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寫作與風格
一(§272)
首先,有兩類作家:一類為事而寫,一類為寫而寫。前者有思想,有認為值得傳達的經驗;后者需要金錢,所以他們是為金錢而寫作。他們為了寫作而思考。人們所以認識他們,在于他們盡可能長地發揮他們的思想,還陳述一些半真半假、歪門邪道、牽強附會、搖擺不定的思想,通常還喜歡陰陽怪氣,說話繞彎子,以便裝出他們所不是的樣子;他們的寫作因此缺乏確切性與明晰性。所以人們很快看出,他們是為填滿紙張而寫:這種情況間或出現在我們最優秀的作家身上:例如,在萊辛的《劇評》的一些章節中,甚至在讓·保爾[1]的一些長篇小說中。一當人們看出這一點,就會把書本拋開:因為時間是寶貴的。但是,作者一旦是為填滿紙張而寫,他實際上是在欺騙讀者:因為他是借口有什么事情要說才寫作的。——稿酬和禁止翻印,說到底是文學的敗壞。只有完全為事而寫的人,才寫得出值得一寫的東西。如果在文學的所有部門,只有很少、但卻優秀的書籍存在,那該是何等的無價之寶啊。但是,只要有稿費可賺,就永遠做不到這一點。因為金錢仿佛經受過詛咒:每個作家一旦為任何利益而寫作,他就變壞了。偉大人物最優秀的作品都產生于他們不得不無償而寫,或為很少報酬而寫的時候。這里用得著西班牙的一句諺語:“榮譽與金錢不進一個口袋。”——德國境內外的當今文學的整個倒霉處,其根源就在于為賺錢而寫書。每個需要錢的人,都坐下來寫一本書,而讀者居然蠢到要去買它。它的次要結果就是語言的敗壞。[2]
大多數壞作家單靠讀者的愚蠢過活,他們什么也不想讀,除了新印出來的東西:——報刊撰稿人。叫得真中肯!用德語來叫,就是“打零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