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國際傳播研究(總第9輯)
- 吳應輝
- 3086字
- 2022-07-22 11:15:54
二、多語系統的構成
(一)系統及復雜系統
首先我們要解決的一個問題——何為系統?“系統是由兩個以上要素組成的整體,系統要素與要素之間,要素與整體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有機聯系,從而在系統的內部和外部形成一定的結構和秩序。”(曹道巴特爾,2005)這里有兩個要點:第一,系統是由多個要素構成的;第二,系統的各構成要素之間存在有機聯系。
系統又可分為“簡單系統”和“復雜系統”。簡單信號系統如交通信號系統,“紅燈停、綠燈行、黃燈警示”,每一個信號標志指代一個含義,信號之間交替運行,從而構成了交通信號系統(Cameron, L.& Larsen-Freeman, D.,2013:27)。顯然,多語者的語言不是這樣一個簡單的過程,多語者從一語變為雙語,再變為多語的過程是復雜的,其語言增加(或多語的減退)的社會動因,以及每種語言的學習過程,都不是簡單線性的。而且多種語言之間構成了一個復雜并且動態變化著的系統,當一種新的語言進入已有的語言系統中,勢必會引發相應的其他要素的變化和調整,以維持系統的動態平衡,復雜、變化、隨機,這正是渾沌的精髓所在。
復雜系統“內部含有數量巨大的多種要素,通過不同并且變化著的方式相互聯系和互動”(Cameron, L.& Larsen-Freeman, D.,2013:26)。而且這些內部要素、過程等本身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此外,我們所關注的焦點系統(見下文),本身也可能是更大系統的組成要素之一。由此可見,復雜動態系統是一個層層嵌套、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層級系統。
多語系統也是一個復雜系統,其焦點系統是語言使用者本身的多語系統,而外圍系統又包括社會、文化、家庭、教育等層面,這些層面的系統也是復雜多變、相互作用的。焦點系統內部還包括多種語言知識系統,如每種語言的詞匯、語音、語法等。
此外,復雜的多語系統還可從不同的方面來審視。第一,語言種類層次,即一個人所掌握的多種語言構成的動態變化的系統,而這個系統隨著主體的成長亦可能發生著變化。第二,語言使用層次,由于語言是線性排列的,一個人只可能在同一時刻說出一種表達方式,那么在具體的環境下使用何種語言或某種語言的某個表達方式就存在競爭關系,某種表達方式能在競爭中勝出,本身就是多種復雜因素之間博弈的結果,這同交際對象和交際空間域、各個語言子系統的完善程度,以及某些詞語的使用頻率、語言使用者的內部心理變化等諸多因素密不可分。第三,語言知識層次,每種語言的知識構成了一個個小的(子)系統,而這些系統之間相互影響和作用,每個子系統內部的知識也會隨著學習的增多或使用的減少,而不斷動態變化著,當然,這其中的影響因素包括內部和外部多個方面。
(二)多語系統的焦點系統
多語系統的焦點系統可定義為:被聚焦的由多語者的多種語言構成的“語言系統”(多語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幾種語言存在著既競爭又互補的關系,它排除了語言使用環境、語言使用者的心理狀態等外部因素。圖1示意了多語者的多語系統是如何演變的。對待這一系統可以有兩個視角:第一個視角是“一語系統→雙語系統→三語系統→N語系統”,由單核系統逐步擴大到多核系統。第二個視角是L1、L2、L3系統之間相互擾動。這兩個視角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它們分別是從總體性和互動性角度來看待多語發展過程的。

