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營利組織管理(修訂版)
- 古小華等主編
- 3038字
- 2022-07-27 11:22:13
第一節 公民社會理論與治理理論
一、公民社會理論
(一)公民社會的內涵
公民社會的英文是“civil society”,“civil society”還有另外兩個譯名,即“市民社會”和“民間社會”。我國學者俞可平教授對這三個譯名進行了分析,按照他的說法,“市民社會”是時下最流行的譯名,也是“civil society”的經典譯名,它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中文譯名,但這一術語在實際使用中帶有一定的貶義,人們常常將它等同于資本主義社會。我國臺灣地區的學者通常喜歡采用“民間社會”的譯法,它是一個中性的稱謂,但不少人認為它過于邊緣化,沒有什么特色。“公民社會”則是一個相對褒義的定義,它強調公民對社會政治生活的參與和對國家權力的監督與制約,因此這一譯名也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同。
關于公民社會的定義,學術界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大類觀點:第一類觀點是建立在國家和社會的二分法基礎上的,認為公民社會是獨立于國家又受到法律保護的社會生活領域及與之相關聯的一系列社會價值或準則。第二類觀點是建立在國家—經濟—公民社會三分法基礎上的。公民社會是指介于國家和家庭或個人之間的一個社會相互作用的領域及與之相關的價值和原則。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以國家、經濟、公民社會為基礎的公民社會定義逐漸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其中,戈登·懷特的定義最具代表性,他認為:“公民社會是國家和家庭之間的一個中介性的社團領域,這一領域由同國家相分離的組織所占據,這些組織在與國家的關系上享有自主權,并由社會成員自愿結合而形成,以保護或增進他們的利益或價值。”(1)他主張將企業或經濟機構同公民社會分開對待,認為前者作為經濟系統構成公民社會的基礎。綜合以上定義,本書認為公民社會是指介于國家和家庭或個人之間的一個社會相互作用的領域及與之相關的價值和原則。
(二)公民社會的構成要素
公民社會理論主要致力于公民社會的結構性特征、文化特征以及公民社會和國家之間的關系的研究。何增科在其主編的《公民社會與第三部門》一書中對公民社會的結構性要素進行了歸納,將其歸納為私人領域、志愿性社團、公共領域和社會運動四個要素,這種觀點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得到了國內大多數學者的認同。
1.私人領域
私人領域既可以指私人自主從事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經濟活動的領域,其中市場機制和私人產權是構成這種私人領域的兩大要素,也可以指個人領域(個人的家庭生活或私人生活領域),即構成個人自我發展和道德選擇的領域,個人在這一領域應享有充分的隱私權。
2.志愿性社團
在志愿性社團里,成員的加入或退出是自愿的,并且不以營利為目的,它的團體成員基于共同的利益或信仰,自愿結成一種非政府、非營利的社會組織。志愿性社團為公民提供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和手段,提高了他們參政和解決公共事務的能力。因此,許多當代公民社會理論研究者將志愿性社團看作公民社會的核心因素,有人甚至在二者之間畫等號。
3.公共領域
哈貝馬斯是公共領域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認為公共領域是介于私人領域和公共權力之間的一個領域,是一種非官方的公共領域,它是各種公眾聚會場所的總稱,公眾在這一領域對公共權威及其政策和其他關心的問題進行評判。自由的、理性的、批判性的討論構成這一領域的基本特征。(2)
4.社會運動
西方右翼學者一般把社會運動或者新社會運動看成公民社會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結構性因素。
(三)公民社會的特征
公民社會不僅包括上述結構性因素,還包括與之互為表里和相互支持的基本價值或原則,后者構成公民社會的文化特征。西方公民社會的價值或原則主要有個人主義、多元主義、公開性、開放性、參與性和法治原則。
