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原音韻》是普通話語音系統的歷史源頭
成書在元代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的《中原音韻》,是漢語音韻學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韻書。作者周德清是南方(今江西高安縣)人,也精通傳統的韻書,但他記錄的確是當時活的北方話音系。他據以歸納用韻的元曲是盛行于當時大都的北曲大家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的作品。這些戲曲的語言特別是它們的說白,用的是當時的口語。《中原音韻》的聲母、韻母和聲調系統,和明清時代一些韻書、韻圖(如徐孝的《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李汝珍的《李氏音鑒》等)所記錄的北京音有一脈相承的關系,和現代普通話語音系統也存在有規律的對應關系,不同的地方都有音變規律可尋。因此,在我們尚未尋找到一個早期的更可信的北京話的資料之前,將《中原音韻》看作現代普通話的歷史源頭,基本上是站得住的。
對《中原音韻》的研究,近幾十年來已經取得了比較大的成績。學者們運用歷史比較法或音位分析法已基本上弄清楚了《中原音韻》的聲韻調系統。不同的意見是存在的,但不妨礙我們對普通話語音史的敘述。下面對《中原音韻》音系做個簡略的介紹。
《中原音韻》分十九個韻部。即東鐘、江陽、支思、齊微、魚模、皆來、真文、寒山、桓歡、先天、蕭豪、歌戈、家麻、車遮、庚青、尤侯、侵尋、監咸、廉纖。它是根據元代北曲用韻歸納出來的。凡能互相押韻的字,主要元音和韻尾一般都相同。所以,同韻部一般都有相同的主元音和韻尾,而韻頭(介音)則不一定都一樣,每個韻部往往包括一個到四個不同的韻母。韻部的名稱是作者參照《廣韻》系韻書的韻目制定的,但它的韻母系統絲毫不受傳統韻書的影響。請看下面的例字:
1.東鐘部〔一〕
[u?]風封豐蜂東冬通同農籠宗匆松鐘中終充沖工公弓宮恭空烘翁
[iu?]濃龍隆縱從松嵩戎穹兇兄邕雍
2.江陽部
[a?]邦滂忙方房亡當湯囊郎臧倉桑章張昌常商傷瓤剛缸康昂杭盎
[ia?]娘良涼將鏘墻湘襄祥姜江疆腔羌香鄉央陽羊
[ua?]莊樁瘡雙霜光匡荒肓黃汪王
3.支思部
[?]茲資孜觜子梓雌此詞斯思司私絲支之脂眵齒翅施詩師時是事兒而爾耳二
4.齊微部
[i]篦批迷低梯題泥離躋妻西嘶知蚩池世肌基奇希衣移夷
[ei]杯悲卑披梅非飛微維
[uei]堆頹餒雷崔榱雖隋追吹誰水歸盔逵灰回威韋為委
5.魚模部
[u]補布蒲模謀母畝夫否富婦無都徒土奴盧路租粗蘇阻初梳姑枯呼胡烏吳五
[iu]女廬旅疽蛆取須朱除書如居驅渠虛迂于魚與
6.皆來部
[ai]拜排埋帶代臺泰奶來哉災才采腮齋釵柴篩該開孩海哀埃愛
[iai]皆街楷鞋挨矮隘介
[uai]揣衰帥乖快懷歪外
7.真文部
[?n]奔本噴盆門分焚文吞嫩臻襯根墾痕恩
[i?n]賓貧品民紉鄰津親秦新真臣申人巾勤欣因銀引孕
[u?n]敦豚論尊村孫昆坤昏魂溫
[iu?n]倫遵逡詢諄春唇順君群訓煴云勻
8.寒山部
[an]班攀蠻番樊反帆凡范泛犯晚丹單灘難闌殘散盞產山干看寒安
[ian]奸艱慳閑殷顏晏
[uan]篡拴關還彎頑腕
9.桓歡部
[on]搬潘盤漫端湍團暖亂鉆攛酸官寬歡桓豌丸完
10.先天部
[ien]邊篇眠顛天田年連煎千前先氈纏善然堅牽虔軒懸煙言延焉緣沿兗
[iuen]攣鐫悛全宣旋專川船軟涓娟圈權喧淵冤元員袁鳶
11.蕭豪部
[au]包保拋袍毛貓茂刀掏桃撓勞遭操曹草騷爪抄梢高考敖蒿毫奧鏖
[iau]交教敲哮肴坳咬