圖1 多語系統的焦點系統示意圖
視角一:多語系統是多語者所有語言共同構成的一個整體,且這個系統是動態變化的。在最初階段,它可能是一個單核系統,但這并不意味著它是一個簡單系統。L1的發展過程、影響因素和內部組成也是復雜變化的,單核是僅就語種(數量)系統而言的。隨著第二種語言的進入,這個系統開始經歷著內部的調整、變化、融合,經過內部整合后最終再次達到平衡,成為雙核系統。而且L1和L2系統在某些部分共享,如前文所述的各種概念(思維層面的)、語音、語法等,這一共享的部分或許是源于UG(Universal Grammar)的作用,或許是源于普遍認知的作用,也或許是語言使用的階段性表現。當第三種語言進入時,將再次重現這一過程,但情形更為復雜(三語跟二語和一語的空間距離與心理距離不同,其整合方式亦是不同的)。當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多語者在習得二語和三語的過程中,生理年齡、認知水平、學習環境、社會環境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差異,這兩個過程的表現不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在階段性方面有相似之處。待第N種語言進入,也將同樣經歷再動蕩、調整、平衡的過程,由單核的語言系統逐漸擴展為多核的語言系統,即多語系統。
視角二:從子系統的相互作用來看,多語系統的產生是L1系統、L2系統、L3系統……Ln系統相互擾動的結果。這些語言系統在“概念”上存在共核關系,所謂概念“是指對一類基本相同或相似事物的心理表征”,也是“人類對于世界的一般知識的內在組成部分”(Murpehy G.,2002)。基于人類共同認知的概念內涵是相似的,但是表現在語言符號上,幾種語言系統有重合、錯位,甚至缺失。例如漢語的“水”和英語的water概念基本重合,而“覺得”和think卻存在相當程度的錯位。在詞匯層面,幾種語言系統的詞匯意義是渾沌的,雖有清晰的部分,但界限卻難以分明。在語音層面,幾種語言的語音有重合的部分,但是也有一些差異,而這些差異很可能會遷移到其他的語言系統中,它們之間也存在不明晰的部分。無論是在語音、詞匯,還是語法、語用層面,子系統之間都在不斷地擾動,或是將相同的部分歸并,或是不同的部分繼續甚至更加模糊不清。
我們認為這兩種視角是對立統一的:一方面,視角一將多語者的語言系統視為一個整體,而這個整體正是大系統的根本所在;另一方面,視角二令我們看到這一系統的內部子系統的相互作用關系,凸顯了其繁復性。
(三)多語系統的內部及外圍系統

圖2 多語系統外圍系統示意圖
從焦點系統的上位系統來看,我們將世界系統視為最高系統,世界系統下位包括社會系統等,社會系統下位又包含家庭系統等,家庭系統下位又存在個體系統,個體系統下又可再分為心理系統、生理系統等。實際上這已經是對該系統關系的簡化,若將其鋪展開來,每個大系統下都嵌套著多個小的(子)系統,而且這些系統之間會產生相互作用。例如,主體選擇哪一種語言進入其語言系統中,會受到教育環境中的語言政策的影響。在中國一個孩子選擇學習一門外語時,基本上首選是英語,這是由于英語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就如同20世紀50年代的俄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習者是迫于社會因素而做出的選擇。此外,有的多語者受父母語言的影響,而選擇學習或使用相應的語言,這是家庭因素,還有個人興趣、文化影響、現實利益等驅動因素。在這個層級系統中,跨層級的系統也會作用于語言現實,隨著時間、空間因素的變化,多語系統中各語言的關系也會發生變化,例如一個學習漢語的多語者從英語國家來到漢語國家,其生活地域的變遷,使得漢語在多語系統中會處于更為優先的地位,在語碼選擇上更傾向于漢語。

圖3 多語系統內部系統示意圖
從多語者的語言內部系統來看,包含L1、L2、L3三個,甚至更多的子語言系統,每個子語言系統下又包含著語音、語法、詞匯等系統。而語音、語法、詞匯等系統下面又可以不斷細分,細分出的每個部分同樣可以作為子系統存在,這樣就構成了不斷細化分支的層級系統網絡。但它不同于原子結構,我們難以構擬出所有的組成部分和作用關系,因為內部錯綜復雜,而且各個部分還存在語言水平、準確度、使用頻率等方面的差異。
任何一個子系統中增添或者遺忘某些部分,都會帶來系統的改變。例如一個英、漢、俄三語者,表達同一概念,如“吃飯”時,多語者的俄語系統中這一概念對應的詞語或會處于邊緣地位,而漢語和英語對應的詞語則可能補缺。又如多語者新近習得的一個詞語,必然會同其他系統進行匹配和區分,會帶來互補效應或干擾效應。如此看來,多語系統的內部子系統是有層級性的,但也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