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九章

從寡婦的哭泣中,證明前章所說的方子萬無一失;兼及隨著死亡而來的附麗之物,如醫生等等;還有一份不違通例的碑銘。

奧維資先生、他妹妹,還有另一位女士,都按照平常固定的時間,聚在晚餐餐廳里。他們在那兒等了比通常還久的時間以后,奧維資先生說,他對上尉遲遲不來,有點不放心起來(因為吃飯的時候,他永遠是頭一個按時而到)。他吩咐底下人,叫他們在屋子外面搖鈴兒,特別朝著上尉常去散步那方面搖。

所有這種召喚他的辦法都無濟于事(因為上尉那天晚上,事出偶然,情離尋常,到一個新地方散步去了),于是卜利福太太說,她真提心吊膽地害起怕來。另外那位女士,本是她最親密的好友之一,深知她對她丈夫的真正感情,就盡力安慰卜利福太太;她對卜利福太太說,說實在的,她也不能不擔心,不過她還是得往最好的地方去想。她說,也許是今天晚上天氣特別好,所以上尉才信步走去,比平常日子走得遠了,再不,他也許到鄰居家去,絆住了腳了。但是卜利福太太卻說,不會是那樣;她敢說,一定是出了岔兒了;本來他在外面待得稍微一久,從來就沒有不往家里送個信兒回來的時候,因為他一定知道,她要怎么擔心的。那另一位女士,沒有別的話可說,就用通常遇到有這種情況的時候說的話求告她,叫她不要自己嚇唬自己,因為那于她自己的健康,也許會有很不良的影響;同時,她倒出一大杯葡萄酒來,勸卜利福太太喝,卜利福太太起先不喝,后來到底給說服了,她才喝了。

奧維資先生現在回了小客廳了;因為他自己曾親自去找上尉來著。他臉上的氣色,足以把他擔心的情況表現出來,說實在的,他都因為擔心而不大能說出話來了;但是既然悲哀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現,所以同樣擔心,使奧維資先生把聲音壓下,卻使卜利福太太把聲音提高。她現在大聲哭著敘說起她的命好苦來,并且跟著悲痛而來的是如泉涌出的眼淚;那另一位女士,她的好友就說,她不能說卜利福太太不應該哭,但是卻勸她不要由著性兒哭,說了一些富于哲理的話,把人類每天都得受的種種苦難列舉出來,想以此減輕她朋友的悲哀。她說,這類苦難,讓我們想起來,足以使我們能堅忍不拔地抵抗任何意外,不管這種意外來勢有多兇猛,有多可怕。她說,卜利福太太的哥哥足以做她的榜樣,教她學著忍耐;固然確實不能認為,他能像她那樣關心,但是,卻毫無疑問,他也很難過,不過他能老老實實委命于上帝的意志,所以能把悲痛限制在應有的范圍內。

“你不要提我哥哥啦,”卜利福太太說,“只有我自己才是你憐憫的對象。在這種場合里,一個朋友的關心,怎么能和一個太太的悲痛相提并論哪?哦,他這個人是完了!一定有人把他謀害了——我是永遠也看不見他了!”說到這兒,她淚如泉涌,大哭起來;一陣痛哭之后,隨之而來的是默不出聲,就和奧維資先生忍痛不發,默不出聲一樣。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仆人上氣不接下氣,跑著進了屋里,同時嘴里喊道,找到上尉了;跟著,還沒等到他說別的話,另外兩個仆人進來了,抬著上尉的尸體。

于是好奇的讀者,可以看到,在另一種不同的情況下,悲哀發作了;因為,在這以前,奧維資先生默不作聲,而他妹妹則由于同樣的原因,放聲大號;現在見了這種光景,則是奧維資先生潸然出涕,而他妹妹止住了哭聲;因為她先猛然尖聲一叫,跟著一下子暈過去了。

這時候屋子里都是仆人,其中有幾個,和那位來客一塊兒,趕緊照顧救護那位太太;別的仆人,就和奧維資先生一塊兒,把上尉抬到一張暖和的床上,在那兒用一切辦法,企圖使上尉緩醒過來。

假使我們能告訴讀者,說這兩個失去知覺的人,都同樣成功地掇弄過來了,那我們當然很高興;但是事實卻不然,因為雖然搭救太太那批人非常成功,由于她暈過去剛好不長不短的工夫,又緩醒過來了,大家沒有不大大地高興的;但是對那位上尉,卻不論什么辦法,像放血、搓身子、聞藥等等,都毫無效驗。死神,那位絲毫不講情面的法官,已經對他宣布判決了,而且拒絕緩刑,雖然兩位大夫,同時并到,并且馬上就在同時同地收了酬金,做他的辯護士,也全無濟于事。