[i?u]標飄苗刁挑條鳥遼焦鍬樵蕭小昭超潮韶燒饒驕喬曉妖堯遙
12.歌戈部
[o]歌柯可我何阿
[io]掠若虐學岳約
[uo]波坡婆多他拖駝挪羅左搓簑戈科顆禾和倭訛火
13.家麻部
[a]巴葩爬麻打大拏那咱乍叉查沙
[ia]家佳蝦霞鴉牙雅亞
[ua]抓撾耍瓜卦夸花華蛙瓦
14.車遮部
[ie]爹嗟姐且些邪遮車奢蛇惹爺也
[iue]瘸靴
15.庚青部
[??]登滕能楞曾盡僧爭撐生亙亨恒
[i??]兵冰平娉明皿丁定汀亭寧陵精青情星蒸稱成聲仍京輕興形英迎盈營
[u??]朋氓觥礦閎
[iu??]扃瓊頃熒迥
16.尤侯部
[?u]裒剖貿否兜偷頭樓耨走湊溲鄒愁搜勾口齁侯歐
[i?u]彪繆矛牟流啾秋修周抽收柔鳩丘求休幽憂牛尤由
17.侵尋部
[?m]唅啉怎簪岑森滲
[i?m]林您浸侵心針琛沉深壬金欽琴歆陰淫
18.監咸部
[am]擔貪談南藍暫喒蠶三站攙讒衫甘龕酣含庵暗
[iam]監嵌咸巖黯
19.廉纖部
[iem]點添甜念廉尖僉纖占蟾苫染兼謙黔險淹嚴炎鹽
《中原音韻》十九部共有46個韻母。這個韻母系統比起現代普通話的37個韻母(據《漢語拼音方案》)來,要復雜一些,比如皆來部中的[iai]韻和最后三個收-m尾的韻部(侵尋、監咸、廉纖)的五個韻母都是現代所沒有的。但是比起隋唐時代的《切韻》音系來又要簡化得多。《切韻》音系有一百多個韻母,元音區別細微,有所謂“四等”的不同,還有不少入聲韻母,而且像現代廣州話一樣,入聲韻又有收-p、-t、-k不同韻尾的區別。而到了《中原音韻》時代,元音合流,韻母歸并了,入聲韻脫落了韻尾,轉變為陰聲韻,所以已經接近現代普通話了。
《中原音韻》的聲母,書中沒有明確標出,但它的韻譜是按“每空是一音”編排的,即聲韻調完全相同的字合為一組,聲、韻、調有一樣不同的則分開排列。聲調的不同,韻譜已標明,每個韻部下所收的字都已按平聲陰、平聲陽、上聲和去聲分列,同聲調下只有聲母和韻母的不同。因此,我們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每個韻部下的同音字組,不僅能了解它的韻母系統,而且能求出它的聲母系統。
古代沒有音標符號,傳統音韻學上有所謂三十六字母。字母就是聲母的代表字。這三十六字母大體上反映了唐宋之間漢語共同語的聲母系統。這就是:幫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徹澄娘,精清從心邪,照穿床審禪,見溪群疑,影喻曉匣,來日。下面按五音、清濁列出表來,并用國際音標擬出大致的音值,看起來可能醒目一點(見下表)。

《中原音韻》的聲母,據我們的分析尚有25個。即(括號中的例字選自江陽韻):
唇音:
幫[p](邦滂棒傍)
滂[p‘](滂雱旁胖)
明[m](忙芒莽蟒)
非[f](方芳房防)
微[v](亡網望忘)
舌音:
端[t](當黨蕩宕)
透[t‘](湯唐堂倘)
泥[n](囊娘釀曩)
來[l](郎梁朗亮)
齒音:
精[ts](臧將獎葬)
清[ts‘](倉藏墻搶)
心[s](桑祥象喪)
知[t?](章張掌丈)
蚩[t?‘](昌常腸敞)
世[?](商傷賞上)
日[?](瓤壤讓鑲)
之[t?](莊樁壯撞)
翅[??‘](瘡床幢創)
詩[?](雙霜孀爽)
兒[?](兒而爾二)
牙喉音:
見[k](剛江光犟)
溪[k‘](康狂腔強)
疑[?](昂仰)
曉[x](杭香黃向)
影[?](央陽王盎)
和《切韻》音系比較,《中原音韻》的聲母少了十一個,其中最突出的是十個濁聲母(並、奉、定、澄、從、邪、床、禪、群、匣)都消失了。原來的濁聲母字,現在都已清音化。這種變化是很有規律的。一般說,原濁塞音和塞擦音聲母因聲調的不同清化為送氣和不送氣兩類。例如:
並[b]:
平聲~[p‘] 旁朋平盆盤袍皮排 蒲婆;
