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爾梅斯河的拉撒路(漢譯世界文學名著叢書)
- (西)佚名
- 4132字
- 2022-07-22 16:52:07
譯序
文學形象的魅力是無窮的,就以中國讀者很熟悉的《堂吉訶德》來說,主人公吉訶德老爺不消說了,就說那位粗俗的村夫桑喬·潘薩吧,只因經了塞萬提斯之手,又被那位瘋魔的老爺一襯托,立時變得光彩熠熠,多少人讀了書會說:“我喜歡這一個。”喜歡他,當然不是因為他的缺乏理想精神,現實生活中千千萬萬個桑喬不僅引不起我們太大的興趣,有時甚至讓人鄙夷,正如卡米洛·何塞·塞拉1所說:“夏洛克2是因那位天才詩人而獲得魅力的。”(在諾貝爾獎授獎儀式上的演說)就是說,無論什么樣的人物,只要找到真正的作者,就會幻化成文學形象而大放異彩。這正是文學的奧秘。
比《堂吉訶德》早半個世紀問世的西班牙流浪漢體小說(或稱流浪漢小說)又當別論。所謂流浪漢小說是自十六世紀中期到十七世紀中后期繼騎士小說之后在西班牙興起的一種新的小說體,而《托爾梅斯河的拉撒路》,是這類小說中影響最大、藝術成就最高的作品。那是一種獨特的小說體裁,主人公多為無賴、騙子、流浪漢,作者讓他們以玩世不恭的口吻自述種種經歷和坑蒙拐騙的劣跡,既是自供,又是自嘲。敘述者仿佛是要讀者與他一起取笑自己的行為,而讀者卻從他們戲謔、夸張的描繪中窺見世態人心以及社會的黑暗和不公。
這是真正的文學冒險。
因為毋庸置疑,真正的文學或所謂不朽的文學,是由審美情感和道德責任兩大基石來支撐的,先不說探索人類責任、人生價值等崇高使命,就是為了揭示人的困惑或悲劇體驗,一般也要通過塑造“英雄”或“道德的人”來完成。如果說《堂吉訶德》的主人公是個“滑稽英雄”,那么流浪漢小說的主人公則是“非英雄”,是一種不被社會接納或為人所不齒的卑怯的人物。為這樣的人物立傳,還要采取自述形式,不僅為博讀者一笑,更要讓讀者在“哀其不幸”之時完成對這類人物及周遭環境的道德批判。這是多么了不起的業績!
開創了這種獨具西班牙特色的小說體裁的是無名氏的作品《托爾梅斯河的拉撒路》(一譯《小癩子》,以下簡稱《拉撒路》)。圍繞這部作品的寫作年份一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多數學者認為此書寫于1525年或1538年,該書問世卻在十六世紀中,1554年同時有三個版本出現。
小說寫流浪兒拉撒路——一個瞎子領路人——如何在饑餓的逼迫和一個個慳吝、虛偽、惡毒主人的欺凌、教唆下掙扎、茍活,漸漸悟出生存的訣竅,“打定主意投靠有錢人”,最終做了大祭司姘婦的丈夫,還稱:“那正是我日子過得最紅火、運氣最好的時候”。
小說主人公以成人拉撒路的口吻敘述一生遭際及所謂人生感悟,因為故事的中心是成人拉撒路(即無賴拉撒路)對其童年經驗的實踐,所以我在翻譯此書書名時,把原文中那個表示昵稱的小拉撒路的“小”字省去3,譯作現在這個名字。