至于這兩位大夫,我們為了避免有人含沙射影,所以不提名道姓,只叫他們一個是甲大夫,一個是乙大夫,以示區別。他們二位,都試了上尉的脈搏,一位試左手,一位試右手,他們二位都一齊宣布他已經完全斷了氣兒了;但是得的是什么病死的,或者因為什么死的,他們卻意見不同;甲大夫說是猝然中風,乙大夫就說是犯了癲癇。

因此這兩位醫道精湛的大夫,就爭論起來。在爭論中間,各人把自己所持那種意見的理由,大大發揮了一通。他們的理由,同樣非常充分,足可肯定各自的思想感情而有余,但對于敵方卻絲毫不發生影響。

實在說起來,每一位醫生,對于疾病,都有專好,他把一切戰人類天性而敗之的勝利,都歸之于他所專好的疾病。痛風、風濕、結石、尿砂、結核,在醫學界中,都各有它們的賞識者;而神經炎,或者說精質炎67,更有人賞識,沒有別的可和它相比。醫學學術界里最有學問的醫生中間,有時對于病人致死的原因,會發生不同的意見,其所以那樣,可以用這里所說的這種情況解釋。這也是外界不明白我們剛才所說的那種情況,每每引為大可詫異的。

讀者諸公也許會覺得奇怪,那兩位學識淵博的大夫,為什么不致力于病人的恢復,卻馬上辯論起死亡的原因來。這實在是因為,所有使病人復活的辦法,在他們來之前,就早已都試過了。本來上尉已經放到暖和的床上了,他的靜脈已經割開了,他的前額已經按摩過了,所有一切烈性聞藥也都已經在他的嘴唇上或鼻孔上用過了。

大夫們一看,他們所要用的方法,已經先發制人,都用過了,可就不知道該怎么辦,才能待到通常應該待的時間,不失體面地拿人家的診費,因此才不得不無話找話,以供談資。那么除了談致死的病因而外,還有其他更合適的話題嗎?

我們這兩位大夫剛要起駕離去,這時候,奧維資先生已經不指望上尉還能緩醒而把一切委之于天了,就問起他妹妹的情況來,同時希望他們離開以前,給她也瞧一瞧。

這位女士現在已經從暈厥中緩醒過來了,并且按照普通的說法,好到在她這種情況下也只能指望她能好到的程度了68。這兩位大夫于是因為這是一個新病人,先盡到了一切初步的禮數,就按照主人之意,來到病榻之前,像剛才他們對那個死尸那樣,每人抓過一只手來。

這位女士的病情和她丈夫的正立于相對的極端:因為,他是任何醫療都幫不上忙的了,而她卻實在不需要任何醫療幫忙。

世界上沒有任何再不公平的事了,那就是,世俗之見,把醫生糟蹋得不成樣子,說醫生都是死亡的朋友。69我是相信反面的意見的;因為,如果把經醫療而好起來了的人和因受醫療而作了犧牲的人比一下,那恐怕還是前者在人數上比后者多一點兒。不但這樣,有的醫生在這方面特別小心,他們為了避免可能害死病人,竟不使用任何醫療方法,并且除了叫病人服了也不會好也不會壞的藥以外,決不開任何別的方子。我曾聽到這樣的醫生,鄭重其事地對我說過一句格言:須讓自然得行其道,70而醫生只站在一旁,如果自然所行之道成功,拍她的后背,以示鼓勵。

我們這兩位大夫,對于死亡,并不怎么喜愛,所以他們要了一份診費,就再不管那具尸體了;但是他們對于還活著的這個病人,卻不那么厭惡;對于她的病情,他們馬上就表示相同的意見,跟著忙忙碌碌地開起方子來。

既然這位女士開始的時候,說服了大夫,叫他們相信她有病,那么,是不是大夫隨后依次而來,又說服了她,叫她自己相信她有病呢,我不想斷言;但是她卻有一整月的工夫,老不離病人應有的一切事物。在這個期間,她老有大夫診視,老有護士看護,老有熟人傳話,問候她的身體情況。

后來抱病應有和過分悲哀的適度時間,終于完結了,大夫都謝絕了,女士自己也開始接待親友了。她跟從前的情況唯一的不同之處,只是她身上穿的衣服,是表示哀悼悲戚的顏色,臉上顯出來的表情,是表示哀悼悲戚的神色。

