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漢魏以來對古音的認識

一、漢魏時代對古音的認識

戴震說:“古音之說,雖近日始明,然鄭康成氏箋《毛詩》云‘古聲填、窴、塵同’,及注他經,言‘古者聲某某同’‘古讀某為某’之類,不一而足,是古音之說,漢儒明知之,非后人創議也。”注206是漢代學者已注意到古今語音不同。按,《豳風·東山》一章:“蜎蜎者蠋,烝在桑野。”傳:“烝,窴也。”箋:“蠋蜎蜎然特行,久處桑野,有似勞苦者。古者聲窴、填、塵同也。”三章“烝在栗薪”,箋:“烝,塵。栗,析也。……古者聲栗、裂同也。”是說“烝在栗薪”讀作“塵在裂薪”。漢時“栗、裂”不同部,但《詩經》音系“栗、裂”也不同部,鄭玄這里的“古聲”是指古方音。又,《小雅·常棣》四章:“每有良朋,烝也無戎。”箋:“古聲填、窴、塵同。”又:“常棣之華,鄂不韡韡。”箋:“不當作拊。拊,鄂足也。……古聲不、拊同。”按,“不”聲、“付”聲古亦不同部,鄭玄這里也是在說方音。《說文》:“柎,闌足也。”王念孫說:“凡器足謂之柎,柎之言跗也。跗,足也。”注207鄭玄說“鄂不韡韡”根據古音當讀作“鄂拊(柎)韡韡”。鄭玄明確提出“古聲”的概念,用古代的聲音標準而不是漢代的聲音標準來解釋字詞關系,這是認識到漢時音讀已與先秦不同。

從上面可以看出,對古音的研究,最初是出于解釋文獻即訓詁的需要。實際上,漢代訓詁中的“故書某為某”“某讀為某”之類,就不只是關乎文字訓詁,而且往往涉及古音讀法。文字訓詁離不開古音,如,《周禮·典瑞》:“執鎮圭。”注:“故書鎮作瑱,鄭司農云……瑱讀為鎮。”“瑱”的源詞是“鎮”,“瑱”之言鎮守,古音“瑱、鎮”同音,所以故書“鎮”作“瑱”。《廣韻》“瑱”在先韻的去聲霰韻,他甸切(又音“鎮”,又音“田”),“鎮”在真韻的去聲震韻。這兩韻今韻不同而古音同部。二字聲音在漢代應當已有分別,鄭司農“瑱讀為鎮”,從理據上認為“瑱”古應讀與“鎮”同,是有古今音異的認識。(不過以古無舌上的觀點看,應當說是“鎮讀如瑱”。)解釋名源也往往涉及古音,如,劉熙《釋名·釋車》:“古者曰車聲如居,言所以居人也;今曰車聲近舍。”這實際上說的不是理據不同,而是古今音變。“車、居、舍”古音都是魚部字。今音“車”在麻韻(又音居),“舍”在麻韻上聲馬韻,古歌戈麻一部;“居”在魚韻,魚韻古屬魚部。古魚部字今音有麻、魚兩讀。后人對于魚部古讀的討論,也常涉及二韻。《詩經·召南·何彼襛矣》小序:“車服不系其夫。”《釋文》:“韋昭曰:‘(車)古皆音尺奢反,從漢以來始有居音。’”劉熙是東漢北海(今山東省昌樂縣)人,屬齊方言區;韋昭是三國吳人,屬吳方言區。兩人意見正相反,但都明言古今聲音不同。注208

二、六朝隋唐的“協句”“協韻”說

唐以前人讀《詩經》,發現有些用韻他們念起來不和協。遇到這種情況,解釋《詩經》用韻的原因,晉徐邈稱“取韻”,北周沈重稱“協句”,皆見于陸德明《經典釋文》。陸德明則稱“協韻”,顏師古注《漢書》稱“合韻”,章懷太子注《后漢書》稱“協韻”“葉韻”,注209……羅常培先生說,沈重等人的“所謂‘協句’、‘協韻’,與他家所謂‘取韻’、‘合韻’等,皆指古音而言,此唐以前人已知古今音異之證”。注210