這個機靈而又倒霉的天字第一號流浪漢,是西班牙文學對世界文學的一大貢獻。認真說起來,這西班牙文學,倒是常常把一些卑賤、頑劣的人物送上世界文學的殿堂,除了托爾梅斯河的這位拉撒路,更有那個大名鼎鼎的唐璜4和那個同樣有名的“虔婆”塞萊斯蒂娜5。這些人物從不同的方面表現人性的缺點,卻又具極高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而我們對于人的了解是否更多地來自這類角色的啟示也未可知。文學的意義就在于此。
就拉撒路而言,我們看到,在他黑暗、渾噩的內心世界里,也還有人性的光點,在其漸失真性的過程中,仍殘存道德的顧忌和良心的自責。人們不難從他的自嘲中品出苦澀和無奈。評論界一向對小說的第三章津津樂道。這一章寫拉撒路投靠一個侍從后的遭遇。此處的所謂侍從,是中世紀的末等貴族或貴族之后,這種人常侍奉某位騎士老爺,為他持盾舉矛,跟他學習騎馬打仗,靠他給的薪俸過活。自十五世紀末起,隨著雇傭兵的興起,這些人漸漸失去飯碗,陷于窮困潦倒的境地。拉撒路投靠的這位侍從便是一個除一身行頭之外一無所有的窮光蛋,甚至到了“靠我這個可憐的拉撒路討幾口吃的來糊口”的地步,但他仍死撐著面子,明明肚里沒食,偏要到門口裝出酒足飯飽的樣子剔牙給人看。拉撒路卻一反對待其他主人的態度,“我不恨他,倒是可憐他。為了能帶點兒東西回家給他充饑,我常常自己挨餓。”這兩個活靈活現的形象——死要面子的主人和顧不得臉面的仆人——連同仆人反過來保護主人的構思,后來被天才的塞萬提斯借用、發揮,變幻成那個理想精神的化身堂吉訶德和他那個粗俗、現實的仆人桑喬·潘薩6。
小說作者善于把握心理、透視人心,小說開頭所寫拉撒路的瞎眼主人給他上的人生第一堂課,就讓人不勝感嘆。拉撒路跟了這個主人沒幾天,聲稱把他當親兒子對待的瞎子帶他走出薩拉曼卡城時,哄他走近城外橋頭的一塊形狀像牛的石頭,然后乘其不備,把他的腦袋猛撞在石牛身上,還大笑著說:“傻瓜,你好好學吧,給瞎子領路得比魔鬼還精。”追述這段往事的拉撒路不掉一滴眼淚,只淡淡地說:“(我想)他說的是實話。我是得睜大眼睛,長點心眼兒,……是得留心照顧自己。”寥寥幾筆,著墨不多,我們卻分明看到可憐的流浪兒咬碎了牙齒往肚里咽,從此便要以惡對惡,以奸詐還奸詐了。于是我們看到,在小說頭兩章里出現的拉撒路還是個不懂人事的混沌的小流浪兒,但從第三章往后,他已學會了如何在人世間茍且偷生。他通過親身體驗和對社會的觀察,看透了社會的黑暗和各種上層人物的虛偽和奸詐,漸漸適應了那個社會,變得越來越厚顏無恥,最后成為依賴于那個社會的無賴漢。書中拉撒路的自白帶有兩重性,一方面赤裸裸地敘述自己的不道德行為,另一方面訴說其對道德的顧忌和良心上的自責。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趁在西班牙馬德里自治大學教書之便,特意去西班牙的歷史名城薩拉曼卡憑吊城邊的那座橋和橋頭的那只石牛,似牛非牛的大石仍在原地,我登上石座,忍不住輕輕撫摩把那個流浪兒撞暈又撞“醒”的堅硬的牛身。忽然想起把小說人物比作臺球的基羅加7的一句話來,“它們很正常地碰到了臺邊,卻朝著最意想不到的方向開始各自的運動。”(《被放逐的人》,1926)被擊到臺邊的這個幾百年前的小球能以別的角度彈回嗎?拉撒路可有別的選擇?