上尉現在已經入土安葬了,并且也許往被人遺忘的路上走了老遠了,幸而奧維資先生,不忘友情,給他刻了后面這個墓志銘,才保持了他身后的遺念。寫這個墓志銘的人,不但才氣橫溢,還是正直不阿,而且完全深知上尉的為人,上面寫道:

約翰·卜利福上尉

瘞骨于此,

靜候歡樂復生之來臨71

倫敦

有榮為彼出生之地,

牛津

有幸為彼受教育之所。

其人之才能

為軍旅之光,為國家之榮,

其人之平生

為宗教生輝,為人性增耀。

  其為子則孝,

  其為夫則愛,

  其為父則慈,

  其為弟則悌,

  其為友則忠,

其為基督徒則誠,

  其為人則賢。

其悲傷不已之遺孀

謹立此石,

  以彰其人之懿德,

并志其未亡人之哀悼。

1 以“申辯”名書,最著者為柏拉圖的《蘇格拉底之申辯》,但為古代之含義,非此處所指。菲爾丁時,此體頗多,其最著者如《西勃一生之申辯》〔Apology for the Life of Mr. Colley Cibber(1740)〕。此處即為對西勃之戲謔。菲爾丁在他的《約瑟夫·安德魯斯》中已對之戲謔過。

2 英國日報始于1702年,甚簡陋,有時新聞不足印滿版面,則空之,甚至有的編輯,在空版上大印“今日無新聞可登”。此處所說即此種情況。

3 寺院閑靜,如在夢中:西洋僧侶聚居,始于4世紀,至529年,意大利人圣本尼狄克特成立本篤會,為僧侶規定戒律,除日夜做若干次禮拜儀式外,又須做一些有用勞動(腦力與體力),如耕種、誦讀、研習。抄寫書卷為其主要職務。此派很快傳入各國,約600年左右,圣奧格斯丁把它引入英國。直至16世紀寺院廢毀之時。這種僧侶,本以脫離人世,靜居寺院,做前面說過的工作,但后來寺院變得擁有大量田產,僧侶腐化墮落,華服美食。且其所歷年代既久,中間也遭到戰爭,寺毀人亡。而總的說來,則寺院生活,安靜閑適,如此處所寫。

4 羅馬詩人指盧克銳些斯(Lucretius,公元前99—前54)(拉丁文讀盧克銳提烏斯)而言。后面所引見于他的《物性論》(De Rerum Natura)第3卷第833—837行。菲爾丁憑記憶而引用,故時或與原文不同。此處aetheris auris,應為aetheris oris;fuit應為faere。

5 克瑞赤(Thomas Creech,1659—1700),英作家、盧克銳些斯的譯者。此處為其1682年譯文第3卷第812—815行。

6 市政廳(Guildhall):此處指倫敦老城(The City)之市政廳而言。倫敦老城(參看本書第4卷第1章“倫敦市長”條注釋)為倫敦金融中心。英國18世紀賭風甚盛,而發售彩票更張大之。英國政府從1694—1826年,每隔幾年,即依議會授命,發行彩票一次,以作政府重要經費籌款之用。據估計,在此期間,政府用此法共籌得約3500萬鎊。威斯敏斯特橋之修建及不列顛博物館之建立,皆用此款。其每次發行,辦法雖不盡相同,但大體不差。例如1731年,共發行彩票800萬張,其中720萬張為空號,其中獎之號有2張,各為1萬鎊,最低之獎為20鎊者若干張。開彩之地為倫敦老城市政廳,開彩之期延長40日。開彩之時,抽簽報告員、中彩報告員、買彩票者及旁觀者,還有股票經紀人等之往來蹀躞當然興奮熱鬧異常。這種舉動雖可籌款,做有益之事,但引人賭博,使人日夜計算,如何能中彩,甚至有因此傾家蕩產者。但其最大之弊則為股票經紀人乘機欺騙剝削群眾。他們總是把彩票大宗買下,使欲買彩票者不得不經他們之手,他們從中剝削傭金,還有種種其他辦法,如“論日租賃彩票”等。他們競爭激烈。如他們經手之彩票中彩,則大肆宣傳,如登報、撒傳單、雇人滿街吆喝等。除在此處寫其光景外,菲爾丁于1732年寫《彩票》民歌歌劇以諷刺其弊端,并于《斗士》等處暴露之。

