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花女(漢譯世界文學名著叢書)
- (法)小仲馬
- 3689字
- 2022-07-22 16:49:24
三
十六日下午一點鐘,我來到昂坦街。
一到能通車輛的大門口,就聽到拍賣估價人的喊叫聲。
公寓里擠滿了好奇的人。所有的名妓花魁都蒞臨了,有幾位貴婦在偷偷地打量她們。這些貴婦又是借口參加拍賣,以便名正言順地就近看看自己從來沒有機會與之相聚的那些女人;也許她們暗地里在艷羨這些女人輕佻放蕩的享樂呢。
德·F公爵夫人跟A小姐擦肩而過;A小姐是當今交際花中最為時乖運蹇的女子之一。德·T侯爵夫人遲疑不定,是不是把D夫人在抬價的一件家具買下來;D夫人是當代最風流、最著名的蕩婦。德·Y公爵在馬德里被看作在巴黎破了產,而在巴黎被看作在馬德里破了產,但說到底,他連最低的收入都沒有花完呢。他一面在跟M太太談話,一面在跟德·N夫人互遞媚眼;M太太是一位才智橫溢的短篇小說女作家,她不時想把自己所講的事寫下來,并且簽上名字。漂亮的德·N夫人喜歡在香榭麗舍大街散步,幾乎總是身穿粉紅或者藍色衣服,她的馬車由兩匹高大的黑馬駕轅,托尼12出價一萬法郎把這兩匹馬賣給她,她如數付款。最后還有R小姐,她全憑自己的才智達到如今的地位,這使那些靠嫁妝炫耀的上流社會婦女自愧弗如,更使那些靠愛情謀生的其他女人難望項背。她不顧天寒地凍,前來購買一些物品,而盯住她看的人也為數不少。
麇集在這個客廳里的許多人的姓名開首字母,我們還可以一一羅列出來,他們非常驚訝會匯聚一堂;可是,我們擔心這樣做會使讀者厭煩。
只消說一句,當時人人都顯得歡天喜地似的,而在場的所有女人中間,有許多人認識死者,卻好像并不懷念故人。
大家笑聲朗朗;拍賣估價人聲嘶力竭地叫喊;占滿拍賣桌前長凳上的商人們,徒勞地力圖叫大家安靜,好讓他們安安穩穩地做買賣。比這更加雜亂喧鬧的聚會似乎還不曾有過。
我謙卑地溜到這令人悲哀的嘈雜紛亂的場地中。我想象著,這幅情景竟發生在這個可憐的女人咽氣的房間附近。如今拍賣她的家具,卻是為了償付她的債務。我與其說是來買東西,不如說是來觀察的。我注視著那些從事拍賣的商人的面孔,每當一件物品叫到他們料想不到的價錢時,他們就喜笑顏開。
那些在這個女人的賣笑生涯上搞過投機,在她身上大賺了一筆,在她臨終時刻拿了貼著印花的借據來糾纏不休,她死后又來收取他們冠冕堂皇的賬款和卑鄙可恥的貸款利息的人,真是謙謙君子啊!
古人認為商人和盜賊信仰同一個天主,他們真是言之有理!
連衣裙、開司米披巾、首飾,快得令人難以相信地拍賣掉了。沒有一樣東西我看得中,我一直等待著。
突然我聽到喊聲:
“一本書,裝幀精美,書邊燙金,書名:《瑪儂·萊斯科》13,扉頁上有題字:十法郎。”
“十二法郎。”沉默良久之后,響起一個聲音。
“十五法郎。”我說。
為什么我報出這個價錢呢?我一無所知。大概是為了那些題字吧。
“十五法郎。”拍賣估價人再叫一遍。
“三十法郎。”第一抬價的人說,口氣好似藐視別人再加價。
這一下就變成一場爭奪了。
“三十五法郎!”于是我用同樣的聲調叫道。
“四十法郎。”
“五十法郎。”
“六十法郎。”
“一百法郎。”
我承認,如果我想引人注目的話,那么我已經完全做到了,因為在這樣抬價的時候,全場鴉雀無聲,大家望著我,想知道這位看來一心一意要得到這本書的先生是何許人。
看來,我最后一次叫價的口氣鎮住了我那位競爭對手:于是他寧愿放棄競爭,這場競爭卻使我花了十倍的價錢買下這本書。他欠了欠身,雖然做得晚了一些,但是他仍然非常溫文爾雅地對我說:
“我拱手相讓,先生。”
由于沒有人再抬價,書就拍賣給了我。
因為我擔心別人再一次執拗地抬價,而我的自尊心也許會堅持應戰,可是我囊中羞澀,因此我請人記下我的名字,把書留在一邊,然后我下了樓。我肯定讓目睹這個場面的人大費思索,他們無疑會納悶,此人出于什么目的花費一百法郎來買一本書,這本書到處可以買到,至多花十個或十五法郎。
一小時以后,我派人去取我的這本書。
扉頁上贈書人用羽筆寫下挺秀的題辭。題辭只有這么幾個字:
瑪儂對瑪格麗特
丟人現眼
下面署名:阿爾芒·迪瓦爾。
“丟人現眼”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呢?
