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西方哲學的精神(修訂版)
- 李超杰
- 2606字
- 2022-07-22 11:12:25
三、歐洲大陸哲學與英美分析哲學
近代哲學的舞臺主要被英、德、法三個國家所占據,進入現代以后,美國哲學開始占有一席之地,并且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這四個國家的哲學鮮明地分為兩個大的陣營:以德法為代表的歐洲大陸哲學(Continental philosophy)和以英美為代表的分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在歐洲大陸,有人把英美哲學傳統稱為“大西洋傳統”(Atlantic tradition)、“盎格魯—撒克遜哲學”(Anglo-Saxon Philosophy);而在英美,有人則把大陸哲學稱為“拉丁—條頓哲學”(Latin-Teutonic Philosophy)、“法蘭西—德國哲學”(French-German Philosophy)。這種區分的根源是十分復雜的。從歷史淵源上看,這兩大陣營仍然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哲學、中世紀唯實論和唯名論、近代唯理論和經驗論哲學的繼續。19世紀晚期,英國的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基于德法兩國和英國哲學家對康德的不同回應,首次在歐洲大陸哲學和英國哲學之間做出區分,后來這種區分逐漸被雙方的哲學家所采納和加強,形成了兩種風格迥異的哲學傳統,從而構成了20世紀以來西方哲學的一道獨特的風景。分析哲學傳統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弗雷格(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1848—1925)、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維特根斯坦、摩爾(G.E.Moore,1873—1958)、卡爾納普(Rudolf Carnap,1891—1970)、蒯因(W. V. Quine,1908—2000)、戴維森(Donald Davidson,1917—2003)、克里普克(Saul Aaron Kripke,1940— )等。大陸哲學傳統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叔本華、尼采、胡塞爾、海德格爾、伽德默爾(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1883—1969)、哈貝馬斯(Juergen Habermas,1929— )、柏格森、薩特、德里達(Jacques Derrida,1930—2004)等。
大陸哲學與分析哲學不是兩種不同的哲學思潮,而是“做哲學”的兩種不同的風格??偟恼f,歐洲大陸哲學更關注于“存在”的問題即本體論的問題;關注于人和人生問題,強調哲學與社會、歷史、政治等文化因素的關聯;強調哲學傳統的重要性,關注歷史分析。分析哲學家們則更關注于語言問題,關注意義的分析,即通過分析澄清命題和概念的意義,并將其作為哲學的主要任務與目標;他們希望單獨地、確定地去解決一個一個具體的哲學問題,從而達到哲學思想的明晰性和確定性;他們更多地訴諸邏輯、科學和數學,而不是人文。懷特(Morton White,1917—2016)說:“二十世紀的哲學史是刺猬與狐貍的歷史,是那些努力想認識一件大事物的哲學家與那些只滿足于認識許多小事物,甚或只是一件小事物的哲學家的歷史?!?a href="../Text/Section0002_0003.xhtml#b7" id="a7">7歐洲大陸是刺猬的國度,而英語世界則是狐貍的國度。這是借用英國思想家柏林(Sir Isaiah Berlin,1909—1997)的分類。柏林根據希臘寓言把不同類型的思想者分為刺猬型和狐貍型。刺猬型的思想者善于創建宏大的體系,囊括世間所有問題;而狐貍型的思想者是那種對什么問題都感興趣、對宏大體系不屑一顧的人。前者只知道一件大事,后者則知道很多小事。前者著眼于森林而忽略了樹木,后者則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在大陸哲學家看來,英美分析哲學往往思想清晰有余,而缺乏詩意和美感。在分析哲學家眼中,大陸哲學則思辨、浪漫有余,而嚴密性不足。巴斯摩爾(John Passmore,1914— )把雙方的對立推向了極端:“如果說,大多數英國哲學家相信大陸的形而上學是隨意武斷、妄自尊大和破壞心靈的,那么大陸哲學家同樣深信英國經驗論是庸俗低劣、單調乏味、破壞靈魂的?!?a href="../Text/Section0002_0003.xhtml#b8" id="a8">8昔日王國維就曾彷徨于哲學的“可信”與“可愛”之間。在他的眼中,形而上學、倫理學與認識論、邏輯學各執一端,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知其可信而不能愛,覺其可愛而不能信。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這也是很多人對大陸哲學和分析哲學的看法。