7 菲爾丁于1742年發表《約瑟夫·安德魯斯》,在這部小說的序言里,他叫這部小說是散文喜劇性史詩,也就是這兒所說一塊新的領域。喜劇性史詩歐洲早已有之,如荷馬失傳之《瑪爾計臺斯》和偽荷馬之《蛙鼠之戰》。散文史詩更為人所熟知,如《艾提奧批斯》。如一作品具備史詩一切要素,只沒有音節格律,而音節格律本非要點,則這種作品自當稱為史詩。把這兩種合而為一,則創于菲爾丁。他給它的解釋說,喜劇性史詩,顯然別于莊嚴肅穆的史詩。后者的情節、動作莊重嚴肅,角色是顯赫的人物,他們的形象和他們的身份符合一致,他們的思想感情崇高巍峨,詞字格調超逸卓越。前者的情節、動作淺薄輕松,角色低下卑微,形象猥瑣庸俗,思想感情、行文遣字也平庸淺白。簡而言之,喜劇性史詩采用史詩之技術,而用之于瑣細卑微的題目。接著他又談這種體裁之別于喜劇,別于諷刺劇,別于羅曼司,別于普通歷史,雖也名之為歷史。他這種體裁的具體成品就是《約瑟夫·安德魯斯》和《棄兒湯姆·瓊斯史》。

8 君權神授的理論,在英國盛于斯圖亞特王朝,但經17世紀之大革命,查理一世處極刑,至1688年之光榮革命后,英國國王遂無人仍以神權自視者,以后且一無權力,統而不治矣。

9 見《舊約·出埃及記》第20章第5節及《申命記》第5章第9節。

10 見《舊約·以西結書》第18章第2節及《耶利米書》第31章第29節。

11 私生子,法律上叫作filius nullius,拉丁文,意即“無主的孩子”。

12 神學的基本原則,不論舊教、新教,都是依據人類生來就有的那種能辨別善惡是非的良心而立論的。

13 啟示為神學名詞,通過上帝或超自然之媒介,把知識顯示和啟示給人類,都謂之啟示。這類知識,諸如上帝本身及上帝之意志等,是不能通過自然之媒介所能得到的。洛克在《人類悟性論》第4卷第7章第2節說,“上帝對人類宣示的任何真理,都謂之啟示。”《圣經》里明言上帝啟示之處,不下五六十處。例如《申命記》第29章第29節,“隱秘的事,是屬耶和華我們上帝的,唯有啟示的事,是永遠屬我們和我們子孫的。”《以賽亞書》第40章第5節,“耶和華的榮耀必然啟示出來,凡有血氣的,必一同看見,因為這是耶和華親口說的。”《馬太福音》第11章第25節,“耶穌說,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啟示出來。”《哥林多后書》第12章第1節以下,“如今我要說到主的顯現和啟示……”其余未明言者,實亦多為上帝之啟示,故有人說,一部《圣經》皆啟示。自然神學論,是通過人類的意識、物質之創造等,以理解上帝之性質等等。啟示神學論則依《新約》《舊約》所說者,以了解上帝之性質。

14 亞里士多得在他的《政治學》第1卷第2章(頁邊節數1253B)論家庭的最基本及最小單位,為主與奴、夫與妻及父與子女。同卷同章(頁邊節數1254A)論有治人者,即有治于人者。在兩性間,男天生優而女天生劣,故男治女而女受治于男。同卷第5章(頁邊節數1259A)論家政管理之學有三部分……三為夫與妻之關系。……男子天生比女子更適于發號施令。同卷同章(頁邊節數1260 A)言男子之勇氣在敢于發號施令,女子則在敢于受命聽令。

15 伊頓公學始于1440年,為英國所謂公立學校中之最有名者,菲爾丁即此校出身。威斯敏斯特公學始于1560年,也是英國著名的所謂公立學校,與其他幾個同樣的學校,都以培養人才著稱。在英國18世紀時,伊頓、文齊斯特和威斯敏斯特三校,為貴族階級絕大多數所推崇的學校。

