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大政治學評論(第9輯)
- 肖濱主編
- 2440字
- 2022-07-22 11:11:48
二、民族主義啟蒙性的基礎
吉登斯等人都把公民身份導向的民族主義看作“啟蒙”性質的民族主義。當然,與吉登斯的“二導向說”相比,“三導向說”更加深入一些,它看到了公民身份的不同傳統,并據此區分了啟蒙的不同表現。與民族主義的其他導向相比,本文的確承認,由于接下來即將論述到的原因,公民身份導向的民族主義更易具有“啟蒙”的特性。但同時提出,在形成這一判斷的時候,還需要對啟蒙的表現和條件作更細致的分析。這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問題上:第一,啟蒙性質的民族主義是一種什么樣的民族主義?即啟蒙在這里的特定含義是什么?第二,如何認識啟蒙民族主義的本質?第三,盡管“三導向說”已經對公民身份進行了初步區分,本文還是認為,有必要對它做更細致的分析。第四,在思考民族主義啟蒙性的時候,必須考慮民族與族群的關系。對于這四個問題的分析將表明,啟蒙性質的民族主義除必須導向公民身份外,還需要有更廣的視野或者更多的限制條件。
什么是啟蒙性質的民族主義?吉登斯等人除了把啟蒙作為一個自明的概念加以使用之外,沒有對它做更多的說明。然而,“啟蒙”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概念,康德、福柯等思想巨擘曾圍繞“什么是啟蒙”的問題發表著名的見解。福柯甚至認為:“整個現代哲學一直盡力試圖回答的,就是兩百年前非常貿然地提出的這一問題:什么是啟蒙?”(Foucault,1997:303—319)對“啟蒙”進行哲學思辨背離了本文的目標,毋寧說這里需要搞清楚的是啟蒙民族主義的含義。為了與吉登斯等人的觀點形成對話的基礎,本文循著他們賦予啟蒙概念的隱匿含義,對它進行顯性的表達。實際上,吉登斯等人之所以把公民身份導向的民族主義看作具有“啟蒙”的性質,無非是將公民身份的政治意蘊嫁接在民族主義身上。公民身份具有許多政治含義:平等、權利、自主、參與、美德、自由等。這些含義之間盡管存在差異,但與前現代的政治傳統存在本質性區別,它們是啟蒙運動以來成長起來的政治目標。因此,認為公民身份導向的民族主義具有啟蒙的性質并無不妥。當提出民族主義具有啟蒙性的時候,實際上指的是一個民族的大多數成員秉持平等、權利、自主、參與等公民身份理念。但是,必須認識到,民族主義以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傳統作為基礎,公民身份則是建立在政治共同體的基礎之上。民族主義不是如吉登斯等人所認為的那樣是“中性”的,只是在公民身份或者國家主權的影響下才形成其特定的性質。正因為如此,從本質上說,民族主義的啟蒙性指的是:在民族主義與公民身份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公民身份的影響超過了民族主義,使后者表現出前者的性質。
這種分析盡管一定程度上理清了啟蒙民族主義的含義,強調了民族主義本身所具有的影響,但仍需要有更廣闊的視野。“三導向說”表明,公民身份內部存在自由主義和共和主義兩大傳統,由此形成的民族主義也存在理念上的差異。然而,公民身份的發展支流實際上比這兩大傳統的劃分更加復雜,尤其是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之下。20世紀中后期以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公民身份的行動主體和行動場所也變得更加復雜、更加廣延,出現了文化公民身份(以少數民族為主,集中在文化領域)、女性公民身份(以女性為主,集中在性別領域)、環境公民身份(以環保主義者為主,集中在生態領域)等新興的公民身份理念。吉登斯等人的分析視野主要局限在自由主義公民身份上,沒有考慮這些晚近的公民身份理念。實際上,民族主義無論與上述哪一種公民身份相結合,都將使啟蒙的側重點發生變化,而不僅僅是集中在“個人權利”“憲政”和“愛國主義”上。例如,民族主義如果與文化公民身份相結合,將使民族主義的關注點集中在少數民族的群體權利上,尤其是他們保持自身文化差異的權利;與女性公民身份相結合,關注點將集中在女性的權利,尤其是保持女性性別差異的權利上;與環境公民身份相結合,則將集中在環境的權利,尤其是動物的權利和后代的權利上。這些導向可以納入啟蒙的范圍,但與傳統的公民身份理念存在明顯的區別,因為從本質上說,傳統公民身份理念反映的只是“白人”“男性”“有產者”的權利(Lister,1997),這一點在接下來的分析中將會再次論述到。
分析公民身份導向的民族主義,除了必須重視公民身份這一端之外,還必須對民族這一端加以充分的重視。吉登斯在提出其民族主義的“二導向說”時完全沒有考慮民族內部的狀況。“三導向說”認識到了民族內部的差異,認為,“一體化、作為整體的民族”由“多樣化、作為組成部分的族群”所構成(肖濱,2007)。但是,這種洞察力只體現在分析族群導向的民族主義這一個維度上,在分析公民身份導向的民族主義時,并沒有貫穿這種觀點,傾向于把民族看作一個同質的群體,即具有相同的民族性,具有同樣發達的公民意識。然而,現實顯然并非如此。世界上絕大多數民族都是由不同的族群構成的。金里卡表明,當今世界大約存在5000多個族群,大大多于民族的數量(Kymlicka,1995)。統一的中華民族內部包含大小不等的56個族群,法蘭西民族包括高盧人、羅馬人、日耳曼人等,西班牙民族包括卡斯蒂利亞人、加泰羅尼亞人、加利西亞人、巴斯克人等,英吉利民族內部包括英格蘭人、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北愛爾蘭人等。既然民族是由如此分殊的族群所構成,在分析民族主義的啟蒙性或者其他性質的時候,顯然必須對這一點投以充分的注意力。具體到啟蒙性而言,如果民族內部的族群數量越少、差異度越小、同質度越高,在導向公民身份的條件下,民族主義的啟蒙性也將越明顯。反之,族群數量越多、差異度越大,盡管受公民身份的影響,其啟蒙的程度也可能相對較低。
至此,我們可以對民族主義的啟蒙性進行清晰的勾畫。民族主義的啟蒙性是在民族主義與公民身份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后者的影響超過了前者,使民族主義表現出公民身份的取向所致,具體體現在平等、權利、多元、美德等取向上。民族主義的啟蒙性不僅體現在傳統公民身份領域,而且體現在后現代公民身份所反映的新興領域中,如文化、性別、生態等領域。民族的族群構成對民族主義的啟蒙性存在影響。在公民身份的影響相對恒定的條件下,族群數量越少、同質度越高,民族主義的啟蒙性也就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