據阿爾芒·迪瓦爾先生看來,瑪儂是不是承認瑪格麗特在放蕩或者情感方面要略勝一籌呢?或許后一種理解更為貼切。因為前一種理解,直率得無禮,不管瑪格麗特怎樣自慚形穢,也不會接受。
我又出門去了,直至晚上臨睡時,我才顧到這本書。
誠然,《瑪儂·萊斯科》是一個動人的故事。我熟悉書中的每一個情節,但每當我重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對這本書的好感總是使我手不釋卷。我翻開書,又一次同普雷服神父筆下的女主人公生活在一起。這位女主人公呼之欲出,我仿佛認識她似的。在此時新的情況下,將她與瑪格麗特作一對比,這給我閱讀這本書增添了始料不及的魅力。出于對這個可憐姑娘的憐憫,甚至是喜愛,我越發寬容她了。這本書就是我從她那里得到的遺物。瑪儂確實死在荒漠里,可這是在對她鶼鰈情深的男子懷里斷氣的。瑪儂辭世之后,他給她挖了一個墓穴,滔滔熱淚灑落在她身上,也把自己的心埋葬在墓中。而瑪格麗特呢,她像瑪儂一樣是個有罪的人,或許像瑪儂一樣皈依宗教了。倘若一定要相信我親眼所見的情況,她是死在奢華的環境里的。她僵臥在她往昔的床鋪上,也躺臥在這個心靈的荒漠中;這個荒漠,比埋葬瑪儂的荒漠更干燥,更廣袤,更無情。
我從幾個了解她彌留之際情況的朋友那里得知,瑪格麗特在她長達兩個月的痛苦而緩慢的臨終期間,看不見誰到她床邊給她真正的安慰。
隨后,我的思路從瑪儂和瑪格麗特轉到我認識的其他女人身上,我看到她們唱著歌,走向幾乎總是亙古不變的死亡。
可憐的女人啊!如果愛上她們是一種過錯的話,那么至少應該同情她們。你們同情從未見過陽光的盲人,從未聽見過大自然和音的聾子,從來不能表達自己心靈之聲的啞巴。而在那種假惺惺的廉恥的借口下,你們卻不愿同情這樣的心靈失明,靈魂重聽和良心啞巴。這些殘疾,使病痛中的不幸女人發狂,使她無限憂傷地感受不到善良,聽不到天主的聲音,更無法表達對愛情和信仰的純潔語言。
雨果塑造了瑪麗永·德洛爾姆,繆塞塑造了貝納蕾特,大仲馬塑造了費爾南德14。歷代的思想家和詩人都把仁慈奉獻給煙花女。有時一位偉人用他的愛情,甚至用他的姓名,為她們恢復名譽。我之所以如此強調這一點,那是因為,在以后會來看我這本小說的讀者中間,也許有很多人不準備把這本書看完。他們擔心所看到這本書的內容,是在為邪惡和賣淫辯護;而且該書作者的年齡,更會助長人們產生這種疑慮15。但愿這樣想的人會改變初衷,如果僅有這點擔心阻攔住他們的話;但愿他們能繼續看下去。
說句實話,我信奉如下這個原則:對于沒有受過善良陶冶教育的女子,天主幾乎總是敞開兩條通向善良的道路:一是痛苦,一是愛情。這兩條路很難跋涉;踏上這兩條路的女人,往往雙腳鮮血淋漓,雙手撕開裂口,但她們同時也在路旁的荊棘上,留下了惡行敗德的華麗飾物,赤條條地到達目的地;在天主面前,赤身裸體用不著臉紅耳赤。
凡是與這些大膽跋涉女子邂逅的人,都應該支持她們,并且不妨公開說,他們接觸過這些女子。能將這件事公之于眾,實際上也就指出了道路。
當然不能天真地在人生道路的入口豎上兩塊牌子:一塊是提示,上寫“善之路”;另一塊是警告,上寫“惡之路”。也不能對那些來到入口的人說:“選擇吧。”必須像基督那樣,指出道路,把那些躍躍欲試的人從后一條路帶往前一條路;尤其不應該讓這些道路的開端過于令人痛苦,過于崎嶇難行。
基督教關于浪子回頭的精彩寓言,目的在于勸告我們要寬大為懷,仁慈厚道。耶穌對那些深受情欲之害的人充滿了愛,他致力于包扎他們的傷口,同時從傷口本身擠出治療傷口的香膏。因此,他對抹大拉說:“你將得到寬恕,因為你的愛多。”16崇高的寬恕,應該喚起崇高的信仰。
為什么我們要比基督更加嚴厲呢?這個世界表現得嚴厲,是為了讓人相信它強大,我們也就執著地堅持它的見解。為什么我們要同它一起拋棄傷口流血的靈魂呢?從這些傷口里,像病人流出污血一樣,他們過去的罪惡滿溢而出。這些靈魂就等待一只友好的手來包扎他們的傷口,治愈他們心靈的創傷。
我在向我的同代人進言,向認為伏爾泰先生的理論幸而已經過時的人進言,向像我一樣懂得十五年來人類正在突飛猛進的人進言。關于善與惡的學問已經徹底地掌握了;信仰又重新確立,我們又可以尊敬神圣事物。如果世界不是十全十美,至少它是變得更好了。凡是明智的人都勁往一處使,一切偉大的意志都致力于同一個原則:我們要心地善良,要朝氣蓬勃,要真心實意!惡只是一種空虛的東西,我們對義行善舉要感到驕傲,尤其不要感到絕望。不要蔑視既不是母親、女兒,又不是妻子的女人。不要減少對家庭的尊重,對自私的寬恕。既然上天更加喜歡一個懺悔的罪人,而不是一百個從來沒有犯過罪的遵守教義的人,就讓我們竭力討上天的喜歡吧。上天會超額奉還我們的。在我們的道路上,給那些被人間欲望所斷送的人留下我們的寬恕吧,也許神圣的期望可以拯救他們,就像那些善良的老婦人勸人用她們的藥時所說的那樣,即使不產生好作用,也不會產生壞影響。
當然,想從我談論的小題目中得出重大的結論,大概顯得太大膽了。但是,我屬于這樣的人:相信一切寓于微末之中。孩子雖小,他卻蘊含著成人;腦袋雖然狹小,它卻包藏著思想;眸子才不過一個圓點,它卻可以一覽無余地看到幾公里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