16 拉丁文文法一般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字法,講名、動詞等的變化規律;第二部分為句法,講句子的構成,字、詞在句中的安排等,謂之Syntaxis。這兒特指利利的《拉丁文文法》而言。利利(William Lily,1468?—1522),英國語法家,與當時英國古典學者約翰·考萊特(John Colet,1467?—1519)及荷蘭古典學者伊萊茲末斯(Desiderius Erasmus,1466—1536)為友。在意大利學古典文學。考萊特編拉丁文文法,自寫字法部分,利利為之寫句法部分,總名謂之《問世編》。后又寫《全部文法簡編》,其書重版,名《文法簡介》。在英國,最后發展為《伊頓拉丁文文法》,為標準拉丁文文法,通行三百年之久。莎士比亞所引拉丁文,多來自此書。18世紀時,伊頓公學尚用此書做課本,故為菲爾丁所熟悉。本小說中所引用者,特別出之派崔濟口中者,多出此書。

17 貧民法區,依貧民法贍養的窮孩子。貧民法見另注。當時鄉村中,鄉紳之子與農民之子或鋪主之子同校同學,為普遍現象。私塾中,學生復雜,故鄉紳之子可與區上貧兒同學。

18 俗人,管區上教堂的雜務。

19 侯噶斯于1733年印行《妓女之歷程》組畫,已見前注。

20 原文Xanthippe,蘇格拉底之妻。據傳說,以悍著。《馴悍記》第1幕第2場第70—71行說,“該死,兇悍像蘇格拉底的贊隨批。”

21 原文pledge,作比喻用,即子女為雙親自然之愛的證明或證件。得萊頓在《格蘭拿大的征服》里說,“……我的任務已經指定,要警告我撇在后面那個小小的愛之證明。”“愛之證明”即她的兒子。

22 拉丁文,“給我些喝的東西”之意。這是一句普通拉丁文。但如作Da mihi potum或Da mihi quod bibam更好。

23 前三行引自《奧賽羅》第3幕第3場第177—179行,后兩行引自第179—180行。字句稍有變動。

24 引自奧維得的《詠愛》第1卷第2首第10行。也見引于《阿米莉亞》第3卷第10章。

25 西洋一種秘密會社,起于英國14世紀。當時有的熟練建筑工人(石匠),須到生地方去進行工作,故有許多暗號行話,以示其為真正工人。17世紀初年,該組織招收名譽會員,授以暗號、行話等。1717年,才把原來分散之組織統一起來,并確定其宗旨為互助友愛。后漸傳布于各國。

26 指喋喋不休詬詈而言。據傳說,贊隨批因丈夫不顧家事,常常罵他。

27 古希臘詩人奚西厄得的《諸神世系》,以奈米西斯為“夜”之女,為諸神憎惡,及諸神對忤神意者懲罰之人格化身。

28 即約翰·夫銳克(John Freke,1688—1756),醫生而喜談音樂及藝術。他于1746年發表《論生電之故及某物不生電之故》,菲爾丁寫《棄兒湯姆·瓊斯史》時,他正為電之性質問題與人辯論。

29 賀拉斯的《諷刺詩》第1卷第7首第3行:“每個剃須匠皆知此故事。”這里本是《諷刺詩》,誤記為《詩札》。“詩札”是詩的一種體裁,信札而以詩的形式出之,但亦有不盡然者。有的批評家說,這種體裁,可以說始于賀拉斯。

30 18世紀在英國,剃須匠的地位,遠與后世不同。他不但剃須、理發、修假發,還兼營拔牙、放血之務。因當時人相信放血可治百病。人們聚在剃須匠的鋪子里,亦如聚在酒店、咖啡館一樣,閑談、聊天兒、說長道短。其鋪子且備有樂器,以便等候剃須的人演奏而消磨時光。故直到20世紀,美國英語中之“每個剃須匠都知道那個”,尚為流行俏皮話。

31 英國18世紀,由于東印度公司有了大船,不但把大宗茶葉,并且把咖啡,也運到英國。由查爾斯第二時到喬治第一、第二時,倫敦的咖啡館是社交中心。女王安時,倫敦的咖啡館幾有五百家之多。每一位體面的倫敦人,都各自有其常光顧、極喜好的專地。浮華紈绔、浪蕩闊少,則聚于圣詹姆斯街的懷特巧克力館,陶銳黨人則聚于可可樹巧克力館,維格黨人則聚于圣詹姆斯咖啡館。考芬特園附近之維勒咖啡館則為詩人、批評家及其維護者常聚之所;教會各派信徒,亦各有其各自的常聚之館。社會史家說,17、18世紀之咖啡館,就像19世紀之俱樂部,卻比俱樂部更省錢,更不拘形式,更多生人可參加,且貴賤不拘。不但如此,咖啡館是傳播新聞、互通消息之所,并為商人談交易之地。因當時報紙不載商業交易、船舶往來等新聞,故商業信息更賴咖啡館之傳播,不獨軍事、政治及一般消息也。