“協韻”就是今天所謂的“押韻”。因為按中古的音讀已經不和協了,所以往往說“協韻(音)某某反”,即認為,根據押韻的道理,《詩經》當是讀某音。《詩經·召南·何彼襛矣》一章:“何彼襛矣,唐棣之華。曷不肅雝,王姬之車。”“華”與“車”為韻,《釋文》:“車,協韻尺奢反。又音居。或云古讀華為敷,與居為韻。”按,《切韻》“華”在麻韻;“車”尺遮切(同尺奢反),在麻韻,又音居,則在魚韻。陸德明說“車”字“協韻音尺奢反”,以與“華”字協,透露出六朝至隋車字最通常的讀音不是尺奢反,而是讀“居”音。“敷”在虞韻,虞魚相近,陸德明指出另一種意見認為,“車”字音居,“讀華為敷”,則“華”與“居”協。不管是讀“車”為尺遮切,來與麻韻的“華”協,還是讀“華”為敷,來與魚韻的“車”協,都表明他們以今音讀《詩》感到不押韻,發現古今聲音發生了變化,所以要改變今音某個字的常見讀法。

又如,《鄭風·有女同車》一章:“有女同車,顏如舜華。”《釋文》:“同車,讀與《何彼襛矣》同。”“華,讀亦與《召南》同。”也是說“車”要讀尺遮反。《邶風·燕燕》一章:“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以“羽、野、雨”為韻。“羽、雨”皆有十虞的上、去聲麌、遇二音,“野”在九麻的上聲馬韻。今音魚虞相近,所以,“羽、雨”與“野”的關系,就像“車”與“華”的關系。《釋文》:“野,如字。協韻羊汝反。沈云:協句宜時預反。”如字即在馬韻,羊汝反在九魚上聲語韻,時預反在魚韻去聲御韻。語御與麌遇相近。這是認為根據與“羽、雨”押韻,“野”要讀語、御韻。跟上引“讀華為敷”是一種觀點。改讀是因為發現某字以今音讀已經不押韻,這反映當時已經知道古今音有變化。雖然他們于古音有改讀,那是對古音讀認識的不同,但他們的“協韻/句”的本意是,按照押韻(此字古音當讀某)。其本意,應該不是要人們以時音改讀,而是認為古音如此。

“協韻”“協句”不但用以說明韻,同時也用來說明聲調。《召南·行露》三章:“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墉、訟”為韻。《釋文》:“墉,音容。訟,如字;徐取韻音才容反。”“墉”在平聲三鐘;“訟”如字則在去聲用,“取韻音才容反”則認為押韻讀平聲,即讀與“墉”同聲調。又,《邶風·日月》一章“土、處、顧”為韻。《釋文》:“顧,如字。徐音古,此協韻也。”“顧如字”則讀去聲;“音古”則讀上聲,與上聲的“土、處”相協。又,《小雅·采薇》一章“作、莫”為韻,今音二字都在入聲鐸韻。鄭箋:“莫,晚也。”《釋文》:“莫,音暮,本或作暮。協韻武博反。”“莫”即古“暮”字,但《切韻》時代“暮”字已讀去聲,陸氏認為與“作”字協韻則音武博反,即讀入聲。

“協韻”“協句”,是因為發現某些韻腳據六朝隋唐音讀起來不和協,因此認為其中的某些字在古代不是今韻的讀法,因而必須改讀。這首先是認識到了古今音的變化。注211除此之外,這實際上也是在擬測古代《詩經》時代的讀音。如,《邶風·燕燕》三章“音、南、心”為韻,今韻“南”在覃韻,“音、心”在侵韻,一洪音二細音,已不和協。陸德明《釋文》:“南……沈云協句宜乃林反。”沈重認為據《詩》韻“南”字古讀細音。“南”字用韻見于《詩》韻的還有:《凱風》一章“南、心”,《陳風·株林》一章“林、南、林、南”,《小雅·何人斯》四章“南、心”,《鼓鐘》四章“欽、琴、音、南、僭”,《大雅·卷阿》一章“南、音”,《魯頌·泮水》六章“心、南”。“心、林、音、欽、琴”今韻皆在侵韻,而沈重不再說“協句”,那么沈重在《燕燕》下的“協句”,不是認為這是古人臨時、個別的讀法,而是認為“南”字的古音都是如此。(“僭”在添的去聲,而陸德明《釋文》引沈重“又子念反,又楚林反”,后一音在侵韻)又如,《邶風·終風》二章“霾、來、來、思”為韻,《釋文》:“來,如字。古協思韻,多音梨。后皆放此。”“來”如字,則在咍韻;“思”在之韻;“來”音梨,則在脂韻。今音脂韻與之韻相近。這里明確說“古協某韻”,所以在陸德明的概念中“協韻”是指古人用韻,而且不是臨時或個別的讀法,“后皆放此”。陸德明認為“來”字古音讀如“梨”,今音變而在咍韻。