當然,從地理上對兩大陣營的劃分并不是絕對的。維特根斯坦、弗雷格和卡爾納普都是歐洲大陸的“兒子”,但卻不是“大陸哲學家”。長期生活于英國的波普爾卻沒有割斷他和歐洲大陸哲學的血脈,在談到英美分析哲學時他曾經說過:“對于瑣碎論點進行瑣碎的批判而不理解宇宙論和人類知識、倫理學和政治哲學的重大問題,并且沒有嚴肅而竭盡全力地去解決它們,在我看來是致命的錯誤?!?a href="../Text/Section0002_0003.xhtml#b9" id="a9">9英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2018)在談到分析哲學時曾經發出這樣的感慨:“哲學家如此地縮小他們質疑的范圍,以至于連維特根斯坦——這位本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都說道:‘哲學僅余下的任務是語言分析’。這是從亞里士多德到康德以來哲學的偉大傳統的何等的墮落!”10而實用主義作為土生土長的美國哲學則在精神氣質上更接近大陸哲學特別是現象學和存在主義??梢?,從地域上說,兩種傳統的關系是錯綜復雜的。在納粹時代,很多德國或奧地利哲學家到了英國和美國,客觀上淡化了兩種哲學傳統的劃界。20世紀下半葉西方哲學發生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被看作兩種截然不同的哲學傳統或方法之間開始出現某種形式的對話和交流。早在半個世紀之前,美國哲學家懷特曾經編輯過一本名為《分析的時代:二十世紀的哲學家》的文集。這個具有分析哲學和實用主義背景的哲學家在書中不僅收錄了穆爾、羅素、卡爾納普和維特根斯坦,而且收錄了克羅齊(Bendetto Croce,1866—1952)、柏格森、胡塞爾和薩特。特別應當指出的是,在本書的最后,懷特發出了在兩種哲學傳統之間進行對話的呼吁和勸告。“我相信最重要的是把二十世紀哲學的兩個對立要素重新統一起來,即用那些主要是大陸傳統中的高瞻遠矚、明察洞見和比較人道的與有文化修養的事宜來補足最近英、美傳統中分析派的、實用主義的和語言學派所關心的事情?!?a href="../Text/Section0002_0003.xhtml#b11" id="a11">11哲學家“應該對邏輯與生活抱有同等重視的態度”,這樣,“豪放的哲學家們就會放棄無需認識或者感知許多小事物就能認識一個大事物的思想;而小哲學家們也就會努力去認識大事物了?!?a href="../Text/Section0002_0003.xhtml#b12" id="a12">12事實證明,懷特的期望已經實現。近年來,在促成兩種傳統的對話與融合方面,美國哲學家羅蒂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我們相信,兩種思潮的融合與對話必將在更高的水平上和更廣的范圍內進行。西方哲學已經并且必將是刺猬與狐貍的聯姻。
注釋
1 《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商務印書館,1981年,第33頁。
2 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集》,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26頁。
3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四卷,商務印書館,1978年,第372頁。
4 黑格爾:《小邏輯》,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43頁。
5 同上書,第80頁。
6 尼采:《偶像的黃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3頁。
7 M. 懷特:《分析的時代》,商務印書館,1981年,第11—12頁。
8 約翰·巴斯摩爾:《哲學百年 新近哲學家》,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524頁。
9 卡爾·波普爾:《通過知識獲得解放》,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年,第405頁。
10 史蒂芬·霍金:《時間簡史》,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年,第156頁。
11 M. 懷特:《分析的時代》,第244頁。
12 同上書,第2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