32 原意本為蠟燭鋪,因蠟燭為當時最重要的照明之物。但這種鋪子也賣油肥皂、涂料、香料、糖及其他日用雜貨。

33 指貧民院的監視人而言。英國自1601年議會通過貧民法,定為制度,即設有監視員,以監視貧民法之執行。在1662年又通過區民定居法,監視員之責為嚴密監視有無他區人混入本區,有則驅之出境。因區民不欲多納養贍貧民之稅,故此法執行甚嚴。其嬰兒應由本區贍養與否,亦在其權限內。18世紀英國每個家長,都可有作監視貧民院之責(參看前注)。

34 英國假發興于17—18世紀。后來只有法官、律師及演員化妝等尚戴之。

35 希臘神話中的女兒國(Amazon),以勇武著,助特洛伊人作戰。

36 甜藥酒:藥水、藥酒等,服之強心通血,用來醫治或防暈厥。前段說,“把治這種毛病的方法使用了”,即指給她喝了這種酒而言。

37 英人及西歐人從前的觀念,認為被謀殺之人,在殺他的人走近他的尸體時,尸體會重新流出血來,這樣罪人就暴露了。這種觀念始見載于16世紀末年。當時無名氏的一本書《鮑勛爵之被害》里說,“剛有人向他走近,他的傷口又流起血來……因此宅內之人四處搜索,認為害他之人不會很遠。”17世紀時,約翰·爾勒(John Earle,1601—1665)主教,在《小我》(Microcosmography)第5章第13節說,“他的恐懼是,唯怕尸體流血。”英國作家勃屯(Robert Burton,1577—1640)在《憂郁之剖析》第1部第1章第2節第5分節論靈魂及其功能,說到派拉賽勒色斯(Para-celsus,1493—1541,瑞士醫藥學家兼煉金術士)認為在三種靈魂之外,還有第四種靈魂。他在他的《論物之知覺》中極費氣力證驗并證明此說,“因為被害者的尸體見害他之人則流血。”

38 比較英國諺語,“第三個人不在,只有兩個人,可以保守秘密。”

39 據克拉斯在《菲爾丁傳》里說,小拜丁屯為拜得敏屯(Badmington),在薩默塞特郡東北鄰郡格勞斯特郡南部。

40 仁愛,英譯本《圣經》里的charity,其字因時代、譯者不同(如修訂本即改作love),所據亦異,簡而言之,它是根據圣捷露姆之拉丁文《圣經》中之caritas而來,而caritas,又根據希臘文《新約》中之?γαπη而來。此字之意有多種,(1)與 基督教有關者,主要為“對同類人像基督之愛”。即圣保羅在《哥林多一書》第13章所詳論者。亦即“如基督之友愛德行,表現與基督一樣的行為者”。(2)與基督教無關者,即普通之愛,特別是慷慨仁愛、寬容慈善、好施濟貧等。此處卜利福只取這一字的前一意,而否認其他意義。

41 恩惠:在《圣經》里及神學上有三意。(1)上帝出于自由,而非出于功過,所賜的仁愛與恩惠。如恩惠主義,即一切事物,包括靈魂得救,都出于上帝自由所賜,而非由人們求得而來之主義。(2)對上帝恩惠之享受。(3)上帝通過耶穌基督,對人類所賜之恩惠,特別是內心靈魂上之恩惠,如對上帝法則之服從、對基督道德之實行、對困難與苦痛堅忍不拔、聽天由命忍受之諸能力。

42 耶穌門人都是貧苦出身,他們沒有財物可供施舍,所以對他們講施舍沒有用處。

43 《新約》是用一種叫作亥倫尼斯提克的希臘文寫的。這兒指“仁慈”一詞的希臘文而言,已見前注。

44 像圣奧格斯丁在《懺悔錄》第10卷里所說:“我們做我們所應做的,并不值得稱贊,因為那是我們的職分。”

45 《新約》直言“職責”者,只一兩處,且與此處所說無關。但是“愛”卻貫于全書,特別是《哥林多前書》第13章,而《新約》整個一部書,都是教人以愛,其為人之職分毫無疑問。英國1658年,出版了一本《人之全部職分》(The Whole Duty of Man),詳敘人對上帝及其同胞應盡之職。其書盛行一個多世紀之久,直至《湯姆·瓊斯》出版以后;且于1764年,有一個文恩(H. Venn),另作一書(名與前書幾同,叫The Complete Duty of Man),為之補充。凡此類著作,皆本《新約》,以闡明人之職分。