特別要說明的是,唐以前人認識古今音異,首先是注意字的古讀變化(還沒有整個韻部變化的概念)。“協韻某某反”就是推定古讀。但唐以前人在推定一個字的古讀時,要借助相押的另一個(些)字的今音。這就造成一種矛盾,參照某些字的今音推求另一些字的古音,這種做法就是認為所參照的那些字的音是古今不變的,而想要推求的那些字的今音是已變了的。這樣就造成他們既知古今音異,在做法上卻又以一些字的今音為古音。從而導致后人的誤解和批評。

“協韻”“協句”要改讀字的今音。與之不同的主張是“古人韻緩”之說。《燕燕》三章《釋文》:“南,如字。沈云:協句宜乃林反。今謂古人韻緩,不煩改字。”陸德明認為古人用韻,韻部寬緩,不像后代韻書那樣分韻細密,遇到與今音讀不協的,不必改讀今音,隨它的今音讀法也可以。

唐以前人的“協韻”“協句”等透露的問題是:第一,六朝人已經懂得,當時讀《詩》的這類不和協,是古今音變造成的。所以要改讀“車”或“華”的今音才能符合古音。第二,六朝人雖然知道古今音異,但他們改一些字的音讀的根據,卻是與之相押的另一些字的音讀。這樣,他們認為有的字古今音異而有的字古今音不變。但對于具體某字古代該讀何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見,如或改“車”為尺遮反,或改“華”為“敷”。特別是,他們不知道或沒考慮到與古音一部對應的今音數韻之間的相互關系。第三,唐以前人的“協韻”,不是隨便改讀字音以求和協,而是要恢復字的古音面貌,以解釋以今音讀《詩》的不和協。這與宋代隨意改讀的“葉韻”是完全不同性質的認識和做法。總之,唐以前人知道古今音有變化,但還無法知道今音數韻與上古音一部的對應關系,即不知道一起押韻的字到后來有不同的演變。對六朝的“協韻”,不能簡單看待。

此外,承漢魏人訓詁目的在以音證義的方法,陸德明釋義多明言“古音”。如對上舉《東山》鄭箋,《釋文》云:“窴、填、塵依字皆是田音,又音珍,亦音塵,鄭云古聲同。案陳完奔齊,以國為氏,而《史記》謂之田氏,是古田、陳聲同。”按中古“塵、陳”同音,“田、填、窴”同音(《廣韻》“塵、陳”皆直珍切,“田、填、窴”皆徒年切),陸德明以“古田、陳聲同”,證明鄭玄“古者聲窴、填、塵同”之說。可知陸德明能根據文字諧聲材料反求古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尔康县| 罗甸县| 嫩江县| 宁南县| 台东县| 尉氏县| 丹棱县| 贺州市| 巴林左旗| 新化县| 濮阳县| 庆元县| 兰西县| 平武县| 松原市| 邵阳市| 万载县| 宁蒗| 衡阳市| 襄樊市| 文山县| 平罗县| 浦北县| 扬州市| 兴仁县| 宜丰县| 阳曲县| 英吉沙县| 连山| 琼结县| 临漳县| 高青县| 延边| 东城区| 铜鼓县| 三门峡市| 天门市| 和平区| 鹿泉市| 江源县| 甘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