭中最沉重、最艱巨的任務,是由勞動人民承擔著的。他們用他們的血汗和生命,支持了一連串的對外戰爭。如果沒有他們的辛勤勞動,生產出大批物資供應全國;如果沒有他們親身參加、組成遠征的隊伍,并且英勇地獻出自己的生命;那么,漢朝帝國在這一個階段的對外戰爭是不可能得到勝利和成功的。——勞動人民的名字都被湮沒了,不見經傳;但是那些留下了名字、以他們卓越的才能與智慧為祖國這個時代的歷史寫下光榮一頁的人物,還有這個時代一切偉大而驚人的成就,毫無疑問,都是廣大勞動人民用他們的血汗和生命滋養、培植起來的。一句話,勞動人民創造了這個輝煌的時代。
對外戰爭在客觀上起了推動歷史前進的作用:首先,它大大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趕走了野蠻的侵略者,保障了中國的安全;其次,它擴大了中國的版圖,促進了中國民族與其他各國民族的文化、思想、技術和物產等方面的廣泛交流。
可是不能忘記,在對外戰爭的順利進行中,仍給勞動人民帶來了很大的苦難。有一次,漢武帝與臣子們討論與匈奴的和戰問題,博士狄山就說,由于連年不斷的對外戰爭,中國內部空虛了,邊境的人民大為貧困了。狄山的話透露了漢武帝功業的真實情況。那時,西北邊境的貧民,到冬天連衣服也穿不上,整天鉆在草窠里,官吏來了,必須出來謁見時,只好忍冷披草鉆出窠來。其實何止只有邊境人民受到苦難呢?全國各地的勞動人民都遭受著同樣的苦難:耕種的吃不到糧食,紡織的穿不上衣裳。《史記》里借譴責秦國為名諷刺了漢武帝的“功業”:
于是外攘夷狄,內興功業。海內之士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古者嘗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上,猶自以為不足也,無異故云。事勢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
——《平準書》
對外擴張戰爭,在表面上緩和了階級矛盾,但漢朝統治階級與農民尖銳對立的形勢,并沒有得到根本的消除。這在封建統治時代,是不可能得到根本消除的。而這種尖銳對立的形勢,發展到最后,就必然導向另一次新的農民起義。
因此,這是一個輝煌的時代,但是也是一個階級矛盾激烈發展著的時代。司馬遷就是生活在這樣的一個時代環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