46 比較蘇格蘭神學家麥欽陶什(D. C. Macintosh)的《牛頓》中說的,“真實是神圣的詞語,職責是神圣的法則”。

47 西洋有一句常用的話,“道德之酬報,即在其自身。”言有道德之人,心身泰然,自然多福;其或得名譽之榮,或得為善之樂者,亦皆道德之酬報。其意于希臘哲人柏拉圖、芝諾之言論中已見之,而首見于著作者則似為西塞羅。他在他的《善惡概念異同論》第3卷第73節說,“道德之酬報,即在其自身。”亦見于森尼卡、奧維得等羅馬文人之著作。英國則多見于17—18世紀之詩文。此處“盡職之酬報即在其自身”,即本“道德之酬報,即在其自身”而來。所以說,“如果有任何盡職之酬報即在其自身”,如“道德之酬報即在其自身”者然。

48 比較《新約·路加福音》第21章第1節,“耶穌抬頭觀看,見財主把捐項投在庫里。又見一個窮寡婦,投了兩個小錢。就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所投的比眾人還多,因為眾人都是自己有錢,拿來投在捐項里,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

49 善飲能食,原文Epicure。Epicure本希臘哲學之一派,在倫理上,以快樂(即免于痛苦)為至善,而此至善則在于心、身完全和諧,此只能于生活簡樸及講求道德中求之。后人曲解,專求感官之快樂,故此字之義遂變為專求飲食精美,滿足口腹之欲。當時日記家批浦斯(Samuel Pepys,1633—1703)在他的日記里,常寫到正餐都吃什么東西,他在1668年7月19日的日記中寫道,“一桌美味正餐,與佳賓同饗。”菲爾丁雖不及見他的《日記》,但這種風俗并不限于他一人。

50 原文enthusiasm,本為“天神附體”“超自然靈感”“先知預言狂”等意,18世紀時,又變為“假偽靈感”“宗教狂想”之意。夏弗茨伯利在他的《人之特點》里說,“宗教靈感是真感到上帝之來臨,宗教狂想是假感到上帝之來臨。”菲爾丁對于無神論及宗教狂熱這兩個極端都持反對態度。

51 西歐格言,詳解見后注。

52 從前英國還不行門牌號數,所以住房,特別是鄉間的宅第,都有名字。倫敦于1767年,才開始有號數,以代替屋舍各有之標記。

53 英國諺語,“女人是在能笑的時候才笑,在愿哭的時候就哭。”

54 原文“you ain’t half a man”。在1910—1930年代,有一句you aint(h) alf a one,流行于英國下等及中下等社會,用以輕微諷刺性行有些古怪之人。

55 肉身子的誓,起誓之一種方式,起誓時,手按圣物為證,如福音書等,此處特指領圣餐禮中之奉獻面餅,所以別于口說誓詞。原文為corporal oath,中古拉丁文corporale jurarnentum之英譯。因奉獻面餅即代表圣體,故此處之肉身即圣體,后文又有指圣體以為誓之詞。

56 這位有學問的人指英國法學家扣克而言。他在1628年發表的《英國法律制度第一部或李特勒屯之詮釋》第6節里說,“法官們已議決,妻子不能拿出反對或擁護丈夫之證據,quia sunt duae anima in carne una(因為他們是靈魂二而肉體一),且此種行為,可在夫妻之間產生無可調解之分歧與參商。”

57 菲爾丁在1751年發表之《新近搶劫增多原因之考察》中曾提到,法律界中有一種叫作新門獄代訟師的人物。他們的專業就是替受審的犯人作假的辯護供詞,同時用錢收買假證人,因審問時,證人是最重要的,定罪以證詞為主。在《阿米莉亞》第12卷第5章里說,“假證特別普遍。”但法律規定,假證只算輕罪,且得保釋。

58 希臘神話,繆斯九女神,分司文史藝術等,其司歷史的繆斯叫克萊歐(Clio)。

59 比較英國詩人頓納姆(John Denham,1615—1669)《法制》,“如果對犯罪者不以法治之,那么法令、政府和商業,就都得完事大吉。”此意古代人亦有之,如羅馬警句作者及編纂者坡布利利厄斯·賽羅斯(Publilius Syrus,活動于公元前43年前后)《箴言集》第410條說,“你不懲罰罪行,你就犯了罪行。”又同書第168條說,“慈悲做法官,法律寬無邊。”

