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營利組織管理(修訂版)
- 古小華等主編
- 2483字
- 2022-07-27 11:22:08
一、非營利組織的概念及范疇
(一)非營利組織的概念界定
一般認為,現代意義上的非營利組織出現于二戰前后,以1942年英國牛津樂施會(Oxfam)的創立為標志,而非營利組織的概念最早可見于1945年簽署的聯合國憲章。從大量的文獻來看,非營利組織的含義紛繁多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比較常見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三種(2):
第一種是法律上的界定。例如,美國的聯邦稅法第501(c)(3)條規定免稅組織(即非營利組織)必須符合三個條件:①該機構的運作目標完全是為了從事慈善性、教育性、宗教性和科學性的事業,或者是為了達到該稅法明文規定的其他目的;②該機構的凈收入不能用于使私人受惠;③該機構所從事的主要活動不是為了影響立法,也不干預公開選舉。
第二種是從組織資金來源上加以界定。例如,聯合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標準認為,如果一個組織一半以上的收入來自以市場價格銷售商品和服務的收入,就是營利組織;如果一個組織的資金主要依靠政府的資助,則是政府部門;如果一個組織一半以上的收入不是來自以市場價格出售的商品和服務,而是來自其成員繳納的會費和支持者的捐贈,則是非營利組織。
第三種是從組織的“結構與運作”來界定。萊斯特·薩拉蒙提出的“五特征法”,即將具有正式組織性(formal organization)、非政府性(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非利潤分配性(non-profit-distributing)、自主管理性(self-governing)、志愿性(voluntary)等特征的組織界定為非營利組織。(3)
就我國而言,由于非營利組織在我國公共事務管理、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提供中發揮作用的時間還比較短,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非營利組織概念的權威性界定尚未形成,國內的一些學者就將西方非營利組織的定義進行了中國化的闡述。他們大多更傾向于從推動和促進非營利組織發展的角度出發,沒有將界定限制得過于嚴格。有學者認為,只要是依法注冊的正式組織,從事非營利性活動,滿足志愿性和公益性要求,具有不同程度的獨立性和自治性,就可稱為中國的非營利組織。(4)例如,李維安將非營利組織界定為:“具備法人資格、以公共服務為使命,享有免稅優待,不以營利為目的,組織盈余不分配給內部成員,并具有民間獨立性質之組織。”(5)王名等提出的中國非營利組織需要滿足的基本條件為:“不以營利為目的且具有正式的組織形式、屬于非政府體系的社會組織,它們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但并非面面俱到,需要客觀而動態地加以觀察和理解。”(6)
1998年,國務院將設于民政部的原社會團體管理局改為民間組織管理局,“民間組織”從此作為“非營利組織”的中國官方用語被正式使用。我國財政部也在《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中從會計核算和管理的角度對非營利組織的涵蓋范圍和特征進行了規范,指出民間非營利組織包括按國家法律、行政法規登記的社會團體、基金會、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等,并具有3個特征:①該組織不以營利為宗旨和目的;②資源提供者向該組織提供資源不取得經濟回報;③資源提供者不享有該組織的所有權。(7)
綜合國內外學者對非營利組織的定義,我們認為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是指組織的設立和經營不以營利為目的,且凈盈余不得分配,由志愿人員組成,通過志愿行為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實行自我管理的、獨立的、公共或民間性質的組織團體。與政府組織相比,非營利組織具有非強制性和服務性,且組織本身不具有行政權力。
(二)非營利組織的范疇
就非營利組織的表現形式而言,非營利組織形式多樣、種類繁多,在不同的國家對它有不同的稱謂或相關的術語,諸如“非政府組織”“第三部門”“志愿者組織”“民間組織”“公益組織”“公民社會”“慈善組織”“中介組織”“草根組織”,等等。雖然這些稱謂或術語都只強調非營利組織的某個方面,但很多人對此還是存在模糊的認識,因此,我們有必要說明非營利組織與上述其他用語之間的異同。
(1)“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NGO)。“非政府組織”在內涵和外延上與“非營利組織”一致。“非營利組織”側重于與企業的區別,強調這些組織不是企業,不以營利為目的,是獨立于市場體系之外的一種組織;“非政府組織”側重于與政府的區別,強調它們既不是政府機構也不是其附屬機構,是獨立于政府體系之外的一種組織。相對于“非營利組織”來說,“非政府組織”在國際社會更為通用,其歷史也更加悠久。
(2)“第三部門”(the third sector,TS)。“第三部門”和“非營利組織”在內涵和外延上基本是一致的。這一概念是相對政府和市場而言的,強調它們與政府、市場是平行的第三體系。
(3)“志愿者組織”(voluntary organization,VO)。“志愿者組織”和“非營利組織”在內涵和外延上基本是一致的,這一概念更強調這些組織的運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志愿者在時間、精力和資金上的投入,強調非營利組織的志愿性特征。這一概念在北歐和英國比較流行。
(4)“民間組織”(civil organization)。“民間組織”主要是我國政府對非營利組織的稱謂,我國民政部門內設立了民間組織管理機構。
(5)“公益組織”(philanthropic organization)。“公益組織”主要強調了組織的目的,即該組織的存在不是為了私利,而是為了公共利益。
(6)“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從社會關系的層面上來講,“公民社會”就是“非營利組織”,只是它的外延比“非營利組織”更為廣泛,這一概念包括若干基本要素:一個公共權威之外的私人活動空間(市場、家庭、社團等);由私人活動逐漸產生公共領域;一個外在且獨立于國家的社會,一個具有高度自主性的社會;等等。總之,它是一個積極肯定的概念,它突出了新型社會關系的主體,近年來也被理論界廣泛使用。(8)
(7)“慈善組織”(charitable sector)。從組織資金來源上講,“慈善組織”側重于強調組織的資金來源于私人的慈善性捐助,而非政府的財政撥款。
(8)“中介組織”(intermediate organization)。“中介組織”強調這些組織處于政府、市場與社會之間,是聯結政府、市場與社會的各種中間組織,既有營利中介組織也有非營利中介組織。一些中介組織被稱為“非營利組織”指的就是“非營利中介組織”,即“社會服務性中介組織”。(9)
(9)“草根組織”(grass roots organization,GRO)。“草根組織”特指非營利組織中那些扎根于城鄉社區的基層民眾組織,側重于發展中國家的基層組織。(10)
總體來說,本書中“非營利組織”的概念,其含義與上述相關概念不存在本質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