《拉撒路》規定了流浪漢小說的基本特點,如:主人公自述的形式、多變的場景和像糖葫蘆那樣穿成一串兒的情節以及譏諷、嘲笑、夸張的語言等等,再就是“饑餓”的主題了。有人將這類小說稱為“饑餓的史詩”,因為“饑餓”常常是這類小說的主要題材,但這并不是說流浪漢小說僅僅描寫貧窮、饑餓等現象,它在淋漓盡致地刻畫流浪漢心理狀態的同時,再現下層社會的生活場景,更借流浪漢之口無情地鞭撻社會的丑惡,深刻地揭露虛假的道德價值。
區區幾十頁的一本小書后來被認為是開了現代小說的先河。從它開始,小說中有了會思想、會觀察并會自覺行動的人。虛構的人物不僅已是百人百面、一人一個聲音,而且每個人物還會隨境遇的變化而改變其行為方式;騎士小說、田園小說中憑空想象的故事背景也讓位于現實的生活場景。所以,這部篇幅不長的小說又被西班牙著名語言學家和詩人達馬索·阿隆索(1898—1990)譽為“世界文學現實主義的頂峰”。流浪漢小說這一體裁也被批評家們稱作西班牙文學史上“最有代表性、最為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學體裁。
流浪漢小說風靡一時,1555年,便有《拉撒路》的續作問世。在一個多世紀里,西班牙小說家紛紛采用這一體裁,其中不乏傳世之作,如十七世紀先后出版的兩部作品:馬特奧·阿萊曼的《古斯曼·德·阿爾法拉切》(第一部1599,第二部1604)和克維多的《騙子外傳》(1626)。
作為小說體裁的流浪漢小說雖早已成為歷史,其對西班牙及歐美各國的影響卻歷數百年而不衰。歐洲文學受其影響的有德國作家格里美爾斯豪森(1621?—1676)的《癡兒西木傳》(1668)、法國作家勒薩日(1668—1747)的多部作品、英國作家笛福(1660—1731)的《摩爾·弗蘭德斯》8(1722)等等;拉美文學中更不乏此類作品,拉美的第一部小說就是墨西哥作家何塞·華金·費爾南德斯·德·利薩爾迪(1776—1827)所著的流浪漢小說《癩皮鸚鵡》(1815);現代拉美小說家中也有不少借用流浪漢小說的形式,如阿根廷小說家羅伯托·派羅(1867—1928,代表作為《勞查的婚事》)、墨西哥作家何塞·魯文·羅梅羅(1890—1952,代表作為《廢物皮托·佩雷斯傳》)、智利作家曼努埃爾·羅哈斯(1896—1973,著有《小偷的兒子》)等人;利用此種體裁創作的西班牙作家更可舉出長長的一串,近代和現代的著名作家就有貝尼托·佩雷斯·加爾多斯(1843—1920)、皮奧·巴羅哈(1872—1956)、安東尼奧·松蘇內吉(1901—1982)、卡米洛·何塞·塞拉(1916—2002)等等,后者甚至還寫過一部《托爾梅斯河的拉撒路新傳》(1944),而其代表作《帕斯夸爾·杜阿爾特一家》(1942)更是深得流浪漢小說之三昧。
這不足為奇。
因為“幾乎是無止盡的文學全出自不受時間限制也無姓名的一人之手。”博爾赫斯在其《探詢別集》中如是說。
《拉撒路》原著版本甚多,此譯本根據西班牙馬德里埃斯帕薩-卡爾佩出版社出版的胡里奧·塞哈多爾-弗勞卡(1864—1927)的校注本(1962年版)和西班牙巴塞羅那布魯格拉出版社出版的何塞·卡索(1928—1995)的校注本(1970年版)譯出。我們在翻譯過程中曾反復比照兩個版本的評注部分,力求讓譯文盡可能貼近并再現原文。即便如此,囿于譯者水平,譯本中仍難免有力所不逮之處,懇請讀者、同行不吝指教。另外要特別說明的是,原著中有的段落用斜體排印,因為一些評注家認為相應段落并非出自原作者之手,很可能為別人所添加,我們在翻譯時并未刪除這部分內容,而是在段落的起始和結尾處用方括號加以標示,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向讀者更完整地介紹這部經典著作。
盛力
2021年4月于北京
1 卡米洛·何塞·塞拉(1916—2002),西班牙作家,198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2 莎士比亞劇本《威尼斯商人》中的角色。
3 因為這部作品的緣故,“小拉撒路”這個詞已被當作普通名詞收入西班牙語詞典,意思就是“瞎子領路人”。
4 給了眾多西方藝術家以靈感的西班牙傳奇人物,因蒂爾索·德·莫利納(1579—1648)所著《塞維利亞的風流蕩子》(一譯《塞維利亞的登徒子》)而揚名天下。
5 西班牙同名經典名著(1499)中的主人公。
6 塞萬提斯也寫過兩三篇可被歸于流浪漢小說一類的故事(均被收進《訓誡小說集》)。不過塞翁善于借用一種小說體的要素達到顛覆它的目的,他的《堂吉訶德》是借用騎士小說的外殼來結束那種小說;同樣,他的那篇《玻璃碩士》也是對流浪漢小說的某種否定。
7 基羅加(1878—1937),烏拉圭作家。
8 照博爾赫斯的說法,“西班牙潔凈的(不寫情欲的)流浪漢小說”是《摩爾·弗蘭德斯》遙遠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