60 侯得雷(Benjamin Hoadley,1676—1761),英國神學家兼辯論家。菲爾丁在《約瑟夫·安德魯斯》第2章里極力稱贊其著作。他做過主教,故有黜陟牧師、副牧師之權。不但如此,英國國教,自1688年所謂光榮革命之時起,因政治關系,雍穆寬容派即為上層階級所寵愛。喬治第一即位后,當時執政黨人,掌握教會授重職之權,更自認為應保持這一派,以維護漢諾菲王朝,故侯得雷等人,特受推重。

61 亞里士多得在他的《政治學》第1卷第5章第7節里說,“男子天生優越,女子天生低劣;男子治人,女子治于人;這種原則,出于必要,可推而及于全人類。”同書第1卷第12章第1節,“父治子,夫治妻。”在他的《詩論》第15章第1節里說,“女人可以是好的,仆人也可以是好的,雖一般說來,女人壞的多于好的,而仆人則不值一提。”

62 莎士比亞《裘力斯·凱撒》第4幕第3場第86行,“一個朋友應該容忍他的朋友所有的毛病。”這一段里,說對朋友應不計細節,不“求全責備”,和第7卷第1章里講對人不能“以一眚掩大德”,都是菲爾丁對人之弱點和缺點寬大容忍的態度。

63 斯威夫特《一個木盆的故事》第2節,“這是一種崇高而精妙的幸福之域,叫作是完全被蒙受騙的局面之占有,一個在混子中間的傻子所有的那種恬適平靜的境遇。”書中這一句話的意思是說,愚昧而不自知是愚昧,恰和斯威夫特這一段話概念相同,以見當時人多有此觀念,故引之作證。

64 英國從伊麗莎白第一時代,建筑就由教堂而轉到大地主的宅第。貴族中人各以興土木、治園林為事。18世紀闊人尤其喜歡從事建筑宅第、布置園林,栽種夾路樹木,甚至典押家產,鬧得家室不和。比較美國論文家、講演家艾默孫(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在《英人特性·貴族階級》里說的:“英國人去到他的宅第園林,所以示炫耀,法國人則寄跡宮廷,以圖省錢。”

65 見賀拉斯《歌詠歌集》第2卷第18首第17—19行。此處原英譯近于意譯,茲按原詩試另譯如下:“……你已臨近死的邊緣,而尚采置大理白石,鑿方雕圓,忘卻地下墓穴,造起大廈參天。”

66 比較英雜文家郝勒(Joseph Hall,1574—1656)的《諷刺詩》第2輯第3首,“呆傻的愚夫,只六英尺之地,足把你全部所有,妥善措置。”又英戲劇家米得勒屯(Thomas Middleton,1570—1627)的《瘋狂世界》第3幕,“這讓我想到一個七英尺深的窟穴——墳墓。”

67 精質,原文spirit。英國從前一種說法,人血中或重要器官中,有一種高度精細的物質或液體,叫作spirit。“精質炎”也見于菲爾丁的《由此世到彼世之行程》。那里說到一個人,因“精質發燒”而死。“精質發燒”是一種神經紊亂的病,多見于婦女,醫生給它的名字不同。《阿米莉亞》第3卷第7章說,有人叫它“精質發炎或發燒”,另外的人叫它“神經性熱病”,又有的叫它“內出蒸汽”,又有的叫它“歇斯底里”。

68 “她好到可以指望的那種程度”,19—20世紀時已成陳詞濫調,丈夫說到妻子分娩后一星期中的情況,幾乎老用這句話。

69 比較英國幽默家洼得(Edward Ward,1667—1734)的《作品》第2卷,“醫生殺死的人比他治好的人多。”

70 英國格言,“自然、時間和忍耐是三個大醫生。”

71 指末日大審判的時候而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安县| 怀来县| 商洛市| 太康县| 额敏县| 博客| 新干县| 衡阳县| 寿阳县| 黄浦区| 古丈县| 浦县| 革吉县| 朝阳区| 宁蒗| 山西省| 岳池县| 巫山县| 南充市| 修武县| 东丽区| 潼南县| 宁津县| 凌海市| 宁夏| 龙南县| 逊克县| 龙岩市| 辽宁省| 同仁县| 东方市| 禄劝| 西峡县| 石阡县| 成武县| 镇原县| 青田县| 聂拉木县| 开封县| 黑山县| 沙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