1.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的假設一直是西方公民社會理論的基石,它假定個人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公民社會和國家都是為了保護和增進個人權利和利益而存在的。這一點與我國以及一些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不同。儒家文化更強調集體主義,認為個人的利益要服從集體和社會的需要。我國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建立在集體主義文化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西方式個人主義的文化上。
2.多元主義
它要求個人生活方式、社團組織、思想具有多樣性,維系這種多元主義的是提倡寬容和妥協的文化。
3.公開性和開放性
公民社會強調政務活動的公開化和公共領域的開放性,認為這是公眾在公共領域進行討論和政治參與的前提條件。
4.公民的政治參與
公民社會非常強調公民的政治參與,反對政府對公共事務的壟斷,要求政府和公民一起對公共事務進行治理。公民通過公共交往所形成的公共意見對政府的公共決策產生影響,這既是公民政治參與的重要方式,也是制約國家權力的新途徑。通過公民的政治參與,依靠社會的力量,“以權利限制權力”是一種更好的限制國家權力的途徑,這也是西方大量政治社團興起的重要原因。
5.遵循法治原則
公民社會理論者強調用法律來保障公民社會與國家的分離。在三分法的情況下,還要保障它與經濟系統的分離。倡導法治原則的目的在于劃定國家行動的界限,反對國家有意干涉公民社會內部事務,從而保證公民社會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領域。
(四)對公民社會理論的評析
西方公民社會理論與西方國家的政治、歷史和文化傳統緊密相連,有著深刻的資本主義歷史文化傳統和制度背景。西方國家正是借助公民社會這一理論,利用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公共服務和公民需求之間的不對稱,來夸大社會組織的重要性,我們必須要正確認清公民社會思潮蘊含的錯誤理論主張,進而揭示西方政治意識形態的本質。
第一,追求個人權利自由的絕對至上。公民社會理論將“權利本位”奉為圭臬,始終秉持自由至上的權利觀,指認個人既是最高意志的載體,又是政體至高無上的組成部分,實現公民權利和自由是人類社會“最高的善”。“公民社會”思潮過于強調國家對公民個人權利與自由的保護,倡導國家對公民消極權利和積極權利的維護,但忽視公民個人權利和義務對等與統一的權利行使原則,忽視國家對公民權利的限制。
第二,主張市場機制運行的非政府調控化。公民社會理論主張公民社會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公民社會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社會基礎和強大動力。強調讓公民社會替代政府,將政府權力限制在公共領域,從而擴大市場經濟規模,形成政府、市場和社會“三元架構”的格局。“公民社會”思潮過度限制政府權力而不注重加強政府職能建設的主張,只會致使政府職能的萎縮、國家能力的弱化和國家權威的消解。
第三,推崇完全獨立自治的社會治理模式。公民社會論者主張把國家視為“必要的惡”,把社會無條件地視為“善”,強調“社會先于國家”“社會優于政府”,主張政府要還權于社會,從而實現國家權力社會化。這樣,公民社會的力量被過度粉飾和夸大。在這樣的情形下,“公民社會”思潮極力倡導的完全獨立的社會治理模式只能是難以企及的烏托邦。
第四,夸大意識形態領域多元異質的合理性。公民社會論者基于對多元主義價值理念的倡導,主張建立一種多樣化、個性化的思想文化體系。按照公民社會論者的理論解釋框架,“公民社會”作為一種相對于國家而獨立存在且富有多元性、差異性特征的社會形態,自然能夠凸顯公民個人權利與自由,并確保每位公民擁有多樣化的生活方式、理想信念和價值信仰,以此滿足個人多樣化、個性化的精神需求。
客觀地講,在國家、政府和公民個人之間,需要各式各樣的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來承擔協調職能,因為一方面,國家和政府不是萬能的,不可能包辦一切;另一方面,公民個人的利益和行為是分散的,需要加以組織化引導。現階段,我國已經進入社會組織快速發展的戰略時期,既要加強社會組織的民間性、公共性和非營利性的建設,同時也要加強黨對社會組織的領導,保證社會組織的發展方向。