仄聲~[p] 棒傍並病笨伴抱備敗 部簿。
定[d]:
平聲~[t‘] 唐同亭豚團桃題抬 徒駝;
仄聲~[t] 蕩動定鈍段道弟代 度惰。
從[dz]:
平聲~[ts‘]〔二〕藏(躲~)墻從情存殘 曹慈才矬;
仄聲~[ts] 藏(西~)匠靜贈盡 漸造字在坐。
濁擦音則一律變為相應的清音,不分平仄,也沒有送氣和不送氣的分別。例如:
邪[z]~ [s]祥象松誦循旋羨袖似徐序續邪辭嗣。
匣[?]~ [x]航黃項巷紅宏形幸魂很寒桓玄現憾侯浩效懷亥奚胡霞下和賀。
現代普通話只保留有濁的鼻音和邊音聲母(原屬次濁),也沒有了濁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聲母,它們的清化規律和《中原音韻》也基本上一致。現代只有吳方言(如上海、蘇州、杭州)和部分湘方言(如湘鄉、雙峰、邵陽)還保存較多的古全濁聲母。
《中原音韻》的聲調是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四類,和現代普通話一樣。哪些字念陰平、陽平,哪些字念上聲、去聲,大都也相同,只有古入聲派入舒聲的情況出入較大。這種差別正是《中原音韻》到現代的聲調變化,這留待下面再講。這里介紹一下《中原音韻》四聲和古四聲的對應關系。
中古《切韻》音系有平、上、去、入四聲。到了《中原音韻》里,平聲分為陰、陽,入聲派入平、上、去,還有一部分上聲字變讀為去聲。這種變化當然不是從《中原音韻》才開始的,但確實是《中原音韻》首先系統地紀錄下來的。聲調的演變亦有很強的規律性。平分陰陽以聲母的清濁為條件。古平聲字聲母是清音(包括全清、次清)的讀陰平,以江陽韻部字為例,如:“邦滂方芳當湯臧倉桑將鏘湘章昌商莊瘡雙剛康江羌香央光匡荒汪”;聲母是濁音(包括全濁和次濁)的則讀陽平,如:“旁忙房亡唐囊郎藏長瓤昂杭娘涼墻詳強降陽床狂黃王”。
古上聲字變讀去聲的只限于原全濁聲母字。例如:“棒蚌辨辯伴笨抱被倍罷部薄(並)奉憤忿范犯婦負父(奉)蕩動誕斷淡盾道稻弟待怠杜惰舵(定)靜踐漸盡造在罪聚坐(從)象像似已序緒敘(邪)丈杖重篆朕紂趙兆雉痔柱(澄)撰士葚床上善腎甚受紹是氏市豎社(禪)件近儉舅臼技跪巨拒距(群)項杏幸很限旱撼厚后浩亥蟹戶下禍荷(匣)”。
古入聲字在《中原音韻》里分別“作平聲陽”“作上聲”和“作去聲”。例如齊微韻部中,入聲作平聲陽的有“逼荻狄敵逖笛糴疾嫉葺集寂夕習席襲直值姪擲秩實十什石射食蝕拾及極賊劾惑”;入聲作上聲的有“必畢蹕篳碧壁璧甓的靮嫡滴滌剔踢唧稷績跡積脊鯽七戚漆刺昔惜息錫漸質只炙織騭汁只尺赤吃敕叱失室識適拭軾飾釋濕奭吉擊激
棘戟急汲給乞泣訖吸隙翕檄覡一德得黑筆北國”;入聲作去聲的有“覓蜜匿立粒笠歷厲櫪瀝疬靂
力栗日入劇逸易埸譯驛益溢鎰鹢液腋掖疫役一佾泆逆乙邑揖射翊翼勒肋墨密”;共有162字(其中“一”字有上、去兩讀)。除了齊微部,古入聲派入較多的韻部還有車遮部(132字)、魚模部(123字)、蕭豪部(103字)、歌戈部(77字)、家麻部(68字)、皆來部(59字)。此外,尤侯部(10字)和支思部(3字)也派入了少數入聲字。其中尤侯部中有8個字同時又派入魚模部。又蕭豪和歌戈兩部中有44個字重收,皆來和車遮兩部之間也有個別字兩收的。這反映了這些入聲字在《中原音韻》時代就有了兩種讀法。但總的來看,《中原音韻》的入聲字的演變規律已非常明顯。這就是:全濁入聲讀陽平,次濁與“影”母字入聲派入去聲,清聲母字則一律讀上聲。這后一條和現代普通話的差別比較大,但前兩條基本一致。
總的來看,《中原音韻》的語音系統和現代普通話還有不少的差異,但是已為現代普通話的語音系統奠定了歷史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